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一带一路与沿淮地区外向经济发展

时间:2023-08-08 阅读:123 作者:林斐

安徽沿淮地区,地处淮河沿岸阜阳、亳州、淮南、淮北、蚌埠与宿州六市所辖区域,是安徽人口集聚区,劳务输出大省,煤炭能源材料基地,全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主产区,是典型的内陆地区,不沿边、不靠海、不滨江,导致了开放条件制约,人口多、农业人口占比大、工业化处在中期,城市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传统产业占比大,以自身资源为依托、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具有内向经济特质。受周边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挤压,地区边缘化很突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发展的难度增大。

“一带一路”建设对内陆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意义非常大。沿淮地区是“一带一路”在安徽经过的唯一地区,沿淮地区具备一定的基础实力,应抓住此轮对外开放的新机遇,积极探讨外向经济发展路径,加快走出去发展步伐,提升经济对外开放度,使区域经济发展上个新台阶。

 

一、“一带一路”对内陆地区外向经济的影响

 一带一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不仅对全国对外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沿淮地区对外开放影响也很大,沿淮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可以摆脱了地域与要素的约束,改变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半封闭状态,加快经济要素与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内陆经济发展由单纯的内部循环向内外部互动循环的转变,我国对外开放由东部到东西双向的全面对外开发战略转变。

1、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以“引进来”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外来资本,两头在外,三来一补,以资源换资本,以市场换技术,以对外招商引资为重点。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2002年提出“走出去”战略。2008年金融危机,外需下降,内需不足,一些大型企业加快了在全国战略性布局,开始到欧美、澳大利亚、东亚与中亚地区寻求发展与合作的机会,在境外 “三头在外”(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建立海外销售渠道。中西部地区在加快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外向经济发展达到新高点。截止2013年底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对外投资总量居世界第三,进出口额全球第一。“一带一路”构建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布局由“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格局。 

2、对外开放产业分工调整

我国对外开放的推进是从沿海区域开放开始,地域空间上从东部沿海地区,然后沿边地区,再到内陆地区,形成东中西常规的产业与贸易分工体系。东部地区是高端人才、先进技术产品、现代服务业、金融的重要地带,中部地区是装备制造、农产品出口基地、综合物流、劳务基地,西部地区是重要通道、制造加工基地、物流平台、服务载体。这种格局导致东部省份外向度极高,中西部省份外向程度较低,外向经济发展地域不平衡的现象。打破东、中、西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产业分工格局,借助大通道,以及对外开放平台,可以对外直接投资,将本地区资源要素在更广阔空间优化整合,实现区域产业链的整合,提升整个区域产业分工地位,增强产业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从单纯的产业布局调整向区域经济整体布局优化的重要转变。

 3、全新对外开放的格局奠定

 “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战略意义超出特定地理区域经济带的规划意义,打破了传统外向型经济以地域界线,扩大参与者的范畴,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没被纳进一带一路只有4个省,“一带一路”沿线有50多个国家,淡化地域界限,摆脱了地域与要素的约束,是个包容性强的经济带。内陆地区纷纷加快经济转型发展,外向经济取得突飞猛进,如重庆开通渝欧班列,加工生产的笔记本电脑,2013年就将达到1亿台,相当于沿海六省的总和,销往全世界。成都电子信息产业,与上海、苏州、无锡、 武汉并驾齐驱,吸引半数以上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河南郑州开通郑欧班列,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光伏企业绝地反击,光伏产品出口运输成本只有空运的20%。内陆地区加快外向经济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子。

 

二、沿淮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省沿淮地区外向经济发展有了很大起色,外向经济突飞猛进,进出口贸易大大提速,“一带一路”贸易明显增长。

1、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投资快速增长

进出口总额在全省比重有所提升。2014年安徽省进出口总值492.7亿元,在全国提排位第14位, 2014年沿淮六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7.1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13.9%,高于全省进出口增幅5.7个百分点,其中出口48.5亿美元,增长19.7%,高于全省出口增幅8.2个百分点。2010年进出品总额16.1亿元美元,占全省进出品总额6.7%,2013年进出品总额50亿元美元,占全省进出品总额11%,三年中共增加了4.3个百分点。2014年沿淮六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7%,高于全省增幅5.2个百分点。除淮南下降外,其余五市增幅均在两位数,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蚌埠市对外投资总量达12.1亿美元。2013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外资,蚌埠市最多,达9.6亿美元,是沿淮六市中引进外资最多的,占皖北六市三分之一。这也是外向发展最快时期最好的状况了。

2、对外投资优势领域显现

外商主要投资领域主要在汽车零配件、农电、能源原材料、中药材农副产品等。较为突出的主要有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玻璃新材料和新能源三大产业链蚌埠滤清器有限公司“三滤”产品进入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全球采购系统,2014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还有中药材,有着“中华药都”之称的亳州市,中药材年成交额与出口量占全国的1/4,2014年全市中药材出口17885万美元,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比重15.7%。“枊编之乡”的阜南县黄冈镇,枊编企业43家中具有自主出口权的企业22家,2013年出口1.9亿美元。太和县是全国最大发制品原材料集散地,拥有发制品企业136家,2013年发制品进出口总额1.08亿美元。另外,对外劳务输出也是沿淮地区的优势。沿淮地区是全省劳务输出重要地区。近年来安徽建工集团海外项目以占总产值约5%的份额,创造了该集团约15%的利润。安徽建工集团下属的阜阳建工集团参与海外工程建设,每年向境外建筑劳务输出在上千人。

3、对外开放平台启动建设

沿淮地区居中之位,承东启西、沟通南北,喻为“四出之地”,无论是全国的东西向南北向的交通大动脉都要经过此地区,交通密度也是比较高的(程必定,2015)。“两铁”(高速、高铁)全面规划,亳州、淮北、阜阳、宿州、蚌埠间有着 “四横两纵”高速路网相连。郑合高铁、济祁高速开通,使得界首、涡阳通达性提高。近年来对外交通条件大大改善,提升这一地区对外贸易的便利程度。蚌埠(皖北)铁路无水港一期自去年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开通蚌埠-扬州、蚌埠-连云港等集装箱内贸班轮铁海联运航线,有进出口业务的企业34家,蚌埠港后方物流园正在建设中。新欧亚大陆桥通道开通,江淮运河已开工建设,有望打通与黄金水道的航运,使该地区陆水空立体交通体系趋于完善。

4、对外投资开始起步

“走出去”不仅在国内战略性布局、联合发展,而且到境外投资联合建厂,拓展了贸易增长的空间。2010-2014年全省累计对外投资32亿美元,其中,2014年对外投资额4.7亿美元,首次设立3个境外经贸合作园。走出去国有企业占主力。去年实际投资4.4万美元,占全省的72%。其中海螺水泥、奇瑞汽车、芜湖新联造船、铜陵有色总投资共4.3亿美元,占全省投资总额的71%。还有就是国内购买采矿权,如淮南矿业、淮北矿业、皖北煤电集团等企业,赴内蒙古、陕西、山西等地,通过收购矿业权、控股合资合作,取得近140亿吨的西部煤矿开发资格。另外境外设立公司,主要是制造加工产品、资源矿产品的出品贸易。如阜阳市在俄、美、泰国新设3家公司,总投资额700万美元。安徽省德力玻璃公司,30%以上产品出口,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投资建设玻璃容器项目,总投资1.5亿美元。2014年总投入2亿元,当年度销售额8000万美元,利润1200万美元。

 

三、沿淮地区“走出去”发展的困境

对外经济的两大方式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两项对沿淮地区的外向经济发展都是“短板”。总体上经济外向度低,对外投资更低。

1、外向经济比重小

沿淮六市外贸依存度2014年4.6%。2013年六市进出口总量占全省进出口总额仅8.8%。合肥市2013年进出口总额181.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42%.两者相比,沿淮六市加在一起也只有五分之一。出口贸易方式集中在一般贸易,其贸易额最低占60% 左右。与周边地区差距较大。各地外商投资力度差别较大。2014年六市利用外资总数占全省22%,不到四分之一,六个市加一起,略超合肥市。由于沿淮地区是内陆省份,运输成本高,加工贸易份额普遍较低,出口加工贸易形式还有待发展,出口贸易方式的提升空间较大。

2、对外开放形式单一

对外向经济主要靠对外贸易,然而吸引外资仍是沿淮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的“短板”。2015年1-6月全省1亿元以上在建省外投资项目4280个,实际到位资金4024.7亿元,增长9.8%,增速有所放缓。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1.3%。6市吸收外资20.4亿美元,增长6.9%,低于全省平均增幅4.4个百分点,增速较前5个月回落8个百分点。其中,淮南、亳州市吸收外资分别下降18.7%、11.1%。 沿淮六市并不缺少资本雄厚,以及技术领先的大型国企,一直以来,对外投资限于境内,显然能“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屈指可数。对外开放的领域与空间仍然严重不足。

3、 外向发展合力不足

沿淮地区迄今还尚未成为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缺少战略层面上的统筹规划。淮河流域南侧、东部、西北等周边区域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我省沿淮仅阜阳、亳州、宿州、淮北市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区域行政分割,各自为政、 “分灶吃饭”的现象仍然浓厚,城市群之间联系松散,发展合力尚未形成,对外开放难形成合力。

4、经济转型发展压力

沿淮地区,在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农副产品过剩,限制了农业投资的上升。煤炭行业不景气,影响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煤炭相关产业占比高达80%的淮南市2014年GDP出现负增长,是全省首个负增长的城市。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受影响,基础设施地方投资配套跟不上,对主导产业集聚扶持政策不兑现。尤其是以政府主导的投融资方式已发生改变,地方招商引资更加困难,外向经济发展的难度加大。此外,地方财力有限,尤其是政府融资平台收紧,新的融资手段缺少,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滞后与融资困难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缺少配套资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缺口。

5、对外开放的平台缺少

近年来沿淮六市也建设了一些重要交通干线,真正的立体交通网还没有形成,安徽沿淮地区近4万平方公里,只有阜阳有机场,新机场还在规划中。淮河由于没有自己的出海港口,内陆货物无法直接出海。对外开放平台也在抓紧建设之中,一些重要交通干线尚未发挥出大通道带动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的作用。由于缺少区域性合作平台,节点物流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大动脉变为大过道,沿淮地区还没有一家出口加工、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境外劳务开展多年,但规模没有大的突破。

6、外向经济发展认识不到位

沿淮地区部门领导对一带一路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升级,认识不到位,政策得不到落实,没有足够重视“一带一路”对区域新一轮对外开放发展的重要性,在下一轮十三五规划中对外开放的中心工作围绕着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仍延续既有路线,对外开放的政策重点仍放在 “引进来”上,显然与时俱进不够。

 

四、加快沿淮地区外向经济发展的建议

在“一路一带”新一轮对外开放大格局中,沿淮地区发展外向经济具备一定的基础实力,应充分认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未来发展带来的全新思路和重大发展机遇,加强对外开放的顶层设计和大局谋划,加快沿淮地区“走出去”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外向经济发展战略布置

紧跟将一带一路给予全面对外开放,促进外向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树立新常态下开放的思维与理念,谋篇布局,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相关的活动,形成对外开放开发的浓厚氛围,转变招商引资方式,重构地方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发展。

多个省市地方将“一带一路”视作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成为下个十三五规划地方经济发展的重点,纳入地方施政目标, 共同打造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廓。

2、 建设内陆对外通道网络与节点

“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是设施联通。近期着力基础设施共建和互联互通,打造一批重要物流链和关键节点。借力新欧亚大陆桥,沟通亚太地区与欧洲的主导运输线,形成“一纵一横” 对外通道网络。 一纵是向南北通过淮南、连接合肥,形成“十”字交叉,通过江淮运河,打通长江的通航航道,水运与长江航道连接,实现通江达海,蚌埠港建成沿淮地区航运枢纽,

沿淮地区近期重点谋划一批基础设施大项目,进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中,构建三条东西向大通道:一条东西向高铁,沿淮铁路(新东陇海铁路线),东起盐城大丰港,向西依次经过蚌埠、阜阳、经河南,延伸接轨兰渝铁路达兰州。一条沿淮高速公路从淮安、蚌埠、淮南、阜阳、信阳大约500公里的距离。第三条是淮河要建设成为连接东中部地区的第二条黄金通道,通过江淮运河,打通长江的通航航道,实现通江达海,加强一国家级内河港口---蚌埠港的建设,重点打造国家二类口岸,建成沿淮地区航运枢纽。构建沿淮地区内外互、立体化、网格化大通道加上节点对外开放基础设施新格局。

3、拓展对外贸易的增长空间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带动技术和设备出口,建成了一批不同类型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争取建立国家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国性中药材物流中心等。在境外设立经贸合作园区。随着高铁建设在海外工程增长,带动境内向境外的劳务输出。研究重点投资的国家与领域,建立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加强对外劳务合作平台建设,引入有品牌与资质的劳务中介组织,共同开拓对外劳务合作领域,劳务经济发展上个新台阶。

4、搭建对外开放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是一种合作战略。沿淮六市从共商共建共享出发,整合资源,加快对外开放重大平台建设,争取中央与省级政府的政策支持。合作共建机场,共建对外重要骨干大交通。共同参与以“一带一路”为主题年度海外招商。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设立国家级现代农业出口加工区。建立企业和个人境外投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考虑联合设立一带一路农产品出口加工贸易区,对沿线贸易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改善地区对外投资环境。

5、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

鼓励本地行业龙头企业国际化发展,重点放在对外农业合作与资源合作开发,以协会与行会组织下,企业抱团走出去,加大对“走出去”民企进行扶持。鼓励当地企业产能转移及并购国外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专业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指导意见。构建企业“走出去”服务体系,参与对外开放的招商平台与引资活动,出台鼓励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专项产业政策,

6、深化对外贸易体制合作机制

沿淮六市多部门协调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共建“大口岸”,并将口岸延伸,到生产地进行,推进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区域一体化、构筑区域生产网络。深化与皖江城市带、长三角城市群的对外开放合作,省政府与沿淮六市财政共同出资,组成“一带一路”发展投资基金,以长期融资为发展服务的开放性金融支持,构建六市共同参与的一体的多元化投资体制,用于支持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参股和跨国并购扩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