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2-3期

安徽省“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前瞻与思考

时间:2023-08-08 阅读:123 作者:汪建华

十二五是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时期,安徽农业在“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中赢得了较快发展,步入了阶段性发展的新常态。以此为基础,十三五四化同步将进一步加速推进,安徽现代农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期。本文围绕把握发展新常态、定位发展新起点、瞄准发展新目标和着力发展新重点等方面,就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前瞻和思考。

 

一、充分认识现代农业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点。

十二五前四年农业政策稳定、社会、自然等宏观条件较好、政府和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融合,农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据统计部门发布,2014年全省粮食产量已达到683.2亿斤、预计肉蛋奶产量达563.2 万吨、水产品产量达 224 万吨、蔬菜产量达3400 万吨,分别比2010年增长67.1 亿斤、 48.3 万吨、 30.7 万吨、 650 万吨。二是农业经营方式开始转变。随着土地流转多形式、多层次的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茁壮成长,全省已有种养大户 15万  户、家庭农场 16680 个、农业合作组织51000多   个、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17164  个,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大提高。三是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 568 家、其中,5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00多家、产业集聚区已经成39个,农产品加工值预计达8000亿。四是农产品安全摆上重要位置。全省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畜产品、水产品、蔬菜等追溯体系逐步拓展,省部两级例行监测综合合格率分别达98.5%、96.2%和97.1%。全省有效获证无公害农产品达 1708 个,认定面积57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410个,监测面积2180万亩,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24个 ,面积达 90万亩,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快速发展。五是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2014年预计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将达到 9916 元,比2010年的 5285 元,增加 4631元,年均增幅10%以上。六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开始发力。全省制定了新农村建设规划,以中心村建设和“三线”、“三边”治理为抓手,高标准推进建设,已建设中心村1400多个,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素质的提升、新农村建设同步推进。概括起来,十二五时期应是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期,经营方式的转型期,食品安全起步期,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期,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加速期。

新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新变化,并逐步形成新常态,主要标志:一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转变农业经营方式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引擎;二是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或职业农民转变,未来谁种田,怎样种好田的问题有了新的路径和积极的实践;三是粮食生产、农民收入实现了连续11年持续增产、增收,创新了农业在现有条件下不断增长增效的新记录,农业在应对市场、自然等各种风险中,自身的抗御能力增强,科技集成的作用、创新驱动的力量、可控空间增大,逐步形成了稳步向上、积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常态;四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新阶段的到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三农工作新目标,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定海针”“压仓石”作用更加明显。农业产值逐年增长,现代农业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的基础地位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更加显现。

 

二、科学把握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农业的发展既发挥基础性作用,又受制于宏观形势和方方面面条件的制约,必须辩证思维,积极面对,善于把握大势,主动适应新常态。十二五以来,我省粮食产量已稳定在600亿斤、650亿斤台阶之上,并开始向700亿斤攀登,农民收入、农产品加工较大幅度增长,“三农”发展出现了许多阶段性、转折性的新变化。从微观主体看,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开始主导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从经营方式看,以农户分散经营、单一经营等为特征的传统经营模式,加速向规模化经营转变,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提升,养殖业规模经营比重已超过60%;从生产方式看,农业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全省的农业机械化综合率近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8%;从农业功能拓展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创意农业、休闲农业、城郊型农业等快速发展;从农民就业和收入结构看,非农就业和非农收入显著增加。我省常年在务工农民在1800万人左右,农村劳动力转移接近50%;从工农和城乡关系看,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的能力增强、农民由种地交税到国家补贴种粮,农民由按计划种养到跟着市场生产;经济发展处在换挡期,大量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急于寻找新的投资途径,一大批企业家纷纷投资开发农业,这为农业资本化拓展了新空间;新型城镇化发展,农民由农产品的生产者变为直接消费者,需求旺盛,为优质农产品生产创造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土地经营权确权到户、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的推进,农民从土地改革中直接获利,创造了农业加快发展、农民增加收入的制度保障。

安徽是农业大省,大而不强是现状。做大做强是方向。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粮食生产要挖掘新潜力,结构调整要开辟新途径,转变发展方式要有新突破,农民增收要有新成效,新农村建设要迈开新步伐的要求,在四化同步的进程中,突出“五新”建设安徽现代农业,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应成为十三五的新起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是十三五的新标杆;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以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基础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新内容;从农田建设、科技支撑、农业装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夯实基础,加快改变生产条件,是十三五的硬任务;坚持抓发展,促增收,调结构,保增收,转方式,快增收的基本思路,力争赶上全国农民收入水平,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十三五发展的基本要求和落脚点。

 

三、厘清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从我省实际出发,十三五农业的发展要立足于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方式、调结构、增总量、提质量、保安全、建体系、育主体、夯基础、强产业为主要任务,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作用,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着力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基地化建设,着力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着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竟增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提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进展。要紧紧把握市场导向,改革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发展为导向,以完善土地基本经营制度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坚持改革为动力,改革促发展。要突出根本,优先发展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优先发展新的生产力,着力农民培训农民素质的提高、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农业科技的现代化、农业装备的现代化和农业的信息化,把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要坚持抓住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突出农村综合改革、农业改革实验区、土地确权办证等重点改革事项的推进和探索,突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集聚示范园建设,引领现代农业的新发展,突出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新型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重点,全面提升现代农业的经营水平。要坚持统筹谋划,创新驱动的原则。用统筹的思维、统筹的方法,统筹谋划三农工作,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三农大局中推动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政策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方法创新,创新驱动,靠创新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十三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一要打造“双万”现代农业产业,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万吨,农产品加工值超过1万亿。大力推进粮食、棉花、油料、畜牧、水产、瓜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标准化、基地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市场化。二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为基础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速培育各类专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五位并行”或联合经营的新主体。三要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推进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农技推广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农机化综合率、生产经营规模化比率分别达到 60 % 、 70 % 、 70 %以上。四要实现安徽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新发展,建设并提升100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大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80%以上的地区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五要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力争保持年10%左右的增长幅度,全省平均赶上全国农民收入水平、部分区域超过全国农民收入水平。

瞄准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要紧紧抓住八个重点:一是调整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从安徽实际出发,在巩固粮食大省的地位的同时,发挥优势,大力发展养殖业,加快建设畜牧业大省和水产大省。继续推进畜牧业升级计划和水产跨越工程的实施,大力提升畜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狠抓肉牛肉羊生产,提高基础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打造百亿斤产能,三千亿产值的现代畜牧业。抓好水产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着力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在提高单产、发展特色和保障安全上下功夫,打造六十亿斤产能,一千亿元产值的现代渔业。二是发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生产已走过了连续十多年攻关增产的路子,以此为基础,总结经验教训,坚持保面积、增单产、提能力的思路不动摇,继续推进粮食高产攻关、高产创建活动,抓大户、大片、大县建设,建设一大批高产优质粮食生产基地,要把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稳定大县、大片和传统区域的种植面积。继续推进建设粮食生产大县和小麦千斤县、吨粮县、吨粮市和百亿斤产粮大市,进一步挖掘粮食生产的新潜力,把粮食生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三是培育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于食物营养结构变化的新需求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新期待,要调优种养业、畜牧业、水产业的内部结构,积极发展优质安全果蔬茶产业。强力推进蔬菜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面积,提高单产,优化品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蔬菜、优质蔬菜和季节性保供蔬菜,推进蔬菜产业化发展,实施蔬菜提升行动计划,打造千亿斤产能、千亿元加工产值的“双千亿”现代蔬菜产业。促进水果、茶叶、山区特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品种、新产区的形成,促进区域性特色产品形成大优势,开拓大市场。四是提升品质,加快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制定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规划,加快各类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全省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总数量达到3000个以上,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达到1800个以上,获证企业600家以上,有效使用有机食品标志的产品数量达到500个以上,获证企业300个以上,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50个以上,无公害、有机、绿色等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有较大提高,以此推动农产品生产质量的提高和农产品安全水平的新提升。五是节约资源,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建立严格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把住耕地红线;推广节水农业、节地农业、立体农业等新技术、新模式;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以秸秆还田、秸秆养畜、高温堆肥等措施为重点,走农牧结合、以田养田的循环农业之路,稳定发展农村沼气、农村秸秆发电等能源开发利用;围绕生态农业建设,突出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田残膜治理,推进农业资源保护模式创新。六是集聚融合,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发展。围绕档次、规模、集聚、融合等重点,着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加工的档次;着力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发展,打造10亿元、100亿元航母企业,提升龙头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带动能力;着力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建设农业产业化集聚发展新园区;把产业发展、产业集聚、产业化集中区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统筹推进,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七是培育主体,创新农业经营的机制体制。大力培育以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示范县、示范社、示范场创建活动,引导新型主体规范运行。同时,要大力开展多形式的新型农民培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职业农民,改造提升传统农民。以新型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为主力,适度推进多形式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大力提升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八是强化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建设。要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质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以土、肥、水、虫等四情监测、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销售等为重点,打造新平台,建设新体系,办好与大田生产物联网省级平台相融通的安徽农业信息网站群,充实完善“12316”信息服务体系,扩大“农情信息直通车工程”试点范围,直接面向农民特别是新型经营主体,开展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市场信息、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配方施肥、种养过程监控等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产品网上销售。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入驻“优选农品”、“淘宝网”等电子商务平台。以基础设施、装备水平和农产品销售现代化,促进和保障现代农业的新发展。

 

四、推进新常态下安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在经济新常态大背景下,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加快推进十三五现代农业的发展,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1、必须牢牢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显现。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推进,农业转型发展、稳步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越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越突出;传统社会,传统农业是基础,现代社会,现代农业是基础;四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仍是基础。因此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一定要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已成型的农业政策不能变,全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重视三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始终保持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新常态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2、必须牢牢抓住改革创新这个动力源。改革创新是新常态下农业发展必由之路,更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源泉。按照十八届三中要求,要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一要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现承包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做到承包地分配、承包地四至边界测绘登记、承包合同签订、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四到户”,为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二要以县为单位,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服务体系和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立土地流转合同签订、鉴证、登记备案制度,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产权资产化、资本化,为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农村金融改革创造条件。三要加快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依法依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四要联动推进改革,以土地“三权分离”为主线,联动促进农村产权制、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投资以及农村扶贫制度的改革,用全面改革,力促现代农业的新发展。同时,要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建立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良性机制,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要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积极鼓励和支持大户、能人、企业、技术人员、协会组织等,领办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用多形式的合作发展,提升农业生产和农民组织化的程度。要走农业科技集成利用的路子,把科研院校、公益性推广机构和各类新型主体连接起来、联合起来,创新机制、集团军作战,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和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要立足于基础产业、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结构调整等基点,高标准、高起点,多环节、广覆盖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多方利益相协调。引导现代农业走上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创新、技术模式创新,全面改革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3、  必须牢牢盯住转变发展方式这个根本。农业转变发展方式,一要推进农业发展由注重数量增长向提升能力、优化结构和质量安全并重转变,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二要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由主要“靠天收”向可控农业转变。大力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发展设施农业。三要推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或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完善和建立务实有效的培训体系,持续开展对农民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训。四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积极引导和组织土地经营权依法依规有效流转,发挥各类合作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提高农业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五要推进农业产业由注重原产品生产向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服务业,融合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强大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化转型发展。在转变方式中把科技的力量、创新驱动的力量、先进经营模式的力量、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力量等凝聚起来,形成新常态下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保供给的强大力量,加速安徽农业现代化进程。

4、  必须牢牢瞄准农民持续增收这个核心。农民收入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任何形态的农业都要围绕农民增收展开。要立足市场农业发展,务实推进农产品增量增收,调优农产品结构增收,加工增值增收,利用季节价格差增收,利用市场拓展和市场方式转变增效增收;要立足于农业功能的拓展,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向功能性农业要增收;要立足于政策性农业发展,科学用好国家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积极做好农业农村民生工程,使农民双向受益增收,完善和用好农业各项补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扶贫开发、区域性特殊政策扶持的力度,促进贫困农民减贫增收,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业的抗灾减灾能力,以抗灾减灾促增收,要大力开展生产生活勤俭节约活动,以有效节俭促增收;要立足于四化同步发展新进程,进一步组织好、引导好农村劳动力的定向转移,向新型城镇化要增收,向新型城乡服务业发展要增收;立足于深化改革,完善分配制度,分享改革成果,向制度改革要增收。全面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为农民持续增收构建产业、市场、制度和政策综合体。

5、  必须牢牢落地惠农强农务实管用的政策和措施。新常态下现代农业的发展,重要的是用好已有的、成熟的各项措施和政策,更好发挥政府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一要使农业科技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进一步完善和壮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总结推广已成熟的技术集成推广、农机农艺融合等新模式、新经验,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二要使种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导。进一步加强新品种的培育、试验示范,提高种养业的良种优质率。三要使依法治农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保障。进一步加强农业立法、实施、执法等工作,依法兴农成为新常态。四要创新财政、金融、保险等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完善财政补贴、财政专项对农业支持的方式方法,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使现代财政、现代金融、现代保险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力点和保障。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