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2-3期

加快宣城市“调转促”的思考

时间:2023-08-07 阅读:190 作者:伍万云

加快调转促是全国“十三五”时期工作着力点,也是皖南欠发达地区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如何加快宣城市调转促,笔者通过走访调查,结合宣城实际,提出一些思考。

 

一、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培育开放合作新平台

 

1、依托区位优势,谋划与长江经济带相邻地区的产业合作。一是谋划与南京、芜湖、合肥的对接合作机制。切实做好国家重大项目对接合作平台建设,重点谋划好水阳江疏浚与航道、码头、桥梁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二是加快组建宣城经济发展研究所。重点做好国家层面相关政策跟踪研究和长江经济带周边地区发展规划、民生工程、交通建设、政策法规对接研究;借助长三角技术和“智力”、上海自贸区政策、京津翼一体化协调等方面优势,吸引长三角的“智力”及其成果的进入,带动、促进本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积极探索资本与技术、技术与产业相互融合的技术创新机制,以项目为载体,借助长三角科技优势,以校企、院企、企企联姻为手段,打造研究开发、资源共享、成果转化平台。

2、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着力推动产业链招商。一是根据宣城市产业发展重点,强化潜在招商目标的研究分析和跟踪。加快编制宣城市融入长江经济带产业招商地图,明确重点招商企业、关键人物、招商资源,提升宣城市企业与央企、全球行业性龙头企业的产业对接水平。二是主动加强与南京都市圈有关市之间的区域分工合作,探索跨区域分工合作新途径,延伸宣城市向外发展触角,争取在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谋划一批重点区域合作项目,力争通过国家及省层面引导和推动,吸引和集聚更多的先进生产要素,提升宣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二、加快区划调整,打造皖苏浙区域交汇中心城市

 

1、分步实施,加快区划调整。宣城市自2000年拆地建市以来,一直都没有进行区划调整,笔者通过走访,特提出两步走增设市辖区的设想,近期研究考虑撤销宣州区建制,设立南湖区(环南漪湖区域,含宣州区狸桥、洪林、朱桥、沈村镇和郎溪县新发镇、飞鲤镇、毕桥镇)、宛陵区(宣州区除狸桥、洪林、朱桥、沈村镇外其余区域);远期研究考虑撤销郎溪县、宁国市、泾县建制,设立郎川区(原郎溪县除新发镇、飞鲤镇、毕桥镇外其余区域)、宁阳区(原宁国市)、泾川区(原泾县)。

2、整合资源,加快智慧宣城建设。一是依托本地现有公安、城管、工商等服务资源,以电子商务和求助热线为主的服务平台,建立覆盖市、县(区、开发区)、乡镇(社区)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方便、快捷、高效地满足老百姓对生活服务的需求。二是培育大数据云计算产业,建成市政府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在交通、民政、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普及,将涉及民生的方方面面统一化、平台化、品牌化。三是建立“互联网+”专家库,依托本地企业,加快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深度融合,狠抓“互联网+”落地。


三、加快重点领域改革,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改革考核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改革所有县市区一刀切的指标考核方式,突出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方面考核,改变以经济规模、速度指标为导向的数量型考核。二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着眼于项目的内生动力和长远发展,从研究市场需求入手,科学定位各县市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找资源、引资金、招人才、拓市场,以集群优势降低经营成本,增强产业竞争力。

改革现有检验机构,着力打造“宣城检验”品牌。宣城市现有6个各种质量检验机构,通过整合宣城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宣纸及文化用品检验中心等相关检验机构,成立市政府直属的“宣城市检验检测中心”,为全市相关企业配套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研发服务。 

加快培育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体系。一要重点推进宣州区双桥物流园区建设,尽快将其培育成皖东南商贸服务业发展的集聚区。二要依托宣城市自然生态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和配套产业,打造“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知名的健康养生养老休闲地,加快谋划全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综合改革试验区。

 

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依托主导产业,谋划好创新驱动战略。一要结合宣城市各县市区产业优势和特色,依托龙头企业、科创企业和研发机构,谋划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创新项目,比如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通过政策创新和平台载体建设,吸引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领军人物和高技能人才,强化创新驱动的人力资源支撑。不断优化产业创新环境,加快包括科技金融体系、成果转化机制、公共服务平台、创新联盟组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建设,提升创新驱动对宣城市“调转促”的带动作用。

理顺产权关系,加快中小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一是通过规划或产业政策主动引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二是积极优化创新平台,增强园区创新集聚和孵化基地的作用,为企业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加快科技与金融融合,建立资本市场与创新产业相连接的市场化机制,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是全面分析排查宣城市创业创新主体层次及数量规模,立足开发区,精准设计扶持激励措施,激发投产企业主动研发新产品。

谋划“人才兴市”战略。创新驱动的核心是人才,要进一步简化、优化人才招引政策,清晰界定具体的人才引进要求和奖励标准。加快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鼓励和吸引高端人才,特别是掌握科技成果的科学家、具有战略投资眼光的金融家和拥有雄厚实力的企业家带着项目来宣城市创新创业,从而搭建“科技+基金+人才+项目”的合作平台,推进更多科技成果在宣城市转化。二是进一步构建开放式人才体系,变招商引资为招才引智。积极引进各行业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努力打造人才集聚发展平台。三是建立宣城“智库”,研究宣城经济社会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定位、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改革创新与扩大开发的总思路,找准自身比较优势,力争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研究引进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研发中心等机制体制建设,为宣城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服务。

 

五、提高投资有效,拓展“调转促”新空间

 

加快建立宣城市转型升级重大项目库,围绕重大项目抓投资。一要围绕基础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宣城市主导产业,重点对接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全力引进和建设一批具有全局性、引领性、标杆性的重大新兴产业项目,确保工业投资持续较快增长,努力抢抓竞争的制高点。二要围绕国家支持技术改造,抓投资。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国际一流或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生产线,引导企业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大幅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节能降耗水平,建立现有产业瓶颈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进一步完善技改项目贴息、补助等扶持政策,增强企业技改投入的积极性。三要围绕机制创新,抓投资。结合宣城市产业发展特点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有利于优化投资结构的各项激励政策和措施,培育新兴产业拉动内需;改善民间投资环境,加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放宽准入门槛,制定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的政策措施。

打造“三生”一体产业,实现一产三产化。首先,一产要与旅游、绿色餐饮服务等产业相结合,重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生态体验农业、生物科技示范农业等,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融为一体,为人们体验农业、休闲旅游、了解农村提供机会与场所。其次,瞄准工业4.0,实现二产高新化。加快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发展,在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上延伸产业链,积极推进“智能生产”,引导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逐步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机器人制造、关键设备制造和3D技术装备等产业,力争在这一产业抢占制高点。还有的学员建议三产现代化。以差别化和特色发展为理念,立足于服务长三角城市群和周边城市,把宣城市建成长三角地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城市。                 

                                                                                                                                                         (作者单位:宣城市委党校)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