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4年第5期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思考

时间:2023-08-07 阅读:202 作者: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随后,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都明确强调“要坚定不移化解产能过剩,不折不扣执行中央化解产能过剩的决策部署”。这说明对产能过剩的调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钢铁产能严重过剩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从1979年至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8%,取得了震惊世界的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位,国家实力、国际威望、城乡建设面貌、人民生活水平等等都有很大提升。但是,也积累和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还是高消耗资源、高排放、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方式,资源、环境、健康等方面牺牲过大,一些社会问题突显。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于为继,竞争性的GDP增长方式难于为继。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外贸增长的高速度都将回落,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总书记习近平一再强调:“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更不要为生产总值增长率、全国排位等纠结。”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的报告再次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增速换挡期。
       现在全国的钢铁行业的形势如何?有四个突出问题:
       1、产能过剩。业内人士估计有十一亿吨以上。据报载,地方某些钢企的产能少报漏报,有的钢企新扩建的速度仍大于压减产能的速度。中钢协会副会长朱继民此前公布的数据说:截止至2013年11月,全国在建和准备建设的钢铁产能约为九千万吨,整个行业实际产能利用率不足45%(《经济观察报》2014.1.13)。产能过剩之痛,难于短期内治愈。
       2、企业严重亏损。我国钢铁行业利润率在下滑,2012年为0.4%,2013年约为0.5%(《经济观察报》2014.2.10)处于工业行业中极低水平。中国钢铁协会秘书长、中国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对记者说:单靠钢铁本身根本养不起行业的从业人员。中钢协有一数据显示:“中国钢厂债务总额高达3万亿元”(《经济观察报》2013年9月2日)有些钢企是无法还清债务的,钢企在银行的沉淀的坏账,已成为顽疾。
       3、行业严重混乱。有占总产能55%的地方中小型钢铁产能,没有经过国家发改委核准,也不具备各种合法生产资质文件,也上马生产,这部分统计不清楚,如核准规划新疆的钢铁产能是2200万吨,但现在已超过4000万吨(《经济观察报》2013.7.22)。众多钢企未能团结统一对外国采购铁矿石,结果从2001年至2011年,被迫多支付370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两万四千多亿元。近年来钢企较普遍存在硬扛“的心态,宁丢效益,不丢市场,看谁先死,死了就过去抢占他的市场。相似于日本上世纪七十年代工业高增长后产能过剩,许多企业互相观望等待竞争对手破产时的情形。企业人员只能进不能出,富余人员难处理,员工工资福利只能涨不能减。
       4、产品同质化竞争严重。基本上是普碳钢生产的建材、板材、型材,高级合金钢紧缺,还需大量地、艰难地进口。同质产品又严重过剩,于是各厂家大打价格战就成了常态。

二、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造成牺牲过大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出,“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人民并不满意的增长。”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粗放式的高增长率,导致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资源环境成本高达GDP的13.5%,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经济观察报》2013.9.30)
       在《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相关负责人心情沉重地表示:总体上看,长江生态已经崩溃,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已经濒临崩溃,长江里原有175种特有物,近四、五年来,已有一半以上找不到了,今后恐怕会有更多特有物种消失(《新闻晨报》2013.8.16)。不少江、河、湖、泊和土地被工业污染了,要治理好很难,需要巨资,需要几十年,有的要上百年的时间。
       此外,还付出沉重的人的健康成本,疾病增多,“癌症”频现。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的《世界癌症报告》称:中国新增癌症病例位居全球之首,其中肺癌病例超过三分之一在中国(《扬子晚报》2014.2.9)。江苏的一个数字也使人心寒:江苏省报名参军的近七万男青年,在体检中有一半人不合格(《扬子晚报》2013.8.10。A3版)
       人人都需要呼吸新鲜空气,喝清洁的水,吃无污染土壤生长的食物,但是,都是越来越受到威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对记者说:“由于粗放增长方式,城市空气欠佳,雾霾频发将是常态。”著名经学家吴敬琏说:空气等污染这么糟糕,追求那么多的GDP又有什么用呢?有媒体文章称,人们对污染的容忍度已经接近临界点。我国重工业污染的严重程度,已是世界之最,如果仍旧想依靠高消耗资源、高排放、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老路来维持增速、排位,那肯定是不可取的,不可持续的。
       在工业污染中钢铁行业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各地报道也是屡见不鲜,去年十二月,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了马钢集团的合肥钢厂严重地污染的情况,当地群众很气愤地说:我们要生命不要补贴。后来只好做出决定,2014年搬迁钢厂。
       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会造成严重后果,即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注:铁矿石需大量进口,以2011年的煤炭储量和开采速度预计,煤炭仅可用33年——《人民日报》2014.2.10第19版鲍丹文章。)生态环境的更大恶化,市场的恶性竞争,最终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
       近日《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文章称: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环保部规划院的报告称:估计中国每年因室外空气污染导致的早死人数在35~50万人之间。“不仅仅是水危机,中国面临的环境危机更是全方位的,土壤、空气、生态环境等都在严重侵蚀中国的肌体,对中国未来的发展甚至生存都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中国经济时报》2014.2.14,一版)

       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与国外不同,其根本原因在于国企体制改革滞后,在于地方政府GDP增速竞赛,在于生搬硬套日本人的经验制定产业政策。如今十分欣喜的是新一届党中央和国务院不重蹈老路,使经济全面深化改革重新上路,“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总书记习近平语《人民日报》2013.11.6)


三、产能过剩可实施“走出去”战略

       怎样化解产能严重过剩,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具体路径,其中呼声较高的是学习日本人当年集中到大海边建大高炉、大炼钢炉,并强力推进兼并重组(大吃小),提高企业集中度。这也是一条路子,但是据媒体报道,热闹几年的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结果还是貌合形离,产能更过剩,几乎没有成功范例。十年前靠海的曹妃甸钢铁项目上马属于头号重点工程,轰轰烈烈,说要把曹妃甸建成世界上最先进的钢铁企业,投产后在曹妃甸召开世界钢铁大会。结果花费几百亿,投产后年年亏损,成为亏损严重、扩张失败的典型。
       笔者认为,为解决牺牲过大,化解过剩产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中的钢铁厂应尽可能迁走,过剩产能(特别是冶炼部分)可实施“走出去”战略,向国外转移,主要理由是,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上千家钢企同质竞争,大打价格战,非短期内能够解决。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绝非大多数钢企属于竞争性行业,必须到市场中作艰难打拼,与其这样,不如将过剩产能另辟蹊径,转移到国外。从主要靠进口原料、开发国内市场、挣国人的钱,转向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含人力资源)市场和销售市场,利用全球生产要素,挣全球的钱。转移成熟技术、过剩产业:现有的钢铁和焦炭冶炼技术、设备属于成熟技术,发达国家称夕阳产业,其市场价值会逐渐衰落。可将这些成熟技术设备和过剩产能,向国外转移。钢铁冶炼部分(含选矿、烧结、炼焦、炼铁、炼钢)具有高污染性,应该从城市中转移到国外环境承受能力强的地方,这样的产业转移,是国际上普遍的做法。
       走向哪里?走向周边国家、走向非洲,从中进行选择。理由是: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有承接这种产业转移的需求;他们人口较多(东盟六亿人多,非洲十亿人),正处于中高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港口等普遍设施滞后,缺乏钢铁产业且销售市场空间很大;他们有丰富的矿产和能源资源,可就地利用,减轻产品运输成本;这里绝大多数国家与我国关系友好,便于合作办厂。从政治上看:“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帮助他们发展经济,也是我们一个大国应尽的一份爱心和责任。”(总书记习近平语)
       以什么形式走出去?以合资方式、“本土化”模式。同当地企业、财团搞股份制,我国钢企以技术、设备(主要是原老的冶炼设备)和管理作价入股,合作共赢。在异国他乡推进“本土化”战略,可以提高我国钢企在该国的合法性和经济效益,通过产业链等各个环节(含人力资源)的“本土化”和与本地的联合共建,就能淡化政治色彩,减少东道国政府和当地人对中国人(及企业)的对立情绪,提高当地认同。我们的钢企通过“走出去”战略,实现转移过剩产能,从进口资源转向当地利用全球生产要素。到全球办厂,开拓全球市场,挣全球人的钱,使我国钢企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对母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同仁问:钢铁产业转移有成功案例吗?有的。从世界工业化历史上看:几百年来走在前面的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总是将污染产业不断转移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含殖民地区)。从当今著名钢铁城市鲁尔、匹兹堡转型升级的实践看:德国的鲁尔区是世界闻名的煤铁之城,污染严重,产能过剩,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调整产业结构、转移钢铁产能,逐步转型升级为世界设计创新中心和旅游城市。美国的宾夕法尼亚洲的匹兹堡市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就是全球最大钢企,然而二、三十年后就陷入破产危机。原因是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钢铁产业崛起,并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加上污染严重,引起居民不满不断离开匹兹堡,这就逼得它不得不转型升级。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匹兹堡由原来的高污染钢铁城市转型升级为高科技、医药、教育、能源为主要产业的绿色环保城市。
       从国内大钢企转移或引进产能实践看,如首都钢铁集团公司、青岛集团公司都已经先行试水、探路转移产能。另外,也有转移进来的,如江苏的沙钢,1989年购买英国比兹顿钢厂一套二手设备——75吨超高功率电炉炼钢、连铸、连轧流水线;2001年又买下德国蒂森克虏伯子公司霍施钢铁公司的全部二手设备,这些二手设备在沙钢公司投产后,均获得巨大成功。
       转移产能的资金从何而来?一方面国家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会有一定的资金资助和银行的贷款支持。另一方面要自己想办法,自己去争取合作者,自己以设备、技术、管理、人才做股。如果需要自己花出一、二百亿元也是合算的。请大家想想看,上述讲到的我国近十年来购买澳大利亚、巴西等主流铁矿区的矿石,不得不多支付两万四千多亿元。以我省马钢集团做个假设:马钢的铁矿石大部分靠进口,在这2.4万亿元中马钢占多少份额?这可能是商业秘密,但可以猜想,说他占10%,肯定是多了,说他占1%可能是少了,假定按3%算,马钢就是多支付720亿元,按2%算,马钢就是多支付480亿元。马钢现在的产能约为两千万吨,“十二五”规划达到两千五百万吨。今后的十年、二十年……,国际风云如何?是否还要如此多支付?谁也不知道,但是还需要大部分购买铁矿石,而这些主流矿山的大股东就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大财阀,他们明知我国产能巨大,必须向他们买矿,不会对我们发善心。你想购买他的矿山吗?不卖,或有不可预见的难题,使你不敢买,买了也亏损。这样一想,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我国钢企主要是城市中的钢企,从长期看,“走出去”战略是值得仔细研究的。
       如果能将过剩产能转移到国外,钢企就可以集中精力研发高精尖的新钢种、新产品,富余人员就向产业的广度、深度进军,走向国际化,打造世界级大集团企业。

(作者系马鞍山经济学会会长)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