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6期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 要突出五大发展理念

时间:2023-08-08 阅读:160 作者:季昆森

 一、协同运用五大发展理念,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一)五大发展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习总书记在今年2月10日《建议》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就明确指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有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习总书记纵观国内外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深入总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宝贵经验、存在问题和教训,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自然规律认识的深化、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规律认识的深化。这五大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这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十三五”规划,而且是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

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习总书记无论是到出访国家, 或是出席国际会议都反复介绍“创新、协调、绿色、开发、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2015年11月23日,习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相互关联性

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和《建议》对五大发展理念都分别作了阐述。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的第一动力问题,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议》从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产业新体系、构建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7个方面对创新发展作了详细论述,这部分的内容最多。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协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建议》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4个方面对协调发展作了详细论述。我认为,在协调发展这部分,最好写一条“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但从文章结构看在绿色发展这部分写了这个内容。

1998年11月13日,我在池州地区复建10周年大会上提出,对池州来说,讲发展要三句话同时讲,1、发展是硬道理;2、可持续发展是大道理;3、协调发展才是成功的道理。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才是成功的。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建议》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6个方面对绿色发展作了详细论述。

2010年1月5日,安徽省人大原主任孟富林要我给省人大工作研究会老同志讲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生态经济、环境经济等五个经济的关系,我以《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低碳经济》为题作了系统的论述,最后将这五个经济的关系归结为三点:

1、这五个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只不过是绿色的程度不同,有的是浅绿色,有的是中绿色,有的是深绿色。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末端治理是浅绿色,在源头采取根治的办法是深绿色,循环经济就属于深绿色。

2、这五个经济有的具有可操作性,有的缺乏可操作性,而循环经济已形成一整套比较成熟的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

3、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深化。循环经济的原则、思路和操作方法基本上适用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建议》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6个方面对开放发展作了详细论述。

世界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证明,只有坚持不断扩大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才能不断前进,破解新难题,取得新胜利,而闭关锁国必将停滞不前,甚至会散失已取得的成果,出现倒退现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从理论和实践上破解两极分化、社会不公的重要战略决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才能具有最深厚的威力。因此,要着力增进人民福祉。《建议》从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6个方面对共享发展作了详细论述。

我们通过深入学习《建议》体会到,五大发展理念既有各自的独立性,自成一体,又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具有相互融合的整体性。比如,循环经济不仅是绿色发展,首先是创新发展,因为循环经济从一开始提出来就是创新的产物,而且在实践中还在不断的进行创新。

循环经济还符合协调发展的理念。2003年11月30日,我提出“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多劳动就业的先进经济模式”。由此看出,循环经济不仅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资源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而是涵盖了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资源、环境、生态、就业等各方面,是协调发展的典型。

多年来,在全省和全国各地推行循环经济的实践中,使我对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际操作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发现,循环经济是开放发展的,墨守成规,不开放就会故步自封,止步不前。

我们明确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群众、造福群众、依靠群众”,“推行循环经济就是给老百姓送去最大的健康”。发展循环农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是“民生之本、生态之根、健康之源”。推行多功能大循环农业要给广大农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摸得着的实惠。这些观点表明,我们推行循环经济完全符合共享发展的理念。

(三)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性可操作性很强

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内容非常丰富详尽,涉及方方面面,指导性可操作性都很强。公报有5800多字,总书记的说明有9080字,《建议》有21900字,约36800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我们要在抓重点,求实效上下功夫。

五大发展理念是灵魂,是管总的,在学习贯彻中,要把握几个特点,即:

全,即全面,习总书记对治国理政做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部署。五大发展理念虽然只有十个字,但涵盖的内容却很全面。

要,即要害,五大发展理念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抓住了“七寸”。 也就是毛主席说的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实,即实在,五大发展理念既站得高,看得远,又很实在,可以落地,能见实效。

简,即简要,《易经·周易系辞》中的一段话“简则易从,易从则有功,有功则可大,可大则贤人之业”,这段话简洁明了,讲的非常深刻,简单明了的表述容易去做,容易做的事情好见成效,有成效的事情就好做大,做大了的事情可以成就圣贤之业。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扎扎实实按照五大发展理念去贯彻去落实,就可以干成一番大事业,就能为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二、攻克三大重点难点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要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是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

(一)转方式,着力解决好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要坚定不移坚持,同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根本上是结构问题,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部分行业、产业产能过剩严重,企业效益不好的主要问题也是如此,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果断措施化解产能过剩,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面对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如果迟疑和等待,不仅会散失宝贵机遇,还会耗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宝贵资源,这是不少国家的教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表面上是有效需求不足,实际上是有效供给不足。

关于转方式问题,前几年有些同志认为,我国两次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第一次是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二次是十八大。实际上不止这两次。我仔细梳理了一下,改革开放之后,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转轨、发展方式的转变,大的决策提法有七次:一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二是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经济工作真正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三是1995年,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四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五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六是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七是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从字面上看,十八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关于转方式的提法与改革开放初的提法基本一样,都是强调“提高质量和效益”。

但实际上,我认为它们的内涵有着很大差别。2012年底,我提出,党和国家在前5次提出转方式的内涵有四点不一样:

1.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在改革开放初提出把经济工作转向提高质量,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主要是经济效益;十八大的提法从字面上看与改革开放初一样,实际上不仅是提高经济效益,而是要提高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质量和效益。

2.“四人帮”被粉碎时,我国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这时强调经济工作的转轨自然而然是针对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而言,来不及做更深入更全面的考虑,也缺乏实践经验为依据。十八大从“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出发,经过深入系统的研究,总结了30多年来的经验,提出了四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3.改革开放初,属于短缺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钢铁、汽车、水泥等许多行业已形成产能过剩,有的是产能绝对过剩,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还造成资金积压、相互拖欠,许多企业很难运转,一些好项目很难按期建设投产等严峻问题。因此,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成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一个突出问题。

4.改革开放初,国内外市场,特别是国外市场需求大,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快发展,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升了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但由于产能过剩、市场饱和、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已成为全球竞争中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弄清并根据国内外的市场需求变化,来调整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点、难点和要害。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阐述了,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而现在这个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我国有13亿多人,总体消费水平还不高,余地还很大等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的九个趋势性新变化。

上述论述充分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极为重要的艰巨的战略任务,又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抓好了,必将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空间,必将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

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发展方式问题是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紧迫性和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严重危害性,还强调了“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为什么转变发展方式问题,党和国家强调了几十年,还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当然,随着形势的变化,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容和举措也会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把握几个要点,一是投资要有效益;二是产品要有市场;三是企业要有利润;四是员工要有收入;五是政府要有税收。

需求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在新常态下如何发展的更好,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在研究需求、发现需求、培育需求、创造需求、拓展需求上下苦功夫、硬功夫。把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需求研究透了、准了,是转变好发展方式的关键一招。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既要研究当前的新需求,又要研究不断发展变化的需求;既要研究明显的需求,又要研究潜在的需求;既要研究城市的需求,又要研究农村的需求;既要研究东部地区的需求,又要研究中西部地区的需求;既要研究发达地区、富裕阶层的需求,又要研究贫困地区、低收入阶层的需求;既要研究普遍需求,又要研究细分市场的特殊需求;既要研究陆地经济的需求,又要研究海洋经济的需求。

研究和开发市场需求,要研究能够实现市场、技术、永续、责任四个推动的市场需求。即:开发的产业、产品是市场缺乏的,市场需要的,有先进适用技术含量的,不破坏生态、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资源、能实现永续发展的市场需求,从根本上讲,是对客户、对企业、对社会、对环境负责的市场需求。当然,这四个推动是高标准要求,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取胜,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在这四个推动方面去下苦功夫、硬功夫。

(二)补短板,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短板,影响了持续、协调、健康、较快的发展。

比如,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突出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突出的问题主要在民生领域。

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现代化难度最大,就是突出短板。

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最突出的短板。社会事业也是短板。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突出短板。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也要防止由于周密系统的谋划不够,又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问题,出现新的短板。等等······

在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时,要采取相应举措来补齐短板。

(三)防风险,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我们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甚至对预测不到、没有碰到过的风险,也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防范意识,不仅要以防万一,还要想到万一,更要筹划出现万一时要采取什么应对措施和应急方案。

联系我们推行循环经济的情况来看,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范恒山司长来安徽调研皖江产业转移示范区时,我和他谈到,安徽在工业、农业有几十个循环经济典型的成效和经验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四个更”的愿景,还能应对风险危机,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还能增强核心竞争力。范恒山同志听了以后,觉得这个很好。

但是这两年,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经济下行的压力,特别是中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一些原来很好的典型出现很大的困难,有些面临着严重的风险。我们打算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深入这些典型做调查研究,共商转型突围、闯过难关的对策。

 

三、选准各自符合《建议》的工作重点,在抓落实求实效上下真功夫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循研院、循研会经过反复研究确定,集中力量抓好两大重点工作,一是开展资源产出倍增攻坚试点行动,二是推动多功能大循环农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后,大家认为,这两大重点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进一步做好两大重点的工作有着直接的作用。

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循环发展与资源环境问题,强调要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坚持节约优先,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倡导合理消费,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

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在创新发展部分就“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专门写了一条。《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建议》还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在生产、流通、仓储、消费各环节落实全面节约。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推进种养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上述表明,我们确定的两大重点工作完全符合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精神,符合五大发展理念。今年5-6月份,我重温了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深受启发。省循研院、省循研会研究决定,在“十二五”已做大量有成效工作的基础上,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做好这两大重点工作,打一场必胜的持久攻坚战。

 

四、深入实际无穷尽,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永无止境

毛主席在《实践论》一文的结论中指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这段论述,从哲学上阐明了深入实际与入深实际是不一样的。

一个人坐在家里冥思苦想,很难把问题研究深透,只有不断地入深实际调查研究,才能求得深刻的认识。这个过程是无穷尽的。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这四个“永无止境”非常精辟深刻。

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十三五”,而且是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重要的政治任务。

      因此,我们要坚持全面深入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在深入学习上下功夫,在调查研究上下功夫,在解放思想、突破陈规上下功夫,在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转型突围、反困为胜上下功夫,为实现中共安徽省委提出的“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做出应有的贡献。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