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5期

推进新形势下农村改革的根本遵循

时间:2023-08-07 阅读:156 作者:孔令刚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把“三农”工作定位为治国安邦的重中之重、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4月25日,习总书记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加强城乡统筹,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并对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必须把握的主线、守住的底线,改革的根本目标和任务等作出了系列部署。围绕主线,守住底线,实现“三农”“强美富”,是新时期深化农村改革的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并贯彻落实。

 

一、围绕根本目标,实现“强、美、富”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十二五”时期,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果丰硕,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农民收入实现倍增,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 “定海神针”作用。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难题和挑战还不少,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习总书记一直高度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他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既体现了习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也是新时期的新“三农观”和现实标杆,更深刻揭示了重农固本的全局意义。实现中国梦,基础在“三农”,实现“强美富”是三农中国梦。

实现“强美富”要以习总书记的新“三农观”为统揽,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树立强烈的短板意识,切实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实现农村美,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提升农民素质,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富裕农民,提高农民幸福指数,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围绕根本目标,实现农业、农村和农民“强、美、富”。

二、扭住三大任务,加快农村发展

习近平强调,加快农村发展,要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新时期要扭住这三大任务,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习总书记指出:“农业的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这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指明了方向。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大体系,调整优化农业产业、产品和布局结构,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建设美丽乡村。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由“以点为主”向“由点到面”战略转换,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协调推进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生活的美好家园,成为农民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培育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快慢,决定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习总书记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破解“谁来种地”问题的重要举措。要培育一支有文化、有技术,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引导他们领办或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农村社区等农业领域,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服务等,打造一个富有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农业从业群体。

 

三、把握一条主线,深化农村改革

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新的时期进入改革“深水区”,要防止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错误,就必须依靠和坚持正确的政策。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他强调,要抓紧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真正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从安徽开始。“大包干”是安徽农民的伟大创造, 是农村改革的标志性事件,被习总书记称为“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小岗村的小小一步,催生了中国农村改革历史性的一大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围绕调整农民与土地关系的体制创新,重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安徽农村改革的经验被推广提升,逐步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作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此后党中央从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各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和完善。习总书记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对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和经验,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

习总书记指出,“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家庭基本经营制度必须要在产权这个根本问题上有所突破。新时期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制度政策设计要围绕优化处理农民与土地关系这个主线,一是要明晰集体土地所有权,强化家庭承包经营权。二是要重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三是要开辟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从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入手,实行土地农民所有,完善家庭承包经营权 ,必须明确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民,决策权和收益权在农户。

实现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推动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是农村改革在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问题上的又一次重大制度创新和顶层设计。土地是整个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和基石,土地制度集中体现了农村的各种社会关系,是任何农业社会的制度根基,是农村各项制度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调整优化农民与土地关系为主线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稳定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党在农村基本政策的落实。二是有利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三是有利于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四是有利于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促进农村社会稳定。

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变迁中,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始终是国之基、社之本,不仅关系到微观的资源配置与利益分配,更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开展土地确权登记是中央深化农村改革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土地确权对农村的后续改革及农村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新形势下,要把握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这条主线,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改革。

 

四、守住基本底线,维护好农民利益

在小岗村召开的农村改革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掷地有声地明确了农村改革必须守住的底线。他谆谆告诫:“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可以示范和引导,但不搞强迫命令、不刮风、不一刀切。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农民的土地权利既是生存权又是发展权,深刻地影响着农民的切身利益以及农业的长期发展。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不论承包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习总书记强调,在小岗村大包干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

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家庭基本经营制度的顶层设计,新时期在以稳定农村家庭经营基本制度的土地确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坚守“底线思维”。一是坚守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这“三条底线”。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土地制度改革涉及农民的根本利益,涉及农村的根本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必须坚持土地的公有性质。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促进农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制度保障。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为防止一些人以搞农业的名义到农村大量租赁土地后搞非农建设、搞“非粮化”,侵犯农民利益,影响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行为必须进行制度性的安排。对资本下乡以及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严格把好耕地保护关,严禁一些人以改革之名行占用耕地之实,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的现象的发生,建立起规范、管用的准入和监管制度,扎好防范风险的“篱笆”。二是坚持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是一种情怀,更是实现小康的底线要求。保护和调动好农民的积极性,是党正确处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基本准则。深化农村改革,必须把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绝不违背农民的意愿。坚持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依法保障农民的合法财产权、平等就业权、公平受教育权以及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绝不能忘掉农民的冷暖,绝不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绝不违背农民的意愿。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该充分保障农民利益才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政策选择。历史上,什么时候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就获得了制度变迁的巨大成功,而什么时候违反或忽略了农民权益,就阻碍了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规律,阻碍了制度的发展。因此,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要将农民权益放在第一位,才会获得成功。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