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3-08-08 阅读:103 作者:汪建华

农业科技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汪建华

 

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生产主体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是农业科技发展的生命。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技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聚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任务,突出重点领域,发力关键环节,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断探索新路,实现了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有力支撑了现代农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全省98%县(市、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三权(人、财、物)收归县级,基本实行了“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托项目完成了我省1136个乡镇站条件建设任务,积极推动“一个衔接,两个全覆盖”政策落实,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得到有效履行。农业系统开展“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大力弘扬了长期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广大农技人员先进事迹,积极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技推广工作,农技人员投身奉献农技推广事业的良好氛围;聚焦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卫生监督防疫、农业物联网等热点焦点,分专业、多渠道培训农技人员6万多人次,提高了业务能力。支持千余名农技人员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实现了知识与学历双提升。92个县(市、区)建立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6484个,开辟了农技人员学习新路径;会同人社部门招录支农人员200余人,为农技推广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建立并推行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受到了广大农民欢迎。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报、12316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农技宝”、农民智慧云平台等新兴媒体“威力”,做到传统方式与现代手段“并驾齐驱、融合发展”。春耕备耕、“三夏”和秋收秋种等关键时节,通过部门推荐、专家论证、网上公示,遴选推介一批适合我省省情、满足生产需要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广大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畜禽栏舍、河湖塘边开展农技服务。“十二五”期间全省发布农业科技成果近千项,审定通过动植物新品种400余个。投资近2亿元,新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改良中心安徽分中心、国家棉花改良中心安庆分中心(二期)、国家小麦育种创新基地30余个,全省16个产业技术体系支撑产业发展价值显现。合肥农交会农业高新技术产学研对接会平台初步建成。政学研推一体化联盟已经起航。同时,培训各类新型主体100多万人。涌现出以县为主导的“南陵模式”和高校企业共青团联动的“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长新路径。

农业科技发展的发展为农业现代化需求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现实也为农业科技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农业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倒逼必须加快供给侧改革。其一,农业经营主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八十年代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化,农业经营主体由以大队、生产队为代表的集体,变成了一家一户的单一主体,集体经营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是计划经济下的“等靠要”,政府的公益性农技机构“定时供给,千篇一律”。新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各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应运而生,新型经营主体改变了主体的单一结构,新主体对农业科技供给提出了新要求;其二,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一家一户小生产,现在是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助力农业现代化,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新方式对农业科技供给提出更高要求;其三,农业科技需求发生新变化。以前只注重生产环节技术,可以说是有技术就用,有种子就种的时代,现在不同了,要求技术要专一,服务要全面,只有生产技术不行,要对产业链的延伸跟踪提供技术服务,从服务方式上要求保姆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其四,农业科技供给产品结构也发生变化。过去,以公益性服务为主,计划生产,产品单一,一家独大,包揽天下。现在要求的是,多元化、多样化、高档化、定制化,就服务主体而言,公益性的、社会性的、专业性的、纽带性的等应有尽有,这样才能更好满足新需求。其五,为现代职业农民提供服务,应当充分尊重他们的生产和技术应用的自主性,从服务技术的内容上,要求技术集成,范围广泛,既包括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经营,也包括家庭生活以及各类咨询服务,最大程度体现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生产方式。他们既是技术成果的受益者,更是农业科技的研发者、参与者,开展各类服务的过程,是互动交流、分享共赢、深化提升的过程。

改革是发展的最大动力,创新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适应当今已经变化的需求市场,最好的选择就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建立以优化农业科技服务为内容的供给新结构、新产品、新机制、新方式,打造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农业科技研发新机制。要针对目前农业科技队伍、机构,兵员多、机构散、力量大、布局散、分支多、聚合难、产品多、销路难等现状,突破现有的机制体制障碍,奋力建立新机制。第一,走合作之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大联盟。各级政府或政府的相关部门牵头,把政、学、研、推等组织起来,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供给大联盟,把政府的要求,教学的导向,科研的方向以及生产主体的愿望等统一到联盟之下,合作发展,保证有效供给。第二,走聚合之路,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新机构。在省一级要以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为基础,把农业科研机构中专业的科研推广职能、力量和大学,特别是农业大学的专业实习、示范、推广的力量全部整合起来,建立起隶属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多功能、大力量、保供给的公益性机构,把政府怀中的技术类公益性职能分离出来,形成政府专一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产品的生产者和供给者。第三,走市场之路,建立需求主体主导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新机制。要培育新的民间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新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逐步建立起分级生产、分档供给、按需购买、公平交易的农业科技服务供给新机制。把大联盟、新机构和多元化新主体充分调动起来,形成多元、多路、多方式供给的农业科技服务新体系。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推广是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链条中重要环节。创新机制要着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要强化公益性服务机构。人民公社以来逐步建立起了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历了“线断网破”的痛苦和多次改革的试验,现在面临新的时代,他已到了“风烛残年”。维护不行,调整不行,固守更不行,必须以改革精神创新发展,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谋划体系的新生,探索与时代现实需求合拍的新路径、新体系。对各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职能重新定位;省级农技推广机构重点是围绕需求收集信息,组织研发,加强市场分析和顶层设计;市县区农技推广机构重点是围绕区域需求,抓示范、抓延伸,各级要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农业科技服务的“试验示范田”,以不同的内容和技巧,做给基层看,带着基层干,使试验示范田”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展示供应商场;乡村两级不再有专门机构,而是由县一级根据需求,按行政区划或经济发展的格局,分期组织派驻科技服务小组或科技推广员,强化一线推广,与农民群众面对面一线解决问题,增强科技推广的时效性。二要放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社会化就是市场化基本内容。要转变以往“农业服务靠政府”、“已有的体系不能破”“体系服务是正统服务”等一系列的陈旧提法和理念,树立谁强谁领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积极推动民营科研机构的发展,加快发展农业科技服务大户以及各类专业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让自我服务、专业服务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服务的主渠道、主力军。三要着力基础性农业科技服务建设。基础是一切服务发展的载体。创新农业科技服务基础工作十分重要。首先,要加强培训。要切实做好新型农民培训,特别是分层次搞好务农一线劳动者、新型经营主体、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群体等不同需求的培训,帮他们更新理念,学习技能,提升从业就业能力。要改进现有的培训方法,把农业部门承担的培训工作转到各类职业学校或大专院校,或成立新型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中心,走专业化、职业化农民培训之路。其次,要加强基地建设。要加强县乡村三级试验示范场、片、点的建设,推广机构、推广人员一定要有示范,有“技术商场”及其各类不同等级的连锁店;要整合和优化大学、中专、科研机构现有的各类实验室、试验田以及围绕产业体系建立的实验基地,打通这些基地与基层需求的通道,形成直通生产一线的供给渠道。第三,要加强手段建设。对现有的仪器设备要有计划的进行更新或添置,要加强数据收集和平台建设,推动农业科技服务数据化、信息化加快发展。

 

 

——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供给的购销模式。成熟的购销模式,是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侧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供需交易的平台。一是创新各类交易平台。要树立农业科技服务商品营销意识,生产供给者必须通过市场交易获得利益,购买者通过公平交易获得需要的服务。目前正在发育的农业科技服务市场要尽快培育,乡村要定期办好科技服务赶大集活动,办好商场、超市内的农业科技服务专柜;县一级要办好区域性、专业性的农业科技服务大商场、连锁店;省级以上要建立综合产品储备库、批发站、以及快递中心,成为连锁供给的龙头。同时还要发挥信息化加快发展的成果,为新型农民办好高档次的网上餐厅、网上超市,快捷方便,使服务一步到位。二是实化服务模式。各地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现有的,提升成熟的,创新现实需求的服务模式。立足于定点定向,加快创新定制式服务、有效开展预约式服务、合同式服务、订单式服务、链条式服务、全产业链服务,进一步扩大服务需求的空间,扩大服务需求的精品储备,扩大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用新模式引领农业科技服务新发展,用新模式培育新市场,倒逼农业科技服务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创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新水平。三是落实兜底服务。各级政府要保障并不断增加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强化对各级各类服务机构和组织的管理;要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监管与服务,出台政策积极扶持各类新兴服务主体的发展;要开展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各类活动,把一年一度的“三下乡”变成常下乡,为直通车进村入户打通关节,作出示范;要开展科技服务扶贫活动,把科技服务扶贫列入扶贫的内容,融入扶贫产业,落实到每个贫困户,用科技赶走贫困,用服务支撑精准脱贫。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