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新里程碑

时间:2023-08-08 阅读:121 作者:徐国健

今年中央1号文件继续关注“三农”问题,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1号文件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去年11月初在福建考察时提出的“五新”(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要求,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总书记提出的“五新”,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目标,为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提出了要求,是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新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新常态下“三农”发展的新形势

新世纪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农业农村形势欣欣向荣,一派大好,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安徽和全国一样,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保持了农业农村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形势。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首要任务,认真落实中央支持保护政策,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成效斐然。去年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总产683.2亿斤,增长4.2%,居全国第6位,增量占全国增量的26.4%,居第2位,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打造沿江棉花、淮河以南地区油料等优势区域产业带。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发展设施蔬菜。启动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建设。建设一批优质畜禽水产养殖基地,确保主要农副产品的有效供给。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工程和蔬菜产业提升行动,全年肉蛋奶、水产品、蔬菜瓜类总产556万吨、224万吨和3400万吨,分别增长0.4%、3.9%和10.8%。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到去年11月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5388家,当年增加446家,加工总产值7519亿元,增长13.1%。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到80个,新增21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近年来我省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以打井配套、桥涵建设、沟渠和塘坝治理、抗旱水源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启动实施新增粮食增产能力规划,以42个产粮大县为重点,大规模开展农田整治,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和秸秆还田等项目,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升耕地质量,全省已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1200万亩,为农业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8.5%,农业机械化水平接近70%,农业发展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精心组织实施,首批20个县(区)试点任务顺利完成,走在全国前列,受到群众普遍拥护。深入推进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投资和管理体制,发展新型管护组织,初步解决了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发展普惠金融,在全国率先完成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率先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以改革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年新增农民合作社1.4万多家、家庭农场8500家,新增流转耕地529.3万亩,累计流转面积2541.7万亩,流转率41.1%。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省完成11.5万户危房改造和245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改造县乡农村公路2100公里、危桥1051座。推进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新造林226万亩。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率达78.3%,同比提高17.5个百分点。落实农民工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全年各类培训85万人次。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参加新农合人数达到5190.4万人,实现大病保险城乡全覆盖,城乡统一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实施。推进精准扶贫,减少贫困人口80万人以上。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16元,同比增幅为12%,继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面貌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持大局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三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各种风险和结构性矛盾也在积累和聚集,“三农”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变化和挑战。

一是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业比较效益低,与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双重挤压”下创新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竞争力,是我们面对的非常严峻的挑战。

二是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加重,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必须应对的又一重大挑战。

三是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就业,务农劳动力的素质结构性下降,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的问题凸显,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四是城乡资源要素流动加速,城乡互动联系增强,在城镇化深入发展背景下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五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区域布局与资源禀赋条件不相匹配;粮经饲结构不尽合理,一些农产品库存增加与部分农产品进口增加并存;种养业结合不够紧密,这也是必须解决好的另一重大问题。

挑战也是机遇。当前“三农”虽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孕育着许多好的的发展机遇。

首先,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重视“三农”的发展。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出12个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彰显了“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定位,显示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持续而高度的重视。其次,我国"三农"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推动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以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贯穿于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各方面与全过程。今年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政策、新举措,必将为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提供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望加快推进。第三,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强。2011年至2013年,中央政府投入“三农”领域的资金总量约36500亿元,年均增长15%。据农业部的资料,2015年,国家50项惠农资金补贴超过1.6万亿元,比上年1.4万亿元增加0.2万亿元。国家资金的支持,保证了“三农”事业的发展。第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了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能力。我国的就业弹性(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远低于发达国家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就业潜力很大;人均收入水平较发达国家低,劳动力价格优势明显,城市经济继续扩张潜力巨大。从劳动力供应来看,农村劳动力释放的空间还很大,有利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第五,我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潜力的空间很大。在调结构转方式的背景下对各类主体投资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面临良好的产业机遇。传统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四大产业,以产品生产为主;而现代农业则包括观光旅游休闲、生态环境恢复、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产品生产的特征日益凸显。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发展时机已经成熟。传统农业的范畴主要包括从种到收的单一生产环节;而现代农业则包括从产前生产资料投入,产中社会化服务,到产后的收获、加工、流通、贸易、营销等诸多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和新的增长点。


三、开创“三农”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提出的“五新”要求,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着眼,从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深度着力,与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一脉相承,是总书记关于“三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新内容,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和目标要求,也是“三农”发展的新突破。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贯彻,推动“三农”事业的深入发展。

 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特别是2004年以来连续11年增产,粮食生产能力登上了一个新台阶。但从总体上看,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生产能力仍不厚强,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因此,要挖掘粮食生产五个方面的潜力,即:挖掘耕地的潜力,提高农田的生产力;挖掘科技进步的潜力,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挖掘水利的潜力,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挖掘农民积极性的潜力,调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种粮积极性;挖掘主产区的潜力,增加对产粮大县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挖掘新潜力,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目标。

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一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提高粮食品质和专用化水平;二是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经济作物和现代畜牧、园艺、水产、林业,发展劳动密集型、高效设施型、高集约化、高附加值农业,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三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连接,构建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体系;四是优化农业区域结构,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引导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五是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推行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六是优化农业功能结构,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农耕文化建设,让农业承载更多生态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

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一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用现代生产力武装农业,实现农业发展由主要靠天吃饭向提高基础设施水平转变、由主要依靠手工劳动向提高物质装备程度转变、由主要依靠传统要素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二是转变农业利用资源方式,以节水、节肥、节地、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三是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统一经营向发展联合与合作多元化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方向转变,提高化社会化组织程度。

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一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通过优化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业增效增收能力。二是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途径,在增加工资性收入上获得更多实惠。三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在增加补贴性上获得更多收入。四是落实农民财产权利,在增加财产性收入上获得新成效。五是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效率和效益。

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推进新农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强化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和约束性,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搞好垃圾、污水处理和改水改厕,改善村庄卫生状况,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保障进城农民工及其随迁家属平等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引导有技能、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农民工返乡创业。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五新”要求,是今后长时期“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要紧紧抓住粮食生产这个首要工作不放松,牢牢抓住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不松懈,坚持把转变方式作为根本途径,把优化结构作为基本方法,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载体。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勇于直面挑战,积极探索,激励创新,寻求“三农”发展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不断开创三农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委)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