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5期

关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情况调研

时间:2023-08-07 阅读:170 作者:省政协调研组

2016年3月,省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合肥、芜湖、滁州、亳州等4市调研企业, 与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部门负责人座谈讨论,了解我省战新产业进展状况,以及存在困难和问题,广泛听取各方意见与建议。并分赴江苏、四川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区域与产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我省把握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加大“调转促”力度,推进14个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十三五开局全省战新产业呈现出速度加快、集聚增强、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

全省战新产业增长逆势上扬。2015年全省战新产业产值达8921.5亿元,产值增长17.6%,高于工业产值增速11.5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达58%。其中14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产值 3082.7亿元,增长19.7%,高于全省战新产业增速2个百分点。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四大产业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电子信息、新材料两大产业产值均超2000亿元。去年七大战新产业均实现了两位数高增长。新能源产业表现最好,增长28.1%,信息技术产业,增长24.4%,增速居第二。

各地战新产业增长态势向好。合肥市继续领跑,战新产业产值达2788.8亿元,占全省战新产业产值的31.3%,其4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产值865.7亿元,增长51.1%,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过千亿元,增长29.9%,占全市战新产业产值的47%,占全省信息技术产业的57.2%。芜湖市战新产业产值1371亿元,增长18.2%,其中新能源产业增长26.6% 。滁州市战新产业产值521.6亿元,增长25.5%。其中智能家电444.7亿元,增长11.3%。亳州市战新产业产值228.3亿元,增长29.8%,其中医药工业产值232.06亿元,增长14.7%。

优势产业发展加快,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协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战新产业,新型显示的龙头企业京东方,实现了液晶面板的本地化,从上游的玻璃、膜到下游的整机全产业链配套企业200多家,市场占有率升至20%以上。集成电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环节,产值三年翻两番,集聚70多家企业。

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平台建设加快。合肥市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清华、中科院、北大、合工大共建高端研发平台,与英特尔、微软、阿里巴巴等合作建立一批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平台。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达20家。加快“走出去”步伐。合肥市4个省级战新产业基地开展跨境招商,埃夫特企业收购两家欧洲企业。

战新产业推进力度加大。在全省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确立之后,各地发展方向更明确,园区有牌子,招商有面子,工作有抓手。合肥、芜湖、滁州、亳州四市各自建立了基地工作领导小组、重点项目联系机制,加大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各地市县区级财政设立战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新常态下我省战新产业提速很快,呈现出超越式增长,成绩斐然。但面对的挑战压力不小,我们处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 战新产业发展仍然规模偏小,等不足,与其他省份相比,还存在差距。具体表现为:

1、           战新产业规模偏小

我省战新产业规模不大。七大战新产业产值加一起还不到1万亿元,2015年过万亿元目标没有实现,只占规上工业产值的比重22.4%,占全省GDP产值40.5%。电子信息产业居40个工业大类行业之首,规模最大、也仅占规上工业的比重5.6%,其他战新产业占比更小。短期内新兴经济的支撑力还不足。

相比而言,2015年江苏省战新产业产值4.5万亿元,全省GDP的63.7%。我省战新产业规模只相当于江苏省不到五分之一,占比也低了20多个百分点。信息技术产业我省的规模仅相当江苏省的15%,还略低重庆市。战新产业规模,以及单个产业规模与江苏、四川省存在差距。

2、集聚发展差距拉大

各地战新产业竞相发展,发展力度有很大差别。当前支持战新产业扶持政策,加杠杆的重点在区域上,而不是产业上,这样同一产业,享受政策不一样,势必会要进一步拉大各地之间的发展差距,以及加剧产业分化势头。合肥战新产业体量最大,规模位居全省第一,是芜湖市的一倍多,是滁州市的5倍多,亳州市10倍多。除现代中药产业外,合肥市战新产业企业数量多于其他地市。一些先发地区战新产业,各路资金涌入,投入加大,后发地区战新产业起步晚,集聚程度低,投入少,尽管在行业细分领域具备了加速推进的条件,相应的激励、扶持政策却没有及时跟上。江苏与四川省,各自成立战新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市场化运作,对战新产业的项目进行股权投资,避免区域不均衡的问题。

3、产业技术层次较低

目前我省战新产业总体上处在“产业高端、技术中端、制造低端”的境况。缺少象科大讯飞这样拥有核心技术企业,以及象量子通讯能支撑起一个全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明专利产品。重点产业的核心技术是“跟跑”而不是“领跑”。如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机器人等优势产业核心配套与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依赖进口,仅合肥市每年从国外进口价值约300亿元的芯片。机器人产业也是如此,不掌握核心零部件,机器人行业产业带动力、竞争力不强。打造一批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缺少全球化视野和格局的创新企业,目前我省企业能够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屈指可数。在这方面与江苏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

4、高端人才缺口大

高端人才问题,是本次调研中企业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人才问题是老生常谈,专业人才的紧缺,特别是高端人才匮乏,直接制约着战新产业的发展。尽管近年来人才政策出台了不少,但是政策的叠加效应没能充分发挥出来,招商引资的思路还是传统模式,招商引智没有作为重点,高层次人才与团队引进,以及高起点技术创新,推广应用还远远不足。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领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国内外行业技术顶尖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人才流动性大。打造世界级的产业,离不开全球一流的人才。据统计,我省境外专家数量仅相当于江苏6.5%,上海7.1%,其中技术类人才偏少。四川成都高新区人才引进重点突破放在本地人才,以及在外四川籍人才为突破口,配套系列政策,人才稳定性高,人才集聚力大,这反映了我省人才培养、引进瓶颈,机制还待突破。

5、创新体制活力不足

目前我省战新产业的高增长,靠的是政策刺激、政府托底,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平板显示产业受益国家与地方双重补贴、政府采购政策, 而不是造创新市场竞争力不强。企业已成为我省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主体,省内规上企业有研发活动只有30%,创新型企业数量不多。科研成果的转化、股权激励、智库建设等创新体制还处在探索之中。技术产业联盟还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行业研发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6、企业融资成本过高

创新型企业多是小企业,难以获得政策性资金。政策性资金重大轻小。偏好龙头大企业,而大企业“不差钱”,与小企业 “资金饥渴症”形成鲜明对比。研发类、科研型小企业,是轻资产,无抵押物,难以从银行货款。没有资金作支撑,没有孵化平台器,企业无法研发出好的产品,也无法推广。由于研发投入并不是小数目,面临不确定的环境,具有高风险性特点,企业技术研发难以获得风投基金支持,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创新资金的渠道不畅,创新投入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近年来建了一些孵化器与加速器,但做到象成都天府软件园上规模、成气候、有影响的创业乐园还是太少了。营改增虽然减轻了企业负担,但一些科技类企业税赋不降反升,负担加重。

7、政策扶持效率不高

政策支持精准发力做得还不够,当下从中央到地方扶持战新产业发展的各类政策不少,投入力度也是逐年加大,然而部门各管一块,资源极为分散,没有很好整合,碎片化现象严重,政策效率没有最大化。对战新产业推广应用试点政策力度也不够大。如新能源汽车,我省政策支持力度还要加大。如江苏省扬州市财政拿出2个亿元支持城市新能源公交。浙江推出5年5000亿元的机器换人补贴。另外,对于关键技术,以及重要创新平台建设,财政资金投入不够,充当种子基金和风险基金,发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以及政策连续支持方面还要进一步明确。

8、考评价机制不完善

调研中,各地反映省级战新产业基地的扶持政策不完善的问题较多,政策针对性不强。对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新产业扶持不加分开,政策“一刀切”,不是一个产业一套政策一个评价体系,而是一套政策对应14个战新产业基地,难免生搬硬套。部门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年度评估指标体系》部分考核指标与当地战新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资金管理办法相冲突。省级专项资金下达滞后,与重点项目建设不同步,增大资金短缺压力。机器人产业的资金后补助,部分政策难兑现等问题。考核目标过分注重发展规模、产值、税收等“量化”指标,分年度考核一些目标定得过高,与实际脱节。智能家电在全行业产能过剩的形势下,规模再扩张有限,产值增长目标就难以完成。显然成长期战新产业加大技术创新的指标考核权重。自主创新能力、科研水平、经济效益等“质量”指标权重加大。另外,战新产业没有考虑准入与退出机制,纳入政策扶持的战新产业也会越来越多。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