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6年第5期

铜陵市农民创业实践经验及启示

时间:2023-08-07 阅读:168 作者:汪建华 张金苗

农民的职业是务农,农民有地就不会失业,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就业的传统观念。如今,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产业和主体的变化,使农业成为社会职业,农民成为职业农民。如何引导和推进新形势下农村农业创新创造、农民创业就业,是三农发展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近期,围绕这一问题,我们对铜陵市10位农民创新创业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新型农民的创业之路及其特点

铜陵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辖12个乡镇,总人口74万,农村劳动力20.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9.5万人。近年来,铜陵市以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改革,优化创业环境,积极引导大学生、复退军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据调查,近两年来已有7000多农民工等各类人员返乡创业,其中基本实现自主创新创业的达220人,创办种养加销等各类企业100多家,年收入3.2万元以上,带动就业3132人,走出了一条农民创新创业职业化、农业转型发展现代化的新路子。其中有10位农民的创业具有典型意义。

—— 周红,17岁走出校门,22岁从上海打工回来创业。先后创办了铜陵县宏愿2000电脑培训学校、铜草花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电子商务众创基地铜陵商城,入驻商家300余家,销售农产品种类达2万余件,年交易额预计3000万元以上,公司主要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以保护价订单收购的模式与种养大户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利益合作关系,基本实现了财政创收、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目标,带动周边1000多农户发展生产,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张林兵,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学校毕业后到企业打工,2011年回到铜陵成立安徽张林渔业有限公司,从塘口做起养殖非洲黑鲶鱼、黄颡鱼、鲈鱼、鳜鱼等鱼种的养殖。公司实行“基地+农户”模式,使300多个农户成为规模水产养殖户,养殖户年纯收入平均达到5万余元,高于当地农户收入的150%以上。目前公司拥有标准化示范养殖基地340亩,年销售收入达到800多万元。不仅为农民创造了直接就业岗位,还带动了4000多亩特色水产业的发展,为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做出新贡献。

——金如林,大学毕业后放弃到外地就业的机会,回到家乡铜陵独立创业,立志把祖辈世代种植的生姜做成大产业。他用几年时间学习种植加工技术,广泛调研市场需求。2006年投资40万元创办了佘家贡姜厂。经过多年稳步发展,把一个名不经传的“家庭小作坊”发展成为占地面积30亩、固定资产近500万元、年产生姜各类加工产品400吨的规模企业,以生姜加工厂为依托金如林出资100多万元成立了佘家大院生姜专业合作社,与180多户姜农签订1000亩的生姜种植基地订购合同,带动姜农每年增收2000多元。

——伊银霞,1979年9月出生,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某外企工作。2012年毅然回乡创业,成立安徽伊梦腾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公司下辖2个养猪场,吸纳附近20多个村民就业,去年经营收入逾680万元。同时带动30个农户开始从事生猪养殖,户均年盈利在10万元以上。伊银霞积极从事公益事业,免费为本地区的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消毒药水与部分防疫疫苗,并将猪粪发酵后无偿供应给农户种植瓜果、苗木、蔬菜等,年提供猪粪2000吨,减少化肥投入20万元。

——徐红专,16岁时随乡亲们进城打工,先后在砖瓦厂、印刷厂当过工人,1999年回乡创业。从种植培育树桩盆景,一盆只卖几元钱起步,到一亩地培育500盆,三亩地3000盆,再到50亩地10000多盆,后来又与4位种植大户和100多户村民联合,成立了铜陵市大院盆景技术推广专业合作社,到目前为止,基地已发展到了200亩5万多棵盆景素材的种植规模,年产高档花木盆景3千余盆,年销售额600多万元。徐红专创业不仅建设了高标准高效益的现代化专业盆景生产园区,而且形成了地方民俗观光、盆景特色农家乐等生产和服务经营模式,积淀了区域特色文化的发展。  

——古德兵,2013年回乡创业,成立铜陵玉龙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以生态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生产为发展方向,以优良品种和特色养殖为抓手,以先进的科技和区位优势为依托,个人投入资金47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的蔬菜种植基地500多亩,露天菜地260多亩。公司按照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同时从育种、育苗到栽种等多环节一体化,为周边种菜农户提供服务。蔬菜销售直接与市超市对接,与多家工厂、学校进行订单销售,公司有专用蔬菜配送车辆,解决农户销售渠道环节多,销售难的问题。公司还坚持种养结合,建有标准化养猪场2000多平方米,年生产商品猪2000多头。建设了沼气工程和有机肥料场,使生产形成良性循环,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常年固定员工10多名,带动金龙村和周边农民130多户自主创业就业。

——韩荣宗,1973出生,2003年从部队复员后在商贸领域经营打拼,积累了一定经营管理经验和资本金。2011年开始关注农业产业,2013年成立安徽永兴岛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8000余亩进行农业开发,目前公司已投入6300万元,建成有机养殖鱼塘1200亩,花卉苗木基地270亩,新增有机种植基地3500亩,年产值2800万。固定就业员工达到35人,其中技术人员18人,安置附近农民15人。永兴岛从一个荒岛已初步成长为综合型有机农业基地,为养殖、种植、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路径。

——程康,1964年生,2009年从经营矿山转而投资农业,开始了新一轮创业活动。他流转土地500亩,以花卉苗木种植为产业,以“合作社+基地+农户”三位一体的供、管、销一条龙生产模式,引领农民20多户从事苗木花卉经营。2013年9月以花卉苗木基地为基础,组建了朱家山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社员发展到201人。合作社围绕“五统一”(全面实行统一供应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供应种苗、统一定级包装、统一销售渠道),为社员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两年来,经苗木专业合作社牵头组织调运的苗木达30多万株,远销至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多个省市地区,销售收入达100多万元,种植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  

——王世林,1969年出生,现为铜陵世林粮食种植和利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他从种植小麦、水稻等传统产业起步,按照土地流转、农机服务、养殖产业融为一体的合作经营模式,逐步走向生态种养业,绿色发展创业之路。从江苏扬州引进绿壳蛋鸡苗进行林下养殖,后发展成鸭、鹅、孔雀、山鸡等各种珍禽养殖,承包大片松树山进行规模化养殖。他以自己的养殖场为示范,承担了全村有发家致富愿望的农民的技术培训。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300多户农民走上了特色种养的路子,年户均增收1000多元。

——赵小庭,高中毕业后到广东中山市打工,2009年回乡创业,成立铜陵县祥庭养殖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蛋鸡、土鸡养殖及销售,现已发展社员80户,其中核心社员58户,固定资产120万元,固定职工8人。祥庭养殖专业合作社自成立起,多次开展技术培训,发放技术资料10000多份,受训人员数达116人次,为社员统一采购鸡苗30万只,统一组织外销鸡蛋3000吨,2015年存栏蛋鸡比上年同期增加2万只,全年实现产值900余万元,实现利润90万元。下一步将“注册一个商标,打响一个品牌,拉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农户。”

    分析10位农民创业就业的实践,共同的特征有以下几点:一是创业者都是有文化、有理想、有梦想的新一代,他们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生在农村长在农家,对农村有感情,对农业有情怀,对乡亲有眷恋,满怀创业致富的激情与梦想;二是创业者都有着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经历,有的大学毕业有知识,有的多年在外长见识,有的打工节俭有积蓄,有的多岗位历练会经营,还有的跨行业瞄准了新机遇,他们为决心创业,回乡创业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选择家乡创业就业的基础;三是创业者从传统农家走出,回到已经变化的农村创业,拥有新理念、新身份,通过创业就业,把自己变为现代农民,把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从他们的实践看,运用组织化、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手段全面提升农业,引领农业发展走向新阶段;四是创新创业带来了新岗位和就业机会。回乡创业的农民成了农业企业的老板,回乡就业的伙伴成了企业的股东或职业农民,一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乡邻成为企业的雇员,家门口劳动有了固定的职业和收入,大家各得其所。创业使旧格局有了新改变,农业成了体面的新职业,农民收入拓宽了新渠道。


二、农民创业路上的成功经验

调研中细细品味10位农民创业之路,总的感觉是创业创造是发展之源,历程中有喜悦,更有艰难,有成功,更有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从传统产业起步,着力改造提升产业,促进农业转型升级。10位创业者不论经营重点在哪里,都是立足于传统产业起步,从粮食、蔬菜、苗木花卉以及养猪、养鱼等产业干起,用生产的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和产品的品牌化、特色化和市场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韩宗荣为例,他承包荒地6000亩起步,注册了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引进企业经营的理念和机制经营农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先后建起了绿色生产基地、生态养猪场、养鱼场,以此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综合种养,一体化经营。不仅创新了产业,更重要的是引导农业朝着安全高效,可持续方向的发展。

2、从出生地出发,以创业带就业,促进农业职业化。创业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创业使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技术达到了集成化应用,农业走上了转型发展的路子,同时也为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新农民,提供了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岗位。就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岗位不再是不受管理约束的岗位。10位农民的创业,都是从自己的出生地出发,立足于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通过创新创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新农民就地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共吸收390多名农民重新就业,在新的岗位上成为职业化农民。

3、立足于自身积累,扩大农业有效投入,促进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创新创业重要的是增加投入。10位创业者在创业中,不是把眼睛盯在政府财政投入上,而是走依靠自身积累,股份制投入的路子,把产业做强,把成本做低,把产品做精,把市场做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他们大多是多年在外打工,有了一定的积累。回乡创业时腰包有了钱(建议删除),看准了产业,选准了项目,投资发展有了方案。因此在创业过程中“一个钱顶三个用”,更加追求投资效益。古德兵 2013年回乡创业,以生态农业和无公害蔬菜生产为发展方向,以优良品种和特色养殖为抓手,成立铜陵玉龙蔬菜种植有限公司,个人投入资金470多万元,建成标准化的蔬菜种植基地500多亩,露天菜园260多亩,按照无公害蔬菜操作规程组织生产,为市场提供无公害蔬菜。同时,种养结合,建有标准化养猪场2000多平方米,年生产商品猪2000多头。公司常年固定员工10名,农忙时雇佣周边临时工30-50人。

4、立足于改造旧产业,培育新业态,促进农业机制体制创新。创业者改造传统产业,除了依靠投入、科技外,关键是机制体制的创新。他们共同的路子是,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把土地集中起来规模化经营,以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机制,把农民组织起来生产,以合伙制、股份制等,把资金搞活,用利益和责任保障企业有效运行。金如林以生姜加工厂为依托,出资100多万元成立了佘家大院生姜专业合作社,与180多户姜农签订1000亩的生姜种植基地订购合同,带动姜农年均增收2000多元;赵小庭从广东中山市回乡创业,依靠祥庭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土鸡养殖及销售,现有核心社员58户,去年统一组织外销鸡蛋3000吨,实现产值900余万元,获利90万元。


三、10位农民创业实践给予的启示

10位农民创业就业的实践值得重视,它给我们带来的启发值得深思。在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双创”已成为推进“四化”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民是主体,农民的创业就业是巨大动力。铜陵市农民创业就业的实践带给我们启示和思考很多,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点:其一,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就业,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基础。铜陵市10位农民创业起点是农业,有的是坚持粮食生产起步,逐步向绿色化、种养加一体化发展;有的是坚持从生姜等小品种做起,特色化、产加销一体化,把小品种做成了大产业;有的是坚持从蔬菜生产起步,把“大路菜”向无公害蔬菜方向发展,把“大田种植”向设施种植引导;有的是坚持养鱼养猪养鸡等养殖业上路,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市场等,重新构建新结构、新产业;有的是坚持从“无中生有”出发,培育花卉盆景新产业,打造生态循环新农业,拓展农业新功能,形成发展新业态,引导农业在转变方式中实现新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农民创新创业,传统产业是基础,优势产业是优选,改造提升产业是根本方向。要坚持从传统产业起步,落脚到农业现代化;要务实性加强规划引导,为创业者提供可选择的产业“菜单式”的服务。其二,鼓励和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是目标。10位农民在创业中,以传统产业为基础,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结构的牵引,通过机械化、水利化、信息化的提升,加上基地化、标准化、服务一体化的生产,使农业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路子,在创新创业中,为农业增添了现代化的元素,发展了新的农业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支持农民创新创业,要引导创业者着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条件,在转方式、探路子、创新机制体制上下功夫,构造现代农业发展新高地。其三,鼓励和引导农民创新创业,推进农业、农民职业化是路径。创业农民由回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的回乡农民、复退军人、从其他产业转产农业的工商经营者等构成,他们来自不同的方面,有过不同的职业,但通过在农业领域创业就业,都有了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职业经理人或职业农民,同时也改造了分散经营农业的农民,培育了一代新型农民。各级农业部门要认真总结这一新的变化,坚持以农民创业就业为契机,加强新型农民、职业农民的培训,支持他们在创业就业中领办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使创业活动成为农民转身、农业转型的过程。其四,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就业,政府优化服务是关键。铜陵市为支持农民回乡创业做了许多具体服务,先后出台了《铜陵市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业创新工作的若干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创业提供平台, 认真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设立铜陵市外来人员(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等,大大促进了创业就业活动的开展。铜陵实践告诉我们,农民创业就业,政府要跟进服务有所作为。一要积极为创业者搭建互助交流平台,送政策、送点子、送服务,让创业者感受到政府服务就在身边。二要因情制宜做好土地流转、农产品“三品”认证、进入农业园区等方面的协调服务工作。三要指导他们注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组织对接技术、资金以及生产发展的社会化服务。四要将创业就业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通过培育、吸引和集聚一批返乡农民工等创业群体,重点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产业项目,实现创业脱贫、持续脱贫。

         (作者单位: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第一作者为中国三农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