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6期

安徽省特色镇镇域经济发展的案例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193 作者:安徽省战略研究会联合课题组

前几年我们提出我省要发展镇域经济,受到关注,如何发展镇域经济,更值得深入研究。小城镇小而多,各有特色,我省900多个小城镇,从地理上看可大体可分为城郊型、圩区型、山区型三种类型,从产业上可大体可分为工业型、农贸型、旅游型三种类型。本课题组在皖江地区对六种类型的小城镇各选一例,就如何发展镇域经济作了案例研究,其成功经验对更多的。小城镇发展镇域经济,可能会有借鉴价值。

 

.城郊型小城镇:岗集镇

1、岗集镇情简况

岗集镇位于合肥市北城区,长丰县最南部,现辖元墩、沙圩、三十埠、二十埠、黄浦、牛寨、龙湾、三十庙、梅冲、安冲、罗岗、董坝、南洪、华城、新民、岗集、徐桥17个村委会。镇域面积162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其中外来人口2万人。2014年财政收入2.5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6元。

该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是全省公路交通重镇。镇区位于合肥市北二环与三环之间,四里河北路、合瓦路、外环高速、合淮阜高速、合宁高速等多条高等级道路交汇之处。镇区距合肥市政务办公区10公里,距江汽集团本部20公里,距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仅15公里,离京福高铁北城站约20分钟车程。

岗集镇该1958年属肥西县,成立岗集公社,1965年划归长丰县,1983年改镇。2004年,土山乡整建制并入岗集镇。镇域面积扩大了,但发展能力并夫提升,仍然是典型的“乡村型”小城镇。2005年以后,随着合肥市主城区的扩展,镇情镇力发生了重大变化,昔日的城市远郊镇,如今已成为城市近郊镇,昔日的“乡村型”小城镇,如今己初步具有“城市型”小城镇的某些特征,出现了新市镇的新风貌,是城市近郊型镇转型发展的成功典型。

2、岗集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基本经验

综观岗集镇近10年来的发展历程,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⑴融入城市,突出经济强镇

2001年以前,该镇作为“乡村型”的城郊镇,发展经济走的仍然是“乡村型”小城镇的路子,因而经济发展总是落后,镇区与农村的居民收入水平都很低。2001年下半年.长丰县委、县政府提出“融入合淮、与市俱进”的发展战略,岗集镇积极呼应,发挥其是合肥市近郊镇的优势,提出经济强镇发展战略,主要是全面融入主城区发展, 经济发展思路发生了根本变化,走上了“城市型”小城镇经济发展的路子,实现了小城镇发展方式的转型,开拓了小城镇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产业结构也逐年优化。恰在此时,岗集镇又列为第二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镇党委政府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突出为主城区大企业服务的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产业集群,获得全省产业集群特色镇的称号。重要的是.该镇还借力合肥市的科教资源,逐年加大科技投入,又被列为全省科技创新示范镇。这样,既充方发挥合肥市近郊镇的优势,主动融入城市,又加大改革、合作、科技创新力度,很快成为全省的经济强镇,实现了几代岗集人的梦想。201年,2014年,岗集镇区生产总值52亿元,工业总产值142亿元,规上工业总产值70亿元,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亿元,财政收入2.52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036元。主要经济指标3年翻两番,镇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6年位居合肥市各镇前列。

⑵发展园区经济,培育产业集群

如何融入城市,突出经济强镇?岗集镇突出了园区经济发展,以园区为载体培育产业集群。最为突出的是,岗集镇发挥其在铸造行业的传统优势,抓住江淮汽车集团快速发展的机遇, 2002年主动与江汽合作,兴建合肥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在扩大铸造业规模的同时,又积极发展汽车零配件与模具。园区注重改善环境,吸引了许多厂家入驻,如江汽集团、万向集团、万安集团等一批中国500强或国内行业前10强企业纷纷进驻园区,形成了以汽车配件、模具和机械加工为特色的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由于产品质量有保障,很多汽车制造商都到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的企业订货,如昌河、奇瑞、长安、沃尔沃、广州及江西五十铃、厦门及苏州的金龙客车、河南宇通、五星奔驰汽车等企业,都是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的常年客户,涉及十多系列一千多个品种, 被称为 “JAC的配件供应巢”,有“合肥的萧山”、“安的小浙江”之称。2014年,汽车零部件产业年产值达到67亿元,占全镇经济总量的50%以上。目前,岗集镇已成为安徽省最具特色产业集群专业镇和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安徽省唯一的以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也是合肥市重要的机械加工制造业基地。

⑶发展田园城镇,建设新市镇

岗集镇作为城市近郊镇,镇区生态环境优美,有广阔的田园空间,城镇建设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田园城镇模式建设新市镇,走的是与主城区完全不同的城镇建设路子,彰显特色,效果很好。该镇西临董铺水库,北靠大房郢水库,东南有森林公园,中有合肥市“翡翠项链”滁河干渠穿过,卧龙山生态旅游区环绕其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岗集镇村格局,是典型的田园城镇。特别是近年在镇内新建的卧龙山农业生态园,规划面积386.5公顷,自然环境优越,组成一道亮丽的旅游风景线,是难得的避暑、养生胜善。岗集镇田园城镇建设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正因如此,该镇被评为“安徽省森林城镇”。

⑷方便“两栖化”农民,力助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

岗集镇作为近郊型小城镇,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十分方便,大批的青壮年劳力在主城区的企业找到了工作,因为村里通了公交,一般都乘公交,早出晚归,他们白天工作在市区,晚上和节假日生活在村镇,还可以做家务、干农活,成为典型的“两栖化”农民。这些“两栖化”的农民既与主城区“同城化”了,又实现了就地城镇化,成为岗集镇的独特现象,而那些未进主城区的农村人口,生活与工作方式也城镇化或准城市化了。

岗集镇近10年来的转型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主要为大城市作配套,产业聚集效应不足,规模偏小,效益不突出,层次偏低。二是城镇建设缓慢,对外形象有待提升,园区建设相对滞后,基础设施配套还需完善。三是财政资金不够宽裕、欠账较多,影响发展动力。四是作为合肥市“1331”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保障困难,拆迁安置滞后,土地指标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表明, 岗集镇向新市镇转型发展的道路还很长,在新的形势下还要进一步发展、不断提升。

3、岗集镇案例的意义与价值

城郊型小城镇发展有不同类型,有多条道路可供选择。岗集镇是典型的城郊型小城镇,代表着其中的一种模式:即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发展与主城区互动,产业对接,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形成配套经济,成为具有经济实力与产业特色的工业强镇。总结岗集镇的成功经验,对城郊型小城镇发展有以下启示:

⑴都市区工业发展的新载体

城郊型小城镇距离中心城市一般在30公里范围内,属于中心城市经济圈。合肥市正在向大都市区发展阶段迈进,产业的转型升级速度加快,产业布局向周边小城镇扩荼,城市框架不断扩大,岗集镇接受合肥市主城区功能的辐射,明确自身的功能、城镇发展方向,成为都市区工业发展的新载体,城郊型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才有前途。

强化产业与主城区的关联

城郊型小城镇处在城乡结合部,其产业发展主要依托中心城市,与主城区对接,发展的动力源于中心城市社会经济的强烈辐射与拉动,产业发展呈现出与主城区的产业较强的关联性。以发展都市工业、承接主城产业转移为主,依托主城区的龙头企业带动、集群产业链延伸,引导产业发展。岗集镇突出与合肥市汽车零部件产业配套,并延伸发展模具与家电,注重发展配套经济,注重新兴产业培养和新兴商业模式应用.产业发展才具有活力。

⑶城镇建设与主城区等高对接

城郊型小城镇处在大城市向外拓展的城市连绵区,在主城区带动下由“镇”向“城”转变,具有空间延续性布局特点,在这种趋势下,城郊型小城镇的城镇建设应努力与主城区等高对接。城镇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百年大计, 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主城区必然向外延伸,城郊型小城镇会成为中心城市的一部分,从发展的角度看,这类小城镇的基础设施等建设必须与主城区等高对接,城镇建  设才不会滞后。

 

.圩区型小城镇:高沟镇

1、高沟镇情筒况

无为县高沟镇位于长江北岸,有岸线27公里。无为大堤穿境而过,大堤内(大堤以北)部分面积50平方公里,大堤外(大堤以南)45平方公里。大堤外的面积由三个冲积洲(江心洲、隆兴洲、石板洲)组成,属长江外护圩。这种自然地理特征表明,高沟镇是典型的圩区型小城镇,而这样的小城镇在皖江地区还有很多,有必要作为一种类型加以研究。

高沟镇是1992年乡镇区域调整中新设的一个建制镇,镇区所在地原来只是江边一个名不经传小渔村。2001年撤乡建镇,属巢湖市无为县,2010年无为县由巢湖市划归芜湖市管辖。目前,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镇区4.6平方公里。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6.3万人,集镇人口约3.4万人,城镇化率54%,镇区人口2.69万,城镇化率55.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耕地面积3.6万亩, 劳动力2.7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100元,盛产粮、油、棉、鱼、蟹、鳖、虾、珍珠、蔬菜等,鱼蟹鳖虾、淡水珍珠远近闻名,是国家粮棉产区,省种棉基地。

该镇地处无为县东南,距离县城20公里,东临芜湖,西邻铜陵,北接无为县泥汊、姚沟两镇,临近京福高铁和庐铜铁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北沿江铁路,对外交通极为便利。作为一个圩区型小城镇,改革开放以前该镇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型”小城镇,近20多年蓬勃发展起电线电缆制造业, 逐步改变了“乡村型”小城镇旧貌,崛起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强镇,2013年工业销售收入310亿元,财政收入8亿元,是圩区型小城镇向“城市型”的新市镇转升级的成功典型,很值得总结借鉴。

2、高沟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基本经验

总结高沟镇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转型发展的成功经验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突出特色,培育产业集群

高沟镇作为一个圩区型小城镇而成为以电线电缆产业为主导的新兴的工业强镇,并非是偶然的,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高沟镇的一些农民在沿海地区的电线电缆企业打工做销售,学会了一些电线电缆生产技术,积累了一些销营经验和原始资本,90年代中期回乡参与乡镇企业改制,兴办了几个电线电缆企业。该镇党委、政府及时给予全力支持,并征地兴办了经济开发区,专门发展电线电缆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由于市场对电线电缆的需求逐年增加,企业也越办越多、越办越大。到2014年, 电缆产业业共有企业389家,规模以上企业数73家,销售收入310亿元, 电缆出口2.8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62家。纳税超千万元企业18家,企业从业人员达3.5万余人,销售人员有5000余人。生产品种涉及到电线电缆系列、电加热系列、机电系列,品种达1000多个, 其中,华菱、江淮、新亚特、华星、华海五个电缆集团位列安徽省民营企业前十强。以这些龙头企业为核心,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电线电缆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四大电缆产业基地之一、全国的电缆之乡、国家火炬计划无为特种电缆产业基地、安徽特种电缆产业基地、产业集群专业镇。由高沟镇企业主导(参与)制订电缆国家或行业标准8项,主导(参与)制定安徽省地方标准24项,在行业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2)“两区共建”与“两化推进”

所谓两区共建”,即工业园区与新型社区同步建设。所谓“两化推进”,即产城一体化、农民就地城镇化。高沟镇一直坚持“两区共建”与“两化推进”,通过工业向园区集聚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通过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加快农民就地城镇化.成为小城镇的转型发展的成功典范。

关于工业向园区集聚,带动产城一体化发展, 高沟镇主要是把开发区发展与城镇有机地融为一体,通过工业向园区集聚把产业做强、把园区做特, 通过把产业做强、把园区做特为城镇建设提供强大支撑。高沟经济开发区由新沟、长淋、定兴、龙奄、坝湾五个县级工业小区组成,面积 15.4km2,建成3.4万平米的中小企业产业园和8万平米的中谷智能电网产业园区,成为全省唯一的镇办的省级开发区.在全省170多个省级开发区﹙含筹﹚综合考核中位居第13名。由于产业的快速、集聚发展,吸纳大批本地劳动力与外来劳动力进入,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拉开了城镇建设框架,也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保庠障的资金支持。

关于农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加快农民就地城镇化, 高沟镇主要是按照小城市的标准建设新型社区。该镇一方面加强了老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市政设施达到小城市的标准,已建成18个住宅小区,镇建成面积达8.6平方公里,成为产城一体聚集区;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中心村、改造空心村、整合自然村,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将小集镇、中心村与农村社区建设一揽地规划建设。目前,该镇己建成定兴村社区、新沟村社区、骆家套村社区、龙庵村社区、村镇面貌焕然一新。由于按照小城市的标准建设新型社区,不仅推进了本地农村人口就地城镇化,还吸引了大批外来人口。2013年高沟镇外来人口1.3万人,占全镇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该镇建成了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商品房、10万平米的安置房、8万平方米公租房,较好地解决了本地及外来人口农民进镇居住的问题,推进了农村人口的城镇化。

(3)推进城镇建设向新市镇转型

着眼于未来发展,高沟镇的发展目标定位为小城市,或者镇级市,在无为县是仅次于县城的次中心,小城镇建设就特别重视提高标杆、完善功能、优化布局,全面推动路、水、点、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建设向新市镇转型。一方面,重点建设滨江新城,将其打造为生态宜居的新城, 规划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集镇人口达10万人;另一方面, 全面等高对接小城市建设标准,以高沟社区、龙庵社区、新沟社区、定兴村为核心建设集镇群,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作为农民的集中居住区。这样,就会镇村一体,全面推进高沟镇向新市镇的发展转型。由于小城镇建设成效明显,目前,高沟镇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并作为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发展前景美好。

但是, 高沟镇的转型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作为经济实力较强的城镇进行扩权强镇试点,但自主权并不大,财税上交上一级财政,支出再由上级财政划,导致城镇建设的投入资金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园区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建设加速,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大,而镇级没有用地指标,也严重地制约了高沟镇的转型发展。

3、高沟镇案例的意义与价值

高沟镇作为圩区型小城镇很快发展为工业强镇的宝贵经验,对这类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是很有借鉴价值与启迪意义的。

⑴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建设的核心

高沟镇电线电缆产业高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以电缆电线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成为全镇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这是圩区型小城镇转型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撑,这样,小城镇建设有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就会增强发展的活力与实力。高沟镇的经验证明,只有突出特色、强化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才能做到“以产兴镇,以镇促产”,以产业集旺城镇人口,以产业拉动城镇经济,以产业推进城镇拓展, 圩区型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才有光明的前途。

⑵农民就地城镇化是新市镇发展的关键

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城镇化,而农村人口城镇化可以转移到大中城市异地城镇化,也可以在农村就地城镇化。高沟镇走的是后一条道路,主要是通过农民就地城镇化建设新市镇。因此,对于像高沟镇这样的圩区型小城镇来说,农民就地城镇化就是新市镇发展的关键。为此,圩区型小城镇既要注重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就地城镇化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要注重小城镇的人口集聚, 解决就地城镇化农民的居住、医疗、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使进镇农民能够有工作机会、有生活保障,能够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品质生活.就能安心地定居住下来,实现“进得来,留得住”,新市镇的发展就会有生气和活力。

⑶政策支持是城镇化推进的保障

小城镇的转型发展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沟镇的发展正是这样,20多年来, 高沟镇的每一步发展现既有镇委、镇政府的不懈努力,更有无为县委、县政府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他各镇的成功发展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面临未来的发展形势,小城镇转型发展遇到的问题会更多, 解决的难度会更大,更需要各级政府、尤其是市县党委、政府及时有效的政策支持。特別是要进一步向小城镇下放权力,充许与支持小小城镇党委、政府主动探索、积极创新,从内源上推进小城镇的转型发展。

 

.山区型小城镇:牛镇

1、牛镇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牛镇隶属太湖县,地处大别山南麓,位于花亭湖上游, 是国家4A级花亭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面积1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万亩,山场20万亩,牛镇下辖10个行政村,人口2.6万人,其中镇区约6000人,集镇建成区面积约1平方公里。该镇山场面积占全镇面积的8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59.5人, 是典型的山区型小城镇。近年来,该镇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在山区型小城镇有一定的代表性。

牛镇作为一个典型的山区型小城镇,受山库区复杂地理条件限制,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总体上讲属于“乡村型”集镇。产业以农林为主,资源开发型工业开始起步,2014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50.3万元,其中地税收入311.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54798万元。

农业方面,主要是种植粮食、油菜及桑蚕、油茶、板栗等生产。其中, 2014年粮食种植面积9764亩,产量达4499.4吨,双季平均亩产460.1公斤;油菜种植面积2400亩,总产量348吨,平均单产145公斤。围绕当地农业资源开发,已经培育和引进了一些农业产业化企业,如景湖油茶、光华农林、傲人林牧、傲龙林业、辉腾养殖、羊河林场、五家茶叶、禅菊公司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镇域耕地面积少且种植的农产品品种单一,畜禽养殖业不发达也缺乏竞争力,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中,桑蚕、油茶、板栗主要是卖原料,茶叶粗加工后出售,农业各产业链条短、加工度低,导致农业效率及经济效益不高。

工业方面,围绕当地资源开发仅办起了几家企业,如晋北采石场、磐石雕刻公司、高田电站等,没有规模以上企业,带动就业能力低,2014年工业总产值仅3918万元。

交通方面,由于地处山库区且远离中心城市,通往县城的陆路交通有太北、赤百两条公路,但等级低、距离长、费时多,百姓出行不便。目前省道S362、县道牛刘路及天弥路二期(牛镇段)正在实施升级改造工程,预计2015年可完成境内赤百路、天弥路、牛刘路三条主干道路改扩建工程。水上交通有花亭湖游艇,但班次少、条件差。目前正在进行牛镇码头虿船、连接码头道路硬化改造等工程建设。

该镇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且有特色,自然资源有龙河湾2平方公里面积的沙滩,文化资源有狮子山上的二祖禅堂等,很有发展前景。镇里己考虑开发这些旅游资源,如正在进行穿过本镇店前河的治理,为开发沙滩资源创造条件;已与上海德坤集团就二祖禅堂修复及狮子山景区旅游开发达成初步投资意向,争取尽快启动相关设施建设,但距离吸引大批量游客目标尚待时日。

集镇依山脚沿龙湾河而建,呈狭长形。镇区一面靠山,方一面临龙湾河库区,由龙湾河大桥连接两岸。近年来突出了集镇建设,投资500万元打造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的风形商业步行街工程也已完工,镇区建设已经拉开框架。此外,正在考虑临河建设湖滨新区,整治老街,牛镇总体规划、湖滨新区规划和镇区道路街景景观提升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太湖县政府己经批准启动湖滨新区规划建设,目前正在实施龙湾河河堤以工代赈项目和湖滨新区拆迁及土地平整项目,启动滨湖大道新区建设。

2、产业发展前景

牛镇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前景

牛镇耕地面积少,种植方式水田为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旱地为麦—豆、麦—玉米等。目前年人均产粮约483斤,按照全镇2.6万人计算能够自给。如果去掉该镇6000多外出打工人员吃粮,即使将来有每天有不超过同等数量的游客与客商进镇消费,粮食也能基本自给,这省去了山库区集镇外调粮食的成本费用。对牛镇来讲,粮食生产虽不是优势,亦算不上劣势。但考虑到未来旅游业发展对蔬菜及畜禽副食品需求,有限的耕地需要腾出部分种植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发展畜禽养殖业也面临饲料粮不足困难,交通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也必然会占用少量耕地。从长远看,该镇保护耕地与保障粮食安全仍面临较大压力。

该镇森林覆盖率高达67%左右, 生态环境良好,这是该镇最大的优势和未来开发潜力所在。全镇有林地17.7万亩,人均6.8亩。目前栽植有桑蚕5500亩,茶叶7095亩,板栗12000亩,油茶10200亩。此外,该镇花亭湖水面宽广,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休闲度假旅游、养生养老产业等也具有一定优势。如结合发展休闲旅游业开发养生、养老产业,推广魔芋、葛根等养生产品种植,效益将很可观。如魔芋、葛根产品具有降糖、降血压、去毒等多种功效,是人类最好的膳食纤维,非常适宜于老人食用和山区种植。魔芋、葛根果实可以开发出糕点、功能饮料等具有多种养生功能的生态产品,加工链条长,加工技术简单,单家独户都能进行。还可以开发沙滩发展沙滩日光浴、沙滩文体及训练等项目,游客上岸休息时需要吃点什么、喝点什么,此时能够端上富含本地特色的魔芋糕、葛根奶、魔芋豆浆、葛根果汁等糕点、饮料,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牛镇畜禽饲养业规模偏小,可以重点发展一些大别山黄牛、皖西黑猪和土鸡养殖。大别山黄牛肉质细嫩,可以配合具有本地特色的餐饮文化重点发展。来牛镇的游客可以爬牛山、游牛湾、逛牛镇、品牛肉等,突出“牛镇”特有风格。牛镇的禅菊、水果栽培,可以继续发展壮大。随着游客增多,还可以多搞一些有机蔬菜、食用菌栽培等,满足游客的需求。

牛镇资源的最大靓点在于其山水资源独特、文化底蕴厚重,从发展旅游业角度看,可在六个方面发展:一是龙湾河约2平方公里的优质沙滩资源,可以开发以沙文化为主题的休闲度假或文体项目旅游;二是狮子山二祖禅堂,为中国佛教禅宗母土,可开发禅宗文化风景旅游区;三是湿地资源,面积较大,水草丰富,可以建设具有山库区特色的湿地公园;四是周家河有十多公里长的河流资源,水流平缓,可开发成大别山特色漂流;五是花亭湖畔山水资源,依山傍水,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可开发用于养老或休闲度假的别墅群;六是东山岭古民居资源,可建设文化养生、康体度假庄园。可以说,由于牛镇具有鲜明独特的山、水、沙、文化等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前景广阔。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积极谋划转型发展,如前几年先提出“农业稳镇、生态立镇、开放活镇和城镇化”的转型发展思路,后又修改为“农业稳镇、生态立镇、旅游兴镇、文化靓镇”发展战略,并提出建设大别山“特色风情小镇和精品旅游集镇” 的目标,说明镇党委、政府的转型发展思路逐渐清晰,对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有积极效果,在太湖县乡镇考核中,该镇许多方面居于全县“第一”或“先进”位次。

3.牛镇向新市镇转型升级的建议

⑴稳定农业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一个处于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山库区“乡村型”集镇来讲,农业资源是其最主要的资源,农业产业仍然是发展其他产业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加快牛镇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这个基础。为此需要:⑴围绕旅游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如在大农业中增加高附加值种植业、观光休闲农业和畜禽养殖业比重,在种植业中增加蔬菜种植、魔芋、葛根或食用菌栽培等新的特色农业品种。⑵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旅游食品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牛镇目前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可以依托龙头企业从事苗木种植、畜禽饲养、食用菌栽培、有机蔬菜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及魔芋、葛根等特色餐饮食品开发,发挥其技术传、帮、带作用。可以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还可以采取林农山林入股的方式,组建新型林业经营实体,利用山场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林下经济及开发花亭湖畔别墅群,开发休闲农业或养老、度假旅游业。⑶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整治乡村环境,打造一批农家乐,开发具有牛镇特色的餐饮文化。

⑵加快旅游业发展。牛镇要围绕打造大别山“特色风情小镇和精品旅游集镇”目标,加快狮子山二祖禅堂、周家河漂流、沙滩拓展训练基地或日光浴、湿地公园、花亭湖畔度假别墅群等景点开发。如湿地公园可以修建栈道、自行车道等;龙湾沙滩可以开发拓展训练基地或日光浴场所,通过开展沙滩排球、沙雕、沙画大赛等赛事活动进行宣传。还可以有目的的建设一批最美景观旅游摄影点,通过举办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摄影者与游客眼球,扩大牛镇旅游品牌知名度。需要注意的是,起步阶段应主要发展观光旅游,待条件具备后再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形成观光—休闲度假的二阶段发展过程。在旅游商品开发上,可以从农副土特产品入手,对具有牛镇特色的禅茶、禅菊、油茶等进行系列开发,然后向其它旅游商品加工过渡。总之,通过开发旅游业促进餐饮、住宿、房地产、信息、交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强旅游产业要素集聚,为其他产业发展铺平道路。

⑶提升镇区功能,加强社会管理。牛镇镇区要以山水生态旅游及禅宗文化为基础,打造大别山区特色的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生态旅游特色镇区,还要提升作为花亭湖风景区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功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围绕建设精品旅游小镇目标,兴建酒店、旅馆、市民公园、水陆码头、旅游公厕、停车场、街头雕塑等公益设施,促进购物、住宿、餐饮、娱乐等产业的要素集聚,逐步增强游客集、散功能。在建设风格上,要注意将生态、绿色、文化要素融入,如同按照打造徽派建筑“白墙黛瓦”的风形商业步行街那样,从形态、风格、布局等方面,打造高品质的湖滨新区,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的旅游小镇精神风貌。从延长游客逗留角度出发,争取游客能从留半宿,到留一宿、留二宿,最后成为养老或休闲度假购房者。镇政府要主导镇区土地市场开发,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开发积累建设资金。

打造精品旅游集镇必须加强社会管理。要围绕建设旅游集镇目标,统一思想认识,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改进管理。要动员教育群众,树立文明行为风尚,保持卫生文明的环境。要完善垃圾收集和处理制度,防止垃圾入河入库。

⑷改善交通条件。交通不便是影响牛镇向新市镇转型的首要制约因素,更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发展策略是打通主动脉、完善微循环。打通主动脉是要通畅牛镇对外联系的陆路和水上交通。陆路主要是兴建与岳武高速的连线,重点建设好太北、赤百公路。水上交通方面,要建设花亭湖牛镇码头等。完善微循环主要是建设好镇內各旅游点之间的交通联系。

⑸妥善解决融资难题。牛镇有独特而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但开发建设需要大量投资。目前太湖县仍是贫困县,给牛镇的财力支持十分有限。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走“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道路,通过PPP模式融资,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以通过打捆项目资金办法,将扶贫资金、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等优先投入与旅游业相关的食品加工与服务项目建设。还可以筹划一批包括交通、旅游、生态环境与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争取上级政府支持。在招商引资中要杜绝“装进篮子就是菜”,禁止引进有污染、破坏环境的加工制造业项目。

4、牛镇案例的借鉴价值

无论是从集镇建成区人口、面积和经济发展实力来看,牛镇从“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升级虽然还有相当差距,但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山区型小城镇的转型发展仍具有借鉴价值。

资源丰富的山区型小城镇如何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呢?在本案例分析中,牛镇最丰富的资源在于农业资源、山水风光和禅宗文化资源,后者可以开发成休闲观光景区,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目前牛镇经济中农业占较大比重,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因而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低,城镇功能自然滞后。二三产业是城镇生成、发展、壮大的天然载体,可以说没有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没有城镇的生成。向新市镇的转型也是一样,没有二三产业的集聚,转型就不会成功。但对牛镇这样一个地理偏远、交通不便的山库区集镇来讲,促进二三产业集聚不可能平均进行或齐头并进,许多产业不适合在牛镇发展,投资商不看好,要素集聚的条件不具备。正因如此,牛镇从农副产品加工及旅游业为突破口发展二三产业,并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培育和打造,围绕这一主导产业确定农业方向,调整农业结构,种植高附加值农产品和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包括为旅游休闲、养生养老产业服务的食品加工。待旅游业、养生养老产业和相关食品加工业要素集聚形成优势后,必然会诱导其他产业发展及要素集聚,牛镇的二三产业发展类型就会逐渐丰富起来,向新市镇的转型自然就会成功。

 

.、工业型小城镇:铜城镇

1、桐城镇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铜城镇位于天长市北部,东临高邮湖畔,地处皖苏两省三县市(天长、金湖、盱眙)交界处,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这里河道纵横、临江近海,省道S205线纵贯集镇南北,区位优势独特,交通便捷。全镇总面积88.7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8个社区,5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6万,集镇人口3.9万。改革开放以来,该镇主要发展仪表电缆产业,目前已成为全省著名的仪表电缆产业集群专业镇,2014年工业总产值205亿元,位居全省前列,初步实现了“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的转型升级,是工业型小城镇转型发展的成功典型。

铜城镇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曾因西汉刘邦之侄吴王刘濞在此冶铜铸钱币而得名。铜城镇历史人文禀赋丰富,北岗汉墓群、清嘉庆普济桥坐落其中。该镇历史上曾走出过“戴门一状元、韦门两探花、陈门四进士”。抗战时期曾为铜城市,1961年复为铜城镇,1984年后明确为建制镇。

抗日战争时期,铜城镇周边为新四军根据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设在此地,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粟裕、方毅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足迹。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吴运铎曾在该镇仙墩古庙研制、生产武器弹药中多次负伤,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致残,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铜城自古以来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依托高邮湖的丰富物产和通江达海的便利交通,勤劳的铜城人世代捕鱼放鸭、打铁补鞋、摆摊叫卖、商贩四方。漫步在铜城镇街头,路边作坊不时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随意走进一户人家,户主正在一台小型机器前加工接线盒—一种仪表的配套产品,拳头大小的铝制金属件堆满了整个院子。“从1994年就开始干了,现在共10个产品,一年产值百把万元吧,都是外地客商上门收购。”该户所在的铜北村砖井村民组,70户人家中共有45户生产接线盒。从当年铸铜币,到如今制造铜丝线缆,全民创业在铜城镇已蔚然成风。

2014年,铜城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2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151.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7.5亿元,财政收入3.2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37亿元,招商引资完成14.8亿元,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58元。通过加快仪表光电缆、石油管材、工程塑料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精细化工产业,全镇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2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10亿元企业1家,超30亿元企业1家,超40亿元企业1家,天大集团、天康集团连续多年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

作为“千秋古镇、革命老区、状元故里、仪表之乡”,铜城镇自1989年以来一直位居“安徽省百强乡镇”前十强,先后荣获“中国乡镇之星”、“中国投资环境300佳”、“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安徽省科技创新示范镇”、“安徽省优秀旅游乡镇”、“安徽省仪表光电缆产业集群专业镇”、“安徽省扩权强镇试点镇”、“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省文明村镇”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2、桐城镇发展镇域经济的基本经验

⑴坚持工业强镇,加快转型发展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铜城镇就开始创办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生产温度仪器仪表企业,是我省生产仪表线缆最早的发源地。多年来,铜城镇大力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兴镇”战略,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加快了小城镇的转型发展。

一是抓龙头企业,以民营化推动工业化。在铜城镇内,安徽天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生产厂家,拥有资产10亿元,员工3400多人,年产值超过40亿元,多年来位列我省民营企业前10强,出口创汇位居全省民营企业之首。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企业的前身是天长市塑料编织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尚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街道集体小厂,由几十名待业青年和街道居民集资兴办,主要为小化肥厂配套生产再生塑料袋。1983年,该厂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转产塑料编织袋,产品迅速占领市场。经过几年添置设备和扩大生产规模,1987年与南京扬子石化公司成功签订塑料编织袋供货合同,产值、利税连年翻番,1993年达到年生产塑料编织袋5285万条,成为天长市乃至皖东地区首屈一指的乡镇企业龙头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铜城镇政府对集体所有企业率先实行民营化改制,通过资产重组和净资产转让方式将全镇所有集体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增强了企业活力,天大、天康、蓝德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在实践中成功探索出一条“以民营化推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的道路。2006年12月1日,天大集团子公司的安徽天大石油管材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天长市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我省第一家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

天大集团公司的快速发展是铜城镇一大批民营企业成功的缩影,得益于镇觉委政府坚持“民营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发展理念,千方百计呵护个体私营经济成长,全心全意做好为龙头企业服务的良苦用心。如为培育天大集团等龙头带动,铜城镇党委、政府在土地征用、电力供应及政府服务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还支持天大集团建设城南工业新区,帮助其实现产业升级和规模“裂变”,天大集团等民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十一五”初约达600多家,涉及塑料编制品、机械、钢管、工程塑料、光(电)线缆、仪器仪表、家电等八大类行业,产品远销亚欧美,其中仪表在当时全国市场占有量达80%以上。2013年,铜城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45亿元,其中工业产值22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41家,实现产值131.4亿元,财政收入达3.2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095元。

二是抓产业集群,以园区化搭建发展平台。初步奠定工业基础后,镇政府充分利用仪表、线缆企业多的优势,致力于打造仪表线缆产业集群,提高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经过努力,初步形成了以天大石油管材公司为龙头的石油管材产业,以天大塑料复合制品公司为龙头的工程塑料产业,以及以天康、蓝德公司为龙头的仪表光电缆产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2008年,铜城镇被安徽省政府命名为产业集群专业镇。该镇计划下一步围绕“仪表光电缆”产业链,加大项目建设和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促进向深加工方向发展,力争2017年产业集群完成工业总产值510亿元,成为全省仪表电缆行业的领跑者。

为了给企业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铜城镇于本世纪初适时启动了工业园区建设。2008年天长市提出“园区建设、城镇建设”等三大工程后,进一步推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增加投入,完善配套设施。与此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施“一岗双责”,落实招商引资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引进大项目、加大投资强度放在招商引资突出位置,陆续引入镇外资金2.8亿元。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已达8.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近70家,促进了民营经济发展。

三是抓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在做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规模后,铜城镇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抓住技改投入、装备提升、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引导传统产业迈向新型化、高端化、智能化;同时集中精力做大精细化工产业规模,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和新兴产业,依托小城镇,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发展”的成功之路。

工业发展起来后,老城区又出现设施落后、道路拥堵挤等问题,铜城镇适时启动了城南新区建设。2003年8月,镇党委、政府及部分职能单位陆续迁至城南新区,一批职工住房和集资建房也陆续建成使用,老镇区改造及安置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