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6期

芜湖、蚌埠两市文化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23-08-08 阅读:205 作者:省政协专题调研组

为筹备 2015年9月省政协“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界别协商会,省政协文史委牵头组织的专题调研组在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的带领下,8月,分赴芜湖、蚌埠两市调研考察,召开市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部分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了近年来两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汇报,以及各方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两市文化产业逆势上扬,成为创新型经济发展亮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芜湖市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59.6亿元,2014年29.05亿元,全市国内外游客达2811万,旅游总收入313亿元,成为全市创新型经济的增长点,成就了“芜湖创新模式”的娇人成绩。蚌埠市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 62.8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5.67%。 2015年上半年旅游总收入84.9亿元,被国家文化部作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示范案例向全国推广。近五年来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超过30%,创造了“蚌埠速度”。

2、文化市场主体日益壮大

两市引进与培育了一批文化企业,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2007年芜湖市引进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新华联集团、利海集团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还有影星巨幕有限公司、新芜文化创意企业孵化器公司、辉天盛世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顺荣三七互娱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中小型创新型企业, 2013年全市有10家企业入选全省百强民营文化企业。蚌埠市除了组建文化发展集团,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近年来引进星宇文创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天晟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民营文企,另外,培育了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与个体户。

3、文化产业新业态不断丰富

文化产业的领域大大拓展了,文化产业新业态正在日趋丰富。芜湖市形成了数字动漫、创意设计、演艺演出、影视传媒和文化旅游五大重点业态,加上文化产品制造和媒体产业。2014年35个进入省“861”文化产业项目,数量居全省列第一。蚌埠市发展动漫、玉器设计加工、演艺演出、文化旅游等繁荣,先后有391个项目进入省“861”。

4、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文化产业体制改革加大力度。2003年芜湖广电实施了文化体制改革,2009年成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2013年芜湖广电传媒集团成立,下属5家全资子公司、2 家控股公司和5家参股公司,成为全国12个先进地区中唯一的地级城市。蚌埠市无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还是经营性文化单位的改制,也走在全省前列。推进国有文艺院团、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如省花鼓灯歌舞剧院和省泗州戏剧院转企改制,并把这两个院团作为全资子公司和8家转企文化单位、4家国有电影企业打捆,组建了蚌埠市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另外,还实施了市文物商店和电影发行公司、人民电影院转企改制,组建蚌埠华夏文化传媒公司。改制后的文企实行产业化运作,取得新突破。

 

二、主要经验

芜湖、蚌埠无论“芜湖创新模式”,还是“蚌埠探索”两市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1、特色驱动

坚持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无我有,人有我特”,芜湖虽在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但是先天资源,比不上皖南地区,定位欢乐文化,为城市注入新文化。依托欢乐主题,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蚌埠市提出建设皖北领先、皖北一流、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围绕大明文化、孝廉文化与古民居文化,以及玉石、花鼓灯等具有地方特色文化,打造特色鲜明文化产业园。

2、品牌创立

芜湖市全面加强从城市品牌到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创立, “欢乐芜湖”的城市品牌,从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作为城市对外的一张名片,“方特欢乐大世界” 品牌价值功不可没,它已成为安徽“天造黄山、佛造九华、人造方特”三大文化旅游品牌之一, 2014年其旅游收入列全省第一,超过黄山与九华,正在竞申国家5A景区。另外,芜湖市还有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数字出版基地。如三只松鼠、乐游网、淘宝芜湖馆等互联网企业品牌。其中三只松鼠是一家国内通过互联网销售坚果等食品电商,从2012年品牌创立,不到三年销售额已超10亿元,成为家喻户晓、深受青年人的喜爱的品牌。

蚌埠市全力培育文化产业创新创优创品牌。利用大禹文化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将荆山大禹文化旅游与风景区建成文化旅游品牌,花鼓灯成为地方文化艺术的品牌。力争打造“十大旅游看点”、“100旅游必购商品”。

3、创意立本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灵魂。芜湖市以欢乐为主题的系列公园,不仅是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而且是建立在本土化创意基础之作,方特以文化创意立园,四期围绕东方文化,建立了东方神画、华夏文化等主题公园。华强数字动漫公司出品《熊出没》,创造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动画,刷新了国内动画票房新纪录。利用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再开发利用城市历史建筑,打造雨耕山文化园、大砻坊文化园、沿江工业走廓与工业创意园,显现出无处不在的创意活力。

4、集聚延伸

搭建集聚发展平台,构建多业联动的产业链格局。以方特为依托,大力引进文化投资,与产业嫁接,打造动漫产业基地,推进动漫制作、投资、衍生产品开发。2012年芜湖市以“一园三区”(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园、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市服务外包产业园)整合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入园企业40家,2014年产值达20亿元。新芜创意孵化器中心入驻42家企业,主营收入11.54亿元,利润2.11亿元。芜湖影星巨幕有限公司的银幕产品占国内市场85%;在文化产业集聚平台上,一批行业龙头成为领军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

5、“文化+”融合

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城市、文化与产业等多领域的融合,文化旅游内涵大大丰富。方特欢乐世界采用“文化+科技”建成四座主题公园,龙山露营项目 采用“文化+服务”的模式,南陵大浦乡村世界、生态休闲、田园度假,农耕文化的融合。奇瑞工业旅游示范点、大砻坊工业园、沿江历史走廓实现工业与旅游的融合。蚌埠市将淮河流域文化与旅游产业、教育、文学艺术与产品相融,建成集观光游览、度假和祭祀朝圣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利用被誉为“东方芭蕾”的花鼓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创办具有民族特色的花鼓灯歌舞节。另外以荆州文化、龙子湖文化与双墩文化三大集聚区,形成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旅游、艺术品业、出版印刷、文化娱乐、传媒广告、文博会等多业态的文化产业体系。

6、政策支撑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政府之手不可缺。芜湖市提出“三产兴市”,陆续出台了《加快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打造欢乐城市的意见》、《文化产业强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以及《关于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暂行规定》、《关于促进数字出版产业、广告业等若干政策》等行业支持政策,设立1亿元三产兴市文化产业引导基金,将旅游业纳入优先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之一。蚌埠市以打造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关于鼓励 软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大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意见》等政策文件,从设立基金、财税、用地、人才等多方面扶持文化产业,争取国家省级各项政策,建立考核评价,确保文化产业重大项目推进。

总之,两市把握新常态下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文化产业发展各有所长,以创新加改革“双轮”驱动,走特色、创意、融合发展之路。

 

三、存在问题

芜湖与蚌埠两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人才缺。人才是文化产业最核心的生产要素。现有人才储备远远满足不了产业发展的需求。两市缺少文化重点领域开拓型人才,尤其自主创作本土人才、现代创意文化人才,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领军人才;缺少高端复合型、精通综合型管理、熟悉文化市场与擅长资本运作经营人才,既通晓文化产业内容、又具有既懂产品研发又懂艺术创作的复合专业人才。随着一个地方文化产业扩展步伐的加快,人才短缺问题会愈加严重。人才缺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文化产业虽规模扩展快,但总量不大。与东部地区一些城市文化产业规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也赶不上中部一些地方,还远没有实现达到规模效益,尚未成为地方性支柱产业。除了几个文化旅游景区外,规上文化企业数量不多,多数企业“小、散、乱”,形成不了产业规模,整合力不强,产业链短,限制规模化发展,形成不了产业集聚。

2、融资难。各地上的文化项目多,需要的资金大,导致一些好项目也没钱开发。现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呈常态化,而文化企业融资更难,主要源于融资渠道不多,主要来自银行,文企由于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轻资产,银行贷采用有效抵押和第三方担保,市级缺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资主体作担保,从银行贷款难度大。另外,一些文化产业项目框架拉得大,战线拉得长,周期长,短期效益又难以显现,影响了资金周转,投资回报低,即便前景看好,也难以吸引投资。

人才短缺、规模偏小、融资困难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普遍性问题,实际上,暴露了文化产业一些开发理念与方式等深层次的问题。

 

四、对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启示

文化旅游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两市文化产业发展积累的经验,对于全省其他地方在发展文化产业一些启示

1、定方向: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新定位

各地将文化产业提升至战略发展新高度,将文化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升城市品味与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要根据各地实际条件,制定资源开发利用实施中长远规划,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与领域,认真谋划。对文化产业项目要精挑细选,加强前期研究,提升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水平,实施各地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避免重复建设和粗放式发展,提升文化类项目策划精细化水平。

 2、抓项目:加强地方文化产业特色化发展

策划有有地方特色、有创意的文化项目,深入研究本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发掘有地方特点与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要选准文化产业项目,选好项目,捡到蓝子并不都是菜,文化产业项目涉及广,既要招资引资,更要招商选资,突出重点,集中财力,集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的品牌,加大文化品牌在新媒体与互联网上宣传推介。

推进“文化+”与新兴产业的融合,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以高新技术手段为支撑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等新业态发展,以地方特色文化与旅游、产品、饮食、住宿的结合,形成 “一条龙”文化消费产业链。

3、强保障:打造文化产业融资、人才、政策平台

将引智引才作为招商的一个重要内容,制定专项人才的优惠政策,将用人政策落到实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团队引进,建设一流的文化产业创意团队。

支持文化企业的做大做强。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研究制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政策。形成文化产业投资资金使用良性循环,建立省市文化产业基金,采用以股权投资方式,探索适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建立PPP投融资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以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等方式。通过税收减免、财政支持、融资担保等方式促进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壮大。

             (省政协专题调研组)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