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4年第6期

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的若干问题研究

时间:2023-08-07 阅读:262 作者:

  2013年8至12月,受中共淮南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实地与外围考察及多方面比较分析,就《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的思路》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跨时4个多月的研究,突出淮南的区域功能升级与产业升级两个打造重点,并就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的时代背景

       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是对淮南发展的战略谋划,必须着眼于长期、全局和大势。考量淮南未来发展战略,首先需要辨识所面临的时代大背景与大环境。
       1、全球经济将较长时期处于低谷调整阶段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势与轨迹,世界经济秩序和运行机制必然地发生深刻调整和重新平衡,由此促使各国转型发展。从经济发展的长周期看,科技产业创新的集聚发生及其退潮是导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根本动因。以次贷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它决定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的调整。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于2013年7月18日宣告城市财政破产,其给城市发展提供的教训是:缺乏创新的单一功能型城市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近年来,以分布式新能源技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产业与技术又进入新的创新时代,美欧日发达国家瞄准创新,纷纷推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表明了全球经济在新一轮创新基础上企求“再出发”的努力方向。但创新的路径又很艰难,表明全球经济将较长时期处于低谷调整阶段。
       2、我国经济当下开启打造升级版的“时间窗口”
       我国是全球经济上一轮高增长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保持了近30年的两位数增长率。然而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增长阶段会发生转换。从2010年以来的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发生,我国经济己进入了结抅型的减速期,从过去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速增长期。从经济学理论上说,增长阶段转换实际上是一个从传统经济增长函数关系上升为新型经济增长函数关系的过程。国家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战略指向,其内涵就是转型、升级和高质量的发展版,是从外延型增长为主转换为内涵型增长为主的升级,从低劳动成本、低附加值为主转换为知识型劳动和较高附加值为主的技术推动型的升级,从过于依靠外需拉动的速度型增长转换为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的升级,从过于依靠投资拉动的速度型增长转换为投资和消费共同拉动、速度和效益有机结合的内生增长型的升级,也是资源得到更有效利用、环境得到更好保护的经济升级。环顾全国,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冲击,面临着增长阶段转换,许多省市都已纷纷加紧谋划打造本地经济升级版,以求在适应中速增长大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抢占先机。国家最近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也集中于促进经济升级的长期战略着力点。这表明,我国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时间窗口”已经开启。
       3、国际国内长期趋势对淮南经济的影响
       淮南一直是我国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电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煤电能源作为最上游的基础产业,一方面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伴随自然资源丰亏而兴衰;另一方面对经济周期变化极其敏感,紧随经济周期起落而进退。在1990—1992年、1996—1998年的两次短周期波动中,淮南煤电产业经历了巨大的震荡,淮南人有记忆犹新的切身体会。从本世纪初,淮南已经认识到依赖自然资源、单一煤电支撑的城市经济难以健康、持续发展,因而提出了发展非煤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构想,迄今已有10余年之久。但是,前两次短周期波动的教训在淮南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而“在危机衰退中苦熬两三年就挺过去还能有大发展”的心理却滋长漫延,发展非煤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行动相对滞缓。而随着短周期衰退迅速被复苏和繁荣取代,淮南煤电产业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增长,虽然有力地支撑了淮南市经济近十年来的发展,但城市经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煤电独大的结构性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进一步强化了。
       发展经济学理论和国际经验都揭示了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城市经济发展的隐患与危机:对自然资源长期的依赖,接续与替代综合产业链的发展空间必然受到限制,单一资源发展路径在“城市自我深化”的锁定过程也使产业转型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难度,具体表现在:①资源型产业的收益递减规律导致城市发展失去资源收益的支撑。由于资源型企业的投入成本都是可变的,当面临资源减产后,不管投入如何增加,产量的绝对量是下降的,从而使企业的收益递减。由于资源开采一般遵循“先上后下,先易后难”的原则,随着资源开采深度的加大,开采成本也越来越大,也会造成收益的递减。②大量沉淀成本的存在使资源型产业结构呈现刚性。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资产约占固定资产总量的35%,资源性固定资产具有很高的技术利用锁定性,这部分资产不能完全回收利用,很少能转作它用,形成沉淀成本,又加大了企业退出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也就缺少了进入其他行业和市场必要的固定资本的支撑,使资源性产业的退出存在很大障碍。③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间关联度较低。资源型城市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失调,主要是资源型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而资源型产业都属于中间投入型产业,后向关联度低,前向关联度高,乘数效应小,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限制了资源型产业对地方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使得城市经济过分依赖资源型产业,转产难度大,造成畸形的城市经济结构。这也就解释了淮南经济为什么是如此现状,为什么存在危机。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淮南经济现有模式在国际国内长期趋势和环境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增长的空间将受到极大的抑制。原因可以概括为:第一,国际经济增长减速和国内经济进入中速增长的长期趋势,引致对煤电能源的需求增长空间再不可能是爆发式、大规模扩张,必将维持在中速增长区间,淮南煤电产业将会相对收缩。第二,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以分布式新能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推进,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而压缩传统煤电能源的增长空间。第三,国家绿色发展、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等战略政策的深入实施,对传统煤矿采掘及发电产业的环保要求大幅提高,导致其成本上升。这一抑制的结果,至少表现为煤电产业需求收缩、成本上升、盈利薄弱、积累下降,进而使煤电产业对淮南经济的支撑作用逐步减弱。上述长期趋势对淮南经济的影响是持续的长期效应,不能再指望“苦熬两三年就能挺过去”而沿袭过去的发展路线,否则,淮南城市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被边缘化不是没有可能的。
      综上,淮南经济未来发展的出路在于转型升级,迫切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发展模式、改变经济结构、改造城市形态、改革体制机制。面临我国经济打造升级版的时间窗口,淮南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效法我国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共同经验─“早转型,早主动”。

二、淮南经济打造升级版的基础和依托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时代大背景的分析,谋划淮南经济升级版,需要对淮南经济升级的基础和依托作出再认识,才能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1、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的经验参照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的难题,我国一些资源型城市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为淮南转型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我们选取与淮南相类似的江苏省徐州市和本省铜陵市作参照比较,可能会有启迪。
       徐州市是因煤矿采掘和交通枢纽而兴的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江苏省区域发展格局中,徐州地处长三角之外的苏北,属于江苏的欠发达地区,在江苏省大城市中一度被边缘化。从2008年起,徐州确立“做大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战略,推进城市经济转型。该市用三年时间打造出装备制造、能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商贸物流旅游四大千亿元主导产业,物联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这是江苏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经济现象。2012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000亿元,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的区域中心大城市。
       铜陵市以铜立市、因铜兴市,经过数十年的大规模开采,铜陵主导产业铜矿产资源日益枯竭,2009年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铜陵着力发展接替产业,主要是调整铜产业结构,形成七条完整的铜产业链,铜箔、铜板带、铜管、电子级磷铜球、印制电路板、LED支架等高附加值铜基新材料及其他铜加工产品产值占全市铜产业产值达40%以上,走出了一条铜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延伸而实现转型升级的路子。同时,铜陵依托当地资源发展建材、电子基础材料及元器件和服务业等非铜产业,城市经济结构与实力获得显著提升,该市人均GDP水平在全省处于前列。
       分析徐州、铜陵两市经验可以看出,徐州转型升级的特色在于从非煤电产业发力,摆脱传统的煤电产业依赖,利用其交通枢纽、区域中心的区位优势,打造出千亿元的接替产业,增强了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与实力。铜陵的特色则是依托铜产业基础,把铜产业链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延伸拓展,使传统主导产业实现了改造升级,从传统的采掘、粗加工跃升到高加工化、高端化、高新化的层次上实现蜕变。这两市的经验对淮南都富有借鉴意义。
       2、淮南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与依托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周期一般分为开发期、增产期、稳定期和萎缩期四个阶段。淮南市是处于稳定期的资源型城市,而在稳定期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是实施经济转型的最佳阶段。另外,煤电需求随着国家经济转入长期中速增长、能源结构调整加快以及淮南煤炭开采成本日益提高等因素,并不能使淮南经济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进一步说明,在这一时期加快淮南经济转型升级是必要的,也是有利的。
       发展经济学揭示,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前提,一个经济体根据比较优势来发展,一定最具竞争优势。对淮南而言,煤电产业发展处于稳定期是现实比较优势,仍是淮南经济转型升级的最重要依托。但是如果仅仅在传统采掘和初加工(发电)层次上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则没有将这一比较优势的效应最大化,相反会陷入“资源诅咒”的陷阱,“比较优势基础”也会嬗变为“路径依赖约束”。从我们对调研情况的分析看,淮南经济如果说有“问题”,那么问题的最大症结就在这里。
       淮南多年来注重发展“非煤产业”,并巳取得一定成效,但目前非煤产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仅占20%,成效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第一,“一业独大”的煤电产业对非煤产业发展产生“挤出效应”,大量的要素长期只向煤电产业集聚,没有对非煤产业产生扩散和支持作用,而非煤产业缺乏必要的资本、技术、成熟劳动力、配套产业等要素支撑。第二,非煤产业的现有行业相当部分没有当地比较优势可资依托,与原有煤电产业的产业关联度不强,难以形成产业链,而招商引进的非煤产业项目相对不够强大,难以较快形成具有带动力、竞争力的增长点,成长较为滞缓。第三,开发区作为非煤产业的主要空间载体,由于开发经营模式不尽合理,土地价值没有得到最大化利用,对非煤产业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供给不足,导致开发区的吸引力和承载力相对不强,招商引资受到局限。
综上分析,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在战略上必须清晰:
       ⑴重新认识和定位比较优势。煤炭资源仍然是淮南经济的比较优势,但必须在高加工化、高端化上发挥比较优势,惟此才能使比较优势最大化。因此,淮南可以借鉴铜陵的产业转型升级经验,抓住煤炭资源开发稳定期的有利机遇,突破局限于原煤采掘和电力输出的传统发展模式,进一步“延伸煤”,走煤炭产业延伸化、高加工、高端化路线,最大化地发挥煤炭资源的比较优势。
       ⑵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多元现代产业体系。淮南未来发展的定位不再仅为“煤电城市”、“能源基地”,而应当是我省及皖北地区的一座区域中心城市。与此相应,淮南市的产业结构必须作深度调整,进一步“超越煤”,构建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多元现代产业体系。在此方面,可以借鉴徐州经济转型发展经验,突出发展非煤产业,注重与周边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增强对区域、尤其是对皖北地区辐射力与带动力。
      (3)实施现代产城一体化的新拓展。淮南城市因矿而兴,人口规模虽然达到较大城市等级,但城市形态和内在质量却与其不相匹配。山南新区开始建设后,原有格局得以打破并已改善,但老城区功能调整、升级的任务极为重大。为适应宜居宜业,需要实施产城一体化新拓展,重点是加强城市功能体系建设、调整完善功能分工分区、打造城市各功能中心、合理布局城市商圈以及文教卫体公共服务设施,结合棚户区改造和沉陷区治理建设宜居宜游的新型住宅区。

三、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应有的核心理念

       综上分析研究我们认为,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应以转型、绿色、追赶、引领为核心理念:
       1、转型在产业发展上,应坚持“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战略,稳重强轻,进一步推进产业的深度转型;在城市发展上,应坚持“东扩、南进、北跨、西调”的空间战略,培育功能,推进资源型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转型。
       2、绿色经济升级版打造的是财富,更是人民的幸福。体量、速度、地位的提升必须有灵魂统领,绿色、生态文明,是财富不可替代的经济升级的灵魂,也是“五彩淮南”的战略发展统领。淮南本有“天人合一”的渊源,亲绿色,倡文明,追求传统文化与商品经济的协同回归,建成省内领先、全国先进的经济可循环、可持续发展,人民幸福持续提升的现代文明城市。
      3、追赶在省外的18个“较大的市”中树立标杆,经济总量追大同、赶本溪,两年进千亿元城市,五年进两千亿元城市;在省内的同类城市中树立标杆,在转型发展上追铜陵、赶马鞍山,非煤产业占比两年超四分之一,五年超二分之一。
       4、引领顺应世界第三次工业革命和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突出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煤电产业在高端环节上突破,打造全国性技术中心,在某些方面成为全国高地,引领煤电产业发展;非煤产业在技求前沿上突破,一开始就“抢占高地”,培育核心竞争力,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取行业性引领地位。
      上述四个核心理念既是逐步递进,又是逐次升级的。转型是全面的,有转型才可能追赶;追赶是全局的,在追赶中寻求突破,在某些方面造就引领;引领是最高境界,敢于引领才能保障转型、实现追赶。全市上下在核心理念上有了从转型、绿色到追赶再到引领的逐次升级,就能成功地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

四、淮南市当前的区域处境

       一个城市的长期发展,应该明确其在区域空间关系中的战略定位。但是,淮南市作为一座资源型城市,这个问题一直未搞清楚,致使当前的区域处境与城市的作用很不相对称,这是对淮南市情认识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问题。
       1、曾被双重忽视的城市
       淮南市早在1984年就被国务院确定为次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全国第一批“较大的市”,在法律上拥有与省会城市相同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权,在安徽,与省会合肥在地方立法上拥有相同的权限。全国“较大的市”并不多,国务院共四批只确定了18个“较大的市”,体现了淮南市在省内与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重要地位。但是,长期以来淮南市的这种重要地位在国家和省级层次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彰显,曾成为被“双重忽视”的城市,城市发展方向一度出现了迷茫,对当前淮南市的区域处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国家层面,淮南市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地区的煤电供应基地,地位和作用固然重要,但长三角核心地区的煤电供应地又不仅只有淮南,国家高度重视长三角核心地区的发展,淮南市因为不是长三角的核心地区,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被长三角核心地区替代了,也就相应地被国家所怱视。主要表现是:国家对淮南市是“多取少予”,即总是要求淮南市尽可能多地向长三角核心地区输送煤电,城市建设中的其他问题既不是国家的事,又与长三角核心地区无关,只得由淮南市自己负责,而解决这些问题比输送煤电更为复杂、更有难度。可以说,从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角度看,淮南市在国家层面实际上被忽视了。
      在省级层面,安徽作为发展中的省份,资源禀赋状况在全国居前,经济总量在全国居中,人均收入水平却在全国居后,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是全省上下一致的追求。从产业层面看,煤电产业固然重要,但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具体说来是长三角核心地区,对本省的崛起不具关键作用,这样看来,淮南的地位和作用在本省也实际上被怱视了。主要表现是:长期以来淮南市不是本省的重点发展城市,省里也无力给淮南解决发展难题;再从省内的次区域层面看,淮南市在沿淮地区的地位次于蚌埠,在皖西北地区的地位次于阜阳,更使淮南市显得“窘境”,在省内也成为被忽视的城市。

       2、被双重忽视区域处境的内在原因:一个依赖
       从内部因素看,淮南成为被“双重忽视”的城市,是缘于“一个依赖”,即本市长期以来对资源及煤电产业的依赖。
       煤电产业是基于煤炭资源开发的输出型产业。煤电价格是外在变量,在世界能源价挌上涨的情况下,资本、劳动会流向能源等资源部门,对其他产业会产生挤出效应,“大树底下不长草”,非煤电产业难能发展;而煤电开发留下的环境问题却永久性地附着在本地,要靠本市治理,又增加了本地发展的难度。资源型产业的这种“外溢内损”状况,早被学术界称之为“资源诅咒”。淮南市虽然不是资源枯竭型城市,但可称之为资源依赖型城市,长期以来对煤电产业的依赖所产生的结果,是导致城市在国家和省两个层面被忽视的内在原因。
      市委、市政府很早就看出了这个问题,在几年前就正确即提出了“立足煤、不唯煤、延伸煤、超越煤”的转型战略,己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转型需要时日,发展要有过程,“煤电独大”的局面在短时期内难能从根本上转变,这样,如何扭转淮南市被“双重忽视”的区域处境,就是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

五、重新认识淮南市的区域空间关系及战略地位

       世界城市发展史表明,城市的生命周期决定了资源型城市无非有两种前景:一是对资源的依赖,城市只具有单一功能,结果是资源枯竭,功能消失,城市衰亡;二是摆脱对资源的单一依赖,城市成功多元化,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而能永续发展。每座资源型城市都在争取后一种前景,但末必都能成功,问题在于这个城市能否成为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淮南市也应该争取永续发展的前景,这就需要重新认识淮南的区域空间关系及战略地位,确认淮南市的区域价值。
       在大交通时代的开放性区域体系中,一座城市的区域空间关系是多重的、复合的,而不能以城市间的空间距离简单而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应从以下五个空间层次重新认识淮南市的区域空间关系,科学确定淮南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重新认识淮南市的区域存在价值。
       1、从国家层面认识,淮南市是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的沿淮经济带节点型大城市
       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是国家层面的两大战略区,其中,国务院批准的中原经济区规划包括了沿淮经济带,标志着沿淮经济带也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因为淮河是中国第五大内河,历史上就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繁荣。如今,为患两岸的淮河干流己基本得到了根治.淮河两岸的崛起有了保障,与长江经济带平行的沿淮经济带作为一个区域板块的提出及加快发展,就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淮南市作为沿淮经济带唯一“较大的市”,其所辖的潘集区和风台县是属中原经济区,而整个域市又是“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成员,且居淮河干流中部,不仅能利用淮河航运之便,又近临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更有两条高速铁路和两条高速公路从四方穿过,在大交通时代,淮南市己成为在沿淮经济带连接长三角与中原经济区之间人流、物流、要素流的节点型大城市。淮南市立体交通体系的形成空前改善了在国家层面的区域空间关系,必然会提升战略地位。
       2、从长三角层面认识,淮南市是长三角城市群不可替代的能源基地
       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上海市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正在向全球顶级城市迈进,将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建成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已成为国家的重大战略。据估计,与世界级的城市群相比,长三角城市群的人口与经济密度将居前列,对能源会有大量的需求,而在近二、三十年内,长三角城市群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电为主,而淮南市是距上海及长三角核心地区最近的煤电城市,又架设了从淮南到上海的“电力高速公路”,即世界首个同塔双回路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己于2013年9月25日正式运行,而淮南市的煤炭资源保有量达150亿吨,至少可开采100年。这样,就进一步提升了淮南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能源基地的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正因如此,淮南市成为最新一批进入“长三角城市协调会”的城市。
       3、从安徽层面认识,淮南市是江淮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
       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体空间形态,国务院于2010年批准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安徽的江淮地区被列为全国18个重点开发区之一,标志着江淮城市群进入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层面;省政府于2013年11月批准的《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推进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的融合建设江淮城市群,作为我省城镇化的空间主体形态,标志着江淮城市群进入了实际建设阶段。城市群是由城市经济圈演变而来的,其与城市经济圈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不仅有一个核心城市,还有若干个副中心城市,每个副中心会形成1至1.5小时里程的城市经济圈,江淮城市群是合肥经济圈的必然拓展,核心城市是合肥,淮南市同芜湖、安庆、蚌埠一样,都是辐射四方的副中心城市,都会形成1至1.5小时里程的城市经济圈。淮南与皖西北地区水相通、地相连,又有密切的经济联系,而皖西北地区又缺乏有较强产业功能的中心城市带动,淮南市作为江淮城市群向皖西北地区辐射带动的副中心城市,并形成淮南经济圈,对振兴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
        4、从淮南自身层面认识,“五彩淮南”为老工业城市增添了新的优势
        淮南市从历史到文化,从自然到地理,从资源到产业,形成了以黑、白、红、绿、蓝五种颜色为标志的城市特色,既是城市的形象定位,又是城市发展的条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五彩淮南”为老工业城市增添了新的优势,更是周边300公里范围的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更为重要的是,自“十一五”以来,淮南己成功地开拓了转型发展的三个新起点:一是非煤产业加快发展,2012年全市非煤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0﹪,新型煤化工基地己开始建设,开拓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二是山南新城规划起点高、建设好,目前已初成规模,成为我省新城建设的典范,全市也构成“三山鼎立、三水环抱、三城互动”新格局,开拓了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三是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合淮一体化扎实推进,不仅签署了16个相关领域的合作框架协议,编制了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在不少方面也有实质性进展,更为重要的是,2013年淮南市已成为“长三角城市联席会议”的正式成员,开拓了区域合作的新起点。这些情况表明,已有110多年煤炭开采史的老工业城市,如今又显示了勃勃新生机,可承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功能。
       5、从淮南市与相邻的合、蚌、阜三市空间关系层面认识,淮南市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功能,是我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
       淮南市与合肥、蚌埠、阜阳三市相邻,而且距离又相近,合肥是全省的中心城市和江淮城市群的核心城市,蚌埠与淮南市都是江淮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阜阳是皖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虽然都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但所对应的腹地范围不同,所承担的区域功能不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从全省意义上讲,淮南市有两大突出的区域功能:一是江淮城市群辐射皖西北的副中心城市的区域功能,二是能源与煤基化工材料供应的产业功能,其中,后一个功能不仅是合肥、蚌埠、阜阳所不具备的,而且还覆盖合肥、蚌埠、阜阳三市,特别能源供应功能还直接影响到合肥、蚌埠、阜阳三市的发展。因此,综合考虑全省区域与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淮南是具有战略性功能的区域中心城市,加上还有“五彩淮南”的新优势,因而是我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
       从以上五个空间层次重新认识淮南市的区域空间关系可以看出,在当下及未来的区域空间体系中,淮南市有两大重要的战略作用:其一是,淮南市煤炭资源丰富,以煤为基的能源与煤化工的功能性城市作用在未来的一百年左右的时期内不会改变,这个功能作用已超越了安徽的意义,在长三角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其二是,淮南市不仅是以煤基为特征的功能性城市,还是江淮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可以辐射皖西北,对振兴皖北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这样,以上两大战略作用表明,淮南市在区域空间关系中最核心的战略定位,是我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这样的战略定位表明,淮南市具有重要的区域存在价值,那就是,淮南市不仅能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在稳定期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而且应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淮南立市己有百年史,现己进入城市发展的第二个百年。淮南市的第二个“一百年”与第一个“一百年”应该完全不同,将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和更加完善的功能出现在中国城市之群。根据上述对淮南市区域空间关系的分析、战略地位和区域价值的重新认识,可以确认,淮南市作为全国18个“较大的市”,在第二个“一百年”发展阶段的战略定位,应是“一中心、两基地”:即安徽省重要的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煤电一体化及现代煤化工基地,全国资源型城市在稳定期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这也是在大交通、大数据的新时代,淮南市在更加开放的区域体系中空间坐标的新定位。

六、淮南市的功能升级方向:“中心、辐射”

       根据淮南市“一中心、两基地”的战略定位,在现阶段,打造淮南经济升级版的方向应是“中心、辐射”,即打造功能性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城市对区域的辐射能力。在操作上,应按以下三个路径协调推进:
       1、城市功能由单功能的资源型城市向多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
       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有六大功能:一是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区域的高端生产与制造中心;二是具有发达的综合运输体系,是区域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中心;三是有较多的金融机构集聚,是区域的金融服务中心;四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的科教中心;五是现代服务业发达,是区域的商业与贸易中心;六是文化繁荣,是区域的文化产品生产与转移中心。淮南市作为有百年历史的煤电城市,只是单功能的资源型城市,出于城市性质的局限性,上述许多功能都不具备,从现在起就应加快推进单功能的资源型城市向多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尤其突出“一中心、两基地”的战略功能的培育,在上述功能培育上逐步有新的进展。
       2、产业功能由偏重向重轻并举的转型升级,提升非煤产业的比重与水平
       区域性中心城市上述六大功能的形成需要有长期培育的过程,而淮南市在110多年发展中形成的“煤电独大、结构偏重”的产业特征在较短时期内是难能扭转的,但资源型城市又必须培育新的功能,向具有多功能特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着眼于这个大局,针对目前的产业结抅特征,淮南市的当务之举应以产业功能的转型升级为切入点,产业升级的方向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以新技术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工业结构轻型化、服务业结构现代化、农业结构多功能化,构建既有淮南传统特色又有新产业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为此,应以发展非煤产业为突破口,推进产业结构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大幅度地提高非煤产业的比重,提升非煤产业的水平,才可能依次培育其他功能,实现单功能的资源型城市向多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转型升级。
       3、区域功能由“大城市——小区域”向“大城市——大区域”的转型升级
       任何一个中心城市都有恰当面积的腹地与之相对应,形成“中心---腹地”的空间对应格局,大城市对应大区域,小城市对应小区域。淮南虽然是一座“较大的市”,但行政区面积只有2540多平方公里,是典型的“大城市——小区域”的不对称空间格局,这也是城市资源的严重浪费,应该向“大城市——大区域”的对称性空间格局转型升级,这个大区域应包括淮南所辖的风台县及周边的寿县、颍上、利辛、怀远、长丰等6县与淮南接壤的地区,形成打破行政区划的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当前尚未形成这种格局固然有行政区划因素,但更与淮南市的辐射力不足有关。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城市对开放性区域的辐射范围,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是市场机制而不是行政机制,对淮南市而言也是如此。适时调整行政区划,扩大行政区腹地范围当然更好,但这是需要条件的,其中关键条件是城市辐射力的提升。因此,努力提升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力,运用市场机制形成“大城市---大区域”的对称性空间格局,培育淮南“一小时”经济圈,应是淮南市必须实施的战略之举。不过.相邻中心城市“一小时”经济圈的边界是重叠的,由于淮南与蚌埠虽相邻又沿淮,两市之间的经济圈范围是重叠的,在这种状况下,两市在这个区间又是同核的。

(由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安徽省徽商发展研究院联合完成)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