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2-3期

推进供给侧改革 再写农村经济发展新篇章

时间:2023-08-07 阅读:178 作者:朱振辉

2015年我国经济增速为7.0%,今年预计为6.5%,表明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暂时告一段落。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都呈现下将趋势,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成为当下的关注点。如何促使经济回暖增速,人们再次将目光转向于能广泛拉动投资和消费的“三农”领域。三十年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继续做好农村经济这篇大文章,就会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提供持续的发展动力。因此,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智慧农业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皖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透视

 

(一)农民家庭收入逐年增长,打工收入贡献较高

皖北农村经济总收入近年来在不断增加,主要农产品产量及贸易量逐年提升,机械化生程度不断提高。但农村经济结构仍以种植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例较小,规模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速度不快。从阜阳市统计局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10-2014年阜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信息,就能够看出皖北农村发展的现状。

以阜阳农村一个“六口之家”2014年的收入构成看:全年各种农业现金补贴合计为800元,粮食收入约12000元,外出打工收入约50000元,加上其他收入,其年收入为63000元。农村家庭较以前富裕了,农业性收入增幅不大,收入贡献最大的来自非农务工 。阜阳外出务工的有260多万人,打工收入支撑着农民的基本开支。

(二)农村消费模式单调,投资生产积极性不高

在皖北,农民家庭的年消费支出根据家庭情况及需求不同差别是很大的,高支出的家庭每年可达30-40万,低的大约3-4千元左右。巨大的差别主要源于惯常性的大额开支和日常较少消费所致。这种惯常性的大项开支主要是“婚丧嫁娶”和“翻盖楼房”,其次是“年节消费”,再次是购买家用汽车和农机设备等。普通家庭的经济收支和消费大致相当,主要是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从现实情况看,农村平时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都很低,特定时期的集中消费和非理性消费突出,喜好攀比“讲排场”比阔气,易造成资源的浪费。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利益链条,大多数人不愿投资创业发展,农村吸收社会投资能力不高。尽管地方出台了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扶植大学生、企业界等社会力量到农村创办经济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和乡村企业等,但总体而言,由农民直接创办投资的企业比例不大,且规模较小。

(三)农村宅基地来源多样,农民建房无序不经济

农村宅基地的来源,有的是根椐“一户一宅”制度由祖辈继承而来;有的是在农村土地承包时由原“生产队”预留的宅基地中分配的;也有的是农户占用可耕地“自行解决”的。农村宅基制度几十年来没有变化,而农村人口数量与构成却在变化。农村农民的宅基地表现出复杂情况,既有一户多宅的现象,也有有户无宅基的情况;单户住宅也大小不一,房屋建设也五花八门,新房旧屋并存、平房楼房交错,甚至出现“空心村”的现象。

农民翻盖新房相当一部分是刚性需求,但乡村规划没能同步实施。在建房问题上部分农民有多重考量,其中等待观望者居多。部分急于结婚用房者,或者在宅基地上或者在承包地上盖起楼房。新建的房屋面积都很大,多达几百平米甚至上千平米。年轻人外出者居多,不少农户用一层空两层,甚至常年闲置。一些在城里购房者,农村房子常年空闲,半数以上的住宅利用率很低。

(四)自然村庄布局散乱,农村建设欠缺个性特色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在于生态和文化建设。《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了“统一规划、城乡互动、区域协调”的要求,采取联点成片、连片串线、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引领和带动全省新农村建设。计划到2016年底,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R],皖政〔2012〕97号文件]。

走访皖北农村可以看到,许多村庄建起了楼房,村与村有水泥路相通,村内有小超市,学校、诊所、还有网络电视等,农村的面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布局上看“试点镇和示范区”规划有序,而其他区域则步调不一有点散乱。村庄建设色调单一,缺少风情文化特色,与江南城镇建设相比明显滞后,距离农民的追求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定位还有很大差距。

(五)社会治理风险在积累,多项民生需求亟待改善

皖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一半以上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举家出行,留下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386199部队”。农村缺少青壮年劳动力,既限制了本地的农业生产发展,也给社会治安管理带来了许多隐患。有些村庄基本不再饲养耕牛等大型家畜,晚上村庄一片漆黑,缺少了往日的生机和活力。

外出打工的人最担心的就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和孩子,他们群体很大,民生需求很多。妇女责任更大,幼子要抚养,儿童要上学,病人要照顾,庄稼要打理,除了生理的需求,还有心理的期盼。农村的教育条件、医疗条件、养老条件不足,基础设施很薄弱,这都增加了外出人员的心理负担。

 

二、当前制约皖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分工的二元体制是农业落后的历史因素。历史形成的城市经济以现代工业生产为主,农村以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为主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稀缺的自然资源配置偏向于城市,大量的农副产品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城市居民,城市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城市的发展动力强于农村。农业落后,农民收入低,这是历史的原因造就。当下一些农民进城打工使“钱袋子鼓了”,不是因为农业经营所得,而是打工收入的“贡献” 。

(二)现代农业程度不高,农业发展增速较慢。皖北传统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并存,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与大工业大企业相融并轨。农村经济结构仍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比例较小,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速度不快,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农机农具,被条条块块隔裂的耕地及窄狭的小道所阻挡。分散的经营模式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的市场需求。皖北“土地流转”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水平不高,吸引“外来创业、返乡创业、投资农业”的能力不强,近年来农业增值徘徊不前。

(三)农村社保水平较低,主动投资兴趣不大。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生产和收入不稳定,客观上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应与城市的社会保障水平相当,而事实情况却相反。现在,农村养老保险难以真的解决养老问题,“生儿育女防备老”,农民攒钱主要是为了“娶新娘、盖新房”,依靠“家庭养老”。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保险保障很不充分,靠天收入成分大。所以农民要防老、防病还要防灾。这也成为农民“有钱不敢花”,也不愿投资的客观原因。

(四)宅基地权属不明晰,城乡建设规划不统一。农民的房屋及地上建筑物基本上没有产权证,村民因人而异在自己的宅基地上自建房屋。农村生活的基础设施较弱,也缺乏配套设施体系。 现实产生的问题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产权使用、宅基地归属等,这都增添了农民的困惑和烦恼。中央提出城乡协同发展的政策和要求,但是,城乡协同发展的规划不明晰,市、县、区、乡、镇之间也没有个科学的可操作方案,基本上各自为政搞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只“新在房屋”上,实质方面没有更新,原有的“生产发展难、观念更新难、技术推广难、群众组织难”的问题[ 佚名. 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的关系研究[OL],百度文库.2014.4.25]没有根本解决,城乡一体化和美好乡村建设任重道远。

(五)农村劳动力缺乏,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者留守农业。导致农业人才匮乏,家庭养老、病者医疗、儿童教育、幼儿抚养等民生问题亟需解决。很多青年农民看不到农业的发展前景,没有扎根农村发展农业的志向。在农村新知识、新政策传播的同时,一些丑恶陋习、封建迷信也在蔓延,这对新农村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消极不良的影响。一些农村基层支部成员老龄化,新人更替慢,人员思想僵化,组织战斗力不强。还有些偏僻落后农村,农民信教不信党。

 

三、深化农村供给侧改革,推动经济提速发展的基本思考

 

当前要促使农村经济再度发力,必须激发农民的动力和农业的创新力,要在农业管理体制上深化改革,促使农业资本、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的有机组合,推动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一)改革农业经营的体制机制,为农民身份转换提供选择方案

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促使了我国农村经济长期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个体家庭承包制能量释放的完毕,农业发展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徘徊局面。走出这个低谷需要从“统”的方面进行改革,改变当前农村分散经营的现状,走规模适度经营的发展之路。为此,既要设计和提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体制机制,又要为农民身份转换提供选择方案。一个是农民市民化,二是就近城镇化,三是农村新规划。农民根据自己的情况可以选择进入城市成为市民,进入城镇成为社区居民,或留在规划的新农村成为村民。这样的方案设计有助于让农民主动出让承包土地、宅基地等权益,提供了选择性的制度条件。农民身份的转换可以激活其潜在的创新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

(二)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大力发展现代智慧农业

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不在于农民的外出打工,其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的现代化。为此,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就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步伐,发展规模经济和现代智慧农业,通过大机器和高科技的推广应用,能够较快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程必定.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C],中国区域经济学年会论文(2013)]。现在皖北的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这就要求政府在深化改革过程中,对农民的土地和宅基地确权颁证,依法保障农民的权益,使其吃上定心丸。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农业管理人才,提升农业发展的智能化水平。让身在城镇的居民安心投资创业,让留在乡村的人不离开土地而成为农民工人。这样既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率,又提高了农业抗风险的能力,也促使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

(三)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投资发展生态旅游农业

周末及节假日大批量游客出行所形成的黄金周、黄金游,需要我们投资打造生态旅游业。皖北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发掘和利用,既有管子文化、老庄文化、姜尚文化等传统文化,还有“四九起义”、“刘邓大军指挥部”等许多现代红色文化,也还有许多民间工艺、传统杂技和特色饮食,这些既是我们的民族文化魁宝,也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天然优势。但是我们现在利用的还很不够,这就需要我们发掘整理文化传统史料,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要融入四化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将文化景点和旅游景点结合起来打造,以绿色发展的理念为引领,吸引各方资金和人才,投资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特色饮食业和现代旅游业。绿色协调发展的结果,必然激活农业,美化农村、富裕农民,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四)整合规划民宅布局,打造宜居亦景的特色民居

土地是稀缺资源,浪费了就不可再生。一部分农民成了城市居民,但是大部分还要留在农村,必须要有自己的安居处。现在的农村房屋虽然是楼房,但是风格大都一样,灰白相间没有特色,这与农民心中的追求,与现代新农村的发展规划相差甚远。如果拆掉再盖就是浪费资源,也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显然,政府预先做好前期评估规划,科学实施远期住房发展纲要计划是非常必须的。这就要对传统自然村进行整合,对宅基地进行置换调整,因地制宜选点布局合理规划,结合生态旅游和文化传统,注重风土人情文化品位,建造宜居亦景的特色建筑。既有保存价值,又有升值空间,这样的新农村、新民居才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投资力。

(五)打造民生福利工程,降低消除社会治理风险

留守在农村的老人、妇女、残疾和孩子是农村社会的弱势群体,也是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他们需要关照和支持。要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大力兴办民生福利工程,建老人院、托儿所、福利院、寄养院、乡村医院等,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规划和投资,同时吸收农民投资,这也是他们的意愿,因为这对他们更加有利。打造福利民生工程,既解决了农民的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社会难题,又创造了农村新的服务行业,解决了许多农村人的社会就业问题。同时解除了外出打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大大降低农村社会治理的风险因素。诸多民生福利工程建设,政府要担当投资主体,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如此就能为农村稳定增值,为农业发展造血。这项民生福利工程在皖北还是薄弱环节,亟待我们大力发展。

(六)传播普及大众文化,培育造就现代农业经营者

富裕美丽的现代新农村,不仅有物质层面的丰富,还要有精神生活的富足,这就要积极传播现代科技文化,传播当代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农民逐步理解和掌握“互联网+”农业的真正含义。农民只有学习和掌握了先进技能,才能成为现代农业的管理者经营着,才能主动去除封建陋习和不良习惯,相信支持中央政策,不被宗教教义所左右。只有实现农民思想上的进步,观念上的更新,才能规避各种风险,农村才能重新迸发出新的活力和新的希望。现在这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没做好,为此,在推进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积极传播主流文化,让互联网下乡,让科技惠农,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建设美丽和谐的新农村。

综上,我们要直面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推进土地流转,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吸引农民主动投资智慧农业,参与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培养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技能,让农民再次积极参与农村改革,使农村这个巨大的市场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因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富裕农村方能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繁荣 。

 

(作者单位:阜阳市委党校)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