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基于供给侧视角下我国中西部地区 县域产业选择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91 作者:胡登峰 李佩莹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侧因素入手出发,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这不仅限于西方供给学派提出的减税等政策,而是结合中国改革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改革的深化。当前,我国供给侧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如何调整问题。我国经过这么多年高速增长的背后,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和工业体系日益健全,同时与产业快速发展中如影随形的必然是产业过度扩张和产业自身调整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例如产能过剩,而新兴产能不足。目前提出的供给侧改革,就是一方面要解决适度扩大总需求去满足结构化调整所带来社会阵痛,另一方面通过有序化调整,化解过剩产能,支持产业转型和进一步培育面向未来产业问题。

在过去30年发展中,我国县域经济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色地域,取得了长足进步,也支撑和推动了城镇化发展步伐。党的十六大第一次鲜明提出了要“壮大县域经济”,并指出未来20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最大的难点和重点在于占国土面积93%、人口85%的县域。因此,县域经济的强弱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兴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过去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也存在盲目扩张、无序发展等问题。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这些地区也将面临着经济结构转型、资源环境约束加强、投融资机制不完善、开发合作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NOTEREF _Ref4231 \f \h 1],因此,准确的选择县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为县域经济注入持久健康的提供动力。

 

二、文献综述

 

(一)产业选择与培育理论

作为县域经济,产业选择本身不仅仅是如何打造主导产业,同时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直接决定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及发展空间。罗斯托(2001)认为,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即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它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发展具有强烈的向前拉动或向后推动作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带头作用。罗斯托认为主导产业的选择基础有两条: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能带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目前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方法分为定性研究和定性定量结合研究。前者在研究主导产业概念的同时主要研究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后者则在制定基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区域或不同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筱原两基准”,即收入需求弹性基准以及生产率上升基准两基准;哈盖特的“区位熵理论”,即主导产业应选择那些在更高领域中具有比较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产业;列昂剔夫提出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认为区域主导产业应选择那些前向关联度和后向关联度较大产业。

国内主导产业研究最早起源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经验,旨在研究我国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不同带动型部门。产业选择的基准(指标)大体包括规模效益指标、需求导向基准、技术进步指标、竞争能力指标、比较优势指标、产业关联基准[ NOTEREF _Ref7699 \f \h 4]等。

此外,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模式和促进机理方面有重要作用。Harfield(1999)认为政府在新兴产业发展中起辅助作用,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要依靠市场竞争的力量。与此相反Lach(2002)利用以色列新兴产业的数据研究发现政府资助刺激了小企业的研发投入,有利于新兴产业中的小企业快速发展。Ellison和Glaeser(2010)也指出有利于产业发展的金融、财政、税收政策的引导是保障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方面研究中,相关学者主要集中于区域内产业路径方面开展研究,归纳为三种模式:一是新兴产业能否发展为集群,即利用集群协同创新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并通过产业集群式扩展,形成区域内的产业发展规模,这种发展规模集中于一定区域,以单核或者多核形式出现;二是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有主导产业联动、融合发展,通过嫁接、裂变、融合三种方式提升现有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即主张通过技术革新、产品更新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现有产业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和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都是为了避免产业过于低端化,即避免成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因此创新驱动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坚持“研发优先,技术驱动”,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去支撑核心技术实质性的突破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取,进而促进产业进步和发展。

综上研究,产业的选择基准可分为产业内部指标和产业外部指标作为依据,产业内部指标指该产业自身技术、成本、人才等资源匹配状况,产业外部指标指该产业与周边市场相比知否具有竞争优势,从这两方面衡量一个产业是否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理论、竞争优势理论

资源禀赋又称为要素禀赋,指区域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的丰歉。区域要素禀赋中某种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其他区域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价格相对低于其他区域同种要素的价格,则该区域的这种要素相对丰裕;反之,则该区域的这种要素相对稀缺。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各资源要素的供给,其中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资源要素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并不一定高效,因为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驱动作为传统经济增长的方式以及越来越不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社会已经逐步迈入内生经济增长时期,决定性的要素投入是专业化人力资本、技术创新、知识经验积累等。因此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合理的选择主导产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对闲置资源、未能得到有效配置的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优化配置提高利用效率可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区域竞争力,可以达到1+1>2的协同效应。

此外,比较优势理论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摒弃平衡发展的惯性思维,优先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产业和行业,突出区域特色,提高创新能力。而另一方面通过优势产业的先发展为其它产业提供资金或市场机会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以此带动区域经济的持久发展。迈克尔·波特认为国家兴衰的根本在于能否在国际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能否使主导产业具有优势,优势产业的建立有赖于提高效率,提高效率的源泉则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优势。由此提出了著名的“钻石模型”,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个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政府行为、机遇。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旺发达,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源于这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具有竞争优势,而主导产业的竞争优势又源于企业具有创新机制而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波特又指出,一个国家的经济是由各种产业集群所组成,这些产业集群弥补并提供竞争优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各国竞争优势形态,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而全球化跨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模式,是立足在产业区域的政策发展与制度建构上,而其竞争优势,更是立足在产业集群网络与创新学习制度的基础上。一般而言,产业集群的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就越细,企业交易活动产生的成本就越低,生产就会越高效。

因此,产业集群的形成、主导产业的合理选择、产业内部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模型及方法

 

本文以结构化分析方法为指导,运用匹配性分析和竞争优势分析两维二次筛选法进行产业定位。首先根据当地产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将有潜力发展的产业进行匹配性分析,并将产业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性分为高匹配度产业、一般匹配度产业和低匹配度产业;然后根据产业自身的特点进行竞争优势分析,将产业分为很有机会发展的产业、有一定机会发展的产业和发展机会很少的产业;最后将产业匹配度和竞争优势结合分析得出产业筛选的初步结果,并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得到产业筛选的最终结果,如图1。

 


图1  两维二次筛选方法

 

产业匹配性分析重点考虑产业自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当地现有资源的匹配程度,匹配性高的产业是应优先导入的产业。针对不同产业特点,匹配要素分析的侧重点会有所区别,一般的匹配要素包括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配套、成本优势、用地条件、人力资源条件等,在每项匹配因素与自身条件结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出每项匹配因素的匹配程度(“«”代表匹配度很低;“««”代表匹配度中等;“«««”代表匹配度高)得到高匹配度的匹配因素越多代表该产业越适宜在该地发展。

竞争优势比较分析是运用两维指标评估法评估周边产业园区竞争状况以评估当地园区发展该产业的竞争能力。两维指标是指产业吸引力优势因素和综合区位优势因素,其又可各细分为若干个子因素,如产业吸引力优势因素可以分为纵向产业配套、横向产业配套、技术配套、资源配套、政府产业导向等;综合区位优势因素可以分为区位因素、政府支持、环境、配套设施、地价水平等。根据产业的综合得分确定该产业在两维指标坐标系中的位置,从而确定其是否具有发展机会。

最后在自身条件匹配和竞争优势对比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综合筛选出重点发展的产业、适当发展的产业、不鼓励发展的产业。

五河县所处的淮海经济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区之间的经济低谷地带,也是多个经济区的边缘地带。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五河县存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业人口比重大、城镇化和工业化程度低、人口大量流出等普遍问题。从与江苏省的洪泽县、盱眙县和安徽周边县域经济比较,五河县未来必须要加快发展,不能成为经济发展洼地。另外皖北振兴发展、蚌埠市赶超、五河县“十三五”发展目标及未来10-20年发展神圣使命要求五河县将会成为皖北县域经济中流砥柱和创新经济高地,产业的发展选择尤为重要。

 

四、产业选择研究——以五河县产业为例

 

依托五河县和周边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业主产区优势、交通区位优势、科教资源、生态环境优势、皖北振兴、淮河综合治理和功能振兴等方面条件,根据各匹配要素对五河县的水产养殖业、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九个产业进行匹配度分析,得到各产业匹配度见表2。

由表2中各匹配度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纺织服装业是与五河县基础条件匹配度高的产业。另外再根据2015年五河县11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现

有产业园区的情况进行竞争优势分析。根据产业发展与自身匹配度和竞争优势对比,再根据

 

表2  五河县各产业匹配度

匹配要素

水产养殖业

电子信息产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

农副产品加工业

纺织服装业

机械电子产业

现代物流业

电子商务业

新能源新材料业

地理位置

«««

«

««

««

««

-

««

«

««

交通条件

«««

«

««

««

««

«««

««

«

««

基础配套

««

««

««

«««

«««

««

«

««

«

成本优势

-

««

«

««

«««

««

-

«

«

用地条件

«««

««

-

«««

«««

««

«

««

«««

资本市场

-

«

«

«««

«««

«

-

«

«

人力资源条件

««

«

««

«««

«««

«««

«

««

«

产业配套能力

-

-

««

«««

«««

«

-

«

««

自然资源条件

«««

-

-

«««

«««

««

-

««

««

政策和经营环境

««

««

«««

«««

«««

«««

«

«

«««

 

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未来五年是在现有基础上,结合要素推动、市场推动、周边产业联动基本原则,去除僵尸企业、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由图2可以得出产业筛选结论为:

 




图3  五河县产业筛选结果

1.与五河县自身条件匹配、具备一定竞争优势的产业方向是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机械电子和汽车零部件;

2.与五河县域特色发展不相匹配、对县域品牌推广和现有产业优势发展不相吻合的产业是化工产业;

3. 在产业发展方向中,对五河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在五河具有现有基础,也代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产业,可以支撑未来五河经济发展5-10年的产业是绿色食品加工业;

4.与蚌埠市城市发展以及周边产业相互支撑的产业,也代表未来五河产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是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和旅游产业。

五河县产业发展应该既要借鉴周边区域优势,也要通过自己优势地位发挥,选择适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有侧重点支持部分产业发展。应该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动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聚,同时着力培育发展智能家居、高端装备制造业及新型电子产业发展,发展旅游业,形成产业与县域经济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态势。

 

五、结论及启示

 

县域主导产业是指在县域经济中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前景较好、对整个县域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优势产业。正确选择产业的发展方向既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又能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域产业选择研究,得到如下结论:

1.产业选择具有内在逻辑

为了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同共进,对区域经济发展核心和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

基于生态环境的考量。县域产业选择有其内在的逻辑,例如资源基础、过去发展路径和周边产业关系等;同时产业选择必须和城市发展保持一致。

2.产业培育的方向更应该侧重于形成区域产业特色

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产业良性互动,带动区域的产业快速转型。对于像五河县这样中西部县域来说,产业发展纪要立足于地方资源优势,同时也要根据周边城市产业发展,强化配套能力,强化专业产品特色,才有利于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在区域成长。

3.产业选择要立足于县域资源禀赋发挥和新的资源禀赋获取

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产业选择应注重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联动,承接产业转移与增强内生动力并举,集中做强主导产业,发挥产业的集聚和溢出效应;在县域经济中,任何产业发展都有内在发展路径,产业发展与过去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有着天然联系,如果不考虑过去产业发展形成的优势,单纯通过引资等形式形成本地产业发展局面,在现有形势下,更可能仅仅是产能转移,势必难以形成未来发展新局面,也与供给侧政策初衷背道而驰。因此,从县域产业发展实际,要站在县域已经培养的产业规模和产业基础上,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嫁接周边区域优势和承接产业转移优势,有选择的发展产业。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大学)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