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8年第2期

新时代安徽后发赶超的战略思考

时间:2023-08-08 阅读:192 作者:吕连生

目前安徽省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是我国正加快崛起的经济欠发达省份。安徽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关键是把实现的路径确定好。

 

一、安徽后发赶超加快崛起的可能性分析

 

   (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的把脉定向

2016年4月24日至4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安徽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自身优势,加强改革创新,努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创造美好前景。习近平同时指出,现在,安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徽推动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有基础,推动深化改革、内陆开放有闯劲,实施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有优势,只要以钉钉子精神干,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奋力拼搏,在中部崛起中前景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离开安徽后,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推进大会”。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凝聚各方力量、鼓足发展干劲,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为打造创新型“三个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安徽省委、省政府在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的意见》。《意见》提出核心点为“一大目标五大任务”。一大目标,就是要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具体体现为,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敢于做一些领跑的事情,在加快发展中创先争优,在转型升级中弯道超车,在改革创新中脱颖而出,奋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五大任务,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扎实”。一是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二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以科技和农田水利为支撑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主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三是扎实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像落实发展任务一样落实民生工作,履行好保基本、保底线、保民生的兜底责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四是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努力探索和创造改革新经验,积极融入国家“三大战略”,推进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五是扎实学习和贯彻党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一大目标、五大任务”在安徽省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纲要提出到2020年,安徽要完成“1+7”发展目标,也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经济总量扩大、人均指标前移、文明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改善、制度更加健全这七大具体目标。十三五时期,安徽提出经济总量向4万亿元冲刺的目标,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要在全国争先、中部领先。

安徽提出“奋力在中部崛起中闯出新路,坚定地向全国第一方阵冲刺”。其实,口号的提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安徽省经过长期建设和积累,2017年经济总量跨上27518.7亿元万亿元台阶,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增幅好于全国、领先中部,经济社会发展已有坚实基础,未来发展还有巨大潜力。习总书记在安徽视察中曾说:“安徽现在的基础确实是‘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对安徽的评价要提升一个档次,星级要往上调一调。”这为安徽发展树立了更高标杆,核心要求是希望安徽发展得更好更快,从现有层次的梯队中往上走。从经济总量看,安徽2016年在全国排名第14位,距离第一方阵尚有差距。但从安徽发展的纵向走势来看,已经积累下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过去5年,生产总值跨上2万亿元;经济年均增速10.8%,高于全国3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位、中部第1位。目前的安徽,站在量变到质变、脱颖而出的新起点上。放眼全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区域竞争,进入十分关键的洗牌期和排队期。受经济转型“巨浪”的冲击,现在省区经济类型分化趋势明显。在全国14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的省份中,安徽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提档升级,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安徽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的同时,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8倍,创新的“里子”很厚实。在发展空间上,安徽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皖江8市整体进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长三角新规划对安徽不仅是定位大提升,更是注入加快发展的新动能。

安徽省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安徽加快崛起、重返全国省区第一方阵这样的战略目标,这正是安徽未来5--10年的战略任务。2016年11月30日,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是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安徽方案”,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安徽行动”,是深化落实安徽省第十次党代会决策部署的“安徽宣言”。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为重大抓手,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步伐,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计划安排重点工程15项: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创建工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工程;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工程;金融服务创新推进工程;“三重一创”建设工程(“三重一创”即建设一批重大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一批重大新型产业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新型专项,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推进工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工程;航空产业园建设工程;质量品牌升级工程;现代服务业性集聚发展工程;旅游强省“五个一批”建设工程(“五个一批”即加快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旅游精品景区,打造一批国际化旅游精品线路,创造一批顺应世界潮流的旅游业态,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经营实力的领军企业);现代生态农业创建工程;电商安徽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和企业家培育集聚工程。为深化与沪苏浙一体化发展,推动区域联动、城乡统筹发展,又计划安排重点工程7项:“一圈一带三区”建设工程(“一圈一带三区”即合肥都市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振兴发展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大别山革命老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一规四补”水利建设工程(“一规四补”即制定新一轮水利建设总体规划,补齐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短板,城乡排涝能力建设短板,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短板,湖泊防洪综合治理短板);“四创一建”推进工程(“四创一建”即创新城市发展方式,创建城市特色风貌,创造城市优良环境,创优城市管理服务,着力打造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工程;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工程。总之,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安徽后发赶超的全方位、系统性的总体部署。

(二)2017年安徽经济发展实绩与发展趋势

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安徽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为总抓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度扩大总需求,较好地完成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任务,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速快于全国、位次靠前。全年全省GDP增长8.5%,增幅比全国高1.6个百分点,居全国第6位。主要指标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比全国高2.4个百分点,居第6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居第1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9%,比全国高1.7个百分点,居第6位;进出口总额(按美元计价)增长20.8%,比全国高9.4个百分点,居第6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4.2%,比全国高1.5个百分点,居第10位。

从国家层面看,中部崛起是促进“东中一体”、化解中国区域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战略举措。安徽的后发赶超,将成为“东中一体”的先导区、发展极,提升全国发展的整体效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安徽省发展已形成后发优势明显增强的趋向。首先,安徽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地位有所增强。“十二五”以后,皖江、皖北、皖南与皖西地区分别上升到国家区域战略层面。先是皖江城市带于2010年成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期已延长2020年,皖江城市带建设的重大意义是促成了全省融入长三角,2011年全省成为长三角的成员;皖北地区6市2012年进入中原经济区,2016年作为淮河态经济区的组成部份,进入国家《淮河经济区发展规划》;2014年国务院批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规划纲要》,2015年国务院批复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皖南与皖西地区也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目前,安徽实现了区域发展国家战略的全覆盖。其次是区域经济增长动能的转化。2017年安徽科技创新水平在提升,年末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28.4万人,比上年增长1.7%。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2亿元,增长14.1%;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97%。全年登记科技成果377项,授权专利58213件。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49.6亿元,增长14.8%;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70.7亿元,增长34.2%。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积极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加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1.4%,比上年加快5个百分点,产值占比由上年的23.3%提高到24.7%。新业态快速发展。全年限额以上网上商品零售额增长39.4%,快递业务量增长25.3%、业务收入增长26.9%。新产品大幅增长。全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38.9%,工业机器人增长33.2%,新能源汽车增长38.5%,光纤增长34.3%,光缆增长58.2%。预计在未来10年,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将会持续转化,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会加快成长。

 

二、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是安徽后发赶超的根本保证

 

安徽要闯出新路、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关键是把实现的路径确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指出“下好创新先手棋,塑造更多依靠创新的引领型发展”。因此,在新时代安徽的赶超就是要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始终把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求突破,注重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培育新动能,注重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壮大新产业,注重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

(一)后发优势理论对安徽实现赶超的启示

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chenkron,1904-1978)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格申克龙探讨了后进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认为相对的落后经济具有积极作用,即经济上的相对落后,有助于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爆发性的经济增长。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虽然没有专门说明后发优势的概念,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其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一生都贡献给了他们所追求的共产主义事业,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的成功相对于他们所批判的资本主义而言就是一种后发优势。后发优势的内涵存在着很多争议,但得到普遍认同的是:后进国家或地区在技术进步方式上具有后发优势,即后进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低成本引进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先进技术以缩短发展进程。

安徽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代表性省份,是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桥头堡,是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联接西部地区大开发的前沿地带,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显著。2014年以来,在新常态经济的大背景下,安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回稳动力相持,投资增速放缓,市场消费增幅回落,且随着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强化,要素成本持续上升,传统增长动力不断减弱,发展的空间进一步收窄,新兴产业仍在持续孕育发展中。然而,当前时局下,安徽拥有四大后发优势,分别是:人口及劳动力资源的后发优势、自然资源的后发优势、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及制度建设的后发优势。特别是安徽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后发优势在持续增长,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将成为安徽后发赶超的根本保证。2017年安徽科技创新水平提升较快。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542亿元,增长14.1%;相当于全省生产总值的1.97%。全年登记科技成果377项,授权专利58213件。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249.6亿元,增长14.8%;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270.7亿元,增长34.2%。科技创新“一号工程”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创建积极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揭牌成立,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

(二)厚植安徽崛起的科技创新优势

1、着力培育转型升级新动能的现实意义

围绕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的孕育,为了抢占先机和赢得新优势,国内各省区之间的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竞争也愈演愈烈,对于创新资源、创新组织的争夺,对于创新方式、创新体制的改革,都表现出争先恐后的态势。把科技产业创新作为构建世界经济新模式的引领,视科技创新的竞争为比获得自然资源、市场份额的竞争更加重要的竞争。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主要与资源禀赋有关,而经济新常态下各省区之间由比较优势所构成的差别已越来越小,单纯由比较优势构成的区域竞争力正在被削弱。现代区域经济学更加强调竞争优势,其重点在于区域智力资源、区域创新、区域综合能力与素质。当前,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往往会催生制造业产业格局的根本性变革,安徽省要充分利用在量子通信等前沿科技创新领域的先发优势,更加注重原始创新,培育一批领跑性产业。要大力支持民营制造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民营制造业龙头企业。同时,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努力让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成为孵化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重要创新“策源地”。

2、建成科技强省是安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目标

这一目标要分四步完成,第一步:到2018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试验成果。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创新、集聚人才、开放合作、军民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第二步:到2020年,基本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依托合肥大科学装置,聚集一批国际化科学家队伍,推进交叉学科研究,引领我国核聚变工程、先进光源、强磁场等领域大科学装置工程化发展,形成高效运行、开放共享的世界一流综合科学中心,在新能源、新材料、未来信息、环境健康等领域催生变革性技术,支撑产业高端发展。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成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地,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达到50%,基本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引领带动产业升级。第三步:到2025年,建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形成一批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制造业整体迈上中高端。第四步:到2030年,建成科技强省,在全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了实现建成科技强省的目标,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工程,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提供强大的创新支撑,在量子信息、热核聚变、稳态强磁场、铁基超导等前沿技术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3、建立推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新体系

聚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和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创新链。充分激发现有研发平台活力,增强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快共性技术研发圈构建,包括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大学和科研院所,整合新建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催生原创技术。要围绕重点产业,加大科技攻关力度,突破技术制约。组织实施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智能语音、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装备、现代农机装备、高档数控装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并加快上述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建设一批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行机制灵活、功能定位清晰、实行企业化管理的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现有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技术和科研成果发布、交流、交易。推进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鼓励企业与投资机构成立一批专注于技术集成、熟化的机构。重点建设一批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进一步提升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服务能力,搭建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移转化示范区、产业化基地等载体。培育职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实现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针对金融体系以服务传统产业为主,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等问题,下一步着重在建立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到产业基金、上市融资的全金融产业链;创新国有出资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实施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业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探索满足科技型企业发展需要的差别化信贷管理制度;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建立省区域性股权市场与新三板合作对接机制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4、以创新引领打造安徽高端产业集群

创新引领必须善借外力,互补合作。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产品的创新不可能靠闭门造车实现,需要借助市场客户、科研院所等外部力量,取长补短,合作双赢。2015年以来安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保持了较高增长,相当程度上表明了安徽的投资环境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安徽更应该在努力壮大利用外资总量的同时,注重利用外资质量的提升,将吸收外资由单纯性的引进资金,向引进技术、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转变。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外资。新兴产业方面,积极采取投资参股、技术合作等模式,吸引外资向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集聚。现代服务业方面,把握国家放开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机遇,积极引导外资进入我省大旅游、大物流、大健康等行业发展。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在沿江布局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安徽要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和支撑条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总量扩张和产业升级并举的原则,立足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引导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实现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提升、现代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提质,力争到2025年形成五个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一是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依托国家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加快推进多条高世代LCD及OLED面板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提升本地配套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特色芯片设计与制造,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培育关键材料及核心装备,全力打造国内最大的特色集成电路制造基地和世界级量子通信产业集群。二是培育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安徽是全球最大的家电制造业基地之一,未来几年,我们要紧紧依托国家级家电产业基地,把握家电产业发展新趋势,围绕智能化、人性化、绿色化,加快推动家电产业升级,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家电产业集群。三是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安徽需要加快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应用开发、注塑机器人开发及应用、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培育壮大合肥工程机械及工业机器人基地、芜湖机器人产业园、马鞍山智能装备产业园等,推动安徽机器人产业集群的快速崛起,提升安徽省机器人产业集群的整体水平和竞争优势。四是培育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集群。要把握生命科学纵深发展、生物新技术广泛应用和融合创新的新趋势,着力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推动医疗器械向高端迈进,积极发展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智慧医疗产业。五是培育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示范应用,推进光伏及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以太阳能应用为主、综合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构成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基地的发展优势在全国范围比较是领先的,拥有几个龙头企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未来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向“具有国际竞争力”这一发展目标迈进。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