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4年第6期

适应新常态推进我省经济新一轮发展

时间:2023-08-07 阅读:189 作者:

新常态这一提法已成为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共识。习近平总书记5月在河南考察时提出,要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又进一步阐述了新常态的几个主要特征,即中高速增长、结构优化、创新驱动。我省必须适应新常态,全面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把握好新常态带来的机遇,推进经济新一轮发展。


一、全面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仅是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还有许多新的特征,这是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新背景、新条件、新环境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应从以下10个方面全面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特征:
       一是在发展机制上,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强调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趋向成熟,经济发展真正实现市场导向,在微观经济层面上,市场主体的一切行为必须自主决择,从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机制基础,是新常态的最重要特征。
       二是在发展的总体布局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在这个总布局下,经济发展必须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条件相适应,更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影响了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总体布局上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是在经济发展路子上,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这也是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经济发展路子的新概括,在全国各地得以贯彻并初显成效。各地区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相互协调,经济发展方式正发生转变,必然成为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四是在发展的动力结构上,增长动力会发生转换,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作用下降,技术进步、经营模式等因素的作用上升,创新驱动己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市场竞争中,技术创新往往成为决定胜败的关键要素。这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发展积累的必然结果,从而构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素依托和动力支撑。
       五是在产业结构上,产业边界将会模糊,产业结构趋向优化,新兴产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四化”协调同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己在全国各地普遍出现,比如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第二产业趋向高端化,第三产业趋向多元化、便利化,物联网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的新支撑,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新的增长点会不断涌现。
       六是在经济发展目标上,着眼于全体人民增加福祉。这是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会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收入分配更加强调公平、公正,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最终消费对占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上升,与过去相比,这是重要的新特征。
       七是在发展的规则上,经济发展不仅要遵循市场规律,更要纳入法治轨道,以法律为准则,私权法不禁可为,公权法不授不可为,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部署的必然结果。经济活动循规守法,财产权、知识产权、用益物权等依法保护,经济活动有法治基础上的制度保障,“遇到红灯绕道”将无路可走,“遇事找法”将成习惯。
       八是政府在行政上,对经济建设从决策、执行到管理,都以制度行政,依法行事。对内实行权责清单管理,对外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政务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打破垄断,规范竞争,经济活动的行政与管理成本会降低,市场主体自主抉择的机会多、空间大,十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九是在对外开放上,由沿海开放向沿海沿边内陆全面开放的转变。尤其是开辟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有更多的开放机会。特别是习近平主席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宣布,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等有关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沿边内陆全面开放的扩大将成为新常态。

       十是在国际环境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虽然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但世界经济更出现多极化、区域化趋势,如APFC作用增强,金砖国家经济体影响力上升,上海经合组织、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兴起,发达国家经济体则加紧制定排除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对中国经济的约束增大。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将比过去更广更深地影响中国经济,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


二、抓住新常态新机遇推进我省经济新一轮发展

       新常态的上述特征表明,我省经济发展既面临新的挑战,也会带来许多新的机遇。适应新常态推进我省经济新一轮发展,关键是抓住新常态的新机遇,造就战略新优势。
       我省己抓住了两次重大战略机遇,经济发展上了两个大台阶:第一次是2006年以后,抓住了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机遇,从2005年到2010年,全省经济总量由5300亿元上升到12360亿元,突破了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由656亿元上升到2064亿元,突破了2000亿元大关,全省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年均缩小了1.56个百分点,经济发展上了一个大台阶。第二次是2010年抓住了胡锦涛同志视察安徽时提出要融入长三角的战略机遇,争取皖江城市带成为国家级的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3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19040亿元,接近2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达3365亿元,突破3000亿元大关,全省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年均缩小了2.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对于安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来说,不到10年的时间上了两个大台阶,是了不起的,省情省力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工业在全国的位次由17位上升到12位,工业落后省份已成为工业中等发达省份,是省情省力变化的显著特征。今年9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这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省进入21世纪以来的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特别重要的是,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安徽全省进入长三角,合肥市与南京、杭州一起,都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战略地位空前提升。战略地位的提升意味着战略机遇的增多,而且,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中,从发挥水运优势到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从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构造到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都给我省在新常态下带来大量的新机遇,我省应主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从新常态的上述10个方面特征中识别挑战与机遇,在新常态下推进我省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要充分认识到,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是前两次重大战略机遇的迭加,因为前两次重大战略机遇不仅没有过时,而且会在第三次重大战略机遇中得到拓展与提升,即通过建设长江流域经济不仅会进一步促进中部崛起,也会进一步推进我省融入长三角。由此,我省要有东西双向的战略视角,造就“东西逢缘”的发展空间;在政策上“向西”,用足用好国家关于促进中部崛起的优惠政策,为我省的发展创造政策条件;在机制上“向东”,深化改革,鼓励创新,努力在机制上与长三角等高对接,激发我省的发展活力。这样,既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发展,做大存量,对省外投资者又有吸引力,可以做好增量。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形势下,不仅能确保我省经济“稳中求进”,甚至会出现“稳中有快”,彻底扭转长期形成的“上--全国快、安徽慢,下--全国慢、安徽快”的不对称局面,促进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我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不能只局限于沿江地区,而是全省参与,争取全省各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都能受益。一个重要的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拓展省内“南北结对合作”。2009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宁国等皖江地区部分城市与皖北三市六县结对合作以来,已取得初步成效,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既会开拓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新机遇,也会为“南北结对合作”开拓新空间。这样,通过“南北结对合作”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加快全省融入长三角,就会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推进我省经济的新一轮发展。

﹙作者为省政府参事、省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