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4期

30年的智库建设之路

时间:2023-08-07 阅读:199 作者:程必定

一、30年发展历程的简要回望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于1986年2月,是当时的中共安徽省委根据我国著名学者于光远、童大林、薛宝鼎等的建议而倡导成立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受省委、省政府委托,专门研究安徽省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成果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成立30年来,先后参与主持研编了全省第一个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1986—2000年﹚,承担了安徽省从“六五”到“十三五”规划有关思路及专题的研究,1988年后扩展到对40多个市、县发展战略咨询研究,研究成果基本被党委、政府采纳,个别成果报国家发改委而受到重视。经过30年努力,己成为安徽从省到市县党委政府在战略研究方面的“智囊团”,被誉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经业务主管部门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的评议、推荐,2014年本会获得省民政厅授予的全省“百佳社团”称号, 2015年又获全国社科联学会工作会议授予的“全国社科联创建新型智库先进单位”称号。

回顾本会30年来的发展历程,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3---1988年,重点是对全省发展战略的研究阶段。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制定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中,提出了到2000年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设想和战略目标,我国的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开始了对全国发展战略的研究。鉴于大包干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对市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时称“农村包围城市”的挑战, 1983年,在省社科院欧远方院长的倡导和组织下,我省社科理论界开始研究城市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成为全省发展战略研究的起点,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也进入孕育阶段。1983年11月25日至30日在合肥召开了“全国中等城市发展战略研讨会”,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4年5月,省委、省政府委托省社科院牵头,联合省计委(现称发改委)、省经委﹙现称经信委﹚、省科委﹙现称科技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抽调社会科学界、自然科学界和政府部门的70多名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展对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由于是多单位的分散研究,需要一个负责组织协调的工作机构,经省委、省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研究室”,亦是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的前身,负责对全省发展战略研究的组织协调工作和最终研究成果《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1986—2000年)》﹙以下简称《纲要》﹚的研编撰写。1985年底完成了《纲要》初稿,在省内多次论证,2006年3月25—26日,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由刚刚成立的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具体组织,在北京召开了有300多人出席的“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论证会”,高度评价了《纲要》。省委常委会和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讨论了这个《纲要》,表示赞同,1988年4月底,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纲要》,省政府随即颁发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为1988---2000年,是发展战略研究向全省展开的阶段。全省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以后,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在以下方面展开全省战略研究:一是应邀对市县发展战略的咨询研究,第一个是五河县委、县政府于1988年12月下旬邀请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对该县进行战略咨询,以后又有全椒、天长、来安、定远、明光、肥西、朗溪、界首、固镇、霍邱、宿州﹙县级市﹚、阜阳﹙县级市﹚、六安﹙县级市﹚、东至、宣城﹙县级市﹚、寿县、青阳、东至等县﹙市﹚及合肥、芜湖、铜陵等地级市的战略咨询邀请, 市县发展战略咨询研究进入了高潮。二是积极参与省级“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思路及有关专题的研究,不少会员和理事还参与所在系统“八五”“九五”“十五”计划的编研,有的还是编研的骨干。三是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是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百年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后,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就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开展对洪涝灾情的调查研究和原因分析,于1991年11月召开了有100多人参加的“治淮方略研讨会”,1992年又呼应联合国在全世界开展“十年减灾”(1991—2000年)活动,开展我省减灾问题的研究,完成长达30万字的研究报告。四是对外开放的研究, 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以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为主成立了“安徽省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即后来的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中心”,为迎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安徽的挑战作了大量的研究,最终研究报告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颁发的国家最高决策咨询一等奖。五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研究,提出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打造“笫二个安徽”亦即“流动的安徽”。六是对小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如1988年开展对我省长江流域36个县市的142个小城镇的全面调研,198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长江流域小城镇概览(安徽卷)》, 1992年又参与编写《长江流域大辞典》,1995年,与省社科院、省建设厅共同组织小城镇发展的调研,并成功召开了“全省小城镇发展战略研讨会”。

第三阶段为2001年至今,是发展战略研究的深化阶段。主要从三个方面深化战略研究:一是深化对全省发展战略的研究,主要是积极参加全省和省直部门的 “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思路及有关专题的研究。二是主动组织重大专项的战略研究,如皖江城市带、东向发展与融入长三角、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全省社会发展战略、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的研究,成果很多,有关建议大多被党委、政府采纳,有的报到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而受到重视。三是继续开展市县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如在此期间,先后对安庆、淮南、六安、马鞍山、滁州、亳州等地级市,以及对寿县、长丰、肥东、无为、庐江、广德、当涂等县(市)和合肥市包河区、蜀山区、马鞍山市的博望新区和花山区、六安市叶集、安庆市宜秀区等市辖区进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四是对开发区的研究,如对合肥、芜湖、安庆、六安、亳州、阜阳、淮北等市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进行过发展规划的编制或发展战略咨询研究,成果也大多被市县党委、政府采纳。

 

二、30年丰硕研究成果的简要总结

 

30年来,本会全体理事和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联系所在部门和地区的实际,积极参与发展战略研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的研编,不少理事还是本部门、本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研编的骨干或带头人,为所在部门和地区及全省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部分理事的研究成果或在本会每年召开的年会上作了交流,或在本会的会刊《战略研究》上作了选载,在会内会外都反响很好,为对本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下面只限由本会组织的研究活动方面,对成立3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评价、影响,做些粗线条、概括性简要总结。

总体上看,本会成立30年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十二个方面:

1.区域经济学研究

省区发展战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区域经济学,以及相关的区域科学。学术界在省区发展战略研究方面与实际工作部门的最大区别,是在于更加强调学理性,从理论思维的角度提出应实施什么样的发展战略,从学理层面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实际工作部门则更加强调实际效果,从发展应用的角度提出如何实施某种战略, 回答“怎么干”的问题。所以,战略研究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术界侧重于解决理念问题, 实际工作部门侧重于解决“落地”问题,这样共同研究的发展战略,就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行性,才是一个好战略。

本会是“以学立会、以干兴会”的,对发展战略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事有凑巧,本会的部分发起人在省社科院工作,1982年,国家计委﹙今发改委前身﹚委托中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组织实施国家社会科学 “六五”重大研究项目《中国经济地理及生产力布局》,邀请我及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的几位老师共同承担项目子课题《安徽经济地理》的研编,我们开始进入了区域经济学领域,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自己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在研编过程中,一方面,我们用第一手资料编著了《安徽近代经济史》﹙黄山书社,1986年出版﹚,为后来研究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历史分析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深感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区域经济学著作。到1984年,本会的前身“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研究室”成立后, 我们就开始有计划、有分工地研究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用以指导安徽发展战略的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已完成《区域经济学》学术专著的撰写,安徽人民出版社热情地接受该书的出版, 1989年6月出版发行。该书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提出了区域经济学的学科概念、理论与方法规范,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区域经济学著作,很快成为我国部分高校区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教材。1992年,我获得了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地方政府对经济运行的调控》,最终研究成果结集为《区域经济运行调控》,安徽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1994年,我获得了一项与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IDRC﹚的合作项目《长江中下流经济发展研究》课题,最终研究成果结集为《区域经济空间秩序》,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上述三部著作的研究与出版,标志着我们对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逐步深入,为对安徽省发展战略的研究奠定了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三部著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均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第一,我们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的许多学者长期以来也致力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不仅每年都发表了大量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还出版了不少有一定影响的学术专著,一直走在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前沿,有十多位理事经常参加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年会,不仅提交论文,还在大会上发表学术演讲,受到好评,是中国区域经济学会成员最多的省份,被誉为中国区域经济学界的“安徽团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志迎教授、安徽大学胡艳教授、安徽省社科院林斐研究员等三位同仁当选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常务理事,也是常务理事最多的省份。第二,我们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的许多学者不仅致力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还向区域的人口、劳动力、资源、环境、城市、金融、法律、社会、城乡规划、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其他区域科学领域研究拓展,取得了更多的研究成果,为对安徽省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宽广、更为厚实的学理支撑。

2、安徽全省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对安徽全省发展战略研究的研究,是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交给本会的首要研究任务。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之前, 省计划委员会年度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管理,不承担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编, 省委、省政府就把这个任务就交给了本会。所以,本会是对全省发展战略的研究过程中成立的,又在全省发展战略研究中走过了30年发展历程中的第一个阶段,标志性的重大成果是完成了《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1986—2000年﹚的研编。

《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1986—2000年﹚是我省第一个由理论界研编并经过立法程序获批的中长期规划,在全国是先例。从此, 我省乃至全国的每个五年发展规划﹙计划﹚,都要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方可实施。我会提交的这个研究成果不仅在程序上是创举,在内容上更有许多创新。主要创新是:⑴第一次科学分析了安徽所处的发展阶段,明确提出安徽实施工业化战略,至今,这个战略还没有过时;⑵第一次用数学模型预测了安徽经济发展的分年度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徽全省到2000年的战略目标体系,所有目标都提前两年左右实现;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 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是集约经营的大农业、轻工业、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机械工业和第三产业,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以普及为主的教育和以应用为主的科技;⑷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把全省划为5个战略布局区,提出要“强化皖中区,提高沿江区,发展皖北区,开发皖南区和大别山区”;⑸在实施保障方面,在全国最早提出“对一部分不同类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的建议,在京论证时受到首都学者的高度赞赏和充分肯定。研究成果结集为《安徽战略研究》,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1990年以后, 省计划委员会即如今的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的职能,增加了编制全省五年发展规划﹙计划﹚的任务,但前期的发展思路及重大专题还要由有关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去做。在这种情况下,本会及许多理事也就参与了我省从“八五”到“十三五”全省发展规划﹙计划﹚思路及有关前期重点专题规划的研究,重要建议大多被采纳。如本会及骨干成员最近三个五年规划承担的研究项目分别是;“十一五”规划承担的是《安徽省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规划》研究,“十二五”规划承担的是《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十三五”规划承担的是《安徽省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研究》。

3、市县发展战略咨询研究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以后,一些市县党委、政府也积极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并邀请本会组织专家组去进行战略咨询。从1988年以后,对县市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就成为本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先后对全椒、五河、来安、定远、天长、明光、界首、固镇、涡阳、寿县、霍邱、长丰、肥东、肥西、无为、庐江、和县、枞阳、当涂、铜陵县、芜湖县、郎溪、广德、青阳、东至、县级滁州市、县级宿州市、县级阜阳市、县级六安市、县级宣州市、县级亳州市、县级巢湖产、包河区、庐阳区、蜀山区、宜秀区,以及合肥、铜陵、马鞍山、安庆、阜阳、滁州、六安、蚌埠等省辖市,还有肥西县三河镇、霍邱县叶集镇、当涂县的博望镇及江心洲乡、合肥市蜀山区的井岗镇和南七街道、庐阳区的三十岗乡、瑶海区的龙岗开发区、淮北市相山区、芜湖市开发区、长丰县开发区产太和县开发区、亳州市开发区、芜湖及马鞍山长江大桥经济,以及一个三峡移民村(长丰县丰峡村)。这样,包括省辖市、县、市、区、乡、镇、村在内 60多个。

市县战略咨询研究采取“三结合”的方法: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即将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理论等运用于被咨询市县实际情况的分析,深度概括出既符合被咨询对象个性特征、又具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发展思路、发展对策,不是泛泛一般性地空谈;二是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即不仅深度研究咨询对象在现在和未来所存在或将会出现的问题,还要立足于解决问题,从开阔思路、寻找对策、向上级政府反映情况争取政策、资金、项目等支持诸多方面,帮助咨询对象解决当前的困难、化解将出现的问题;三是“智力与权力”相结合,即学者、专家与党委、政府密切结合,在咨询的全过程都邀请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参加,共同商讨发展之策,一些重要的对策建议能够得到采纳落实,也就能够解决问题。上述“三个结合”是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成为本会在战略咨询研究方面的一大经验,曾被邀在全国性的会议上作介绍,受到国内同行的称赞,收到了明显效果在省内影响很大。

如长丰县曾长期是“国定贫困县”,综合实力排在全省县级末位。2001年5月,县委、县政府邀请本会组织专家组去咨询, 本会作为智力扶贫项目,免费作战略咨询研究。咨询组深入该县各乡镇、各委局和有关企业调查研究,在准确分析县情的基础上, 提出了“融入合淮、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县委县政府采纳,在这个战略统领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发展,在全省县级综合实力的位次,三年间由全省末位上升到第30位,10年后进入全省10强县,全省第一个脱掉“国定贫困县”帽子。本次战略咨询后长丰县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该县许多村以上干部都知道本会这个战略咨询研究成果的核心思想,表明此项研究成果在该县取得了“落地生根”的效果。

4、跨省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省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尤与相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更为密切,研究省区发展战略,必须注重与相邻地区的密切联系,研究跨省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安徽也是一样,本会在研究全省发展战略和市县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注意到对跨省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安徽与周边省区在地理上相连而发展关系密切的,北部是淮河流域,西部主要是大别山区,东部、南部主要是长三角地区,本会先后对这三个地区进行了跨省区的区域发展战略研究。

关于淮河流域发展战略的研究,我与安徽省社科院的同仁199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淮河流域综合开发战略研究》,该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淮河流域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水多了不行、水少了不行、水不多不少也不行,因为有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建议把解决上述“三个不行”,作为淮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战略重点,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建议,新华社内参摘要刊发了该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并转发安徽、河南、山东、江苏四省的省委书记和淮委主要负责人参阅,受到普遍重视,该研究报告的有关建议也被采纳;《管理世界》发表了该研究报告阶段性成果。2014年,我与安徽省社科院的同仁又获得省领导圈定课题《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该研究成果深刻分析了淮河流域的新区情,多视角论证了淮河流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建议流域豫皖苏鲁4省和水利部淮河委员会,共商共建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区,争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课题前期研究成果《安徽省沿淮经济带发展战略思路及对策》获省社科联2014年“学界兴皖”调研报告一等奖。

关于大别山地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我与安徽省社科院的同仁们于199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与河南、湖北社科院合作研究,安徽省社科院参加该项研究的课题成员大多是本会理事,且起主持和骨干作用。该课题的研究报告第一次提出,要重新认识大别山区情及功能定位,认为大别山地区对皖中地区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保护功能、优质水供应功能、物种保护功能等,不是安徽贫困的“负担”,而是最有发展潜了山清水秀之地,应重点发展生态经济,培育后发优势。研究成果结集为学术专著《迈向21世纪的大别山经济》,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关于与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战略研究,本会许多理事长期以来都作了大量研究,推出了大批研究成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区的研究是热点,还成立了“上海经济区研究会”,本会还是这个研究会的安徽分会,不少理事参与了上海经济区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重点是研究安徽如何与沪苏浙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是瞄准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研究安徽呼应辐射而加快全省的对外开放,重点是推进皖江地区的开发开放。进入21世纪,重点是研究泛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和安徽融入长三角,特别是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研究成果更多、影响也更大。如2013年,我与本会的几位理事获上海城市规划院委托的《长三角城镇化城市群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报告提出,安徽江淮城镇群整体融入长三角城市群2014年3月中旬在上海城市规划院举办的全国性研讨会上专题交流,反响较大。该观点被吸纳到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研究成果结集为《安徽与长三角:“双城战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 2015年5月下旬在“安徽‘十三五’规划思路研讨会”上专题交流, 2015年5月27日的《安徽日报》作了报道。此外,合肥市政协还委托本会常务理事宋宏同志主持合肥与上海的“双城合作”课题,研究报告受到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短短几个月完成的28万字的最终研究成果,结集为《新双城计:合肥·上海战略合作研究》,列为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合肥智库丛书》(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

5.安徽省内跨行政区的发展战略研究

省区内的市县间也有密切的发展关联,促进省内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是一个省区发展的战略问题,这就需要开展省内跨行政区的发展战略研究。本会也十分重视这方面的战略研究,许多理事在这方面有长期研究,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在近期值得一提的,是对南北结对合作和合肥经济圈的研究。

为实施皖北振兴战略,省委、省政府2009年4月下发了《关于在合肥等市县与皖北三市六县之间开展结对合作的通知》,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落实到南北结对合作各市县。主要是合肥市与阜阳市结对合作,芜湖市与亳州市结对合作,马鞍山市与宿州市结对合作,铜陵市与濉溪县的结对合作,以及南北一些县的结对合作。这是属于省内跨行政区的发展战略问题,引起本会许多理事的关注,有的也进行了一些研究,深入到南北结对合作规划层面的研究与编制。如2013年根据省政府关于编制南北结对合作规划的要求,亳州市与芜湖市政府就委托本会研编《亳芜“南北结对”合作规划纲要》(2015-2020),该规划成果提出从六个方面扩大合作领域,以及关于开拓两市合作新思路、构建合作新机制的建议,被两市政府采纳。

合肥经济圈是2006年成立的省会经济圈,2009年又拓展而形成的省内跨行政区的经济合作区,目前包括合肥、淮南、六安、滁州、桐城五市,2015年总面积4.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194.8万人,地区生产总值9107.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33.5%、36.1%和41.4%,不仅在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功能,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新格局中也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合肥经济圈成立10年来,基于成员城市的共同努力,在会商机制、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分工合作、联合招商引资、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科教资源共享、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经济实力大为增强,社会发展明显加快, 成员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核心城市合肥成长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15年3月,受合肥经济圈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本会承担《合肥都市圈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的研编,明确提出合肥经济圈要向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阐明在“十三五”及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合肥都市圈战略升级的方向是渐次推进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战略升级的路径是深度推进区域合作、共建共享。该规划为省、及圈内五市的“十三五”规划都提供了依据,得到了一致认可。

6.皖江城市带的发展研究

本会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历史更早,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1986年。当年, 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本会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联合研究室,承担《芜湖市扩大对外开放的研究》课题,该课题最终研究报告建议芜湖市兴建朱家桥外贸码头,并建议省委、省政府把芜湖市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窗口”、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并于1986年10月在芜湖市召开了有100多位省内外专家和省直及有关地、市领导参加的大型研讨会。上述建议分别被芜湖市委、市政府和安徽省委、省政府采纳。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本会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入了高潮,许多理事不仅从整体上研究(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深入到每个市的战略与规划研究,有的还深入到开发区、重大项目甚至骨干企业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如1992、1998、1999年分别对铜陵市、安庆市、马鞍山市发展战略的咨询研究,对沿江一带的枞阳、当涂、铜陵县、芜湖县、郎溪、青阳、东至、安庆市宜秀区、当涂县的博望镇及江心洲乡等县区镇的战略的咨询研究,对芜湖长江大桥经济的规划研究等,内容很多, 咨询意见大多被采纳,效果很好。对企业主要是战略管理研究,虽然不多,但效果很好。如1998年11月应邀对马鞍山市山鹰造纸公司的战略管理咨询研究,建议该公司上市,时任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咨询研究报告作了批示,促成了该公司的上市。

进入21世纪, 本会对皖江城市带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高潮, 研究的主题聚焦在东向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加入长三角、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等方面,许多理事进行了深入研究,承担了大量的研究课题及规划项目,研究面拓展了, 研究水平也有新的提高,许多建议党委、政府被采纳,为后来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省在整体上加入长三角、江淮地区的城市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等,都提供了重要依据。如本会常务理事刘志迎教授于2008年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征集课题《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系统深入分析了沪、苏、浙、皖、赣等5省市的分工与合作,提出安徽、特别是皖江城市带承接沿海及境外产业转移的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了参考。研究报告结集,由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为该书作序,这在全省是少见的。

7.促进皖北崛起战略的研究。

皖北地区地广人多,在全省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又是农业大区、农村人口大区,是全省最大的“区域短板”。为加快改变皖北地区的后进面貌, 省委、省政府于“十二五”期间提出了促进皖北崛起战略,本会不少理事也深入研究这个战略,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实际上,本会从成立起,就一直重视皖北地区的战略研究,研究的领域虽然很广,但主要是聚焦于“一长”“一短”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所谓“一长”,即是对皖北地区“长板”的挖掘与培育,意在培育后发优势,加快皖北崛起。在这方面,又主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对中心城市的研究,目的是培育增长极,带动皖北地区的发展。在这方面,本会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应邀分别对阜阳、宿州、界首三个县级市进行了发展战略咨询研究,如第一次提出把阜阳市建设成为皖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宿州市建设成为皖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把界首市建设成为皖豫接壤地带的次区域经济中心,对这三个市的发展都起到了指导作用。二是对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目的是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快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在这方面,本会主要又突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和开发区转型升级的咨询研究,如1997年应邀对皖北煤炭集团及刘桥二矿发展的咨询研究,2012年应邀对打造淮南市经济升级版的咨询研究,是从推进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的角度挖掘与培育“长板”;又如2006年应邀参与对淮北市食品工业园发展规划的咨询研究,2010年应邀对亳州市省级开发区的规划咨询研究,是从推进开发区转型升级的角度挖掘与培育“长板”,以上研究成果大多被采纳,对挖掘与培育皖北地区的“长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所谓“一短”,即是针对制约皖北地区发展的“短板”进行研究,以补“短板”、促发展。在这方面,本会及理事们的研究成果也很多,所提的对策建议都很有参考价值,有的被省委、政府和皖北地区的党委、政府采纳。如对针对皖北地区在水方面“三个不行”的“短板”,1993年开展的对《淮河流域综合开发战略研究》,提出皖北地区要大力发展节水型、避灾性产业;又如针对皖北地区城镇化发展不足的“短板”,1995年开展对皖北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调研、2013年又开展对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调研,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大多被采纳;再如针对皖北地区资金限制的“短板”,2012年参与对皖北地区地方金融体系改革与发展的研究,提出农村信用社要加快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等建议,省委书记张宝顺、省长李斌、常务副省长詹夏来及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陈树隆等多位省领导在研究报告上作了批示,所提建议被有关部门采纳。据了解, 皖北地区的所有农村信用社,都在2015年前完成了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对化解皖北地区资金不足的“短板”起了一定的作用。

8、安徽省减灾研究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本会立即开展治淮研究,当年10月召开了有100多人参加的“治淮方略研讨会”,产生了较大影响。1992年,为呼应联合国倡导的“国际十年减灾”行动,省委、政府委托本会承担《安徽省十年减灾研究》重大课题的研究,20多个省直部门参与研究工作。该项研究的第一次全面分析了安徽省50多年来的灾害发生史,总结经常出现的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环境灾害、土地灾害、事故灾害和地质灾害等六大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总结了安徽省50多年来救灾、减灾的经验教训,系统提出了未来十年的减灾思路与对策,并运用计量模型对安徽十年减灾效益进行了预测研究。这样的深入研究不仅在安徽省是第一次,也走在全国各省区的前列,研究成果受到联合国“十年减灾委员会”来皖考察官员的充分肯定,成为联合国和世界银行援助安徽有关减灾项目的重要依据, 对全省减灾、防灾、避灾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成果结集为《中国安徽减灾研究》(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获全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9、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研究

在2011年以前,安徽全省有17个地级市,数量仅次于广东、河北,居全国第3位,而经济规模大大超过安徽的江苏和浙江省,地级市分别只有12个、11个,显然,安徽的地级市过多了。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快速交通体系的拓展,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会发生新的变化,我省地级市过多而县级市过少的行政区格局,不仅不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的已严重限制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调整。2004年受省政府委托,我会承担了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的研究课题。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极为敏感, 研究中特别强调科学性和可行性两条基本原则。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科学性问题,本项研究主要是突出把握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演变的客观规律,指出安徽省已进入以城市为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演变阶段,再过一段发展时期,又将进入以城市群或城镇组群为主导的区域空间结构优化演变阶段,政府要适应这样的演变规律,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行政区划。关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行性问题,本项研究强调,只有在中心城市发展了并确有紧迫需要的情况下,才能调整行政区划。由于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发展较快,且有扩大空间的紧迫需要,所以建议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撤销地级巢湖市,有关县区就近划入合肥市、芜湖市、马鞍山市;由于铜陵、淮南两个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升级也迫切需要扩大空间, 所以建议在“十二五”规划末年调整铜陵、淮南两市的行政区划,将枞阳县划给铜陵市、寿县划给淮南市,也同时解决地级市“小马拉大车”的问题。这些规划建议经省委、省政府同意报国家民政部,受到充分肯定,已先后如期实施,体现了本会作为社会智库的战略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

10. 安徽省主体功能区研究及规划研编

觉中央、国务院明确表示,我国要坚定地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本会及许多理事十分重视我省主体功能区的研究与编制问题,也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作为集体研究,本会在这方面重点做了两件事:

一是成功地争取将江淮地区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在国家发改委主持编制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第一次征求意见稿中,安徽全省大地都或是农产品主产区等限制开发区,或是自然保护区等禁止开发区,没有一个地区列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这对安徽未来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针对这种情况,2008年1月,本会联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的知名专家共同研究,提出江淮城市群可以进入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并同时向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提交了《关于构建江淮城市群并纳入国家重点开发区的建议》, 省委多位领导作了批示, 省政府也向国家发改委申报了这个要求(见皖政(秘)2008(47号)文件),获国家发改委主要负责人批示,建议被采纳,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徽的江淮地区列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只是按统一表述规范,将“江淮城市群”更换为“江淮地区”,地域范围是一样的。

二是2015年3月受涡阳县委、县政府委托,本会与省社科院经济所承担《涡阳县主体功能区规划》研编,规划成果己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县人大审议通过并付诸实施。该规划是我省第一个县级政府主动研编的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成果独立而科学地构建了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体系,为我省下一步全面开展县级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了理论与方法上的借鉴;此外,该规划对该县不同类型的乡镇提出了与其主体功能相一致的评价体系,不仅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认可,而且涡阳县委还决定,从2016年起,全县开始使用这个评价体系考核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进一步完善了该县的制度体系建设。

11、安徽省城镇化、人口与劳动力转移研究

安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与劳动力转移持续推进,引起本会及理事们的高度关注,许多理事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联系实际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见解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全省城镇化、人口与劳动力转移作出了贡献。其中,近年来由本会组织或由有关方面委托研究的,择其要者有:

一是2012年受上海城市规划研究院和上海城市规划学会委托,承担《新形势下安徽和长三角城镇化城镇群发展研究》课题。该项课题研究提出,长三角城市群要提质扩容,安徽的江淮城市群应纳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安徽应发展次区域城镇群等。该项研究成果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建议,己吸纳到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是2015年承担省科委招标课题《皖江地区小城镇转型发展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对皖江地区小城镇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乡村型”小城镇向“城市型”小城镇﹙即新市镇﹚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对皖江地区各类小城镇的转型发展有启迪意义。

三是2015年受省发改委的委托,承担安徽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安徽“十三五”人力资源与人才强省研究》,科学预测了安徽“十三五”期间将出现“人口拐点”,预判了安徽人才供需及缺口,并提出了对策建议,为编制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四是2010年受省发改委托,承担《安徽省“十二五”就业问题研究》课题。该项课题研究在预测安徽省人口与劳动力演变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徽省“十二五”期间实现充分就业的思路与对策,主要观点被政府采纳,研究成果发表在《安徽人口发展策论》(Ⅲ)(安徽文献出版社,2011)。

五是承担省社科规划课题《安徽省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研究》。该项课题研究在深入分析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人口与劳动力转移式的扶贫思路,研究成果集结为专著《农民大分流》(黄山出版社,2008),受到读者欢迎和出版社的好评。

12.安徽省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本会及理事们对安徽发展战略的研究,既突出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又不忽视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自本会成立以来,在社会发展战略问题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本会理事对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大为增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不少研究成果有深度、有见解,有的研究成果发表后社会反响大,有的对策建议报党委、政府而被采纳,作用很大,为促进我省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这方面更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了解不多,甚为遗憾,今后要加以补充。不过,近两年来由本会主持的两项研究成果值得总结介绍:

一是2013年1月受时任省长李斌委托,与安徽行政学院、省社科院文化哲学所合作研究的《诚信安徽建设》课题。该项研究基于问卷调查,分别就安徽省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政务诚信和司法公正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加强诚信建设的与思路与措施,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宾宜同志批示省直部门有关参考、采纳。

二是2014年7月受省发改委的委托,承担安徽省“十三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安徽省“十三五”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研究》。该项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省的区域品牌及次区域品牌,提出了提升我省区域品牌影响力的思路与对策,为编制我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该课题研究成果收进《安徽与长三角:“双城战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年﹚。

 

三、向新型智库实体化转型的探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办[2014]65号文件﹚,提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有六条标准,其中第一条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作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对照这条标准,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虽然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有30年的发展史,如今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我们所“立”的,不仅是学术团体,如2014年荣获了民政厅颁发的全省“百佳社团”的称号,“立”的也是新型智库,如2015年又荣获了全国社科联学会工作会议颁发的“全国社科联新型智库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因为我们在2000年以后,也就是在30年发展历程的第三阶段,就着手向实体化转型,也有15年的历史了。总结向实体化转型的15年探索,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1. 组织与团队建设

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30年来,已经召开了六次全省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六届理事会,每届理事会都按照根据《章程》的规定,积极开展组织建设,核心是推荐、选举每一届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织理事活动,发挥理事作用。1986年1月在推荐、选举第一届理事会时,根据省委的建议,理事由三部分人士构成:一是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该专业的学者、专家,二是省直单位规划部门在职负责人,包括一些地级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三是已离退休的经验丰富、身体健康的厅局级老干部,理事总数在百人左右,可聘一些省级老领导为顾问。以后每届都是这么做的,理事人数不多但水平高、队伍不大但专业全,是本会历届组织建设的两个鲜明特征。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的每位同志和各位名誉会长、副会长、顾问、正副秘书长,都认真负责,不图回报,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做了大量研究,为本会的发展和全省的战略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30年来,本会理事中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多是单位的学术、教学和工作骨干,还有一些同志陆续走上了厅级、地市级乃至省级领导岗位。

由于本会经常被市县党委、政府邀请进行战略咨询研究活动,需要组建一支召之即来、能分能合、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每逢有市县邀请,就从理事中遴选一批学者、专家,成立一个战略咨询组,每组人数10人以下,承担一个市县的战略咨询研究任务,每次咨询时间3-4天,结束时要提交文字的咨询研究报告。2000年以后,一些政府部门通过招标形式邀请本会参加发展规划编研工作, 每逢中标,也从事中遴选一个水平高、配合好的小型团队,承担规划编研任务。这样,逐渐形成了一支多学科、高层次、跨单位、紧密型的实体化研究团队,在战略咨询研究过程中推进本会向实体化转型。团队部分核心成员在省外和全国都有一定影响,一些核心成员还曾应邀参与山东、江苏、江西、湖北等省的市县发展战略及大型企业战略管理咨询研究活动,这些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这样,通过30年的组织建设,本会已形成了两支队伍:一是规模较大但较为松散的理事队伍,符合群众性学术团体的组织建设要求;二是规模较小但较为紧密的研究团队,符合实体化新型智库的组织建设要求。此外,常务理事由于人数多、分布散,一些在研究机构工作且相对集中的常务理事经常开会议事,由会长主持,时间有长有短,他们成为事实上的常设理事,在常务理事会闭会期间领导和处理会务,重要决定征求副会长意见。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有效、可行,也是本会从实际出发对会务管理的一种创新。

2.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个学术团体和新型智库研究能力、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表征。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成立30年来, 学术活动也很活跃,在学术活动中展现了本会的研究能力、组织能力,也扩大了社会影响力。30年来,本会的学术活动大体有以下类型:

一是一年一次的学术年会。根据当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要求,每次年会确定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征集论文,充分准备后召开学术年会。到2016年,这样的学术年会已召开了31次。

二是与有关学术团体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比如,与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分别于2002年、2007年在合肥召开了两次全国性的专题学术研讨会;在省内,分别与省经济学会、新四军研究会、应用哲学学会、江淮时报、省政协经济委员会等团体和单位,都先后多次联合召开学术研讨会。

三是专题学术研讨会。主要是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召开的,一般由课题组召开,规模不等, 出席人数有的超过100人,有的只有10多人。规模较小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次数很多,根据任务情况而定,每月大体要召开2-3次,人数不等。由于规模较小,讨论充分而热烈,经常发生学术争论,很有深度。

3.会刊工作

《战略研究》是本会展现研究成果和对外交流的“窗口”,创刊于1984年8月,是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批准的“安徽内部资料”(准印证第00—095号,双月刊), 主要是刊发本会成员的研究成果、研究动态及其他人士对安徽发展战略研究的优秀成果,赠送省四大领导班子成员、地级市党政主要领导.省直有关厅局负责人和本研究会﹙院,筹﹚成员。本会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32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