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4期

再论安徽赶超战略 —兼议“十四五”规划思路

时间:2023-08-08 阅读:171 作者:丁国华

综观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始终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向发达地区流动,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财富向资本集聚,是市场机制的本质要求和根本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资源、要素和财富的集中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场机制的内在推动力不顾一切的道德说教和微弱的人为协调,以加速度推动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成为各个国家及国际社会永恒的热议课题。

安徽紧靠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历来处在区域生产分工的下游。在计划经济时代,安徽属于华东经济区,按照国家指令性产品调拨计划和国家制定的产品价格,向东部沿海地区廉价供应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东部沿海地区则向安徽供应加工增值的工业品,多年承受巨额剪刀差损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徽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落后生产力的同时,向东部地区廉价提供了稀缺的土地和环境资源。与此同时,安徽每年有数百万农村优质劳动力到东部地区从事低收入劳动,向东部地区提供大量劳动力红利的同时,使得安徽农村劳动力空心化,在这些年老体衰之后,安徽还要承担社会养老成本。东部地区还吸纳了安徽大量商品购买力和旅游、医疗、教育消费能力。虽然东部地区带动了安徽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但是就价值分配而言,安徽的价值流出大幅度高于价值流出,从而导致安徽与发达地区发展差距难以缩小,甚至不断扩大。

任何发展都是不平衡发展,从国内外发展的长周期看,后来居上是不平衡发展的必然趋势。固然,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应该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发展差距及收入差距。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政府调节,不可能根本解决地区发展和收入差距,而且如果政府调节强度过大,势必会削弱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市场机制的弱化,同样导致落后地区发展动力不足,劳动效率低下。解决发展不平衡的根本途径,是用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培育落后地区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于落后地区经济主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国内外技术进步成果,通过跳跃式的不平衡发展实现更高层次的换位平衡,使得虽然差距及不平衡依然存在,但是已经换位升级。

我国各个省市区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很大,资源差异明显,多数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完全能够在国家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成为各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各个省市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现代科技成果和独特的资源优势,在区域竞争中各展所长,后来居上,不断突破旧的平衡,在更高的层次实现新的平衡,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共同实现全国发展目标,奋力推动我国综合实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多年来,我国省市区编制的中长期规划,多是国家统一指导下的相对独立的区域发展规划,多是立足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规划,多是通过不平衡发展赶超先进水平的规划。我国所谓区域经济学,实质就是把各个区域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主体进行研究的学科。

安徽具有实施赶超战略的良好基础和条件,一是地跨南北,各类自然资源比较齐全,能源、原材料、农业等产业基础良好。二是地处中部,东西联通,沿江近海,具有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空间。三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后备推动力量。四是历来具有重文兴学的地方民风,教育文化事业比较兴旺,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改革创新精神比较突出。五是中国科技大学率先迁入合肥,形成了科技集聚效应,带动了一批国家科研单位落户安徽,奠定了安徽创新发展的科技基础。六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动安徽观念现代化、科技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城市现代化、企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安徽较早运用不平衡发展理论提出了区域经济赶超战略。在编制“九五”规划前,我在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主持并执笔了《安徽跨世纪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安徽省“九.五”计划及2010年总体规划建议》,课题报告提出了“九五”期间实施赶超战略的建议。时任常务副省长汪洋同志主持省政府会议,专题研究九五规划思路时,在我即将汇报该研究报告时,他说道:给发展研究中心一席发言之地,要我坐在他身边汇报,在听取了我们的“九.五规划思路”汇报后,要求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规划思路起草,省发改委负责规划编制。1995年9月,我调入省政府办公厅综合调研室工作,参与起草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回良玉同志在1995年10月24日召开的省委六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和1996年省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回良玉同志的讲话和报告确认了我省在“九.五”时期总体上实施赶超战略。

所谓赶超战略,赶是过程,超是目标,就是通过5-10年的奋力追赶,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赶超战略的实质,就是通过不平衡发展,在新的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平衡发展。赶超战略既反映了安徽人民后来居上的强烈愿望,又符合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要求。赶超战略实施的结果是: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95年为306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091元少20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22%;2000年达到478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712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8%,提高了3.58个百分点。全省国内生产总值5年期间增长了55.9%,平均每年增长11.18%;全国这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47.16%,平均每年增长9.43%,安徽年均增长速度比全国平均年增长速度高1.78个百分点。5年的实践表明,实施赶超战略效果是显著的。而且通过5年赶超奠定的基础,赶超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支撑安徽实施赶超战略的基础,已经从星罗棋布的传统乡镇企业,转变为具有现代化、规模化、集团化经营能力、更加具有经营活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新型产业和现代企业。

“九五”以后多年的实践进一步表明,安徽实施赶超战略,不仅理论上是正确的,也是可持续的。从2001年到2004年,全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8.6%,安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8%,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高1.2个百分点。2004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人均水平的70.6%,2018年提升到74.2%,提升了3.6个百分点。2018年,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为6.6%,安徽省经济增长速度为8.02%,安徽增长速度居全国第7位,比全国增长速度高1.42个百分点。通过长期努力,安徽经济总量从多年稳居全国第14位,提高到2018年的第1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的位处,也从倒数第5位提升的2018年的第21位。从“九五”以来的发展态势看,安徽经济一直保持赶超态势。

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才能充分鼓舞人心,凝聚人力,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为实现目标而共同努力。有一个综合性的战略目标体系,才能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赶超目标,才能既充分挖掘内在潜力与活力,又能在目标逐步实现的过程中增强继续赶超信心与持续赶超动力。

“十四五”期间,继续坚持一以贯之的实施赶超战略,仍然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当然,时代不同了,国内外环境变化了,国家战略和政策导向也变化了,赶超战略的目标、内涵和途径也应该相应创新、完善和提高。

一是国家战略调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新要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发展内涵、发展要义、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蕴含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国“十四五”期间发展战略指导思想,是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时期,统筹协调发展时期,城乡融合发展时期,资源节约型发展时期,内生力量推动发展的时期,高质量发展时期,增长速度比较平缓的时期。地区发展战略的制定,必须适应和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把地区发展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充分利用国家发展战略提供的发展机遇和政策导向,结合地区独特的发展资源和条件,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及率先发展。

二是国际环境变化。从特朗普政府开始,美国进行了重大战略调整,实施“美国优先”、“美国至上”的战略方针,对国内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从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规则的制定者变为现存国际关系的挑战者,从多边关系维护者变为单边主义者,从经济全球化推动者转变为贸易保护主义推动者。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从积极主动的合作关系转变为激烈的战略竞争关系,从经济、贸易、技术、金融、军事等方面对我国不断推出强硬遏制政策,导致我国对外开放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区位优势、开放优势、先发优势、规模优势不断递减,创新优势、质量优势、内生优势、后发优势不断增强,新旧优势相互交错,推动区域经济进入多极化、多中心、跳跃式发展的新时代。应对新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安徽要调整开放战略,注重培育内在发展能力,培育资本扩张能力,培育创新发展能力,培育技术领先能力,培育人才开发能力,培育一带一路市场参与能力。

三是区位优势强化。随着国家战略和国际环境的变化,安徽区位条件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地处中部地区的安徽,对外开放的弱势有所淡化,对内开放的优势有所强化。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迅速发展,区域经济加速呈现多极化和多中心发展趋势,安徽依托创新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一些重大技术领域、一些新兴产业、一些创新园区,已经异军突起。安徽各类资源丰富,产业链条比较完整,基础设施条件迅速改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比较突出,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备后来居上的潜力与能力。要破除传统的生产力梯度转移理论,摆脱区域生产分工的下游定位,抛弃城市经济圈的单一中心观念,构建创新型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模式,制定新时代的发展战略,推动思想观念的再次解放,推动安徽的跨越式发展。安徽既可以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又能力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圈中独领风骚,更可以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布局中焕发新的能量和优势,实现赶超目标是可以期待的。

四是内生动力增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7365.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57.8%,增长速度达8.6%,比全省生产总值增速高0.6个百分点。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5024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比重达93%,民营企业发明专利授权8639个,占全省58.2%。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500多家、备案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414家。据测算,2019年上半年,全省创新发展总指数为107.8,比去年同期增长7.8%。其中,创新环境指数为103.7,增长3.7%。创新投入指数为108.7,增长8.7%。创新产出指数为111.1,增长11.1%。

中心城市带动功能不断增强。多年来,国家不断强化合肥创新引领功能,着力把合肥打造成中国重要的创新之都。1999年,合肥与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确定为国家四大科教基地。2004年11月份,合肥被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0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0年,合肥成为国家科技部、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2016年6月,国家批复在合肥、芜湖、蚌埠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7年1月,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2018年10月,国家级合肥滨湖新区正式挂牌。目前,合肥已经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向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迈进。

实体经济逆势上扬。2018年,合肥市工业增加值一季度增长8.7%、上半年增长9.5%、前三季度增长10.7%,全年增长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31.4%,对全市工业贡献率达到60.1%。2018年,合肥市新材料产值增长17.2%、生物产业增长13.8%、节能环保产业增长15%、新能源汽车增长107.3%、微型计算机设备增长28.4%、太阳能电池增长17.9%。  

创新活力跃居长三角前列。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逐步形成,全球首次18个光量子比特纠缠在合肥实现,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合肥诞生,实际运算性能最高的数字信号处理器“魂芯二号A”研制成功,世界唯一让机器达到真人说话水平的语音合成系统在科大讯飞实现,世界最薄0.12毫米电子触控玻璃成功下线,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华略智库发布的长三角26个城市创新活力排行榜显示,上海创新活力以73分位居榜首。杭州、南京、苏州分别以55分、53分、42分位居前4名。合肥以40分位居第5名,超过无锡和宁波。

“十四五”实施赶超战略,要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综合指标,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人均消费水平、人均住房面积、教育卫生文化和环境水平为质量指标,以城市创新能力、产业智能化水平、企业发展活力为支撑指标。指标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五个统筹的新时代发展观,既要立足赶超,又要切实可行;既要科学系统,又要贴近人民紧迫需要;既要对接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态势,又要彰显地方独有特色和发展优势;既要超前谋划,又要分步实施。

实施“十四五”赶超战略,要把国家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要把引进外部资源与培育内生动力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强化企业的内生创新动力;要把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立足于提升产业链条的升级和增值能力;既要积极参与国内外垂直分工,承接发达地区传统产业转移,又要敢于在一些领域抢占国内外领先水平,立足于实现跨越式发展;既要继续营造以合肥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经济圈,又要加快推动美好乡村建设,立足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十四五”赶超战略,关键在于打造创新高地,依托重点教育和科研单位,努力培育创新人才,加快国内外创新人才引进,塑造创新人才高地。高水平完善创新基地建设,加快开发创新技术,推动创新技术转化,发展新兴创新产业,塑造创新产业高地。完善创新机制和创新政策,加大创新技术孵化和中间试验扶持力度,推动创新企业强化技术协作和产业联系,努力塑造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骨干创新产业和企业。在生产、流通、公共服务、城市管理、行政服务等方面推行信息资源互通共享,不断提高智能化水平。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制度和司法执行机制,促进各类知识产权市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创新发展的法制环境。

 

                           (作者是原省扶贫办副主任、高级农业经济师)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