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2-3期

“十三五”时期我省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构想

时间:2023-08-08 阅读:126 作者:徐国健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独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新世纪以来,每年发出的中央1号文件一直紧扣农业和粮食主题。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今年中央1文件第1条提出:“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提出的 “五新”要求中,第一“新”就是“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

安徽是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省,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和6个农产品主要调出省之一,常年有200多亿斤粮食调往外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安徽的粮食生产状况对全国粮食形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十三五”期间我省粮食生产的发展提出几点构想。      

 

一、我省粮食生产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粮食生产形势呈现出较好局面,总产从1978年的296.5亿斤增长到2014年的683.2亿斤;单产由320斤提升到687斤,37年总产和单产均增长了一倍多;播种面积由9280.1万亩增加到9943.4万亩,增加了7.15%。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增产量占全国总增产量的26.5%,增幅居全国第二位;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份中,我省粮食总产增幅居第一位;总产量居全国第6位,比上年提升2位;单产也由21位上升到19位。粮食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一五” 期间,我省先后启动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和玉米振兴“三大行动”,粮食总产从2008年跨上600亿斤台阶之后,连续7年超过600亿斤,创历史新高,获得粮食生产“十一年丰”。2014年,由于深入推进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狠抓41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示范区和619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在3个县(市)、32个乡(镇)开展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在5个县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亳州市连续4年小麦单产突破千斤,淮北市实现小麦千斤市创建目标,蒙城等8县(市、区)小麦单产超千斤。这些高产示范片和高产创建点的成就表明,我省粮食生产蕴藏着巨大增产潜力。

我省粮食生产取得的这些成就,主要是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发展粮食生产的方针政策,全省各地加快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任务,以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统筹实施粮食生产“三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组织发动,强化科技服务,落实政策措施,克服了多种自然灾害,保证了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

 

二、制约粮食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2004年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连续获得了11个丰收年。

回首这11年粮食生产的过程,是转变粮食生产发展方式的过程,也是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11年中,有两年(2004年和2006年)粮食增长速度较快,特别是2004年,获得了增幅达20%以上的特大丰收;有三年(2008年、2012年和2014年)获得了4.2%、4.9%和4.2%的较好的增幅;有三年(2007、2009和2011年)战胜多种自然灾害,获得增长1%左右的收成;有一年(2010年)增产0.3%,有两年(2005年和2013年)受长时间的冬春干旱和夏季高温的影响,减产0.53%和0.3%。详见下表。

11年来全省粮食总产情况

  

粮食总产(亿斤)

同比增减(%)

  

粮食总产(亿斤)

同比增减(%)

2004

550.0

+24.5

2010

616.1

+0.3

2005

521.1

-0.53

2011

627.1

+1.8

2006

572.2

+9.8

2012

657.8

+4.9

2007

580.2

+1.4

2013

655.9

-0.3

2008

604.7

+4.2

2014

683.2

+4.2

2009

614.0

+1.5




从上表可以看出,11年中,粮食生产发展很不稳定,波动幅度较大。自2008年粮食突破600亿斤大关之后,此后六年中增产幅度较小,实现持续稳定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面临着多种制约因素,响粮食生产潜力的进一步发挥。笔者认为,造成粮食生产增长速度不稳不快的根本原因,是农田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两个方面因素决定的。

(一)从内部因素看,首先是农田整体素质不高,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占三分之二以上。我省农田土壤肥力不高,有机质、全氮含量较低,40%农田有机质含量不到1%,55%农田氮素不足,50%以上农田缺磷,70%以上农田缺钾,营养元素很不平衡。长期重视无机肥而轻施有机肥,农田有机肥投入逐年减少,有机养分比例下降,地力后劲不足。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酸度增加,地块板结,耕性变差,影响耕地质量受地形地貌和人为耕作不当因素的影响,农田土壤受到侵蚀,全省有水土流失面积1877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3.4%,年水土流失量达5000—8000余万吨,表耕层土壤流失,降低了农田的生产能力。

其次是农田数量也在不断减少。据省统计部门资料,2000年全省耕地为6344.33万亩,到2013年减少为6282.2亩,14年间耕地净减62.13万亩;2000年午全省人口为6278.4万人,到2013年增加到6928万人,14年共增加649.6万人;人口和耕地在数量上呈逆向发展,人均耕地由2000年1.01亩,减少到2013年的0.9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镇化建设用地的日益增加,农田面积减少不可避免,而我省后备耕地资源匮乏,扩大耕地面积的空间极为有限。耕地数量逐年减少,粮食生产基础受到削弱。

(二)从外部环境条件看,首先是农田水利设施亟待改

善。我省农田水利历史欠账较多,基础设施老化,防灾抗灾能力不强。现有许多水利工程都是四五十年前修建,排涝能力低、灌溉条件差等问题突出。全省仍有50%耕地、60%以上的人口和75%的国民经济总值汛期处于洪水威胁之下。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北平原缺水尤为严重。全省尚有一半的耕地灌溉没有保证,60%以上的耕地达不到除涝标准,应对持续干旱和排涝的能力依然脆弱,影响粮食生产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自然灾害频繁。我省地处南北过渡的生物气候带,旱涝灾害频繁;加之温室效应,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是气温升高,降水空间分布异常,极端气候的频率和强度增强,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对粮食生产危害最大的是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天气,仅1991-2005年的15年中,全省就有11年出现大旱或大涝。1996-2006年安徽旱涝灾害造成农田受灾面积平均在1950万亩以上,成灾面积约15万亩,平均每年农业损失110亿元以上。气候变化异常,自然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剧,极端天气灾害大面积频繁发生,给粮食生产带来了严重威胁。

另外,农田生态环境条件也十分脆弱。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河流受城市生活和工业“三废”污染,给农田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农村环保设施建设滞后,生活污水、畜禽粪便和垃圾未经处理随雨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和农田。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低,造成农田环境污染。农膜在土壤残留量逐年积累,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农田防护林体系不健全,缺少生态保护屏障,每遇干热风、低温冻害和旱涝等自然灾害,常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

上述农田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是制约粮食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十三五”时期全省粮食生产任务

根据国家制定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2008~2020年)》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在2008年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工程安徽新增22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纲要》和《安徽新增220亿斤生产能力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省实现粮食总产达到800亿斤的目标。从今年开始年到2020年还有六年时间,要在去年粮食总产683.2亿斤的基础上,新增粮食116.8亿斤,平均每年要增产近20亿斤,方可完成这一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有着十分有利的条件。首先是我国粮食生产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为加快粮食生产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为粮食生产提发展提

供了新动力,增添了新活力;国务院于去年年底发出《出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明确各级领导责任,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其次是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力度不断加强。据农业部资料,2015年,国家50项惠农资金补贴超过1.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0.2万亿元,今后平均每年增加的速度将不低于15%,有力的支持了粮食生产发展。再次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主攻粮食生产“三大行动”的举措,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从现在情况看,只要不发生特大自然灾害,平均每年以4%左右的增速,实现增加20多亿斤粮食任务是完全能实现的。

完成这一任务,标志着我省粮食生产将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生产能力将有一个新的跨越,保障粮食安全能力将有新的提高,对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的紧张压力能进一步得到缓解。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一定有信心、有能力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措施

根据我省的省情,“十三五”期间发展粮食生产,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我省粮食生产发展不稳不快的根本原因是农田的基础设施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为此,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中之重,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实施固本强基,实现粮食持续稳定增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做到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按照《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要求,到2020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为4670万亩。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繁重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将使我省粮食跨上新的台阶。

(二)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现有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肥力,提升生产能力。对占用耕地特别是农田,要实行剥离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制度,开展补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粮食主销区要确立粮食种植面积底线。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

(三)完善和强化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并逐步扩大补贴范围,使种粮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对主产区主要粮食品种继续实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使粮食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贫困地区,要加大中央和省财政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势头,稳定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适时实施粮食进出口调节,调剂国内品种余缺,促进粮食市场价格稳定。

 (四)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示范攻关。全面启动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以国家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美好乡村示范村为平台,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力军作用,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推广农机农艺融合,重点扩大水稻标准化育秧和机插秧、小麦旋耕播种施肥镇压复式作业、玉米机械化免耕直播面积。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县,以“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为主要内容,示范推广绿色增产技术模式,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粮食绿色生产之路。深入开展高产创建和粮食三大行动,建设好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实施好水稻工厂化育秧、小麦一喷三防、玉米缓释肥和人工授粉等粮食作物关键技术物化补贴项目。示范推广稻田养鱼、养鸭等种养模式,发展循环农业,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推广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五)建立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不变的前提下,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转包、租赁、入股等多种流转形式,培育发展粮食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土地适当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健全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在自愿的前提下,将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

(六)加强和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化服务组织,开展机耕、机种、机收、灌溉和统一植保等生产环节的外包服务,提高粮食生产关键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巩固和健全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经营性服务。加强农机、检测等服务设施装备建设,搭建为农服务平台。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试点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活动。创新服务机制,采取财政扶持、信贷支持等措施,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粮食生产经营服务模式,发展粮食社会化服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具备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承担粮食领域公益性服务。

(七)建立粮食生产安全监管制度。完善相应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实行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建设产品可追溯体系,从土壤、用水、施肥、施药、环境等多项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抓起,不断提高粮食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