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农村文化工作重点急需转变

时间:2023-08-08 阅读:128 作者:田希伟 黄昕

近年来,我省在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农民对文化需求有了新的渴望、新的需求。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传统的“送文化”方式,越来越显现其不足,面临不接地气、适销错位等问题,往往是投入不少,实效不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就是对农民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对农村社会环境和群众需求研究不够。因此,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必须以农民文化需求为导向,逐步将工作重心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把文化舞台交给农民,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让农民从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创造者,进而唤醒文化自觉,发挥主体作用,以更高的标准、更好的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为此建议:

一、积极培植农村文化的自生机制

 

一是宣传引导培育文化自觉。积极宣传党的文化惠民政策,既讲清“送什么”,更讲清“为什么”。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文化产品、文化队伍、文化现象等的宣传力度,特别是宣传农民写、农民演、农民爱的品牌文化活动,通过典型引路,不断启发农民文化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二是挖掘资源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和挖掘家风民俗、戏曲故事、好人好事等,不断从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教化百姓,帮助广大农民爱农村、爱传统、爱文化。特别是注重发现、保护孕育在农村文化工作、文化活动中的文化热情,进一步坚定农民的文化自信。三是搭台唱戏支持文化参与。注重吸纳农民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中任职兼职,在文化设施建设过程中积极听取农民意见建议,尽可能聚焦农民实际、贴近农民口味。特别要积极组织农民朋友融入到参与面广、参与度高的文化活动中,把农民推向前台、成为主角,在文化活动中,发现农民文化兴奋点,培养兴趣爱好,激发文化热情,同时让农民观众评述、点赞,遍撒文化火种,让文化之花在农民心中绽放。

 

二、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引领作用

 

一是强化示范引导,选好引路人。扶持和发展诸如农民戏曲协会、书画协会、广场舞队等农村业余文化组织、文艺团体,支持民间剧团和农民群众文艺团体创作,并在购买文化服务时予以倾斜扶持,特别要更多地采购本土原创作品,催生更多面向“三农”的精品力作和富有朝气的农民艺术团体,精心打造农村品牌文化活动,发挥好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发展文化骨干,培养领头人。积极举办农村文化骨干培训班,加大培养力度。把那些会吹拉弹唱舞, 能编会导的本土艺术人才组织起来, 开展乡村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拓展农村文化大舞台,打造“永远不走”的农村文化队伍。三是保护民间艺术,培育传承人。发现民间文化传承的苗子,培育更多传承人,促进和带动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资源,特别是要加强珍稀民间艺术的传承保护,从而更好地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留住乡愁。

 

三、改进农村文化供需对接机制

 

一是摸准农民文化需求脉搏。对现有农村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运维状况,农民参与率、满意度等进行调查统计。通过问卷调查、走村串户、现场询问等形式,听取农民朋友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特别是文化渴望,避免“盲人摸象”、送啥是啥,为精准“种文化”打好基础。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从供给侧着眼,针对当前农村人口结构和地域特点,开展各种个性化、差别化的组织建设、设施配送和文化活动。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组建农村文化志愿者队伍,深入推进“百馆(站)千村文化结对”活动,形成文化服务下基层常态化。推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三是提升基层文化馆站(乐园)服务效果。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阵地,是“种文化”的主舞台。要突出实效,经常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特色彰显、规模适度、农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四是实施绩效考核管理。探索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制定重心在“种”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绩效考核制度,加强对各类艺术剧团创作、演出效果和培训展出等的评估考核,跟踪问效,并让农民群众参与到绩效评定中。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管,避免低俗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

田希伟  安徽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黄昕  致公党六安市支部主委、六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