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推进民营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8 阅读:122 作者:孔令刚

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民营经济在支撑增长、促进创新、推动转型跨越、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省委省政府近日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明确了“调转促”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及保障措施,并精心梳理出未来5年我省工作重点,着力实施包括“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在内的十大工程,这为加深对发展民营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把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在更大的空间、更深的层次谋划设计,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勾画出清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一、安徽民营经济发展成就

 民营经济占国民经济中比重继续上升。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6462亿元,增长13.9%,占全省工业比重由上年的64.5%提高到67.8%,2014年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1946亿元,增长9.2%,占GDP57.3%。

民营经济贡献持续提升。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72.7%提高到81.2%;民营企业缴纳税收2065.6亿元,增长13.2%,占全省税收的66.9%,作用日趋重要。

民间投资增长强劲。在投资领域,民营企业也占据半壁江山,成为重要推动力。去年全省民间投资14681亿元,增长20.9%,高于全省投资增幅4.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由上年的66.5%提高到69.1%,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77.6%提高到84.4%。

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截止到2014年底,全省共有民营高新技术企业2100家,占全省的比重由2013年的80%提高到88%;设立院士工作站的民营企业53家,占全省的比重由上年的50%提高到60%,民企创新势能积聚势头良好。

民营经济是稳定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民营经济吸纳了大量社会劳动力,同时发展民营经济以创业带动就业更是为改善社会就业结构、创造就业岗位做出了巨大贡献。2014全年新登记私营企业12.1万户,增长60.1%,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私营企业45.6万户、个体工商户183.4万户,同比分别增长35.5%、17.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为71.1%。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省民营企业反映出的发展成本高、转型压力大、发展难度大等问题,需要聚焦问题,拿出硬招实措,着力破障解难,推动全省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二、安徽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是人才短缺。人才短缺,期望值过高、自身制度和管理不够完善,从而使民营企业忍受着人才流动频繁带来的痛苦。对安徽部分民营企业的调研显示,部分民营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雇主品牌意识,导致其组织优化难度和引进入才难度的加大。根据我们对皖南皖北两个片区的抽样调查汇总分析,有39%民营企业面临着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难以调整的困局,30%的民营企业难以招到支持公司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二是处于产业链低端。不少民营企业仍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较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经济总量较小,单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偏低,一些特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集聚的组织程度还不高,以低、散、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三是创新意愿不足困境。民营企业是创新主力军,应该更多承载者创新的使命,而实际情况是,民企在创新之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自主创新能力欠缺,品牌意识不强。技术创新往往对资金的需求量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技术与巿场风险。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不多,企业研发投入较小。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总量上偏少。中小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积累不足,财力不足,承受风险能力弱,巿场融资难,创新资金往往短缺,创新意愿低,普遍采取低技术、低成本发展战略。

 

三、着力突破三个关键点

1.突破“路径锁定”

我省民营企业存在 “内源型”发展路径锁定。传统产业和资源依赖型产业仍是民营企业的主体产业。多数民营企业依然维持着家族企业形态,既不与其他企业联合和合并,更不愿被其他企业收购和兼并,表现出明显的以草根创业为主、内部积累发展壮大为主的内源型发展路径锁定现象。要下大力气破解 “低、小、弱”的路径锁定,研究产业升级路径依赖的深层次的原因,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对接国资、嫁接外资和做强步伐,促使产业从低端向高端、从粗放向集约转型,培育创新发展新动力,构建产业竞争新优势,打破传统路径的束缚,摆脱路径依赖,实现路径创造,增加经济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加快转型创新发展步伐。

2.突破“成长天花板”

 企业规模依然很小,生产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较弱,营销网络和品牌建设滞后。从整体上看,虽然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快速成长壮大,但大多数企业则面临着“长不大”的困扰,企业成长天花板亟待突破。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民营企业必须从家族化向社会化转型,通过整合一切社会优质资源,实现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科学化;要以更加有力的政策培育企业梯队。以核心企业和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品牌技术为纽带,加快集群内的产业重组,改变产业过度竞争格局;加快提升产业层次,促进劣势产业“腾笼换鸟”和优势产业升级换代;坚持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以一流人才培育一流产业的发展思路,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发展高地,跨越传统产业成长的低端陷阱,以科技创新、人才引领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3.突破 “产业低端陷阱”

民营企业粗放式经营的特征还比较明显,消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同类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等程度明显不够,未能形成专业化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明显不够,低端陷阱亟待突破。要突破高端要素瓶颈制约,培育高端要素集聚平台,以更加有效的举措打造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从投资强度、能耗、技术、环保等方面设置“准入门槛”, 改造提升特色优势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下决心走出产业低端发展的“陷阱”。

 

四、实施四个推进

1.推进企业升级进位

实施企业升档进位计划,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重点企业。针对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的优势中小企业,推动其提档升级、跨越发展,形成一批新生代的行业领军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支持体系。鼓励企业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用信息化等技术嫁接传统产业。完善科技成果省内转化机制,推动技术转移、技术交易市场等中介机构发展,加快产业研究院等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探索发展科技联盟、产业联盟等互助型企业联盟,构建有效的研发体系和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支持体系,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由“安徽制造”向“安徽创造”转型;引导创新运营模式。加强市场应用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调整市场结构,建立 “制造基地( 或研发平台)+ 电子商务平台 + 融资指引服务平台”等全新运营模式,帮助企业实现从制造向服务的转型。

2.推进品牌培育

打造一批代表行业水平、展示安徽形象的优势品牌产品、优势品牌服务和优势品牌企业。着眼长远规划一批品牌企业。着眼长远,立足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等代表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领域,选择有基础、有技术、有人才、有潜力、有管理的小微企业,纳入“品牌培育扶持计划”,一个行业至少规划培育5—8家品牌企业、20—30 个品牌产品,吸引天使基金的战略投资和政府跟投基金的重点扶持;立足优势培育一批品牌企业。引导全省各地围绕优势产业,通过企业品牌建设、构建营销渠道、强化市场推广等方式,加强政策扶持,重点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和产品品牌,带动行业整体提升;自主创新争创一批品牌企业。对我省具有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加强对其产品研发和产业化阶段的创新支持,力争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3.推进企业家素质提升

加强企业家培养,实现企业家队伍的“转型升级”。由政府采购企业家培训项目,面向企业家,举办公益性的学习讲座,让企业家们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如何建立学习型企业、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等内容。针对民营企业已经进入“掌舵人”代际传承、新老交替的重要阶段,充分发挥企业家协会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企业经营者培训、设立“创二代”培育基金、举办“创二代”精英评比表彰等途径,打造一批闯劲足、思维新、能力强的新生代企业家,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对“富二代”的培养。政府出资办“富二代”培训班,支持他们把经营团队建设好,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破解企业成长的管理约束;优化民营企业家后备队伍培育机制。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境界、素质和能力。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进程,进一步要通过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将人才临时性的转移流动变为人才长久性的迁移定居,储备转型发展需要的人才梯队。

4.推进空间载体培育

解决产业、城市、生态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拓展我省民营经济发展空间,提升产业集聚水平,推进集中布局、集约生产、集群发展、集成创新,打造民营经济产业高地。推动民营经济科学布局,按照“产业集群化、生产链条化、要素聚集化、布局园区化”思路,引导不同产业布局到最合适区域,把同一产业集聚到相同或相近区域,形成民营经济空间布局的错位特色、集聚特色。实施“板块+基地+园区”模式,形成产业发展的磁吸效应。抓好一批特色产业基地,放大和充实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优势。引导和促进企业提高各种资源的集聚、配置和整合能力。培育以优势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强化对主导产业规划引导,形成布局科学、错位发展的新态势。延伸新兴产业链条,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相关产业集约发展,打造主导产业特色园区,加快集群化发展步伐;引导民营企业和民间金融机构等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推动各类企业孵化载体加快建设。设立众创空间建设后补助资金,引导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创新创业组织发展,加快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作者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城乡所所长、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