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2-3期

新常态下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及其实现路径

时间:2023-08-07 阅读:216 作者:姜发根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新常态,要求高等教育发展也要适应新的变化,进入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常态。刘延东副总理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教育工作的大逻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命题ADDIN CNKISM.Ref.{A05CF24F94F8435dAEB77734EF177584}[2]。作为高等教育大省的安徽省,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了30%,高考录取率超过了80%,已经建成了与人口大省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大省目标。2010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筹划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在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下高等教育大省如何向高等教育强省转变?如何通过推进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都是热点问题。

 

一、        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与内涵式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时首次提到新常态,强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虽然是以经济发展为切入点,但高等教育发展无疑会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学科专业设置、高校的管理、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等。党的十八大报告紧紧围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转变教育治理方式的宣言掷地有声:“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结构的优化调整,控制高校规模。截至 2014 年底,全国共有普通高校 2529 所,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 万人,毛入学率达到 37.5%,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但还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的压力逐渐减小,质量问题却日益突出,并逐渐上升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ADDIN CNKISM.Ref.{D0BE30C60D5F4316B2FD840F2F37F595}[4]。如何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优化高校的布局设置、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等将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是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将的调整,更加依赖科技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人才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的比重将逐步加大。随着我国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高校为主导的人才供给驱动让位于行业企业为主导的人才需求驱动,高校必须树立起优胜劣汰的忧患竞争意识,走出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困境,不断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引导。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全社会对先进科技和高素质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角色定位从以往的支持服务逐步转向服务和引领同步。高校必须坚持需求导向、合理定位,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化同步”发展的新要求贴紧靠实,不断增强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促进产、学、研、用紧密融合,以服务和贡献开辟自身发展的新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李克强总理特别指出,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

四是注重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已经完成了“规模扩张、学科布局、校区建设”的历史任务,已进入了以“规模增速放缓、提升质量”为特征的新常态,当前“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已成为发展主题。高校要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达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发展。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保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

新常态阶段的高等教育发展应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ADDIN CNKISM.Ref.{923A5B40B14144fbA4B23B0C6A548FB4}[6]。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针对传统上我国高等教育以扩大规模为核心的外延式发展方式提出来的。王战军认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演变,其概念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ADDIN CNKISM.Ref.{4B0465501B6E4e4aA90444F6187EB7BF}[8]。内涵式发展本身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它不仅是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和质量观,也是科学的高等教育本质观和价值观。内涵式发展是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ADDIN CNKISM.Ref.{FD34CC29CA7F4e4b9FA66DCED2FBC79A}[2]。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高等学校切实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把人才队伍作为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把质量特色作为竞争取胜的发展主线,把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把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品质提升的战略选择,把产学研结合作为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ADDIN CNKISM.Ref.{990A91159D0F4051BA280DC4B374A0DC}[3]。在现有高校数量和规模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内涵式发展要求挖掘现有高校的潜力,实施制度创新和结构优化,以质量提高为核心,在规模、质量、效益和速度之间实现均衡发展,确保高等教育运行在均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

 

二、新常态下安徽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任务

 

20世纪90年代初,安徽省高等教育状况可以概括为“规模小、数量少、层次低、底子薄、结构不合理”。199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刻不容缓地发展高等教育,认真负责地提高教育质量”要求。1998年,安徽省进入高速发展快车道,开始朝着“大改革、大调整、大建设、大发展、大变化”的方向不断改革和发展。2008年,教育厅李和平副厅长带领课题组,对安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调研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安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省行列,高等教育规模实现超常规发展,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改善,高等学校更加开放活跃,和谐校园建设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众多问题:一是较长时期内安徽高等教育还面临着继续扩大规模的任务和压力;二是高校结构一元化、布局不协调、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三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四是高校科技创新以及服务经济建设和决策咨询能力不强;此外还有保障不力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以“双百工程”和“质量工程”为重点,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省,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安徽省专业学位研究生只占研究生总数的18%,要力争到2020年,达到50%的比例。为切实推进高教强省建设,2013年,安徽省以计划项目推进方式全面启动“支持本科高校发展能力提升计划”和“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省内一般简称“两个计划”)。

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这份文件提出了新常态下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发展目标,即建立“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未来五年,是安徽省全力打造“三个强省”,实现美好安徽、加速安徽崛起的五年,在加快高等教育转变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安徽省“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坚定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今后几年,安徽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要努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思路,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一、        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形势要求

 

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符合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要求。随着全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安徽省的高等教育发展同样进入了“增速放缓、质量提升”的新常态。目前,全省高等教育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一是由规模扩张为主的高教大省向内涵发展为主的高教强省转型,二是由传统学术型教育为主向现代应用型教育转型,三是由封闭自主办学向开放合作转型,四是由趋同发展向分类、多元、特色发展转型,五是由适应社会向服务、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六是由推进单项改革向全面综合改革转型。2000-2012年安徽高等教育各层次招生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放缓。2003-2007年基本上在10%-20%左右,2008-2012年维持在5%左右。这种变化趋势显然受到国家调控高校扩招速度政策的影响ADDIN CNKISM.Ref.{39E095CF6E99432285069C1C918B578A}[1]。因此,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符合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要求,我省高等教育应当在理论与实践中统一认识,深化理解,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夯实高等教育质量,探索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各种具体方略;要更加重视教育发展规律,在高等教育领地精耕细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赋予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慢工出细活”的环境和机会,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扎实推动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符合高校服务和促进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大学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办学不可推卸的使命和责任。地方高校要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全方位开展服务,包括教育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信息服务、志愿服务和咨政服务。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张大良司长认为,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三个境界:一是主动适应,所有高校都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二是支撑发展,大部分高校及其特色学科要在主动适应基础上,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起到支撑发展的作用;三是创新引领,部分重点大学、高水平大学及其优势学科将在主动适应、支撑发展的前提下,发挥创新引领的重要作用。近几年,安徽省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科技创新试点省、合肥经济圈、加快皖北发展、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等战略正深入实施,安徽高校应当主动对接到上述发展战略中,立足安徽,辐射全国,把打造“美好安徽”“为安徽服务”作为重要办学使命,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找准切入口,努力搭建区域服务平台,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

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符合安徽省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要求。在2010年颁布的《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中,我省高教强省建设的战略目标在时间上分为2012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自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方略、实施"双百"发展方针以来,普通高校数、在校普通本专科生数等指标名列前十强,毛入学率已超全国均值,2012年的目标任务已经圆满达成。今后,重任在肩的安徽高等教育强省建设要在培养和造就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阵地、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等方面花大力气,下狠功夫。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需要我们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在稳定规模、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上下功夫,在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上下功夫,全面建立保障“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为加速建设安徽高等教育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四、新常态下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路径

 

2010年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联合出台了《关于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初步建成能够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支撑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引领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具有安徽特色的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ADDIN CNKISM.Ref.{CE69E2B1850246f6BD5C3F3FD2D037B2}[5]。可以说,这份文件提出了新常态下安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发展目标,即建立“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要实现此目标,就要依照“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的发展理念,深化应用性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工作,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注重对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考核研究,把立德树人、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灵魂。一是要坚持正确的人才培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充分发挥在校教师的引领带头作用,以人格和学识魅力感染学生。二是坚持学生为本、教学优先的基本要求,高校领导要亲自抓教学,完善教学协调和管理机制,努力向教育教学一线输送优质教学资源。三是要建立完善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制度保障。强化管理,从严治教,保证教师一心扑在教学和学生身上。四是建立合作开发、协调育人的长效机制,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引领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升级高等教育结构是政府教育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调整结构的重点是调整学校类型结构,扬长避短,克服同质化倾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更好的服务和支撑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师资结构,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规模;调整高校职能结构,深入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服务,积极推进协调创新机制,提高高校对地方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第三,实施分类指导,开展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当前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实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改革,对高等教育进行重新定位,加强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指导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服务对象和事业发展目标,分类别的建设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应用型大学或是技能型大学等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分类管理包括:分类院校管理,引导各类高校科学定位、错位发展,实现全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各按其位,特色发展;分类专业管理,支持高校设置目录外本科专业或专业方向,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和新兴学科,加快建立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结构;分类教师发展机制,根据学校类别、学科专业特点、课程性质、教师对象采取不同的培养培训方式;分类人才培养机制,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根据不同层次和类别人才,实施不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分类的高校合作联盟建设,安徽省把“开门办学”作为重要抓手,合力推进“合作式”模式。按照“抱团发展、集约办学”的思路,引导联盟高校分类抱团发展,共建学科专业,共享优质资源,共商办学标准,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局面。           

                                                                                                                                                      (作者单位:安徽三联学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