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5期

展望安徽2035

时间:2023-03-10 阅读:237 作者: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观察员

       我们刚刚庆祝过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诞,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党的十九大已规划,这个新征程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第二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而奋斗,以2035年分界分两个阶段实现,关键是从2020年至2035年第一个阶段的努力奋斗。安徽到2020年可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那么,到2035年,安徽可能达到什么水平,是战略研究者应关注并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对此进行了研究,展望安徽2035年,提出至少会有以下三大情境的发展前景。

一、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中国省区第一方阵

       在近代以前,安徽是我国经济文化发达省份,经济上有驰名全国的徽商,文化上有名誉天下的桐城文派,但近代以后,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安徽渐渐衰退为经济文化落后省份。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经济社会建设事业有了巨大发展,人民收入水平更是显著提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安徽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确立安徽崛起的时代愿景。如今,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安徽应进入中国省区第一方阵。而在2020年至2035年第一个阶段的新征程中,应努力冲刺,到203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应进入中国省区第一方阵。
       省区第一方阵有多方面的考量,我省已在一些方面进入了省区第一方阵。但在人民群众看来,安徽进入省区第一方阵的标志是人均收入水平。是人均GDP,还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人民群众看来,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不是人均GDP。
       按照国际惯例,我国一直是用人均GDP来反映居民收入水平,但是在有大量劳动力跨省经商务工的情况下,流出省份的人均GDP水平被低估,而能真实反映居民收入水平的指标,是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如,我省2018年的人均GDP为47712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3.8﹪,居全国第21位;全省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23498元,已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3.3﹪,居全国第14位,前者比后者低9.5个百分点,居全国的位次也滞后7位。尽管我国的人均GDP是以常住人口计算的,但是,由于安徽流出的常住人口主要是劳动力,这就影响了我省常住人口的年龄结构。如据2017年全国0.824‰人口调查,我省常住人口中14岁以下非劳动力人口的占比,高于沪苏浙7~10个百分点,是造成我省人均GDP被低估的重要原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由抽样调查获取的,出省经商务工人员返还家庭的收入,是列为转移收入而纳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统计的,而不像人均GDP那样是“被平均”的。正因如此,自2013年起,国家统计局正式统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一起反映我国居民收入的变动情况。
       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中国省区第一方阵,在全国的位次应该是进入前10位。经过研究,到2035年之前,是可以进入全国前10位,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十三五”前期的进位实绩。在2015~2018年间,我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是由18位上升到1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由18位上升到13位,三年间上升了5位,即便是最保守的预测,到2035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10位是有把握的。二是“十四五”期间的发展速度。在1978~2018年的40年间,安徽经济年均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其中,在十一五、十二五及在2016~2018年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速分别比全国快2.1、2.9、1.7个百分点,2019年上半年仍高1.7个百分点。显然,2006年以后,我省加快了对全国平均水平的追赶速度,在“十四五”期间,这种趋向还会保持下去。由于“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增长处于合理区间具有确定性,根据过去40多年的发展经验,考虑经济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从稳妥的角度看,我省“十四五”期间经济年均增速比全国快1.1~1.3个百分点是可能的。考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会低于经济年均增速,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到2035年前,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入中国省区第一方阵是有把握的。

二、合肥建成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国家中心城市

       我国城市最高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地理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部已确定9个国家中心城市,依次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武汉、成都、郑州和西安。作为人口和地理大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是不够的,应有15~20个为宜,有关研究机构还排出了国家中心城市的候选名单,内中就有合肥。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强调,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肯定会增加。
       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合肥市尚不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条件,但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空间结构的深刻变化,立足于合肥市在国家区域战略布局中的功能提升,到2035年前,合肥是可以建成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主要理由:
       一是合肥市国家综合科学中心的设立,标志着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国家赋于合肥市重要的战略使命。而且,合肥的创新能力强、潜力大,己进入世界区域创新集群百强,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在全球加速兴起的背景下,合肥的创新功能会持续增强,能承担国家的战略使命;已成功举办两届世界制造业大会,正引领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竞争、能从一个重要方面代表国家形象。
      二是合肥市作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标志着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合肥市具有重要的区域功能。因为安徽是中部省份,加入长三角后出现了“东中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国务院2019年5月30日颁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纲要》,称之为“打造东中部协调发展的典范”,与另两个副中心南京、杭州相比,合肥市是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副中心,而中部地区在国家区域战略中的地位会上升,合肥承担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功能会更为凸显,能引领安徽乃至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区域发展。
      三是合肥市作为近江城市,合肥都市圈作为长江下游的新兴都市圈,标志着在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合肥市具有重要的区域功能。因为合肥都市圈正向同城化方向发展,合肥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都市圈同城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可以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发展水平,从而又会推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国家区域布局战略重组中,合肥会发挥独特的战略作用。
      四是合肥市处于东中接壤的国家地理要津,有利于优化国家中心城市的空间布局,使合肥市进入国家中心城市具有可能性。跨行政省区、跨国家功能区的城市居于国家地理要津,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如济南市便以跨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功能区的地理要津为由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的全力支持。目前研究机构预测的国家中心城市候选市中,南京、杭州在列,但两市皆位于东部,不能替代合肥辐射中部的地理要津功能,从国家发展大局看,合肥市有可能、有条件入选处国家中心城市。

三、合肥都市圈建成进入成熟都市圈行列

       2019年3月1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发布了联合研究的《中国都市圈发展报告2018》,以连通性、流动性、协同性为总体导向,对全国34个都市圈分为成熟型、发展型、培育型三个层级作出整体评价,认为成熟型都市圈有7个,发展型都市圈有16个,其他11个为培育型都市圈,其中,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杭州、南京、宁波都市圈都是成熟型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尚是发展型都市圈。可以预料,到2035年前,合肥都市圈是可以建为成熟型都市圈。主要理由:
       第一,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已有较好的基础。合肥都市圈早在2005年成立合肥经济圈时,就以推进一体化为发展导向,14年来,都市圈一体化已取得很大进展。主要是各成员城市积极推进区域合作,以规划协同、项目合作和建设同步推进一体化。如在区域合作方面,2005年刚成立省会经济圈时,合肥、六安、巢湖三市就建立了常态化的党政领导会商、部门对接和社会联动制度,2007年淮南、桐城两市加入,2012年撤销地级巢湖市后滁州市加入,2017年芜湖、马鞍山两市加入,都及时相应扩大了党政领导会商、部门对接和社会联动制度的城市范围,构建起比较成熟的区域合作机制。又如在规划协同方面,2010年制定并实施一个总体发展规划、六大部门发展规划、多个专项规划的“1+6+N”规划体系,随着都市圈的扩容,相应扩大了总体规划和部门规划的城市范围。还如在项目合作和建设同步方面,签订了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一体化等合作专题50项、项目160个,累计总投资超过8500亿元,凡跨市县的项目都统一规划、同步建设,显著提升了建设效率。由于各成员城市共同努力,在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分工合作、要素流动、市场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旅游资源开发、科教资源共享、干部人才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2018年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7.9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26个百分点,常住人口2729.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7543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0.8%、43.2%和58.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4269元﹙折合9713美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5倍。
       第二,合肥都市圈已进入同城化发展新阶段。我国的都市圈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末开始的快速城镇化时期,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遵循由一体化到同城化再到国际化三次递升的发展规律。就当前而言,大多数都市圈都开始进入同城化阶段。正因如此,2019年2月19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明确指出,我国现阶段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思想是“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就合肥都市圈而言,目前已进入同城化发展新阶段。椐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的最新研究,2018年合肥都市圈的同城化程度为80.43﹪。尽管还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后期扩容进入的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与南京都市圈的一体化、同城化程度比较高,但从整体看,合肥都市圈是逐年提高的,会从深层次上推进合肥都市圈趋向成熟。
       第三,合肥建成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国家中心城市,会大大增强中心城市的功能,带动合肥都市圈建为成熟型都市圈。因为都市圈发展型升级型,中心城市的功能具有关键作用。都市圈中心城市有两大功能:基础功能和区域功能,基础功能是为本市区内的居民、机关、企业提供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基本服务功能,包括居住、教育、文化、卫生、环境、通勤及对外交通等功能,也就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城市的承载力。城市的区域功能是为本市之外周边腹地的服务功能,这种服务功能主要是对周边腹地的辐射和带动,包括经济、社会、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人流物流等的辐射和带动,体现城市的影响力。随着向东中部接壤地带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冲刺,合肥市的这两大功能都会提升,进而又带动都市圈由一体化到同都城化再到国际化的递升,到2035年前,有把握建为成熟型都市圈。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