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6期

安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165 作者:沈 洁

2015年是安徽省出台并大力实施“调转促”的关键时期,这一行动计划的提出,顺应了“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要求,契合于安徽经济发展的现实,为安徽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核心

“经济转型”意味着在原有资源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改善现存的发展模式,转向效益更佳、效率更高、可持续的演进轨道。经济转型不仅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发展资源优化配置,还包括对体制进行的深度更新。

就概念而言,“升级”侧重于指一种模式的修补或延伸,更强调在原有的基础和体制上进行改造,重点是节约消耗、提高原有发展模式的效率。结合安徽省的经济发展特点,“转型”的效果将取决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成效。

(一)经济表现是产业结构的映照

“经济”是指一定区域内生产、流通和消费、分配这些活动所构成的系统,而“产业”则是具有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因此,“产业”实际上是描述一个地区“经济”状态的专业词汇。在实践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态”就是一面能够比较清晰地映照出该地区“产业发展状况”的镜子。哪个地区产业发展得好,这个地区的经济表现就比较好。

 (二)产业升级是经济转型的基础

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情的不断变化,“经济转型”的内涵亦在不断丰富。“新常态”下,经济转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的显著变化:其一,体制机制的变化,即采用创新的经济治理方式助力经济发展,充分实现“民富”与“国强”;其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产业结构的改善;其三,利益格局的变化,重点是利益分配的调整,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实现共享。这三方面的变化与调整需要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之中相互照应、统筹兼顾(参见图1)。其中,“体制机制的变革”服务于“产业结构的升级”这一主题,而利益分配的调整首先是要有“利益”可调,即产业升级所带来的财富基础和发展机会。综合起来,经济转型所涉及的三方面调整中,产业结构的升级改善是核心,更是基础。





二、产业升级是“新常态”下安徽经济转型发展的支撑要素

关于“经济转型”,一般需要从三个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其一,从需求结构的角度,即以出口、投资、消费结构的变化特征去解读;其二,从供给结构的角度,即从产业发展与要素支援的角度进行分析;其三,从要素投入的角度,即从动力结构的转变去观察。

转型升级也需因地制宜。关于安徽省的经济转型,我们既要看到安徽与其它地区相比的共性表现,也要分析安徽自身的省情特征。如果从需求结构的视角来看:

第一,“新常态”下我国出口整体困难加大,安徽自然也不例外。与邻省相比,2013年安徽省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仅高于湖北,位列倒数第二,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1)。

表1   出口份额的比较(2013年度)

指标

全国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

24.1

7.3

35.0

43.3

10.1

16.0

7.4

5.3

从出口体量来看,2013年安徽出口总额与六个邻省相比仅略高于湖北和江西(参见图2),与江浙相比有十倍的差距,在全国出口总额中仅占1%的比例。可以说,即便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安徽省也不是出口相对过剩的问题,而是产品、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导致出口不足的问题。

从出口产品结构看,2013年安徽省出口产品主要涉及轻纺、橡胶、矿冶类产品和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品类,这些品类在出口总额中拥有为61.8%的份额(参见表2)。因此,解决安徽省出口竞争力表现无力的问题,实际上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升级”的问题,也就是安徽省的产业如何更好地布局,怎样以更好的姿态参与国际分工,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的问题。只有有效实现产业升级,才能真正提升安徽省的出口竞争力水平。

 

表2 安徽省出口商品的类型分布

指        标

2 0 1 2

2 0 1 3

    总 额 (亿美元)

267.5

282.6

初级产品

17.1

18.2

工业制成品

250.4

264.3

  化学品及有关产品

17.6

19.1

  轻纺、橡胶、矿冶产品

82.2

86.7

  机械及运输设备

75.5

87.9

  杂项制品

64.7

60.2

  未分类的商品

10.5

10.4




图2 出口总额的比较(2013年度) 

 

第二,就拉动安徽经济的另一主要力量“投资”而言,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安徽省投资空间不足的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对传统产业的投资已经遭遇到了严重的“天花板效应”。

2013年,安徽省固定资产投资(扣除房地产投资)在七大省份中位居第四(参见图3),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足也能反映出安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图3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较(2013年度)

以工业为例,2013年在安徽省工业经济中占比最高的几大产业分别是:装备制造行业(25.0%)、金属与非金属行业(15.3%)、食品行业(8.7%)、煤炭行业(7.0%)。金属与非金属行业、煤炭行业均属资源型行业,装备制造与食品行业均属于中部地区近几年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尽管在任何产业内都存在盈利企业和亏损企业,但是正如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所指出的那样: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安徽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其投资的空间,只有实施产业升级,才能够释放投资动力,拉动经济发展。

第三,扩大本地内需市场的前提是增加居民收入,如果本地产业发展欠佳,就意味着地方财力的疲软和企业利润的下滑,那么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员工薪资收入自然就成了无水之源。由此,提振内需仍需依靠产业升级。

 

三、安徽省实施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策略与路径

实现安徽省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需要在产业结构上着力实施升级战略,以提升发展资源和产出结果的品质为重点,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一转型升级的本质要求,大力推进“调转促”。

(一)以结构优化为转型内容

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必然涉及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的调整,即产业间升级,与各产业自身增值能力的提升,即产业内升级。

安徽省历来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从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上看,目前安徽省的农业生产面积明显多于江浙两省,与其他四个邻省相比也不算逊色,但是从农业生产的增加值来看,安徽仅仅多于浙江和江西,与山东有一倍的差距(参见表3)。原因就在于安徽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出较低,1公顷土地仅能产生2.1万元增加值,其背后则反映出安徽农产品增值能力不高的问题。

表3  农业经济产出比较(2013年度)

指标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农业增加值(亿元)

2348.09

3646.08

1784.62

1636.49

4742.63

4058.98

3098.16

农用地面积(万公顷)

(2008年调查数据)

1119.0

671.6

867.2

1416.4

1156.6

1228.1

1465.2

单位面积产出

(万元/公顷)

2.10

5.43

2.06

1.16

4.10

3.31

2.11

改善农产品增值能力不高的状况主要有三种途径:其一,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度,形成农产品的细分化。比如,小麦从种植到走上餐桌,仅面粉加工一个环节就可以针对面点、烘焙产品的多品种、多层级要求开发出一百多类细分产品;其二,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度,如通过有机农业的种植、生产与分销体系,增加产品的利润率;其三,增强农业的功能度,比如,将农业与服务业结合起来进行谋划,使农业拥抱互联网,利用“网店”、“微店”打开销路,或者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使一块地能够形成两层经济效益。

从安徽工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自2008年确立“工业强省”战略之后,安徽省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一直较全国平均水平超出一倍以上,近十年来工业对安徽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在一半以上(参见表4、表5)。这些均充分证明了安徽省工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及竞争实力,更展示出了工业之于安徽的重要程度及主导地位。结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分析(参见表6),则不难发现: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仅高于浙江,成本费用利润率最低。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与成本费用利润率都是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两项指标相互印证,说明安徽省工业企业的盈利和增值能力有待提高,更反映出其产业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

表4  近10年安徽省与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速的比较  (%)

增速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安徽

18.6

23.4

21.9

25.4

24.8

16.0

33.0

30.6

13.7

11.2

全国

18.9

18.4

18.2

21.1

17.9

3.8

18.8

17.3

5.9

5.5

表5  工业对安徽GDP的贡献率  (%)

年份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贡献率

55.89

54.03

55.62

53.77

54.46

63.19

63.47

58.20

60.82

 

表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比较(2013年度)

指标

全国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总资产贡献率

15.00

16.22

11.83

14.46

24.38

20.21

18.49

15.00

成本费用利润率

6.60

6.34

5.82

5.69

7.19

6.97

8.13

5.91

优化安徽省的工业结构应当着力于以下几项工作:其一,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步伐。在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资产所占的比重接近一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7)。对比之下,江浙两省国有资产的比重不足20%。一般而言,民营工业经济发达的区域往往是地区工业竞争力较强的区域。由此,安徽省应该尽快依据中央关于国企改革的方略与政策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其二,加强工业企业的创新能力。新产品的规模和比重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工业的创新能力与产学研的融合水平,尽管安徽省新产品的销售收入与发达省份有数倍的差距,但是在主营业务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江浙两省(参见表8),说明安徽省近几年的工业创新水平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但仍需依靠创新做大做强;其三,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一直以来,安徽省工业产品就存在资源类产品、中间产品比重大,消费类产品比例小的特征。由于消费品的生产由于直接面向市场,并且生产设备的通用性较强,产品的普适度较高,因此在“新常态”下一般表现得较为稳定。相比之下,资源类和中间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常常显得灵活性不足,尤其当市场需求萎缩时,由于供应链上“牛鞭效应”的存在,中间产品生产企业产能过剩的情形会更加严重,因此在“新常态”下,这些产业最容易受到冲击。调整工业的产品结构,有助于改变安徽“投资拉动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减少安徽经济发展中的风险和波动。

表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国有经济的比重(2013年度)

指标

全国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国有资产占比(%)

40.3

18.0

14.9

48.2

37.8

30.6

30.9

49.8

表8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状况(2013年度)

指标

江苏

浙江

安徽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工业企业

新产品销售收入(亿元)

19714.21

14882.10

4379.10

1682.93

14284.18

4791.44

4654.48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