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1期

推进我省由“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

时间:2023-08-08 阅读:99 作者:林斐

我省是人力资源大省,也是“民工大省”。丰富人力资源,劳动力出省就业人数多,技能型人才向发达地区流动数量多。随着我省制造业发展,对技工需求加大,技能人才缺口增大,“技工荒”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短板”。因此,推进我省由“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的转变,不仅促使人力资源再开发,而人力资源再开发,开发人才资源,建立掌握核心技术、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队伍,通过技能型人才培育与队伍建设,为 “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转变的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我省技能人才状况与趋向

我省技能人才队伍规模壮大。2015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407.6万人,占全省从业人数4342.1万人的比重9.4%,技能人才总量2015年比2010年增加了25.6万人,增长了26.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5万多人。到2020年,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50万人,要原有基础上五年增加50万人,每年平均增加10万人,增速还需加快。

高技能人才数量增长加快。2015年全省高技能人才数量111.3万人,占全省从业人数的2.6%,比2010年增长了35.6万人,增长了49.4%。全省高技能人才占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23.2%提高到2015年27.3%,略高于全国26%的平均水平。2015年, 广东省技能人才达983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67万,近千万名技能人才,位居全国第一,与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技能人才总量的绝对量与比重差距还是很大。

技能人才传统行业占比较大。以交通运输从业人数最多,达280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数量达147万人,占比52.5%,机械行业从业人数180万人,技能人才数量75万人,占比为41.6%,石油化工从业人数达75万人,其中技能人才数量33万人,占比44%。三大行业技能人才总数255万人,占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的62.6%。占到全省技能人才总量的一半多。但新兴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大。

职业院校担当了技能教育培训主力。2015年,省教育厅主管的各类中等职业院校(不含技工学校)412所,在校生83.8万人,当年毕业生34.1万人。省人社厅主管的技工院校83所,在校生4.38万人,当年毕业生1.86万人,十二五以来全省职业院校的毕业生人数达270万人,每年在50多万人以上。全省各地积极推广校企合作、工学一体“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出现一批办学有特色技工学院和 “抱团”发展的职教集团,技工院校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

技能人才支持政策力度加大。我省提出“人才强省”战略,推进了包括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在内的系列政策。如《安徽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2011)、《关于举办技师学院的实施意见》(2014)、《安徽省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7年)》(2014)、《关于进一步加强技师培训补贴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2015)等等,以及为落实“4105”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人才高地,《人才高地建设工程的实施方案》(2015)进一步明确技能人才建设目标。随着地区人才竞争加剧,政策力度还会不断加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进展,但是也存在供需性、适应性、匹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技能人才缺口加大

近年来我省出现“用工荒”和“技工荒”。根据2015年上半年、2016年上半年我省就业失业动态监测,制造业用工需求都排在第一,制造业招聘人数占招聘总数77.4%。2015年上半年,人才市场求人倍率1.21,2016年上半年,求人倍率1.19,总体上需求大于供给。用工需求以普工为主,2016年需求普工69621人,占需求总数的81%。 缺工虽以普工为主,普工缺少26001人,占缺工总数的78%,但是制造型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也紧缺,占缺工总数22%。目前我省制造业占比工业产值比重70%以上,制造业不断升级,制造业从普工到高级技工的供需“缺口”,高级技工的缺工会愈加突出。

2. 技能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技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特点。一是初级技工多,高级技工少。我省高级技能人才占四分之一,初级、中级技能人才占比四分之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已接近蓝领员工总数的100%,高级技工占技工比例 20%~40%。二是传统技能型人才多,现代技能型人才少。我省技能人才主要在传统产业占比高,达到60%以上,新型行业技能人才需求大,但占比只有40%。“能工巧匠”最缺乏。能改进工艺、解决难题的工匠型人才,是“一匠难求”。三是单一技能者多,综合技能人才少。一般岗位操作型技术工人多,掌握多种技能人才更受企业欢迎,却数量较少。这个矛盾说明技能人才匹配的问题,技能人才数量增长的同时,也需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问题。

3、技能人才与地域产业不匹配

技能人才在行业与地域集聚差异性。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三种集聚造成的。一是技能人才行业集聚。一旦产业结构调整,转岗压力增大。如煤炭、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使得部分技能人才流出。如2015年我省城镇失业人员和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等因素新产生的人员50万,转岗的压力日趋增大。二是技能人才地域集聚。一般向大城市人才集聚,中小城市较少;如2016年上半年合肥、芜湖市2016年上半年分别为1.19、1.06、马鞍山市1.08。求人倍率排名前三位的市为铜陵市、阜阳市、宿州市对技工求人倍数率分别1.63、1.52、1.4,铜陵、阜阳、宿州技工需求更大。三是技能人才的企业集聚。向大企业集中,规模以上企业技能人才多,中小企业相对较少。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大型企业技术员工招聘较容易,而市县产业园区中小企业用工需求旺盛,招工难却较大。这说明技能人才分布与产业需求、地方需求、企业需求存在“错配”。

4、技能人才流动性较大

我省职校毕业生选择到发达地区就业,“孔雀东南飞”现象使得技能人才输出。今年企业岗位流失率小幅上升,初、中级技能和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流动性大,中小企业员工流动性大,越往市县所处环境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容易导致员工流失,原因很多。针对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省内企业采取了股权激励、薪酬提档等各处措施,但仍有一些企业对员工重使用轻培养,担心一线技术工人流失,不愿过多投入员工培训,没有很好执行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工资、职业资格津贴,等等,使企业技工流动性较大。

5、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

制造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目前我省技能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传统的工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与岗位分工模式,培养方式单一,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与市场不能很好地接轨。对技工院校投入逐年加大,院校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然而,在现有的职教模式下,实践技能训练不够,动手能力不强,教学与实践脱钩。多数企业对职教的参与度与积极性不高,与高校合作是浅层次低水平。高水平师资力量不足,缺少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硬件改善了,软件却跟不上。总体上看,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还有待完善。

三、我省推进“民工大省”向 “技工大省”转变的建议

建设“技工大省”是我省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之必需,坚持“技能强省”战略导向,以加大技能人才培养与提升职教培训水平作为推进我省由“民工大省”向“技工大省”转变的重要抓手,将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省”重要战略支点。

1. 研究制定“技能优先”战略目标

建设“技工大省”,认清“产业升级,技能为先”大势所趋。实施“技能强省”的战略,从将技能人才培养纳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强省”的重要战略与一项长期目标。制定我省5-10年的“分步走”目标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人力、智力支持。

2. 切实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使用

建设“技工大省”要精准发力,定向发力,重视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面向各地重点产业,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全面对接“中国制造2025安徽”重点领域。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完善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建设与区域重点支柱产业相匹配。加强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帮助技能传承发展的“金字招牌”

3. 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技工大省建设要充分发挥了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建立院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人才的新的“校企双制”办学制度。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探索高职人才培养衔接新模式,加强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改进教学和教研方法,积极探讨适应本地制造业发展的本土化路径,提高职教水平。

 4.扎实推进分类技能培训

要制定不同群体技能人才的培训计划,针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有创业意愿群体等不同的群体,开展素质教育、在岗和转岗技能培训、技能储备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创业培训,新型知识型技能培训,设立分类项目,给予不同群体进行选择,以及针对不同类别项目分设年度财政计划补贴,将任务分解到各级,并进行年度综合考核,提高技能培训的效率。

5. 积极促进技能人才就近就业

实施人才“回引工程”,要调动社会各方完善有利于劳动者成长成才的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打破技能人才上升通道的“天花板”,改善技术工人的工作环境和晋升空间,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加强人文关怀,吸收引进安徽籍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出台鼓励外省籍来学生来本省就读并留下工作。

6. 广泛推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推动技工大省建设,要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最重要、最基本的办学制度来抓,深入实施深化校企合作推进计划,调动企业积极性,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工艺改进等深度合作形式,将教学和生产实践、科研紧密融合。运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手段,助力校园对接产业园,组织与安排全省优质技工院校与重点企业对接项目。

7.认真做好用工信息对接

市场需求是技能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加强对制造业和其他重点产业发展所需人才需求的预测,建立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加强岗位需求与就业去向研判,为企业、求职者、学校、政府提供信息对接。制定针对不同领域或行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实现技能人才供需的合理匹配。

 8.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制度保障

优化职业技能标准等级设置,拓宽技术工人晋升通道。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成长机制和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建立岗位使用制度。完善统筹考虑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建立职业资格与相应的职称、学历可比照认定制度,完善职业资格与职业教育学历“双证书”制度。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