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8年第1期

工业强县战略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3-08-08 阅读:202 作者:孙先月

 肥西县位于安徽中部、省会合肥市西南、巢湖西岸。肥西县东连合肥市中心城区,西接六安市金安区,南抵六安市舒城县,北临淮南市寿县。全县总面积169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0.25万人,现辖4乡8镇4园区。
       肥西县地处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核心区,紧连合肥市滨湖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新桥临空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
       肥西县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农业六大产业特色鲜明,工业发达,旅游兴旺,县域经济实力较强。通过近十年的发展,工业已成为全县经济的支柱,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肥西已经从传统的农业大县跨进了工业大县的行列。

一、工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的肥西县经过“一五”至“五五”的曲折发展,工业从无到有,积累了一定的基础。1978年,全县工业企业397个,工业总产值4443万元,工业仅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22.5%,工业对全县经济的贡献低于一产、低于二产。1983年,肥西县从六安地区划归合肥市管辖,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六五”、“七五”期间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
       “八五”、“九五”期间,肥西县大胆创新,兴办了第一个县级工业园——桃花工业园,由此开辟了工业发展的新天地。“九五”末,由于种种原因,一产独大的局面仍未发生改变。三产比例为45:26:29,一产为主,三产次之,二产最少。从总量上有看,肥西在全省乃至全市的位次仍然较低,人均GDP和人均财政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不足以至向周边舒城等县举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肥西县区位条件这么好,发展却如此缓慢,经济实力如此之低,肥西人对此深感焦虑和不安。这种状况引起决策者们的深思。

二、“工业强县”战略的提出

      肥西县“十五”计划提出:“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目标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经过4年的调整和摸索,到2004年底,肥西县的三产比例调整到25:39:36,与“九五”末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13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上升了7个百分点,实现了产业结构由“一三二”向“二三一”的战略性转变,工业一跃成为全县经济的主要支撑。2004年,肥西的决策者们在广泛调研,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审时度势,率先提出“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工业强县,特色富民”的发展战略;动员全县,优先发展工业;由此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到“十五”末,GDP由“九五”末的20.43亿元增长到70亿元,年均增长28%,财政收入由“九五”末的1.97亿元增长到7.26亿元,年均增长30.1%,完成工业总产值90亿元,增加值25亿元,分别是“九五”末的4.29倍和4.39倍,三次产业结构为23:43:34,综合经济实力由“九五”末的全省第17位,快速跃升至全省前列。

三、“工业强县”战略实施成果

       “十一五”期间,肥西牢牢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安徽省“东向发展”、合肥市强力实施“工业立市、县域突破”战略的大好机遇,坚持“工业强县、农业富县、三产活县、开放兴县”的发展方针不动摇,坚持“全省创一流,全国争百强”的创争目标不动摇。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举全县之力,把资源向工业集中,政策向工业倾斜,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大跨越,这五年是全县工业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十一五”末,实现GDP276.1亿元,财政收入29.03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9倍和4倍;工业完成规上产值562亿元,平均增长46%,是“十五”末的7.3倍;工业投资力度大,平均增速达51%,完成投资121.5亿元,是“十五”末的20.8倍,工业投资占当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十五”末的40.8%上升至46.5%;规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达383户,是“十五”末的6.6倍。创新园区建设模式,新增两家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和数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实现了桃花工业园“一园擎天”到“多园共兴”的转变。工业化率由“十五”末的34.6%提高到54%。成功跻身全国百强、中部十强。三次产业结构达到15:60:25。
       进入“十二五”,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工业发展速度放缓;到“十二五”末,实现GDP551.85亿元,年均增长10.0%;财政收入63.5亿元,年均增长13.8%;全县规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数达423户,完成工业产值1255亿元(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年均增长15%,占全合肥市比重达13.5%,总量居全省县(市)第一。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9.1:67.6:23.3。初步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产业集聚、骨干企业众多、创新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工业内部结构呈现新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智能制造初具规模、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长18.5%,“十二五”末实现产值35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8.4%。县域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的位次由79位上升至70位(北京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发布),继续保持在全省和全市的领先地位。

四、经验及启示

      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得益于长期坚持“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
      1、发展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工业强则县域强。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从三大产业的特点来看,农业地域性和季节性较强,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大且一般不具有可转移性,生产周期长,增长较慢;工业对外部自然环境要求低,宜于转移,短期内即可行成较大生产力,增长潜力很大;服务业居于从属地位,随着生活和生产需求的增长而增长,增长较为被动;三次产业相比,只有工业较易在短期内形成较大生产力,能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增长;所以,具备一定条件的县,往往选择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并以其带动服务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这是肥西坚持“工业强县”战略的理论根据。
      2、厚植发展动力
      正确的决策做出以后,如何推动决策实施,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为了统一全县干部的思想认识,决策者们组织带领全县干部通过走出去考察学习,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凝聚了共识;为全县上下合力推动“工业强县”战略的实施锻造了坚强的干部队伍,营造了干事创业的优良环境。
      3、建设平台
      如前所述,肥西县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建设县级工业园——桃花工业园,2004年开始建设桃花工业园拓展区,2006年和2007年先后和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共建了柏堰科技园和新港工业园,2013年开工建设花岗产城融合示范区,7个乡镇工业聚集区建设也取得可喜进展。园区工业产值占全县比重达80%以上,成为肥西工业经济的主战场。
       4、招商引资
      全县人民深知,依靠肥西自身的经济实力,走“工业强县”道路是行不通的,因为县域自身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怎么办,只有走招商引资这条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我县工业腾飞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招商,引进了江汽、格力、美的、TCL、联宝等一批大型龙头企业,形成了汽车、家电、计算机制造和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集群,其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75%以上。
       5、服务企业
      为了吸引企业入驻,肥西县采用两手抓,一手为新进企业提供土地、用电、资金方面等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一手安排园区和县直单位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帮助企业解决项目立项、用地、用工、用水等方面问题,县领导包联,干部结对,全过程跟踪服务,保证企业进来以后,留得住,有效益,可持续。近年来,为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肥西县严格执行省和合肥市的支持政策,还在此基础上配套出台了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帮助企业顺利转型,渡过难关。
进入“十三五”,根据县“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肥西将继续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按照省市“调转促”的部署,坚持技术集成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改造优势产业;全力把肥西建成“合肥市新型工业化主战场。”

(作者单位:肥西县发改委)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