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2-3期

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157 作者:冯德连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针对产业结构调整而言,“新兴”针对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而言。2013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接近7000亿元,集群化功能初步显现。2013年10月安徽合芜蚌新型显示产业和芜马合机器人产业的区域集聚发展已经成为国家试点。但是,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路径和措施尚不健全,迫切需要深化研究。

 

一、产业集群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呈正相关关系

理论研究显示,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平台、产业链式发展、产业联动效应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综合效益好、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三大要求有效对接[1]。一项对我国医疗设备、医药制造、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和航空航天制造业等行业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集聚通过创新和溢出效应,提高生产效率,促进了新兴产业成长[2]。另一项研究表明,新兴产业集聚度与产业成长指数显著正相关,表明产业集聚度的提高明显带动了产业成长能力。新兴产业的产业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的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差异。集聚度对产业成长指数边际贡献率最高的是医药制造业,其次是电子及计算机设备制造业,最低的是医疗设备制造业[3]

实践经验证明,集群化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美国硅谷被称为世界上最具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硅谷有着美国最大的生物科技和信息技术企业群落,而这两大产业恰恰是20世纪美国的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日本筑波科学城集中日本最强大的生物科技力量;芬兰赫尔辛基地区有着世界最有发展潜力的通讯产业群。在国内,中国光谷、北京中关村的发展史体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力量。美国硅谷和中国光谷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化实践的典型案例。

硅谷起先仅包含圣塔克拉拉(Santa Clara)山谷,主要在圣塔克拉拉县和圣何塞(San Jose)市境内,之后逐渐扩展,也包括周边如圣马刁县(San MateoCounty)。硅谷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微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的。硅谷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国一流大学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为依托,以高技术的中小公司群为基础,并拥有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等大公司,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硅谷拥有大大小小电子工业公司达10000家以上,半导体集成电路和电子计算机约占全美1/3和1/6。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生物、空间、海洋、通讯、能源材料等新兴技术的研究机构在该地区纷纷出现,硅谷客观上成为美国高新技术的摇篮。现在硅谷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科技聚集区的代名词。

武汉•中国光谷,即东湖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东湖高新区注册企业达12000多家,其中经营活跃的有8000多家。拥有华工科技、武汉凡谷、烽火通信、凯迪电力、东湖高新、人福科技、长江通信、光迅科技、精伦电子、三特索道等上市公司。2010年,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实现企业总收入292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和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76亿元;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96.76亿元。东湖高新区已成为中国光电子信息技术实力最雄厚的地区,以及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及光电器件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术研发基地、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的实证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区域经济的支撑。安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皖政[2012]17号)提出,聚焦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培育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总体看来,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但是,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一)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迅速

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6863.4亿元,比2011年的4132.1亿元增长66.1%,年均增长率28.9%。2014年1-8月产值达5116.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4%。2013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迅猛,高达93.1%;节能环保产业增长34.3%,列第2位;电子信息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新材料产业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均保持20%以上的增速。在262个行业小类中,214个行业增长,其中98个行业增长超30%,53个增长超50%,21个成倍增长。见表1

表1  2011-201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2011年产值(亿元)

比2010年增长(%)

2012年产值(亿元)

比2011年增长(%)

2013年产值(亿元)

比2012年增长(%)

2014年1-8月产值(亿元)

比2013年增长(%)

电子信息产业

1017.7

82.0

1323.3

36.2

1743.5

27.1

1374.7

27.8

节能环保产业

229.4

50.9

325.7

51.4

520.6

34.3

384.8

23.9

新材料产业

889.9

55.6

1017.4

28.1

1404.8

23.5

1014.3

16.7

生物产业

591.6

36.5

695.9

22.3

842.3

15.7

587.5

13.6

新能源产业

290.1

220.3

311.6

48.4

355.4

11.3

294.3

39.9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066.6

49.7

1345.2

32.3

1887.4

22.5

1377.1

14.6

新能源汽车

5.2


17.2

62.9

34.0

93.1

29.6

66.0

公共安全产业

41.7

42.8

57.9

45.7

75.5

25.2

53.7

12.2

(二)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初步形成

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带是合肥、芜马铜经济带、蚌滁经济带。2013年这三个区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5055.5亿元,占全省的73.66%。其中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006.8亿元,占29.24%,芜马铜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31.93%,蚌滁经济带占12.49%。见表2

表2  2013年与2014年1-6月安徽省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及增长率

市名

2013年企业个数

2013年产值(亿元)

比2012年增长(%)

2014年1-6月(亿元)

比2013年上年同期增长(%)

全省

2531

6863.4

23.4

3838.4

18.5

合肥市

519

2006.8

21.7

1147.2

20.2

芜湖市

355

1252.9

24.3

704.0

21.7

蚌埠市

135

497.2

28.6

304.7

26.2

淮南市

86

79.6

14.6

43.4

39.9

马鞍山市

184

455.7

36.1

245.8

19.6

淮北市

157

334.4

28.2

197.2

10.5

铜陵市

65

482.7

20.6

246.1

11.1

安庆市

145

297.2

21.4

168.7

15.0

黄山市

82

134.6

14.7

71.1

11.0

滁州市

204

360.2

14.8

177.8

6.4

阜阳市

82

122.0

31.0

71.0

26.2

宿州市

65

65.3

27.6

37.6

11.7

六安市

94

228.3

13.7

119.6

16.7

亳州市

112

187.5

23.6

101.4

18.9

池州市

57

81.8

31.4

44.2

22.2

宣城市

189

277.2

27.2

158.6

16.9

(三)五市三带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对优势明显

区位商分析的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是衡量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某地区的区位商等于该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与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之比,相对于该地区GDP与全省GDP之比的比率。以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区位商为1计算,如果某区域该行业的区位商高于1,则成为专业化部门,商值愈高则专业化程度愈高,表明该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吸引力越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地区有五市,即铜陵(区位商1.97)、芜湖(区位商1.66)、蚌埠(区位商1.37)、淮北(区位商1.32)、合肥(区位商1.19)。三带,即合肥、芜马铜和蚌滁经济带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区位商分别为1.19、1.49和1.14。见表3

表3  2013年安徽省各个地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商

市名

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亿元)

2013年GDP(亿元)

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区位商

全省

6863.4

19038.9

1.00

合肥市

2006.8

4672.9

1.19

芜湖市

1252.9

2099.5

1.66

蚌埠市

497.2

1007.9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