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6期

运用“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时间:2023-08-08 阅读:164 作者:鲁 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文化旅游、文化演出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文化体制改革后,以出版、电视为代表的事业单位市场化发展;三是现阶段,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产业生态链。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的融合,正在成为一个市场价值越来越大的有机生态系统。

目前,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南北区域发展不平衡,南强北弱的产业发展态势十分明显;二是在互联网+文化新业态中,还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我省较强的“互联网+”企业多为承接北、上、广文化产业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税收外流;而且,一旦我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税收及地租等优惠政策发生改变,他们就会继续向西部转移。三是小微、民营文化企业发展普遍缺乏政策支持,尤其是在参与政府招标项目中处于弱势地位,缺乏动力;四是地域特色文化挖掘、应用与生产的方式单调,商业模式传统,传播不够,文化资源利用率、产出率低下。

互联网以其技术进步和传播优势,正在深刻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商业模式,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产业必将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业态。我认为,在运用“互联网+”促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地域不分南北,经济不分强弱,只要具备创新的思想和勇气,真抓实干,每个城市都在同一起跑线上。

现就促进我省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几点建议:

 

一、推进跨界融合,创新业态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品的连接融合现象越来越明显。自腾讯公司2011年提出“泛娱乐”战略融合发展模式,游戏、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戏剧不再孤立发展,而是可以协同打造“同一明星IP、多种文化创意产品体验”的新业态。互联网与文化产业高度融合,推动了产业自身的整体转型和升级换代,但我省文化产业整体发展仍显粗放,企业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明显,互联网思维落后。大力推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就是要打破并消除产业边界,形成产业交叉、产业渗透和产业整合。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以文化创新为核心,以互联网科技为纽带,打通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农业、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之间的壁垒,推动资金、内容制作、文化演艺、宣传推广、发行销售、衍生产品等各环节的有效链接,推进文化产业跨界融合发展。

 

二、加速平台建设,创新商业模式

随着“互联网+”深入人心和政府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环境给传统文化产业带来的巨大冲击,平台为王、内容为王、专业垂直、O2O模式、股权众筹以及在线参与等商业模式成为文化产业的主流。我省不少文化企业虽然开始与互联网技术、电商结合,对接线下营销,进行线上线下的合作,但多数企业采用的还是类似传统制造业和行政管理的模式,只是简单嫁接了一个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导致文化转型创新滞后。

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进一步整合资源,根据市场需求,把文化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制度资源等有机整合起来,构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文化企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性、精准的、专业化的创业设施、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经营管理及政策指导,组织交流、展览、展示和市场推广服务。尽快出台《加快推进安徽省文化产业“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将“互联网+”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与评选中,制定扶持和激励政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三、深入群众,发掘市场需求

文化产业发展附有多重使命。既要正确引导意识形态,又要发展产业经济,提高文化软实力。内容创意是构成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围绕互联网平台形成了一种网状且持续组合的价值链,但文化产品内容的原创性及内容资源的集成创新能力仍然是价值链的核心。

文化产业不能只搞精英化、小众化的东西。小众文化注定只能是少数文化工作者的自娱自乐,甚至变成无病呻吟!只会造就一些没有思想力、艺术力、感染力、影响力的作品。

主管部门应引导管理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业深入到群众中去,读懂消费者的需求,为人民提供主流化、平民化、生活化的文化产品,尤其是互联网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在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中占有较高比重,90后处于明显的上升阶段。他们对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依赖程度高,网上购物操作娴熟,消费观念简单、开放,偏向于个人的审美情趣,更加认同与自己距离近的当代艺术,特别是一些设计时尚感强、合适家居装饰的文化产品。把握了他们的需求,也就掌握了未来。

 

四、加强品牌建设,创建互联网文化产业集聚区

苹果手机全部在中国生产,每部手机只给我们留下了7个美金的利润。除核心技术因素以外,主要就是品牌的力量。

建议我省加快建立互联网文化产业园集聚区,先成规模,再塑品牌。加快引进世界知名企业、旗舰级企业入驻。通过多种招商途径,引进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市场前景好的互联网文化企业。

1.依托高校和大学城,建设互联网文化产业创意孵化园区,吸引一批文化机构和艺术家,建立创意产业先导基地,辐射周边。

2.建立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整合艺术设计、材料展示、基础研究、企业孵化、交流培训等功能,打造工业设计创意产业智能化平台,促进制造业发展升级。

3.依托主题公园、科技馆,建立大型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建设安徽动漫网游研发制作中心。

4.充分利用和改造老厂房,建立新媒体产业基地,形成艺术和时尚地标。

5.由省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办牵头成立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联盟。


五、强化人才培育,才能留住产业

建议结合互联网经济高端人才、团队引进政策,在高校设置互联网、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培育人才,才能真正留住产业。

依托相关政府部门与单位及高校、科研院所、相关龙头企业,构建“政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基地、互联网人才实训基地。鼓励文化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扶持计划和培训活动。打破行业、企业、高校及区域限制,整合社会文化创意资源,组建一支多领域、跨产业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团队。

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企业,广泛宣传,加强培训。建议举办多层次的 “互联网+”专题研讨班、文化企业信息化营销培训会、文化企业电子商务培训会等,普及文化企业的互联网思维,提升文化企业发展互联网经济本领。


六、以“互联网+”为牵引,加大对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和文化资源,具有轻资产性、不确定性、高风险性、低标准性,因而传统的投融资模式难以与之对接。建议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以“互联网+”为牵引,进一步完善对文化企业直接融资的鼓励措施。

要积极引导、鼓励社会资本介入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扩大安徽省文化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方向,加大对龙头企业、优质中小企业的扶持,必要时也可以为中小微企业以互联网众筹等其他方式融资提供担保。

改革政府招标采购制度,在确保公平竞争和产品质量与服务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的准入门槛。

鼓励对众创空间等孵化机构的软硬件设施给予优惠,在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

(作者系安徽省创意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