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4年第4期

皖江产业承接开发区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3-08-07 阅读:198 作者:

一、皖江产业承接区为安徽发展做出贡献

       皖江产业承接为安徽省首个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政策,从此把安徽省提升到全国重要地位上来。受到江西等外省的羡慕,也为这一区划试点的策划者范恒山先生所倾力支持和推广,在不同的会议上广为宣传。所影响的范围之广也是前所未有的,有人称之为这是中国百年来的梦想成真。事实上也的确为安徽省发展增添了活力。
       1、促进了全省的经济快速增长。
       最新统计数字至今年10月份,全省工业增加值实现755亿元,增幅比上月提高1.6个百分点,增长14.1%,比全国高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今年1~10月份,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累计达6889.1亿元,增长13.7%,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同样居全国第二、中部第二位。这种情况最近二三年都是如此。安徽在宏观经济不太景气的情况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表明安徽是一匹黑马。
       而且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也有变动和优化:高新技术行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当前全省经济运行的突出亮点。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259.4亿,增长16%,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高出1.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566亿元,增长22.8%,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出8个百分点。
       外贸外资出现喜人景象。前10个月,全省实际利用境外资金95.8亿美元,同比增加24%;累计共有66家境外世界500强在我省投资100家企业。而且呈现出质量优,到位资金快之特点。前10个月,全省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91.3亿美元,同比增长25.8%,而且是一二三次产业均有所增长。第一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2.6亿美元,同比增长70.5%;第二产业利用外资61.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尤其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共到资26.7亿美元,同比增长32.5%。
       外资质量也有提高显著,前10个月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8个,同比增长18.2%;到位率高,大项目多,全省到位5000万美元的项目25个,比去年同期增加6个,合计到资19.6亿元。其中,10月当月,新增大陆马牌轮胎(合肥)有限公司、嘉吉动物蛋白(安徽)有限公司等2个过亿美元项目,预计年内到资超亿元项目合计4个,到位资金5.3亿美元。呈现出总体进度大、单位体量大、到位率高。
       2、经济发展中科技含量较高。
       安徽科技创新、新技术发明和申报专利数量均表现不俗,中央电视台频频报道。合芜蚌的科技创新和示范取得明显成效。以合肥为例,正在朝着打造IC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将进一步支撑我省家电、平板显示、汽车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当前以芯片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合肥根据实力和发展前景出台了《合肥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用中国芯片承载起中国梦想,建设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硅谷。这个市场的需求量十分巨大,仅目前合肥市每年的芯片需求规模在200亿元左右,而本地的芯片产业产值仅10亿元。芯片是一个年需求达万亿元规模的大产业,3%左右的国产化率也显示出这一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
       3、解决了一些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带动了区域的整体联动。
       皖江地区是安徽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的形势也比较鼓舞人。但长期以来仅在江的一面发展,受到约束,也不合经济发展规律。
       皖江产业承接转移,实现了跨江发展,长江的左右岸都得到了开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如芜湖市在江南无法发展了,多年想向江北但受到体制的结束而不能。通过区划调整及开发区的建设,使得这些长期未得解决的问题解决了。
       不仅如此,皖江产业承接转移确定的两核芜湖、合肥使得安徽的发展极极增加了一个,这对安徽长期发展有利。合肥由于历史原因,小而弱,近年快速发展仍然不太强。而且从全国看一个省有两个中心更利发展。
       还有一些开发区创新模式,形成特殊的区域开发模式,加快了发展,如滁州通过苏州工业园引进新加坡开发区,省内的南方一些市与皖北地区共建发展区。这些都是带动区域联动的成功做法。
       4、巢湖的治理解决了体制上的问题。
       巢湖是安徽一大淡水湖,但由于其历史、自然地理的原因,巢湖的污染是一个大问题,成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湖两河之首。
       巢湖在皖江产业承接中顺势而撤消划归合肥,成为合肥市的城中湖,这样从体制上保证了治理,也从实力上有利巢湖的治理。合肥市拿出了1000多亿元治理巢湖,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这得益于明确了责任,通过治理已经有所好转的迹象,相信一定会有更大的好转。
       那么合肥城市的发展、环境的治理一定会让合肥市民得到改善。
       5、徽商银行在香港上市,表明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进行。
       徽商银行作为地方银行,而且是一个小地方上的银行,成功地在香港上市是一个难得的事情,表明处于内地的安徽被外界看好,对安徽来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不要小看这个现象,这说明外界看好安徽发展,也表明安徽有能力进行省外境外的吸纳资金进入,进行优化配置。金融是实业的延续,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6、促进和加快皖江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一体化发展。
       皖江产业承接示范区的建设,客观也要求沿江几市加强联系,推动一体化进程。短短几年皖江高速、皖江公路、水运、城际铁路、跨江大桥等建设不断,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沿江地区城的一体化进程,促进资源的区域间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而且对于连接省内省外也有突出表现。
       这种一体化发展也表现在县域经济上。各县利用皖江开发开放的政策,都在扩区和建区,一个县至少有1个开发区,而且规模比以前都大多了,由过去1平方公里扩大到近十、乃至十多平方公里。这些都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如定远原1平方公里现达近10平方公里。六安一个区由不到2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0平方公里。有的县由1个开发区变为2个开发区。我在向江西社科院介绍时,就谈了这个观点:政策使开发区增多增大了。有些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产业规模都很高级和很大规模。不仅如此,开发区不仅使工业有立足之地,也带动了县城镇的发展,许多县纷纷把县城建设成为中等城市。如含山县就有小县大城的说法。三十多万人口要建一二十人口的县城。

二、皖江产业承接中的问题

       在我们看到和数列皖江开发开放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皖江开放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正确的分析问题,找出举措解决之,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
       1、开发区的整体水平不高。
       现在许多县、市都有开发区,但开发区的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产业率、就业率等经济社会指标不高。产业的层次较低,都是箱包、服装、小五金、机械加工、简单的粮油加工等,同构性比较多,相互之间甚至一个县内的开发区产业都有雷同。
       许多开发区要求扩大,在评审中总是要向他们提出这样问题。因为拓展区、开发区建设中,可以由自己做的事很少,一些建设如水电路、环境、污水处理、道路等都有明确规定,你只要吃透文件、搞准规定就可以了。关键是产业发展以及为什么要建或为何要拓展开发区,这才是你可大显身手的方面。此外,投资建设的效益分析,要有多大投入,预计收益,能不能赚钱,这些问题必须回答,否则怎么批准。然而这些方面太弱了。主导产业要分析外面,更要分析自己身边的,才不至于相互重复建设,才不至于在招商中相互打架,也才能达到优势互补。但这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使得我省土地利用率不高。就不要说与外省比,就是与本省比,如果开发区的总产出、产出率能达到合肥、芜湖的水平就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增长一倍的GDP,税收也可大大增加。如以外省相比差距就更大了,如昆山2010年时外资投资50万美元/亩,内资项目400万元/亩,2011年昆山工业项目投资强度为1475万元/亩,外资投资强度达74万美元/亩。省内许多开发园区在100万元左右。我们相差太远。
       2、产城如何融合要解决。
       工业化城市化两个轮子要相互推动,产城融合是建设开发区的一个原则。但究竟如何理解,如何推进省里只有原则要求,具体措施和实施办法没有。
       现在有些部门反对这一原则,认为是借开发区为名进行土地开发。走过去厂与家属区一齐的老路。也有的地方坚持产城一体化,开发区内有学校、商店等,但这样考核起来就有麻烦了。考核的GDP、税收、社会就业人数,在开发区内有这样一些企业和部门,占了土地面积就影响考核,是一个现实问题。结果有的县开发区十几平方公里之大,与城市建设没有关系。在这个方面省里要明确如何处置,否则城镇化工业化就会脱节。
       3、市场配置资源的要求远未达到。
       我省受地理、自然的影响,分成三大块,皖北、皖中、皖南。皖北地区严重缺水,地下已形成大窟窿。不利于工业的发展,但皖北平原区土地多且平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这里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是人口向皖中皖江集中,人流带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后形成合理的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目前这种流动受到体制等诸多的阻碍,市场的自由配置资源未达到。形成南方招工难,劳动力紧缺,原因是城市没有放开,你可以来打工,但不能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待遇不一样。这样的话就阻止一大批劳动力及其家庭子女的进入,形成资源配置的不优。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可能将长期阻碍经济发展。
       4、产业有待提升,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从总体上讲安徽产业结构有所改革,但离转型升级的要求还差的很远,尤其是县乡工业园区的产业层次不高,还处于简单加工层次上,主要还是劳动者素质不够高,敬业精神不够,缺乏高素质的劳动者。简单劳动力主要看劳动者的态度,复杂劳动主要是由技能决定的。在这两个方面我们都有欠缺。因此,如何分别不同类型加以培训劳动者的素质是一个紧迫问题。现在不是产品设计不出来,而是生产不出来。比如汽车许多方面的质量过不了关,就不是设计问题,而是生产中的加工问题。
       这方面需要全社会关注,倡导劳动者光荣,同时在分配上解决。提高劳动者的待遇。让蓝领工人在精神和收入上都有好的待遇。提高产业升级,还要加强产学研合作,做好技术转化。这是个老问题要着力解决。
       5、区域带动性不强。
       由于历史原因,我省缺乏大城市,中心城市的带动较弱,改革中,合肥有了很快很大的发展,皖江产业承接中芜湖等沿江城市又有发展,但相对而言基础仍然较弱,对区域的带动不强。
       合淮搞了同城化,现在滁州也打算融入合肥经济圈,但合肥实际的影响力还达不到这么大范围的辐射。沿江城市向西、向南的影响带动力也有限。如安庆对大别山区西南片就带动不起来。如何通过发展一些大城市带动全省区域的发展是一个极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就拿皖江地区几个城市来说,相互之间各行其是,未形成统一体,产业分工不鲜明,在招商、引进外资中相互竞争,结果力量削弱,形成不了合力。

三、如何解决矛盾促进皖江产业承接更好发展

      皖江产业承接转移是我省多年难遇的国家战略,作为全国的产业承接示范区,要探讨产业转移的经验和做法,摸索规律,但也要对承接中出现问题研究加以解决,以促进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1、千方百计地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土地不可再生,是人类耐以生存的基础,尤其对中国人口大国更是如此。我们不能断了子孙生存的基础。产业承接中一定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目前这种大建开发区,不讲产业不讲效益的做法必须遏制。
       为此要制定一套考核评判的标准。如开发区的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建成后的产业率、就业率和税收等都要在兴建、扩建中有个明确目标,据此考核。不能以损害土地资源毫无效率地搞工业建设和城镇建设。
       对达不到标准要取缔,要通报批评乃至取消建设。
       开发区是产业转移的载体不能没有,要用好它,就要提高利用率。前些年宁国市搞了个率先现代化,有许多指标、独独没有国土利用情况。我向他们建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看你用多少国土面积、多少耕地实现现代化的。但这个指标一直到今天仍未引起重视。
       2、在工业化中坚持城镇化中同步发展。
       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是不错的,很有远见的,但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贯彻是一个迫切问题。目前有关这方面议论较多。
       省里要有明确的意见,我认为工业化中必须要城镇化、市区的扩展要有相应的人口居住,一定要坚持1平方公里要有1万人的规定,这是底线,现在全国1平方公里平均只有8千多人,现代化工业化要浪费多少地。
       现在许多城市的建设报告都已批准,但人口的城镇化滞后,明显的不合规定,但都批了。
开发区的边界都是与城镇发展边界相吻合,也就是说都是合法的。这就是省里的问题,把关不严。
       3、抓好农民工的培训。
       这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工作。但必须要做。
       农民工培训既是城镇化的要求,为城镇化培养出高素质的市民;又是为工业化培养高质量的职工队伍。而且是使农民获得平等收入之关键。这是一项利国利民有利长期发展一举多得的事。
       农民要与市民取得同等待遇,学会本领是关键,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也是与生产技能相关联的。可喜的是省人社厅、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已出台政策,但问题要落实。资金投入要大,不能搞蜻蜓点水,几百元的一个人是根本没有用的。收效甚微。要从教育结构的改革做起,不能只培养大学生,也要改革高等教育。还有在社会形成劳动者至上的精神面貌。希望青年人在就业中不要歧视蓝领工人。
       4、城市改革要跟上,农村改革要配套。
       皖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步伐,农业的现代化要急时跟上,农村人口要减少,农业人口更要减少。
       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必须改变,超小规模经营家庭主劳动力必须兼业,一个人既干工人又干农业肯定一项也干不好的,劳动生产率提不高,也不专业。这就要土地要集中,中央要给农民财产权,我省在一些县已在试点,关键是如何做好土地流转与集中。一般大田作物一亩几百元的收入,就是自己干也只能这样,集中起来不耕种而做地主,收入差不多,而且可以腾出精力全力打工,在经济上完全合算。问题是土地因某些个别人不愿转让而不能联片无法转租出去。我有一个想法,允许村有机动调整土地之权利,否则有的人不靠那点农业收入而不愿转出土地而影响到全体。
       另外,城市改革要配套,医疗、社会救济等要保证跟上,现在出来打工的多是省内,有条件开展这方面工作。要有条件地放开,进行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当然要逐步推进,不能搞运动式一下子放开。我想如果能这样,农村人就不会不愿进城。
       5、做好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社会矛盾、生态恶化等,要及时加以注意。皖江地区的生态有令人高兴的地方,但也有不能使人满意的地方。生态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等切身利益的大事,比如合肥市经济发展的很好,但空气质量就是问题。我们城市中心每年评价都在这方面出问题。现在又加上一个巢湖的治理,难度更大。沿江城市也有环境与污染问题,如芜湖市的二坝化工园的建设对芜湖有影响,又如安庆市的石化企业对市民也产生影响,石化厂附近的房子就卖不出高价,老百姓很有意见。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现象,又是必须解决的。如何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之间决择是一个摆在面前的现实问题。务必在经济发展中加强这方面的治理,不要等问题出了再治理。这也是在发展中要注意的事情。
       6、通过人的均衡而非生产力布局的均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实现区域均衡发展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生产力布局,大规模的搬迁;一种是人的均衡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皖北地区人口太多,缺水严重,适应通过人口的转移比生产力布局的调整要更好些。在市场经济中人是最活跃的,而且人口、劳动力的流动比之生产力布局要更方便些。

(作者系省政府参事)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