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5年第2-3期

安徽“十三五”智能物流业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08 阅读:118 作者:邹彦林

智能物流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商业运行模式相互结合的产物,涵盖现代制造业、运输业、仓储业、配送业、零售业、信息业等各个相关产业和相关技术,越来越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基础性、先导性和带动性作用,具有产业链条长、技术含量高、流通效率高、就业人数多、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大等重要功能和特点,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三利润源泉”,是我国“十三五”及今后长时期的新兴产业和重要经济增长点。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及智能物流的兴起

物流是流通的内在本质属性和内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流通规模和范围的日益扩大,特别是高度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系,我国物流逐步从传统商贸流通业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新型产业和经营形态。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呈现总体快速增长、增速有所趋缓、物流费用相对偏高的态势。从社会物流总额看,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197.8万亿元,其中工业品物流总额181.5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进口货物物流总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6.4%,增幅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农产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4.0%,增幅比上年回落0.6个百分点。受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快速增长带动,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总额同比增长30.4%,增幅比上年加快6.9个百分点;受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带动,再生资源物流总额同比增长20.3%,增幅比上年加快10.2个百分点。从物流业增加值看,全国物流业增加值3.9万亿元,同比增长8.5%,增幅较上半年回升1.1个百分点,但较上年同期回落0.7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8%。其中,交通运输物流业增加值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增幅较上半年回升1.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贸易物流业增加值7256亿元,增长9.5%,增幅较上半年回升0.4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回落0.3个百分点。仓储物流业和邮政物流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2%和33.8%,增幅较2012年分别回升2.4和7.1个百分点。从社会物流总费用看,社会物流总费用10.2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0%,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运输费用5.4万亿元,同比增长9.2%,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52.5%,与上年基本持平;保管费用3.6万亿元,同比增长8.9%,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35.0%,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管理费用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比重为12.5%,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

我国是世界贸易组织重要成员国和进出口贸易大国,2013年进出口货物总额达到258267亿元人民币,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的中期阶段,生产、流通和消费对物流的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物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随着物流规模和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国内物流与国际物流的深入融合,不仅需要社会物流规模的相应扩大,而且需要物流效率和质量的同步提高。与此同时,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民用航空的迅速发展,现代仓储设施、包装搬运技术的现代化、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创新升级,为智能物流应运而生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我国物流业规模小、水平低、成本高、竞争力不强,不适应国内外物流需求的现实压力,增强了物流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的动力。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我国物流业正在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物流的方向迅速迈进。

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嵌入人的部分智慧和能力,即信息的智能获取技术、智能传递技术、智能处理技术、智能利用技术,使物流系统具有自动感知、快速传输、正确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复杂问题的能力。智能物流是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领域的体现,以电子商务方式运作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具有四个基本属性和特点:一是智能化,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依托,实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大量运筹与决策的智能化,;二是一体化,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实现物流过程中运输、存储、包装、装卸等环节的一体化和智能物流系统的层次化;三是柔性化,智能物流按照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根据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变化灵活调节物流运行;四是社会化,智能物流内在组织结构是社会化合作与专业化分工相结合,外在功能是促进产业链的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流通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与传统物流比较,智能物流具有反应速度快、处理精度高、商品损耗低、活化劳动少、覆盖范围广、环境影响小、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等明显的市场竞争优势。

我国具有发展智能物流的良好政策环境。近年来,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颁发了一系列促进智能物流的文件,国务院颁发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积极营造有利于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体系,以促进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的总体发展目标要求: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商务部、发改委、供销总社颁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要求建立一套与商贸服务业发展相适应的高效通畅、协调配套、绿色环保的现代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形成城市配送、城际配送、农村配送有效衔接,国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的商贸物流网络,引导和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商贸服务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商贸物流服务体系。国家发改委《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计划》提出到2015年要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冷链物流企业,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了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对物流业的土地政策力度、促进物流车辆顺利通行、加快物流管理体制改革、鼓励整合物流资源、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加大物流业的投入、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加强组织协调等九项政策措施。着重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政策和体制两个方面作出了创新性安排。

我国智能物流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智能交通发展迅速。2014年,国内从事相关智能交通的企业已超过2000家,年底实现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山东、陕西、湖南等14个省(市)高速公路ETC联网。2015年将基本建成全国ETC联网运营服务体系,全国ETC用户数量达到2000万,车联网用户的渗透率有望突破10%的临界值,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元。2013年,全球车联网规模达到218.2亿美元,中国车联网用户数达到1000万户,占汽车用户数的10%。到2015年底,我国地理信息产业GLS平台与应用市场有望分别达到40亿和400亿,移动支付有望达到7123亿元。网舟咨询预测:到2015年,国内传感网/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国内传感器市场年平均销售增长率将达30%,有望达3000亿元以上的规模。2013年,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人,全年网络零售交易额为1.85万亿元,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8%,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淘宝天猫平台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日包裹量1200万单。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网络零售销售额将增长两倍,达到2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规模最高将增长至4.2万亿元,相当于现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和法国的市场之和。2013年,有9家电商进入零售百强企业行列,分别为天猫、京东、腾讯B2C、唯品会、亚马逊中国、当当网、1号店、聚美优品、凡客诚品,销售额达到5732.7亿元,占零售百强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为20.7%。据有关资料,欧美等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约相当于全社会物流成本支出的25%-30%,而我国只占2%左右,甚至低于亚洲的平均水平,我国第三方物流业潜在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我国智能物流正在向规模化和集团化经营迈进。由阿里巴巴集团牵头,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行业领军企业、资本及金融机构共同建立了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即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该网络计划在5-8年努力打造遍布全国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基础设施,建立一张能支撑日均300亿元网络零售额的智能骨干网络,让全国任何一个地区做到24小时内送货必达。同时,中国人寿、中信银行也与菜鸟网络达成了战略合作,将为“中国智能骨干网”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阿里巴巴将在未来十几年内将投资3000亿元,打造遍布中国各大城市的开放式社会化物流仓储设施,并通过网际网路技術“让全中国2000个城市的网购包裹在24小时内送到家门口”。

 

 

二、“十三五”安徽智能物流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物流需求与供给的突出矛盾,是推动智能物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安徽是传统的农业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大省,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全国前10位,资源型产业结构特征比较明显,与发达地区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新兴产业相比,单位产值物流规模比较大。安徽处在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地理区位,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在全国物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安徽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高速经济增长阶段,经济规模和物流空间不断扩大,到2013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9038.9亿元,货物运输量达到37.5亿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481.4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各项经济总量指标均据全国中等以上水平。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网络销售的迅速发展,社会消费空间迅速扩大,物流结构和种类日益复杂,消费者对物流效率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智能物流更加成为传统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我省物流信息化、社会化、规模化水平不高,物流速度慢、效率低的现状很不适应社会对物流的强劲需要。

安徽省正在强力推进智能物流的发展。省政府于2011年印发了《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进一步对物流业机制和体制创新作出了政策安排。通知要求:“创新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大力开展物流管理体制创新、企业组织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变传统物流为现代物流,变物流自理为物流代理,变企业物流为物流企业,优化物流供给,引导物流需求,培育物流市场。加大对物流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缓解当前物流企业面临的困难,鼓励物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创新物流服务模式,加强资源整合,满足多样性的物流需要。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

安徽具有发展智能物流的良好的交通基础。安徽沿江近海,现代交通设施不断完善。2013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500公里,规划里程达4060公里,普通国道规划里程达7420公里,全省ETC收费站覆盖率已经达到80%。2013年,全省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均快于GDP增幅。全年完成港口吞吐量3.9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52.7万标箱。预计到2014年底,我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86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234.6公里/万平方公里,进入全国前10位,其中高速铁路766公里,在建的962公里铁路中有814公里是高速铁路。到202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将达到6790公里,比目前增长近一倍。合肥新桥机场是国内4E级枢纽干线机场,设计年旅客吞吐量1100万人次,于2013年5月30日正式启用。近期飞行区规划为4C级、远期规划4D级的九华山机场于2013年7月29日正式通航,加之先期运营的黄山机场、阜阳机场、安庆机场、芜湖机场,全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空运基础。

物流信息化基础条件日益完善。2000年开通ADSL及LAN宽带业务,标志着安徽互联网进入宽带时代,2003年开通WIFI业务,2009年开通FTTH宽带(光纤入户)和3G(EVDO)无线宽带业务,目前正在推动100Mbps宽带网建设,2014年全面开通4G业务,预计2015年开通5G业务。2013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5.9%,用户达到2150万人,全省网络零售总额超过450亿元,占社会零售品零售总额的7%;全省移动网络整体交易规模接近55亿元,同比增长了200%。据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的《2013年中国城市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安徽省电子商务发展指数为8.89,居全国第20位;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黄山5个城市跻身“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百佳城市”,其中合肥市入围网购消费者密度最高的25个城市之一。

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合肥被确定为国家一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合肥、安庆等5个城市入围 《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入选城市数量位居中部省份第一。安庆、阜阳、马鞍山、芜湖被确定为国家二级物流园区布局城市。全省5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物流园区数量占比近4成。全省已建成各类物流园区近70个,在建的近100个。中外运合肥物流园、华源医药产业物流园、芜湖港口物流园等一批标杆型园区运营效果逐步显现;南翔万商商贸物流园、徽商皖北物流港、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安徽迅捷“公路港”综合物流园等一批园区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到2014年,全省A级物流企业数量达到75家,安得物流、淮矿物流等10家企业被商务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物流企业。宝湾、华南城、普洛斯等纷纷落户安徽,铜冠物流、徽商物流、皖新物流等一批省属国企蓬勃发展,朝阳物流、永春物流、光太物流等一批民营物流企业日益壮大。据有关资料,从2014年起,省经信委和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将在全省联合开展“智慧园区”建设活动,首批选取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试点。按照计划,2014年重点推进20个试点建设,到2016年,计划建成100个省级以上重点开发区。 “智慧园区”建设将依托中国电信安徽公司在网络、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资源优势,重点建设“园区云资源”“中小企业云服务”两大平台,推进“智慧光网”“智慧企业”“智慧服务”三大建设工程,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云端化”“移动化”智能演进,助力园区管理部门、企业、从业人员良性互动。

智能物流主体发展态势良好。据省工商局信息,我省2013年新增网络经营主体12637户,为878户网络经营者核发了电子标识,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开办的网站和网店99482家,涌现出徽之尚商城、三只松鼠、高梵服饰等一批电子商务骨干企业。据阿里巴巴、艾瑞网等提供的数据,合肥在全国网商百强城市中排名居第34位,在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3位。据统计,合肥市已有6家企业入选安徽省十佳网商名单,2家企业品牌入选安徽省十大网货品牌,全市引进了携程旅行网、杭州全麦、深圳路路通等一批知名企业,同时,涌现出以蜀山、白马、青年和聚势等为代表的电商专业园区。市场监管不断加强,全省共查处网络违法经营案件172件,移送公安机关7件,罚没款157.23万元;责令整改违法经营网站151个,关闭67个,有效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规划,到2018年,全市力争支柱产业电子商务交易额达1600亿元,网络零售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以上。

软件产业对智能物流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排出软件企业20强,其中包括科大讯飞、四创电子、美亚光电、南瑞继远、皖通科技、蓝盾光电子、安徽继远电网、南瑞中天电力电子、合肥永信信息、淮南万泰电子、三联交通、安徽渠道网络、科大国创、合肥泰禾光电、合肥凯捷技术、合肥联发科技、安徽马钢自动化、安徽中兴继远信息、合肥同智机电、合肥完美世界网络。据介绍,20强软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亿元,比2013年安徽20强软件企业增长17.4%;实现利润总额13.6亿元,同比增长28.3%;利润率达16.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2013年排名第一的安徽四创公司收入为9.9亿元,2014年20强软件企业排名第一的科大讯飞公司规模达到12.5亿元,增长26.3%;排名第二的安徽四创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亿元,首次有两家公司收入突破十亿元。

 

三、安徽智能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徽物流业的智能化水平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与全省潜力巨大的社会物流需求相比,与不断提高的效率与质量要求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还存在需要尽快解决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

一是物流企业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目前物流企业组织形式包括工商企业自营的物流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其中工商企业自营的物流企业同时承办第三方物流业务。据有关方面统计,安徽省共有运输、仓储及综合物流企业2000余家,其中大多数是生产流通企业自营的内部组织,独立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不足200家。由于生产流通企业物流量存在周期差异,企业自营的仓储、运输设备在低谷期利用效率不高,在高峰期不能满足物流需要。独立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设备简陋,信誉不高,业务不稳的问题,难以通过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证。从智能物流发展趋势看,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化和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断加强,在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强大市场控制能力之下,安徽智能物流生存及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将不得不融入全国性乃至跨国性智能物流集团。

二是企业信息化水平低。据有关资料,全省大型工业企业信息化营销管理率仅为50%,企业ERP系统的覆盖率只达到70%,建立企业网站的比例达到80%,还有%20的大型企业没有建立网站。据调查,截至2011年6月,在全省20万家中小企业中,光纤到户率不足50%,有信息化总体规划的中小企业不足40%,信息化设施拥有率、网络覆盖率、计算机联网率、客户资源计划系统、供应链管理均处在信息化初级发展阶段,通过互联网进行供应链管理、开展在线销售、在线采购、利用互联网营销活动、进行网络销售的企业比例占20-30%左右,物流企业的智能化水平不适应社会对物流发展的需要。

三是智能物流产业体系不够完善。智能物流还没有被全社会认同为相对独立的新兴产业,物流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地位尚未充分确立,高层次高水平的产业和行业发展规划尚不完善,行业协调机制比较薄弱,重点项目和环节技术突破缓慢,公共投资机制不健全,市场规范不完善,信息安全缺乏有效的技术措施和配套的法规政策体系保障。物流人员的教育培训还没有进入公共教育规划,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柔性流动合作攻关机制还没有形成。

四是关键智能技术成本较高。安徽物流技术水平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高端产品多为国外厂商垄断,特别是物联网核心技术RFID以低端为主, 80%以上的高灵敏度、高可靠性传感器仍需要进口;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大都以国外T I 、NXP、HITACHI、INTEL公司为主。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导致应用成本比较高,例如,可以远距离扫描的标签每个成本要1美元或更多,一个解读器成本大约为1000美元甚至更多。业界预计,只有当标签成本降低到5美分左右才可能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五是物流信息资源难以充分互通共享。物流信息只有充分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才能充分发挥智能物流的功能和价值,实现智能物流技术的高效应用和协同发展。但是,由于物流信息与互联网信息一样,涉及到不同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涉及个人隐私安全,导致物流信息在实践中难以充分实现互通共享,以RFID为例,交通、出入控制、电子支付和公路、铁路等物流领域,基本在行业系统内部和企业内部的闭环应用。如何在保障利益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开环应用,互通共享,仍然需要进行艰难的技术攻关、社会协调和法规完善。

六是政府扶持政策难到位。智能物流涉及工业、信息、商务多个部门和行业,需要统筹协调的推进,目前管理缺位、职能分散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制定的扶持政策,责任不明确,落实不到位,缺乏跟踪监督机制,特别是涉及多部门职能的政策、税收、土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难以完全落实。物流运输过程中各方面的收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较高的问题长期难以根本解决。特别是对中小物流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的关注和扶持还很不到位。

 

四、“十三五”安徽智能物流发展的技术途径

提高物流智能化水平不仅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协同联动,提高我省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智能物流技术主要包括自动识别技术(条形码识别技术、智能卡识别技术、光字符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组成的综合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智能物流企业要以管理信息精细化、仓储运输现代化、物流干线网络化、配送功能移动化、市场反应高效化为核心,在横向领域着力推进信息化和集成化,在纵向领域着力推进智能化和一体化,构建立体型的智能化管理运作系统。

一是建立以标准化为依托的基础数据体系。要全面建立和不断完善企业标准化系统和电子编码系统,提高商品条形码信息含量,按照市场营销的需要建立企业区域地理信息系统,按照国内外行业标准和区域地理信息,建立内容全面丰富、科学准确、更新及时且能够实现共享的信息数据库。重点建立数据采集挖掘、市场营销分析、企业供应链管理、流程跟踪分析模型,全面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营销和物流作业管理。

二是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体系。要着力克服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信息传递迟缓、运行时间长、部门之间不协调、组织柔性差等传统缺陷。推进物流企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智能化运作模式和体系,按照尊重客户利益,有利节约资源、切实提高效益的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对传统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着力从管理观念创新、工作流程再造、无边界组织建设、工作流程优化等方面,全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率为目标的业务流程体系。

三是强化信息采集跟踪体系。信息采集跟踪系统是智能物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要在正确进行智能物流管理系统选型基础上,建立企业信息采集跟踪系统(其中包括子系统)。物流信息采集系统主要由RFID射频识别系统和Savant(传感器数据处理中心)系统组成。当识读器扫描到一个EPC(电子编码系统) 标签所承载的物品信息时,收集到的数据会传递到整个Savant系统,为企业产品物流跟踪系统提供及时和准确的数据支撑,实现物流作业的智能化管理。物流跟踪系统则以Savant系统作为支撑,主要包括对象名解析服务和实体标记语言,包括产品生产物流跟踪、产品存储物流跟踪、产品运输物流跟踪、产品销售物流跟踪,建立全程跟踪体系,保证物流质量,控制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满足客户需求。

四是建立物流资源智能管理体系。物流的基础是运输,运输资源是物流企业基础性资源。要运用智能系统调度车辆,科学安排驾驶人员,合理安排物流路径,控制车辆的绕行或放空,避免车辆和人员的超负荷运行或无效闲置。运用智能系统监控车辆,通过GPS等系统监控车辆行驶轨迹,适时掌握车辆的位置信息,避免车辆货物遇盗或丢失。设置电子签到和跟踪系统,监控司机、外勤人员实时位置以及查看历史轨迹,对物流全过程进行可视化管理。建立与交通运输部门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及时发布路面流量和气象信息,控制人员、车辆及货物的沿途阻塞滞留,提高物流效率。通过智能管理,切实保障物流需要与物流能力相互协调,人员安排与车辆状况相互协调、物流路径与交通状况相互协调。

五是建立物流配送智能供应链体系。以加快推进仓储自动化、干线网络化及配送移动化为依托,构建高速安全的现代智能物流订单管理系统,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物流信息库,全面把握产销动态、物流资源,客户需求,建立快速高效的订单收集、资源配置和配送反应系统;二要建立区域客户信息和配送系统,通过GPS/GPSone定位相关区域业务状况,就近尽快完成物流配送;三要强化服务意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控制物流事故率和客户投诉率。 

六是建立商品追溯召回体系。运输及配送的质量与安全是物流企业的生命线,特别是食品和药品安全,关系企业生死兴衰,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企业就将陷入灭顶之灾,而且会给人民生命财产造城严重损失。要全面建立物流追诉和召回系统,对配送商品的原产地、技术标准、运输仓储状况、客户资料、市场和消费者反应等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跟踪,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需要召回的商品,立即召回。

七是建立全方位的战略联盟体系。智能物流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快速发展,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物流集团已经占据市场领先地位。发展智能物流,必须加快建立物流业的战略联盟,一是同科研院校、研究机构构建技术创新和人才开发联盟,领先占据智能技术创新高地;二是同非政府组织和中介机构建立信息和社会服务联盟,集聚优势资源,扩大智能物流产业链条;三是同相关企业、IT公司建立信息互通、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战略联盟。鼓励中小型物流企业以多种方式加入国内外大型智能物流集团。

八是建立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物流企业业务空间广泛、货物品种多样、运输距离较长,客户终端比较多,面临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比较复杂。要努力提高企业风险控制能力。要以物联网为依托建设智能监测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应急响应系统,有效应对技术故障、市场突变、自然灾害、生态危机、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冲击,减少人员和财产损失,控制企业风险。

九是不断完善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智能物流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物联网是智能物流的重要依托。要积极加强物联网应用服务体系,例如,应用RFID和GPS等感知手段,加快采用激光、卫星定位、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交通、M2M等技术手段,把等多种物联网技术集成应用于智能物流领域,例如温度的感知用于冷链物流,侵入系统的感知用于物流安全防盗,视频的感知用于各种控制环节与物流作业引导等。

十是建立智能物流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智能物流产业链条长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整合优势资源,构建和不断壮大智能物流产业体系,培育安徽新的产业体系和经济增长点。一是构建软件开发、技术集成、基础设施、推广应用、终端服务等产业开发体系;二是构建智能生产、智能仓储、智能运输、智能交通、智能商场、智能配送等产业应用体系;三是构建智能城市、智能社区、智能乡村、智能家庭、智能学校、智能医院等多维空间产业体系;四是构建网络消费、远程教育、远程问诊、网络银行等多功能产业体系。通过规划指导、政策鼓励、行业协调,按照企业自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采取协作攻关、研发合作、合作经营、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构建立体型产业链条。

智能物流技术不仅环环相扣,而且日新月异,不仅要有局部物流环节的技术领先能力,而且要有系统协调的技术领先能力;不仅要有即期先进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有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要有领先的硬件技术,而且要有领先的软件技术、复合型的人才队伍和战略型的管理队伍。

 

五、“十三五”安徽智能物流业机制体制创新

智能物流机制体制创新的目标,是激发物流企业活力,改善物流行业发展环境,促进物流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社会物流效率,构建智能化物流体系,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智能物流业不仅涉及仓储、运输、装卸、生产与流通等各类企业,而且涉及商务、交通、信息、工商、质监等各个部门,只有配套设计、协调推进,才能实现机制和体制系统创新的目标。“十三五”安徽智能物流业机制体制创新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战略管理机制。智能物流业已经成为具有独立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应该把智能物流业从物资流通和交通运输业中分离出来,制定智能物流产业发展目标和政策,促进行业集中,引导行业布局。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各级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着力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2、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行业管理机制。按照政社分开、依法自治、发挥作用的原则,建立智能物流行业协会,协调制定行业规划,协调行业政策,规范行业市场,调解行业纠纷,提高行业信誉,促进行业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企业为节点,建立区域性行业协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市场为节点,建立专业行业协会,把企业型行业协会与专业性行业协会有机结合起来。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

3、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主体培育机制。积极推进物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物流企业按市场导向和市场规则运作,向现代智能物流业转化。要在优化内部资源配置的同时,推进物流企业改制上市,增强国内外资金集聚和市场扩张能力。欧洲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例约为76%,美国约为58%。第三方物流所占市场份额,德国为23%,法国为27%,英国为34%。美国、日本等国家使用第三方物流的比例都在30%以上。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物流企业的重要主体,必须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培育作为发展物流业的基础和重点,重点是鼓励电商发展自营智能物流。

4、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信息互联互通机制。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提高网络结算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信息资源,打破地区、部门分割,建立全省统一的物流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加强工商企业物流信息系统建设,鼓励应用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电子自动订货、销售时点信息等软件系统联网运行,并实现与物流企业信息互联互通。

5、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标准制定机制。全面制定物流在仓储、运输、装卸、包装等方面的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卫生标准。选择大型物流企业、物流园区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现代物流标准。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推广实施托盘系列国家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托盘,支持开展托盘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物流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配送中心信息系统、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营管理水平。

6、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物流价格咨询服务机构,分类和跟踪测算评估物流成本,制定指导性物流价格和收费标准。利用物流网络发布价格信息,协调物流行业价格水平。物流企业在用电、用水、用气、用地等价格上参照工业使用价格执行。严格制止价格垄断和欺诈行为,合理稳定物流价格水平。

7、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业市场监管机制。由商务部门牵头,完善商务、交通、信息、工商、价格、质监、卫生等方面的政府监管机制,建立物流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机制,强化物流企业内部监管机制,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公平诚信的物流市场体系。

8、构建和完善智能物流人才开发机制。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六、“十三五”安徽智能物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政策是机制的保障,机制是政策的体现。国务院及各地政府均已制定了促进智能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和中长期规划,其中包含了很多扶持物流业智能发展的政策,关键在强化政策落实机制。对国务院和省政府已经制定的政策,要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限定时间、奖优罚劣。建立政策落实跟踪督查机制,科学评价机制,滚动推进机制,确保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1、宏观管理政策。加强政府对物流业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实施智能安徽计划,由各级发改委牵头,制定并落实物流业中长期规划和行业发展政策。积极安排物流公共设施项目和重点物流园区建设。把物流业发展重点项目整体列入各级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新增的省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主要用于省物流业发展六大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物流企业行业重组,鼓励物流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2、财政政策。增加物流公共设施财政预算投入,把物流公共设施建设纳入各级财政公共投入计划。设立智能物流专项扶持资金,组织重大项目攻关,促进智能物流技术创新和产业延伸。对利用贷款建设的重点物流项目,可以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对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可以安排财政引导性资金给予支持。

3、税收政策。改物流企业营业税为增值税,对新办物流企业三年内减征企业所得税,对经营出口业务的物流服务实行零税率。在合肥、芜湖、马鞍山、蚌埠等物流集中区,设立物流保税区,对进出口物流服务实行关税优惠政策。着力落实物流企业购置设备符合相关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的,所购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内结转抵免等政策。

4、土地优惠政策。按照工商平等的原则,有序安排物流园区建设用地,重点安排中心城市、重要交通枢纽、大宗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用地。在年度用地计划安排中,物流园区用地要优先于工业开发区和商品房用地安排。在城市新区建设中,要在中长期规划中预留物流园区用地。

5、市场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物流市场准入标准和程序,把企业投资规模、技术标准、经营能力、市场资信、社会贡献作为物流市场准入的重要条件。放宽各类所有制企业和不同投资主体进入物流市场,既充分支持大型工商企业发展自营物流,也积极支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6、运输服务政策。规范公路收费标准和收费行为,加快撤销一、二级公路收费站。高速公路实行绿色物流通道机制,加快鲜活性物流通过速度。对物流企业购置和使用的自备物流车船,实行优惠税率。铁路、航空等部门要优先安排重点物流运输计划。切实提高公路、水运、铁路、航空物流运输技术水平,改善物流运输服务质量,确保物流运输的快捷、安全、方便、经济和高效。

7、信息服务政策。加快商务、交通、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银行、保险等部门和单位信息系统建设,并与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对接。完善行业物流信息系统和基础数据,建立港口、铁路、公路和航空货运综合信息系统。加快物流和工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现与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及相互间的互联互通。

8、金融支持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定期组织银行与物流企业及物流项目对接,引导商业银行积极对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和物流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鼓励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对相关企业研发、使用先进物流技术和设备的,可申请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积极引进外资、民间资本投资物流产业。

                                  

(作者系安徽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