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2-3期

城乡一体化发展思想是当前多项城、乡弊病的“唯一求解”方案 —论“十三五”思路要有质的转变

时间:2023-08-08 阅读:158 作者:戴培昆

一、“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应当把握的必然性何在?

    规划是个主观的东西,但是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哲学上有个命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我们制定任何规划、政策都要以事物发展的内在必然性为依据,切不能主观主义,唯意志论。

那么,什么是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呢?我们如何抓住“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呢?我们只有从已经出现的经济现象的分析开始。

孤立起来看,城市和乡村各有弊病, 但是它们的数值相反,正负抵消,相加为零。这说明,我们不能孤立地发展城市和乡村,而必须把它们联系起来思考,也就是城乡一体化发展,可以发现它是当前多项城、乡弊病的“唯一求解”方案。

何谓城市病:是指人的过于集中(生产、生活)造成的不便,如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空气雾霾(白天戴口罩,晚上不见星)、水富营养化(内湖生蓝藻、近海长浒苔)、垃圾围城、地沟油猖獗;何谓农村病:是指人的过于稀少(生产和生活要素投入过少)造成的不便,如人手缺乏(农民自焚秸杆,十年禁而不止)、无人居住(空壳田、空壳村、空壳房,60%无人居住)、土地贫瘠(缺乏有机肥),依赖化肥(水污染)。

怎么叫做数值相反,正负抵消,相加为零?

1、城乡人员分配不均产生的弊病


比如城市病之一交通拥堵,是人过份集中大城市造成的。我们在“十二五”规划中,曾把车市汽车消费当做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这是有理由的,美国当年的经济发展就与汽车消费的拉动不无关系,有篇“American on wheel” (车轮上的美国)的范文,说的是汽车进入千家万户,带动了道路、建筑等等基本建设,扩大了需求,推动了经济发展。汽车属于万元级消费,在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需要启动这样的消费,才能对经济起推动作用;基本生活资料(吃穿)的消费推动经济发展属于低层次的推动因素。思路是对的,但是,“十二五”的这一方针初期实行就遇到障碍,现实过程中,北京购车摇号,西安、广州、上海、重庆等地纷纷限制购车,为什么?城市交通不堪重负,接着,各种公共交通的方案和呼声出笼,提高汽车包括停车费在内的各种收费、限行的主意不绝于耳。何故?首都变首“堵”,大中小城市无不遭受拥堵,大量时间花费在路上,人们还没有享受现代化的便利就尝到了现代化的“弊端”,“苗荒苗胜于草荒苗,车堵车不如步行快”,如果遇到突发紧急事故,汽车的优势就会变为劣势,夹在当中的救护车和救火车,不仅不能进,也不能退,用“进退两难,坐以待毙”来形容是不过份的。对于15亿中国人来说,每家一部车的水平还没有达到,车堵才刚刚开始。如果单从城市化的角度来看目前是无解方案,只有摊大饼、住高层、钻地洞(修地铁),“高楼大厦、电灯电话”,过去是文明的象征,现在成了拥挤的代名词,医院上个电梯甚至要等半个小时。

与此相对应的是农村病:人都到大城市去了,农村承包地变成“空壳”,留给“三八六一九九”(老人、儿童、妇女)部队耕种,麦收秋收茬口紧张季节,老人忙不过来,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一把火把秸秆烧掉。烧掉的有多少?我估计约占总秸秆的80%甚至全部,我省年产小麦油菜水稻秸秆约4000万吨,每吨秸秆含热量4500大卡,每吨煤含热量7000大卡,相当于2500万吨标煤,也就是说每年约有2000万吨标准煤的燃料要被农民白白烧掉。这些年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文章,我们的“专家”出来“教育”农民和地方干部说秸秆有许多用,可以发电、可以作为工业原料,等等,说了一大堆大家都知道的“知识”,但是就是不知道为什么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斗胆说一句,专家们都犯了错误,他们没有老百姓聪明。前安徽农委主任毕美加在江苏太仓讨论会上说的一句话很到位:“农民是最聪明的经济学家”,对农民来说,秸秆收购每吨补贴30元还不如烧掉腾出时间去打工赚的零头多,财政补贴,合肥仅此一项支出就达十多亿,别的市学不了,省里也学不了(去年也学了,支出十几个亿)。知道了农民的利益驱动,就知道了为什么禁烧十年,禁而不止的原因。政府执法人员毕竟是少数,面对成千上万的农民不与配合,就象当年“鬼子”进了村,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教育、罚款都不起作用。禁烧实施网格化管理,基层干部责任重大,只好带上一包烟,“老乡们,行行好,我在的时候请你们不要烧”。所以,收获季节的雨前,雾中夹杂着烟,形成一个特殊阴霾现象,造成多起交通事故。我有亲眼所见,有一个亲手拍的视频为证。这种农村病在传统农业劳动力充足时期和现代农业机械化规模经营时期都不会发生。只有现在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农民进城劳动力不足时期必然发生(现在小农结构或以人划分的承包权分割影响了机械化对秸秆的离田和还田操作)。

人手少,秸秆未必一定烧,西方发达国家农民很少,也不烧秸秆,但是我们的农民进了城,农村土地仍然以原有人的承包权结构划分,影响了机械化的操作,必然会烧。

一句话,仅从某一特定角度看,城市人过多(公共服务设施的拥挤),农村人员过少(生产资料服务设施的空壳),造成上述城市病和农村病。但是城市病与农村病相加,(+1)+(-1)=0,人员空间分布均衡,土地城乡合理搭配、资金投入规模经营,就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农村投入有拉动内需的巨大潜力,这是“十三五”可以挖掘的。

这不过是人员的城乡分配不均造成的危害,再看看物质的交换不畅造成的危害。

2、城乡物质交换不畅造成的弊病

城乡之间有一个自然的物质交换,也称为自然循环,循环中断也会出现问题,出现(+1)+(-1)=0的规律。比如城乡病表现之三(前面一个问题二个表现)的水的“富营养化”。过去我对“富营养化”这个名词很生疏,只知道“肥水不流外人田”,研究这个问题后发现,中国这个名词出现的历史也才十多年,合肥环城河07年首先出现蓝藻,什么原因产生不知道,找了德国专家恩南诊断才得出这个结论。现在我全世界跑了一转回来概括:似乎只有与城市相联系的水才容易患“富营养化”毛病,偏僻的地方,山区的水没有“营养化”,越没有人的地方水越清,各地似乎都是这样。听说专家诊断说是面源污染,我沿着丰乐河、杭埠河行走,一直到巢湖南部入河口,发现农业区域污染最轻,怎么能说是面源污染呢?实际上,农业区域相当于湿地,它一般是吸收而不是排除“富营养化”。为什么西半湖的流入水容易生蓝藻?因为合肥排出的水中氮磷含量高,一遇温度阳光合适,水生植物蓝藻(浮萍、红藻—赤潮、水葫芦等)就会泛滥。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虽然看似清洁,COD降解了,不溶于水的成分过滤了;但是降解后形成的无机盐氮磷溶(融)于水,过滤不掉,流到湖泊长蓝藻,流到海里长赤潮、琥苔,流到河里长浮萍、水葫芦。即便冬天长不了,富含无机盐的水对人体也是有害无益,硝酸盐无论在水里还是在土壤里,直接接触人体都是无益的。如果富含氮、磷的水不去浇灌庄稼,反过来浇灌人类,它就变成致癌物质。这是城市的排泄物,农村呢?滋养庄稼的土壤和浇灌庄稼水需要常年的氮磷补充,才能维持平衡,现在只有依赖化肥,所以和水的“富营养化”相对应的是:我国的化肥使用量越来越高。“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求层层建立污水处理厂,水似乎清洁了,但是无机盐的成分还没有根除,这是一个隐患,在巢湖治理上,环湖湿地可以起些作用,拦截吸收无机盐。否则,污水处理厂的中水是靠不住的。但是这个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十三五期间要考虑:第一,污泥是水中能源的转化形式,河道要经常清理,污泥要有出路;第二,环湖湿地会年年生长植物,必须处理。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物质处于运动之中,堵是堵不住的,恩格斯说过:“没有物质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物质,都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传统农业时期,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城市的有机废物是农业的天然肥料,“庄稼一支花,全靠肥当家”,二者相加,既解决城市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也解决农村土地过分依赖花肥的局面,城乡循环维持着碳平衡,马克思称之为城乡间的物质变换。(+1)+(—1)=0。

3、大规模农村人口流动不定造成楼市泡沫与空壳房并存

人需要有住的条件,人的城乡移动也会给“住”造成新的问题。城乡病之四是楼市泡沫与空壳房并存,目前城市户籍制度和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已经影响了城乡劳动力的常态流动,一边是发展城市的土地指标不够,房价高涨,一边是农村的空壳房、空壳村、空壳田的大量存在。比如,现在有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和城市化率这个数字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城市化率从30%提高到50%,就有20%农民处于流动之中(承包地就成了空壳田,使用权成了财产权)。合肥过去的数字是1500万(全国有二亿)。这部分农民需要二套住房,一套在城市打工居住,这种需求提升了房地产价格,这是导致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需求方面的主要原因(出租和租住)。由于有了这种需求和市场,城市投资投机群体“待房而沽”,造成许多空房率。形成“泡沫”,这是导致城市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供给方面的主要原因;农民工在农村的房子一般空置不用,但是他们要留着“树老归根”,农村大部分房子现在是“关门闭户,铁将军把门”。这部分使用价值不能得到有效利用,也形成一个“泡沫”。 城乡的空置房形成泡沫,中央不得不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利益联动,配合不积极,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土地财政是城市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如果房价下跌或资金投入农村会影响土地财政收入),形成几方博弈的局面。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不可能带地进城,人+地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这是最大的不平衡。解决的方案也只能是城乡一体化:(+1)+(—1)=0,消除泡沫,减少空置房。离土不离乡,乡村亦城镇,城镇有乡村,工农良性互补,融合生长,就能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效利用土地房屋空置资源,减少泡沫需求,抑制房地产价格。城市有个户籍制度,农村有个土地承包制度,二个都限制了人口流动,如果二者相加,退田入城,既解决了城市发展的土地指标问题,也解决了农民进城的户籍问题,(杜鹰:农村人均宅基地面积248平米,按一般规划,150平米足够,还有节地潜力)享受社保。耕地可以从城乡一体化来考虑:发展城市农业,旅游农业,立体农业、设施农业。城乡相互衔接,不应孤立,分别、片面考虑。

4、城乡收入和投入的不均衡

城乡病之五是分配不公,收入悬殊过大问题,最大的悬殊是城乡的悬殊,农业免交农业税,仍然是弱势产业,亩产年收入300元左右,(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调研:我国基尼系数0.61,高于全球0.44水平),城市资金进不了农村,土地承包制限制了长期性规模性投资,私人不敢投,集体没钱投,与市场经济价值规律调节需要的条件不符。我国有50%的农民在农村,80%的国土的面积在农村。这么大的人口和土地缺乏资金,得不到有效的建设,怎么能够谈到有效需求不足呢?完全是相对的,需要进行新的制度设计和疏通。大部分农民现在承包田虽然在农村,但是主要的收入却是从城市获取,平均起来估计,大约占60%,而且凡是富裕起来的农村,都是与城市收入,而不是农村收入联系起来的产业,比如旅游、苗木、养老产业,江西婺源种油菜,自从利用油菜花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以来,观光旅游收入远远超过农业收入,油菜籽已经不用来榨油了,有的就扔了。浙江安吉,村村有景点,现在农业,用一个判断句来说:富起来少不了城市非农业消费的带动,这是一个不正常状况,如果这样,农村永远发展不起来。但是发达国家,最富裕的群体是农民,这和价格体系有关系,我们的农业,如果每户耕种二万亩或更多,农民才能赚钱,农业才能发展。变成强势产业,小承包制的积极作用已经用完了,我们不需要固守而停滞不前。

农村虽然发展不足,资金不足,但是却拥有空气、空间、阳光、土地等从城市角度来看的稀缺资源。和城市发展联系起来思考,仍然是:(+1)+(-1)=0,土地、空气、空间的城乡资源均衡分配,这可以解决诸多的城市病和农村病,生态问题、交通问题、房地产价格、耕地减少问题,许多问题看起来是问题,但实际上只是客观规律给我们提示的解决问题的导向。用对立统一规律观点来看,矛盾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必然方法就推动事物的进步,比如,有机物污染看起来象是环保问题,但实质是城乡关系问题,将有机物污染变为生物质能源,就必须城乡联系思考问题,城乡循环解决问题,就一定利于青山、绿水、蓝天的恢复和保护,这就是必然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意味着事物前进的方向,换句话说,事物的发展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或者说: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再比如,与农村发展相联系的是资金下乡,农村山水田林路的重新安排需要资金,有恒产者有恒志,需要对土地使用权做长远的制度规划,最主要的是规模经营。规模经营有利于城市资金的“主力军”下乡。这个政策用的好,可以和拉动内需天然结合起来。

在新常态下:全世界相对过剩,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能指望提供外需,拉动和启动我国的农村消费是十三五的一个重大转折,不要小看,要有突破,不是城市化(或称片面城市化),而是农村化,或城乡一体化是拉动内需的主要抓手。

 

二、“十二五”期间我们所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我们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和谐的城乡循环中断的问题已经出现,表现是城市病和农村病并存,但是我们都形而上学地孤立、片面、静止地思维,没有从辩证法观点联系、全面、发展的思维出发看问题,所以才处处把发展的潜力看成是问题。百姓间埋怨代替思考,权利层惩治多于反思。

一句话,没有综合防治、系统防治,而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去抓本质,而是就事论事。

例如,我们现在政协人大提案有70%的都与气、水、土的污染有关,问题似乎不好解决,但我们若把这些污染分为两类:工业和农业。工业的污染门类较多,不具普遍性,需要特殊分析和处理。我们将其抽象掉,只用一句话概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处理,“一厂一策、一区一策、一业一策”。农业的污染主要是富营养化的污染(也可以类比空气污染为富营养化,比如“高碳空气”(温室气体),“高氮空气(雾霾)”等),具有普遍性,性质、原因和处理方法都是共同的, 农业源的污染具有共同的本质,即都可以转化为能源。每一个污染问题,孤立起来看都是问题,联系起来看都是能源的原材料。

1、比如碳循环碳是一种能量或传递能量的元素,植物在光合作用下,接受光能,吸收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制造出碳水化合物的食品,然后传递到动物,形成动物能;动植物死了以后,会腐烂(生物化学称降解),也就是发生厌氧和好氧生物降解过程,释放出甲烷(CH,主要成分是碳),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污染空气。碳在人身体里,通过缓慢的氧化作用释放能量,但碳的剧烈氧化作用就是爆炸。沼气会爆炸。

这涉及我们对碳的化合物的“堵”和“疏”的关系:

比如,水的富营养化是一种能量,处置不好就会“造反”。城市高楼大厦有生活污水输送管道,这些管道在顺畅时把污水送往内河(近几年,污水处理厂也接受了部分管道的污水),流往巢湖,不顺畅时就自然淤积,厌氧发酵,造成危害,发生爆炸。请看近几年下面媒体的报道(可以查到):

“2009年3月30日上午8时许。六安市平桥路口种子公司宿舍小区入口处的两个窨井突然发生爆炸.窖井不但‘喷烟吐火’,盖子也被掀飞。剧烈的爆炸还导致水泥地面出现多处裂缝。所幸无人员伤亡“。合肥也发生过多起类似事故,”2009年5月29日,合肥环城南路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处,两个窨井盖突然飞了起来,从地下涌出的泥浆喷出老远,一辆电动车被掀翻,车上的两个年轻入趴在地上半天没有爬起来。一辆电动车横在已经敞开口的窖井上,窖井的內外两个铁盖子飞出大约一米远,地面上有不少从窨井下喷出的淤泥和污水”。“窖井发生爆炸,在地下管网里应该聚集了大量易燃易爆气体,否则不可能!发生爆炸。”合肥市消防支队指导科的一位工作员说,如果在爆炸点没有发现电缆短路火源,就有可能是高温造成。

发生爆炸的不明气体来源于何处?专家分析是下水道残留物过多,只要不及时清理疏通,就会发酵产生可燃气体沼气,沼气含有60%的可燃气体甲烷,浓度过高遇到一点火源或高温都可能发生爆炸;“2006年1月8号,合肥市站塘社居委辖区内一条道路上的下水道发生爆炸,窨井盖被炸飞后正好落砸在路过的一个12岁男孩头上,后因抢救无效男孩死亡。事故原因是一小孩将鞭炮投入窨井内引发沼气爆炸所致”。淮北市也有发生,“2009年6月29曰。淮北市南犁路中段南侧的原惠丰公司院内对窨井进行清淤施工,起先,一名工人没有上来,后来下去抢救的6名工人也未能上来。当天14时55分,淮北消防支队三堤口中队接到报警后,迅速出动两辆消防车、13名指战员赶到事故现场。在现场,消防人员发现,在直径约一米的下水管道口内,充满大量有毒气体并有大量积水。三堤口消防中队立即行动,由2名消防员佩戴空气呼吸器、携带安全绳组成救人小组进入井内救人。另方面,医疗部门也赶来等侯施救。15时16分.救人小组从积水中将7名被困人员相继救出。在场的淮北市人民医院120指挥中心人员。对救出的被困工人进行鉴定,确定7名被困人员已全部中毒死亡”。安徽市场报连续报道的“毒窨井”引起市民关注。安徽市场报记者曾随合肥市消防支队战士一起,在省城北二环部分小区为窖井“测毒”, 连续测量了几个小区十余个窖井,结果发现。有积水的窖井当中大多含有“毒气”, 硫化氢、沼气含量超标,半数窖井中浓度偏高。消防队员告诉记者,小区一些窖井里已经聚集了大量硫化氢、沼气等气体,但因为被窨井盖盖在下面,所以并没有危险。“加上窨井里气体的逐渐挥发和大雨天的稀释。一般来说都很安全。但是如果要井下作业则非常危险,不小心就会中毒。”。

窨井里的沼气是流入下水道中的粪便自然发生厌氧反应所致,粪便中含有能源,下水道中发生厌氧反应,沼渣沼液随下水道排入巢湖,引起水的富营养化。

因此治本的办法必须是循环经济,污染变能源,加以利用,否则,污染物能量是一种不会安分守己的“活性物质”,如果不进入被庄稼吸收的“体内循环”轨道,就总还要给我们找麻烦,地沟油也是一例,垃圾填埋场的填埋气(沼气) 会爆炸又是一例,这一点还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到,“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是生产不发达时期的封建社会现象,在生产发达的现代社会,垃圾等污染物,如果不进入循环利用的轨道,那么,扫出去还会返回来,危害社会、危害自己。这一点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到,治理的思路必须家喻户晓,上到各级领导,下到平民百姓,认识一致,形成合力,才能搞好水污染的治理。

西方发达国家都是沼气回用,既是清洁能源,又是环保利用。我们“堵过来,堵过去”的思路,是劳民又伤财。要学习别人有用的经验。

还涉及我们对氮化合物治标和治本的关系:

2、再比如氮循环,氮也是一种能量。现在社会主流认识往往只见形式,不见内容。

比如蓝藻等水污染都是表现形式,它的本质是水太“肥”了。治本的办法是消除水的富营养化,也就是污染变资源的办法。水中的COD、氨、氮(氮是水中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有机氮的总称)、磷,都是以污染物形式存在的资源或能源, 水太“肥”了,遇到合适温度,不仅蓝藻疯长,而且水浮萍、水葫芦都会滋生泛滥,在不合适的地方,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比如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高河大河上连接和平村和万兴圩的和平桥,花40万元建成, 2007年春节前夕通行,5月24日被从上游大量下泄的水葫芦绊住桥桩,强大的水流“折断”了大桥,大桥倒塌,成了不足百日的短命桥。  在嘉陵江,水葫芦漂至嘉陵江四川南充段的华能四川青居电站,影响电站的正常发电和安全,电厂不得不出动船只加紧作业,每天打捞水葫芦50多吨。媒体报道:“去年(本文初稿写作年)6月,在安徽亳州境内的涡河,出现大量水浮萍,划船都困难”。另一则报道:“重庆澎溪河富营养, 两万吨浮萍逼近长江干流, 4月17日下午,云阳澎溪河浮萍突破又一道防线,距长江干流只剩约500米距离。云阳县昨天共出动200多艘船舶全力打捞,并于昨晚再增加一道防线。浮萍可能缠绕打烂螺旋桨,遮盖航道,严重影响航行安全”。

内陆的水污染也影响到近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拥有35万平方公里海域和内陆水域。但是,“总计14.5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沿海浅水区域未能达水质标准。按照氮和磷等主要污染物计算,2.9万平方公里海水被认定为严重污染。”“海岸带受到严重影响的地区包括辽宁东部水域、渤海、杭外湾,以及黄河、长江和珠江河口,还有主要沿海城市的沿岸区域。”“我国的渤海湾、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污染状况都相当严重,虽然汞、镉、铅的浓度总体上尚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石油和化学需氧量在各海域中有超标现象,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渤海。”,这些是能量进入水体中的危害。

海水中的碳、氮、磷源持续增多,水温比较适宜,就导致浒苔疯长。浒苔是漂浮海藻,绿藻门石莼科的一属。其污染近几年也有报道:“6月下旬以来,山东青岛近海海域浒苔在短短数日之内大量聚集,几乎形成海洋类自然灾害一一海洋绿藻灾害。为了保证奧运会帆船赛的顺利举行,青岛市已经组织相关部门在海上、潮间带、岸边等区域进行全方位打捞清理。截至6月30日,共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数万人、各类船只干余艘,以及数十台装运机械投入到清理行动中,累计清理浒苔超过10万吨“。“从7月5日开始,山东青岛近海海域出现大面积海藻聚集带。青岛有关部门已出动近百艘船只全天作业打捞海藻。

从这个立场出发,引江济巢、引江济太等战略,由于可能会影响近海海域水质,必须和中水回用结合起来。肥水应当用于农田灌溉,庄稼实际上起个湿地的作用。吸收水中的氮磷成分,使之不再危害。安徽的引江济巢,只有和引江济淮,中水农业回用结合起来,才是合理的。

大家注意,这些水生植物的出现是一定时期的,“水污染”在一定时期的普遍出现要与我国农业发展的特殊阶段联系起来思考。

氮不停地处于运动之中,在水里,氮以氨态氮、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形式存在 ,是水体富营养化和环境污染的一种重要污染物。在土壤中, 氮存在的形式 是亚硝酸氮、硝酸氮,含有大量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的饮水经人食用后,可使人直接中毒,硝酸盐在人体内也可被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与人体血液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液失去携氧功能;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外与仲胺类作用形成亚硝胺类,它在人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物质,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但是氮如果被植物吸收就不一样了,氮这个东西也是植物蛋白、动物蛋白的组成要素,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之一,是每个活细胞的组成部分。氮素是植物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氮也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动物体内,氮素能合成蛋白质,促进细胞分裂和增长。蛋白质大部分用于合成组织蛋白,以供运动后被损肌肉组织的修复和生长,部分用于合成各种功能蛋白和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如嘌呤,肌酸。部分氨基酸吸收后,在体内分解供能。

我们现在看看城市的雾霾天气是怎么形成的?雾霾的主要成份是氮氧化物,就是说氮如果跑到空气中和氧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污染,氮共有九种氧化物,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是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 氮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结合会转化成硝酸和硝酸盐,形成酸雨;它与其他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光化学烟雾污染。

现在我们的污水处理厂要求有个脱氮除磷的过程,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运用下,将有机氮和NH3-N转化为N2和NOx气体的过程。废水中存在着有机氮、NH3-N、NOx—N(硝基氮)等形式的氮,而其中以NH3-N和有机氮为主要形式。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被异养微生物氧化分解,即通过氨化运用转化为成NH3-N,而后经硝化过程转化变为NOx--N(硝基氮),最后通过反硝化运用使NOx--N转化成N2,而逸入大气。脱氮过程中把氮及氮氧化物NOx气体释放到空气中,过去只注意净化水体,现在还要提升到不要危害空气。

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氮平衡也需要城乡之间的平衡,如果城市排泄出来的氮不能够从被植物吸收——植物蛋白——动物蛋白转化的过程,而经过污水处理厂人为路径,有可能净化水体,污染空气。所以,必须水、土、气联合防治。

充分利用氮,沼气、沼渣回用是个很好的方式。它们还可以代替有机农药。

还涉及到我们对磷的利用和消灭的关系

3、再看看磷循环, 污泥,也是一种能量,“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副产物,污水里面将近1/3的有机物转化成污泥”。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必然产物,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成群的繁殖,它们的尸体就是污泥。生物除磷是使磷为溶解态为微生物所摄取,然后将微生物和磷一道作为污泥从水中分离。化学除磷是使磷成为不溶性的固体沉淀物从水中分离,因此污泥含磷,磷不同于氮,不能以氧化体和还原体形式向大气放逐,但是可以以固体形态和溶解形态互相循环转化。污泥中含有大量的磷,没有得到利用,而我们国家的土地是贫磷的土地。在未受人为干扰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有机体之间几乎是一个封闭循环系统,磷的损失是很少的。在自然经济的农村中,一方面从土地上收获农作物,另一方面把废物和排泄物送回土壤,维持着磷的平衡。但商品经济发展后,不断地把农作物和农牧产品运入城市,城市垃圾和人畜排泄物往往不能返回农田,而是排入河道,输往海洋。这样农田中的磷含量便逐渐减少。因此,磷的循环为不完全循环,现存量越来越少,据估计,全世界磷蕴藏量只能维持100a左右,在生物圈中,磷参与循环的数量,目前正在减少,磷将成为人类和陆地生物生命活动的限制因子。

但是我们现在对污泥采取消灭的政策,这可能加剧磷循环的不平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城镇污水处理量达到343亿立方米,脱水污泥产生量接近2200万吨,而且其中有80%没有得到妥善处理。

多家污水处理厂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污水厂将污泥脱水至含水量80%左右外运,污泥就此与污水厂告别。目前污泥大多还是被送往垃圾填埋场或者干脆找个地方堆放。有的拌上煤烧掉,污染空气,一举两害。

城市人对污泥有种不正确的认识,也反映到媒体上,请看下文:“过去几年,由于污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营养物质,一些农民曾经将污泥作为肥料还田。随着人们对污泥危害认识的提高,污泥不仅不受欢迎而且受到抵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但可能是现实状况的反映)“。

我在下放时当过生产大队长,曾抽干圩子里的水涝沟泥,然后晒干压麦子,效果很好。

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导致的环境问题曰益突出。目前我国污泥产生量约2500万吨/年,到2010年全国所有城市都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预计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或超过每天1亿吨。如果按这个量计算,每年含水率近80%的污泥产量将达到3000多万吨,现在大部分污泥只是经过初步处理后即进行无序堆存或简单填埋,被填埋的污泥约占垃圾填埋量的10%,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或垃圾填埋场的空间,还造成二次污染。

我们可以利用污泥进行厌氧发酵,提取沼气、沼渣和沼液,也可以直接制作有机肥还田,比如:双水解污泥干化法,可以把污泥水分降到20%,如果成本合算,作为污水处理厂的附加工艺,专门处理污泥,把干化污泥作为制作有机肥的原料,可以省去污泥厌氧发酵的工艺,同样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再如山东省邹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生物有机肥项目,该厂日处理污水6万吨,每天运行产生的污泥有125吨,按照城市污泥含水率80%计算,每天产生干污泥25吨。这些污泥过去多采用填埋处理法,现在总结出了一套以堆肥法为主并添加一定辅料的污泥深度处理生产有机肥工艺。已经试验成功,批量生产。再比如德国污泥和未分类的生活垃圾制作低碳醇和秸秆发电技术,这些工艺,需要时就可以采用。

十三五期间,污泥的利用应当提到议事日程。

与此同时,鼓励有机肥使用,限制化肥使用,维持磷、碳、氮的平衡。增加矿物质化肥使用会增加碳排放,打破原有的碳循环的平衡,不利于发展低碳经济,不利于改良土壤,长期使用容易使农户产生对化肥的依赖性。而用污泥、生垃圾作为原料,提取沼气后的沼渣沼液还田,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和有机化肥,污染物的循环使用,体现了城乡的物质变换,而且不增加矿物质能源,不增加碳总量,维持了原有的碳平衡.所以要限制使用化肥,鼓励使用污泥、沼渣沼液做原料的有机肥,以便于改良土壤,提高地力。

再次就是把生活垃圾分类,生垃圾回收工作做到实处。要看到生活垃圾分类是个必然趋势, “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及污染防治能力与水平相对滞后,已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薄弱环节,亟须采取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积极开展城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鼓励居民对家庭生活垃圾实施干湿分类,将餐厨垃圾与其它生活垃圾分离后分别投放。改造生活垃圾处理中转站,配套建设餐厨垃圾处理设施。提高生活垃圾分类收运能力和水平。

反对形式主义,与一把手的政绩考核结合起来。

以上是十二五没有做或做的不够好的,思想根源是片面城市化的观点影响,或孤立发展城市和农村的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三、城乡一体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消灭城乡差别结论一脉相承,创新发展

    马克思预言:在未来的理想社会,我们将消灭脑体、工农、城乡之间三大差别,城乡差别是三大差别的核心。城乡一体化就是消灭显示城乡差别的二元结构;毛泽东同志也把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劳动作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具体步骤。小平同志二次飞跃的理论(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是发展农村规模经营,而规模经营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条件[1];锦涛主席二个反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也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想,城乡一体化思想与导师一贯提倡的消灭城乡差别的思想是一脉相承,创新发展的。

规模经营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在我们调研农作物秸秆焚烧的过程中发现,宿州一个搞规模经营的村支书王化东那里没有秸秆焚烧,安徽日报一个记者与我们不约而同得出同样的结论,发表在安徽日报上。题目:要想不冒烟,组织化经营。黑龙江没有焚烧,一是大田经营,可以利用机械化,粉碎还田;二是一季,茬口不紧张,这个结论是规模经营可以解决秸秆焚烧问题;水污染为何传统农业没有?因为传统农业是个自然循环系统,比如毛泽东主席曾接见过的掏粪工人时传祥就是做这一工作的,传统社会城乡之间的自然循环是靠人工来实现的,但随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步中的问题也出现了,现在城市里高楼大厦林立、下水管道设施遍布,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如何把城市中围绕着人的消费而产生的有机排泄物变成滋润农作物的营养成分,实现马克思所寓言的城乡物质变换也即生态循环,就不能依靠人工,而要靠现代技术和设施来达到。否则巢湖靠近合肥的西半湖和靠近老巢湖市的东半湖就仍然会被“富营养化”的水被污染,富含有机肥料氮磷的水滋生了蓝藻,而广袤贫瘠待哺的农田仍然要依赖化肥。当前水、气的污染都有传统城乡自然循环中断,现代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性质,所以环保部长周生贤说:“局部有所好转,总体尚未遏制,形势依然严峻,压力继续增大”。从局部来看,都是问题,把问题相加,联系起来思考,就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问题本身就预示着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根本转变GDP推动增长方式的空间表现

上世界八十年代,费孝通发表一篇文章:小城镇、大问题,建设小城镇成为工业化,城镇化的主导。后来这一方向受到学术界某些人士的批评,认为城市化的好处是降低成本,大城市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技术)集中,不应该发展小城镇而应该发展大城市。我以为仅仅或片面发展大城市的观点是一种考虑政绩的经济发展方式,或者说GDP推动的一个空间表现。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驱动机制或者说动力机制仍然是以GDP为核心展开的,因为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然后才有生活水平的提高,发展仍然是硬道理。但是未来理想社会生产不是主要矛盾,在物质财富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享受水平才是主要矛盾。

小康社会应该是以GDP为核心向以人为本为核心发展的过渡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我们更加关注过去没有被人们普遍注意到的空气、阳光、空间的均衡分配,人于自然的和谐,即生态文明是必要的,必然的。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动方面的意义。所以我们以很重的一笔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和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

换个方式表达,小康社会就是增长方式就是从政绩推动,到以人为本推动转变。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在生态建设领域就是要坚持循环发展,污染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一切污染都可以用循环经济的办法来转换为能源。土地、空气、空间城乡资源均衡分配,可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空气循环利用(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置换成新鲜氧气),一句话,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以解决诸多的城市病和农村病,有利于青山、绿水、蓝天的恢复和保护。有利于美好安徽的建设。十三五要考虑这个发展环境的变化。

 

五、理论联系实际,当前应该强调试点先行,基层创造。

现代意义上的农业,与传统农业有着极大的不同。小农经济依靠世代相传的传统农作方式,只能够仅仅维持农民的日常生活所需。在大量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决不能仅仅是青壮劳动力的转移。在“空壳田”的基础上,依靠现有的农村“残留”人口,无法生产出全国人民所需要的农产品。庞大的人口大国,如果达不到主要农产品的基本自给,就无异于将国人之口系到外国人的裤腰带上,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安全就无从保障。小农经济不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现代农业,是国土资源的严重浪费。不能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带来土地紧张矛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两化”的快速推进中,土地问题成为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为了保证95%的粮食生产国内自给,我国实行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确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不动摇。一方面是工业化、城镇化的不可逆转,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处在“两难”中的土地问题如何破解?成为了不得不解决的问题。环顾祖国的大江南北,广阔的农村有着巨大的土地开发潜力。“空心农户”、“空心村”,完全可以通过迁村腾地,建设新农村等,腾出数量可观的土地。目前基层也正在进行这一过程。

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虽然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但是,城乡收入的差距仍然较大。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是3.2:1,虽比前几年3.3:1有所缩小,可是绝对的却在加大。

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是党和国家作出的庄重承诺。如果农村仍然是小农经济经营方式,农村生产力的继续释放就缺乏动力。农民的收入也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在我国农村经营体制进入到“二次飞跃”的新阶段,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新农村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加速规模经营。土地流转是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前提,没有土地的规模流转,就没有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土地流转渐次展开,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目前的土地流转,大多数是农民以租赁的方式进行的。从稳定、长远发展来看,这种流转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导致农民与土地租赁者纠纷不断。

适应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需要,农村土地流转应采取股份制的方式为宜。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股份加入流转的企业,企业以资金、资产等入股,共同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农民由土地出租者变为股份拥有者,由收取租赁费变为股份分红。原土地租赁者变成了与农民一样的股份拥有者,消除了经营的后顾之忧。

创新农民居住方式  加速新社区建设。在我国农村经营体制“二次飞跃”中,要及时引导并鼓励农民改变居住方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空心户”、“空心村”需要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在打工收入逐步提高,各地陆续取消“二元”户籍制度后,他们将永久在城镇生活。留下的房屋就成为了“空心房”。在我国目前保持农民承包耕地经营权长期不变的政策下,这些农民的房屋,或者宅基地是不能随意取消的。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只能通过由分散向集中。大规模土地流转需要农民居住由分散向集中转变。在当今农业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工程化的趋势下,已经具备了土地大规模流转的条件。大量的土地流转之后,农民作为“地主”能够获得稳定的土地经营权收入,不再需要脸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分散居住已经没有实际的意义。

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农民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有能力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现在,国家每年都拿出巨额资金支持农村建设。只有农民由分散向集中居住转变,国家才有可能提供系列化的社会服务,农民才有可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均等化服务。农民在分散居住时,家中不仅有农田,还有菜园、果树等,也兼有养猪、养鸡、养鸭等副业。集中居住之后,这些都不可能存在。农民集中居住,发展产业是十分重要。

目前,一方面,我国农村有着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但是在加工开发上尚处于低级水平;另一方面,我国民间又有着庞大的社会资本,正在寻求投资的方向。这两类资源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就能够产生巨大的产业潜力。因此,国家要创新体制机制  加速城乡一体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拥挤的城市给人们压抑的感觉,城市的居民在节假日都希望看到广阔的田野,呼吸新鲜的空气。利用现代农业的特色资源,可以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要通过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发展产业,创造就业机会,让集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