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2期

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开展城际合作弥补创新短板

时间:2023-08-08 阅读:202 作者:宋 宏

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给我国经济由资源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带来现实机遇,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构建长三角创新共同体乃是当务之急。但一直以来,在科技创新链与产业创新链两链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产业创新实效方面,却是久攻不下的难题。事实上,在科创链与产创链融合上还必需有一个中介环节,这便是科技服务,包括科技信息、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工业设计、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知识产权保护等等细分门类。时下科技服务已经成为独立的产业,它的发育及其功能水平是否与两链融合和创新转化相适应相匹配,一定程度地决定着长三角创新一体化体系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因此,为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必须着力弥补各地普遍存在且程度不等的科技服务业短板,加快壮大两链融合的中介环节。

由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素的分布与集聚,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因而成为科技产业创新的策源地和增长极,同时在客观上也就形成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率先推进创新一体化的必然机理与必要需求。就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实现机制而言,中心城市之间的城际合作是一个重要的层面。同样道理,要弥补长三角各地普遍存在且程度不等的科技服务业短板,通过中心城市的城际合作壮大科技服务业可谓是一步“先手棋”。在长三角区域,合肥和上海都正在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本文即以这两个中心城市为例,讨论科技服务业的城际合作问题。我们在广泛调研基础上,针对目前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充分、与建设科创中心需要不匹配状况,考量合肥与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最发达的上海之间的互补性对接点,着眼科技创新链与科技服务链关系,从科技服务业分工和产业组织视角,就深化合肥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提出推进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充实科技服务业是合肥建设科创中心的迫切需要

 

科技服务业已成为合肥的新兴产业,发展势头长众创空间等服务平台建设进展较为显著,科技金融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但是,合肥科技服务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量小体弱,产业体系及其结构不完整,产业链存在缺环和弱环;市场主体发育不足,缺乏产业龙头企业及其带动效应,专业人才的存量和增量均难以满足产业的发展;产业供给能力和水平与合肥建设科创中心的现实需求不适应,存在供给侧短板。如一所在肥大学已有上千项科研专利,但转化的不到10项,其原因主要是缺乏相应的科技服务。

综合研判,合肥科技服务业供给要与建设科创中心需求相匹配,仅仅依靠自身内生式发展远远不够,必须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业最发达的上海的深度合作,大力导入“外生变量”,引入产业资源要素、新业态新模式和先进经营管理机制,加快充实合肥科技服务业主体、内容与结构,从而提升科技服务业发展能力;加快补齐补强科技服务业产业链条,构建系统化的科技服务业产业体系。

 

二、深化合肥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具有现实可行性

 

1.新机遇与高定位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将为合沪两市深化科技服务业合作提供良好的新机遇。合肥与上海同为长三角区域中拥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创新中心城市是两市相同的战略目标定位,同质性定位客观上促进合沪两市科技创新相向而行。科技服务业是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必然需要构建创新链与科技服务产业链融合匹配的整体系统,因而两市都需要深入拓展创新中心城市的科技服务业合作。

2.     共同需要与互补性

   城际产业合作的根本动因是共同需要和互补性。(1)市场互补性。由于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不充分,留下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必须引入外部的供给能力“填充”这部分市场需求空间,弥补供给短缺。上海科技服务业在产业规模、专业细分、主体实力、经营模式、管理经验等方面要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利用好“两种资源、两种市场”,既要深耕上海本地市场,也要扩展外地市场。合肥与上海有着高度的相互需要,具有极强的互补性。(2)要素互补性。一是发展空间要素互补:上海受到土地资源的瓶颈制约,缺乏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因此早在几年良好: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孵化器和前就提出了“研发在上海,转化在外地”的方针。随着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向外地布局的深入展开,上海科技服务业也会伴随着向外拓展。合肥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可以满足上海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需求,产业成长空间也大。二是人才要素互补:合肥科技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人才要素紧缺,而上海科技服务业人才要素富集、特别是高端人才要素的供给潜力大,而促进人才在合沪间流动、包括柔性流动,有利于两市一体化格局下的产业人才队伍共同壮大。三是科技金融互补:合肥的科技金融需求市场不断增大但供给不足,而上海作为我国金融中心,科技金融要素数量和质量优势十分突出。上海科技金融要素向合肥市场扩张,加强科技金融主体、投资、上市等相关合作,既可充实合肥的科技金融供给,又能促进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和提高科技金融效益,互补效应将是两市共赢。

 

三、科技服务业合作要遵循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匹配规律

 

规律表明,科技服务业必须围绕创新链需求而形成和发展,实现形式就是科技服务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的“两链融合”,科技服务产业链及其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必须与科技创新活动及其各环节一一对应、环环相扣。这里用表1描述科技服务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的匹配关系、结构和场景。

    表1:科技服务产业链与科技创新链匹配结构和场景

科技创新链(环节与内容)

科技服务产业链(功能与场景)

创新理念提出环节

新想法、新创意的激发

科技信息、科技普及、科技咨询等

科技信息服务、科技普及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等

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

对创新性理念的科学研究,形成相关的知识化科学研究成果

研究开发、科研装置和场所、科技信息等

科技人力资源服务、基础设施服务、科学研究仪器等专业设备和相关场所供给、科技咨询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等

新产品的开发与检测环节

科技成果化、新产品的开发与完善

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

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创业孵化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等

产品的设计与试生产环节

对科技成果进行再加工、完成最终设计、试验性生产

工业设计、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产品设计专利保护、生产的专业设备等

工业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孵化器平台服务、综合科技服务、生产的专业设备供给等

市场运营环节

创新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初步形成商业模式

技术交易、营销咨询、管理咨询等

技术转移服务、相关科技咨询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孵化平台服务、营销咨询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商务服务等

产品推广与技术扩散环节

产品成熟化、新产品市场进入、市场跟随者模仿者替代者进入,开始形成竞争

科技产品市场开发、技术转移、

科技产品市场开发服务、技术转移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商业金融服务(替代科技金融)

 

从科技服务业产业分工、内部组织关系及其结构观照,在创新链上的各个环节,与之相匹配的是众多科技服务行业企业提供多样化服务,由此决定了在科技服务产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相互补充、接续、联动、协同的关系。构建与科技创新链融合匹配的科技服务产业链,要避免产业内部各行业企业彼此割裂的“碎片化”局面和自身链条的环节缺失断链的瓶颈现象。现代产业体系特征是网络化格局,即产业内部各行业各主体在纵向和横向上彼此发生和形成相互之间的客户关系、上下游关系、配套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等,从而构成系统性的产业内部网络化结构。合肥深化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要着重构建这种网络化的产业内部结构和整合产业体系。

 

四、合沪两市科技服务业合作的思路

 

深化合肥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要以区域产业合作的规律为遵循,从两市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以及互补性出发,充分运用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拓展高效率合作,打造高水平产业。

1.     把握区域产业合作的前提,深化市场开放统一

区域产业合作的重要表现是产业联动,市场开放和统一是其基本前提条件。市场开放统一的要点包括:产业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等能够自由相互流动;市场准入不能存在歧视性“门槛”;市场供需、服务对象彼此充分开放,互通有无;市场规制上实现产业的技术和服务标准互认、行业规范共守,以及地方相关政策相通。合肥要有“以市场换资源”的理念,开放科技创新服务需求市场,大力引进上海科技服务产业资源,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简化投资审批经营监管手续,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合法竞争和合法权益,吸引上海资源要素以充实合肥科技服务业的内容与结构。

2.     把握产业合作基本方式,坚持一体化扩张路径

城际产业合作表现为企业、项目、平台、园区等对接合作。合肥与上海的科技服务产业现时期都处于扩张阶段,其方向和路径有二:一是纵向围绕创新链进一步深化细化建立健全全过程、全链条、全环节、全节点覆盖的产业链,二是横向扩张规模、增强实力和提高能级。从产业组织看,产业扩张的战略路径分为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一体化扩张又分为纵向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水平一体化)。针对合肥科技服务业供给侧存在链条不完整规模小能力弱问题,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推进一体化扩张。一要着力在产业链纵深方向补链补环、拉长短板、消除瓶颈上展开;二要通过引进与培育相结合,促进规模大、实力强的产业龙头企业的成长。

3.     把握集成化发展趋势提升产业合作载体形态

当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大特征是高度融合,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载体越来越多地利用平台形式。它是开放式的集聚多学科、多主体、多资源并实现融合的组织载体,表现为集成化形态。与此相应,科技服务业的新业态发展,也呈现出集成型平台、集成式集聚园区的趋势。合肥要紧跟产业合作载体形态的集成化发展趋势,以产业专业分工深化细化及其运营主体发展为基础,着力建设集成化产业平台和集聚园区,促进科技服务链与科技创新链融合匹配,促进科技服务业内部产业链集成发展。

4.     把握上海跨区合作取向,对接产业合作模式

近年来上海跨区域合作进展不断加快,合作模式也日趋丰富。除了微观企业层面的自主对外合作,中观层面的平台、园区成规模有组织的合作突出表现如下取向和模式:一是理念互动,即沟通交流、学习借鉴;二是项目对接,即建立以项目对接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三是品牌输出,即以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业务技术输出、功能服务输出、管理团队输出等点对点的品牌合作模式;四是资本合作,即以资本为纽带,跨区域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机构、平台和园区。这四种模式是从松散到紧密、从浅层向深化的递进形式。合肥必须回应上海跨区域合作模式的取向,四种模式全覆盖地拓展合作,努力缩短渐进式递进的时间。

 

五、深化合肥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的对策

深化合沪科技服务业合作内容和形式非常丰富,这里从政府更好发挥引导支持作用的角度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规划引领,把科技服务业合作发展作为建设科创中心的“先手棋”

在合肥科创中心建设的现有系统中,科技服务业是一突出短板。为尽快补短板,应把科技服务业合作发展作为合肥建设科创中心总体部署中的“先手棋”之一,并且把合肥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作为合肥科技服务业合作发展的切入口,优先推进拓展。具体措施:(1)提升完善合肥科技服务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并纳入合肥滨湖科学城建设总体规划体系,明确战略思路、发展目标、产业结构与布局等,指引科技服务产业有序高效发展。编制有关规划要注重加强对接长江三角一体化科技合作交流、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的新要求,促进长三角城市群以及创新政策协同和创新要素流动。(2)制定合肥与上海拓展科技服务业合作工作推进计划或专项行动计划,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发展有关规划、计划、部署加强战略对接,清晰重点任务、工作目标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责任,以提高合沪科技服务业合作的组织化、系统化水平。

2.     开放科技服务业市场,融通合沪供需空间

市场开放就是融通供需空间,对接供需关系。以合肥的需求链接上海的供给,引进上海的供给资源,充实合肥科技服务业内容、结构和能力。具体措施:(1)加快科技服务业市场化改革,重点推进大量分散在院所高校等事业单位的科技服务职能机构实施市场化改革,加快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合肥工大智能汽车技术研究院等孵化器平台的体制改革和机制理顺,使之转型为集成化功能性平台,按照市场经营管理机制进行运营;对一时不能迅速完成改制的应实行事业单位属性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过渡办法,放宽对其的事业单位管理限制,使之激发科技服务主体的活力,并顺畅地与上海科技服务业主体对接合作。(2)全面开放科技服务业市场,积极落实中央有关扩大国际服务贸易投资、开放服务业市场的新体制,吸引鼓励上海等地内资、外资、合资科技服务业各类主体进入合肥经营,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滨湖科学城建设中把引进支持外地科技服务业纳入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和释放其供给能量。(3)科技服务价格坚持实行市场化,发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保障企业自主定价和交易双方自由议价;在事业单位改制过渡期,对科技服务职能机构实行市场化运营、按市场价收费放宽限制,对具有一定公共属性的服务项目、服务产品的定价放宽管制;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对垄断市场现象和行为加强监管与遏止。

3.     推动全链条、多元化合作,重点拓展补短板、新业态合作

深化合沪科技服务务合作是全产业链合作。在微观层次,推动和支持合沪科技服务业各类主体在全链条、环节和节点上的对口合作;在政府层次,重点应放在把握科技服务业业态创新发展趋势,大力拓展补短板、新业态的合作。具体措施:(1)政府组织有关力量对合肥科技服务需求进行调查梳理,按照科技服务业与科技创新两链融合和科技服务产业链的构造,形成较为系统的需求信息,运用多种信息传输、沟通形式向上海业界发布,并逐步建立以产业协会为运作主体的产业合作信息沟通常态化机制。(2)支持合肥业界企业、机构、组织在细分行业领域与上海方面标靶对接、精准合作,大力支持微观主体的以商招商、以商引资,开展企业组织、企业联盟、产业联盟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扩张。(3)重点拓展补短板的合作。针对合肥科技服务产业链目前在促使实验室技术专利转化为可实用新产品的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技术交易、科技金融特别是创新前中期的科技金融、专业化细分的知识产权服务等环节及节点上的突出短板和瓶颈,推动中国(合肥)工业设计城、市产权交易中心、主要科技产业投资公司等与上海工业设计、技术交易、科技金融行业企业的合作。

4.     加强平台园区合作,夯实合作载体基础

适应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发展趋势,依托合肥现有的各类孵化器平台、服务业集聚区、集聚示范园区、特色小镇,加强与上海张江、杨浦、曹河泾等创新平台、园区的科技服务业合作,推进共建科技服务业集成化功能型平台和园区。具体措施:(1)开展合作平台和合作园区创建。紧扣合肥创新链,一是在合肥滨湖科学城的核心片区和几大重点片区,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与上海重点平台合作,布局若干合作平台;二是在省级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基础上,选择科技服务业集中的集聚区建立合作园区。积极开展服务平台示范创建工作,对服务优、信誉佳、带动性强、成长性好的平台给予补助和激励。(2)创新合作平台、合作园区建设运营模式。一是鼓励开展民建公助等新探索,吸引社会资本、行业协会、高校、科研院所等参与共建,引进上海集成式平台的运营管理团队,使服务平台更好契合企业发展需求。加大政府购买平台公共服务力度,采取灵活方式支持合作平台和园区发展。二是通过合作双方协商谈判机制,确定平台、园区的收益分配,保障收益分享、公平分配,达到共赢结果。

5.     培育产业龙头,实施品牌战略

合肥科技服务业缺乏龙头、缺乏品牌是业界的“痛点”。在拓展与上海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培育产业龙头、实施品牌战略是必须着力的重点。具体措施:(1)支持合肥科技服务企业、机构与上海业界龙头企业、机构合资并购重组,注入上海产业资源、经营业态和商业模式,加快企业扩张速率,培育龙头企业。重点推进量子信息、人工智能、高端芯片、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的专业化服务合作;聚焦数字经济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服务产业。此外,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创新领域,发展针对脑科学、智能语音、虚拟现实、可穿戴装备等技术创新的专业化服务。(2)广泛吸引上海知名企业(集团)、高校、研发机构、金融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肥设立研发设计、技术转移、金融服务、大数据分析等科技服务机构。支持引进知名科技服务业企业总部、地区总部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机构,将上海龙头企业、机构引入合肥。(3)实施多层次品牌战略,包括企业机构品牌、集成平台品牌和集聚园区品牌。合肥应主动承接上海科技服务业品牌扩张战略,通过合资、联盟、引进、许可等途径,发挥上海科技服务业龙头品牌优势“借船出海”。同时,着力塑造合肥自身品牌,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技术创新中心和滨湖科学城,构建服务对象、服务模式等富有特色的科技服务业集成平台和集聚园区的整体品牌,以品牌带动市场占有,努力促进合肥科技服务业走向全国,进而实现国际化。

6.     完善政策环境,优化政策对接

城际合作要求相关政策对接相通。要关注政策的专门化、精细化和系统化设计安排,克服零散、碎片、粗放缺陷;关注两市合作重点领域和行业的政策引导支持从方式到力度的尽可能“等高对接”,使合肥政策环境更具吸引力;关注重要政策工具的补缺补差,完善产业引导基金、支持奖励标准、高端人才吸引、产业用地安排等,逐步缩小与上海相关政策工具的落差。具体措施:(1)改变科技服务业政策性引导基金缺失专业专项的状况,在现有的创新引导基金和产业引导基金框架中,独立设立合肥科技服务业专项产业引导基金,实行用途专一、领域集中的专门政策支持。(2)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业招商引资鼓励政策,适应科技服务业的“轻资产”特点,放宽依据投资强度为标准的支持奖励条件,更加有力地鼓励上海等外地产业主体来肥兴业。(3)完善科技服务业高端人才政策,参照上海相关政策标准,给予产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团队相当的引进和待遇条件。(4)明晰集成平台和集聚园区的用地政策,保障集成平台和集聚园区需要的产业用地。

7.改善人才链式专业结构,输入培育复合型人才

目前合肥市科技服务业复合型人才相当缺乏,科技服务业人才的服务能力和人才质量有待提升。具体措施:(1)把招才引智从“数量型”转变为“结构型”,注重招引人才整体的链式专业结构,讲求科技研发人才、科技服务人才和产业企业家人才整体结构上耦合匹配,补齐科技服务业专门人才缺环。(2)实施科技服务业领军人才、创业团队引进计划,着力集聚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积极搭建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服务业集聚区、服务业龙头企业等纳才引智平台,提升现代服务业对高端人才的承载力和吸引力。(3)支持在肥高校、职业院校根据科技服务业扩充升级需要,开展与上海相应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培养高素质和科技服务业新型人才。(4)进一步健全人才使用和激励机制,支持人才以知识、技能、管理等多种创新要素参与分配。优化人才公共服务,引导人才供需有效对接和加强人才生活保障,形成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管理服务机制。

(作者系安徽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