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5期

安徽省70年经济发展回顾

时间:2023-03-10 阅读:487 作者:吕连生

       安徽在历史上是中国的一个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只是近代以来落后了。新中国建立以来,安徽工业化进程在逐渐加快,目前正朝着制造业强省目标迈进。新中国建立以来,安徽经济发展如果按照重大特征变化来划分,可以大致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一是建国后安徽工业化初期阶段;二是改革开放激起工业化的初兴阶段;三是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阶段;四是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五是工业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一、建国后安徽工业化初期阶段(1949—1978年)

       1949年的中国是一个经历百年动荡、百废待兴的极度贫困国家。仅三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的艰巨任务,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高于历史最高水平,并且稳定了财经,初步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经济治理的卓越能力。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工作基本完成,安徽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由20.91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55.57亿元,比1949年增长32.1%。其中,工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86.5%;农业总产值8.3亿元,增长86.5%。财政收入2.7亿元,财政支出1.5亿元.社会商业零售总额8.2亿元。修整公路2800余公里。人民生活初步得到改善。
       1953年到1957年,中国通过学习苏联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开启了工业化历程,初步建立中国工业化的雏形,推动中国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期。1953年,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安徽铜官山第一冶炼厂建成投产,设计能力年产2000吨粗铜。马鞍山铁厂改名为马鞍山铁厂,芜湖铁工厂改名为芜湖造船厂。由于当时安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采取集中力量发展工业,新建、扩建了一批骨干企业,并从上海内迁了108个企业,初步形成了轻工、纺织、机械、食品、化学工业的骨架,电力、煤炭工业及交通、邮电事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安徽农业历史悠久,是全国重点产粮省之一。建国后安徽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还有甘薯、玉米、高粱、黄豆、大麦、杂豆等。1949年总产量639.2万吨,1952年总产量891.5万吨,1957年总产量1027.0万吨,1970年总产量1263.8万吨,1977年总产量1500.5万吨。
       安徽煤炭开采历史悠久,到1937年,淮南矿区已有3处矿井,年产量达100万吨。解放后,淮南矿区迅速发展,到1957年底,淮南矿区已有8对生产矿井,设计能力达780万吨,年产量达493万吨。1958年,淮北矿区开始大规模开发和迅速发展。至1976年底,两淮矿区共有生产矿井21处,设计能力达1521万吨,当年实际产量达1950万吨。
       近代以来,安徽逐步形成由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四种运输方式组成的交通网络。从全国交通布局看,安徽是以通道式的交通网络为主,融入全国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宣统三年,汽车就开始进入安徽。1912年11月,津浦铁路全线建成通车,穿越安徽296公里。至1937年,安徽修建低标准公路5731公里。1949年全省解放时,皖南497公里,皖北648公里公路可营运通车。建国后安徽交通运输进入逐步加快发展时期。公路建设,以合肥为中心,合安、合芜、合蚌、合六等干线公路质量大大提高。至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公路总里程已达30136公里。1978年交通建设年投资量近达1亿元人民币。
       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到1978年,安徽省社会总产值达到212.1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112.91亿元,工业总产值107.11亿元,其中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有200多家,工业总产值21亿元。农业总产值71.07亿元,国民收入103.81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2.48亿元。粮食总产量为148.25亿公斤。

二、改革开放激起工业化初兴阶段(1978—1995年)

       这个阶段,主要指我国的“七五”和“八五”计划时期。安徽主要突出的社会问题是工业消费品普遍短缺,城镇劳动力就业困难。工业发展的重大特征是突破传统依赖城市国营企业生产工业消费品的做法,放手发动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外资经济来安徽兴办工业。这一阶段,比较重大的变化是县域乡镇工业的大发展,城镇集体所有制工业的大发展,以扩大自主权为主的国有企业改革大推进。
       1、县域乡镇工业的大发展
       这一阶段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支撑。“八五”期间,肥西县大胆创新,举全县之力兴办了安徽省第一个县级工业园——桃花工业园,将乡镇工业集中到园区,主动接受合肥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承接城市工业转移,由此开辟了县域工业集聚发展的新天地。1988年当涂县新博乡成为安徽省首位乡镇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乡。1992年4月2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乡镇企业若干问题的决定》(皖政〔1992〕34号),重点解决在发展乡镇企业中,最突出的人才和资金问题,继续提出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最紧迫的任务,作为振兴农村经济和富民、富县乃至富省的突破口来抓,使之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保持高速增长。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非国有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因素,1995年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3000亿元,比1990 年增长9倍,工业经济中乡镇工业和其它非国有工业的产值比重1995年已超过70%。
       2、城镇集体工业的大发展
       以城镇青年为主兴办的各种形式的集体所有制单位,同城镇区、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一样,都是国家保护的城镇新办集体组织。1984年4月19日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城镇新办集体经济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促进了城镇新办集体经济的发展。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城镇集体工业作为振兴安徽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从各方面鼓励,指导和扶持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合肥市的荣事达就是一个时期城镇集体经济企业的代表之一。安徽省人民政府于1992年10月26日下发《关于加快城镇集体工业发展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为城镇集体工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引导新办的城镇集体工业企业直接实行股份合作制。要求已有城镇集体工业企业,有步骤地改组为股份合作制企业。
       3、以扩大自主权为主的国营工业企业改革大推进
       为了围绕搞活国营工业企业、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性改革。从1980年上半年开始,安徽组织174家国营工业企业进行扩大经营自主权的试点。到1982年,有42.4%的县属以上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了经济责任制,解决了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的问题,使经济利益与经济责任相结合,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积极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改革开放后的这一时期,安徽省经济快速发展,1995 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 2050亿元。尤其是 1992年以后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按 1980年价格计算,1994年,提前六年实现了国内生产总值比 1980年翻两番;1995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八五”时期末,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已达到26.5:50:23.5。经济结构的变化,标志着我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加速增长的经济起飞新阶段。1995年,安徽全省工业总产值达到2300亿元,工业总产值在全国的位次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一位;1995 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煤炭 4319.9 万吨,发电量 305.3 亿千瓦时,钢材 257.9 万吨,水泥 1976.7万吨,汽车 30179 辆。安徽家用洗衣机和电冰箱产品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3位,钢铁、化工、水泥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20世纪90年代是安徽交通运输全面加快发展的十年,交通基础设施累计完成投资339亿元。安徽首条高速公路——合(肥)宁(南京)高速开建、合(肥)巢(湖)芜(湖)高速公路、铜陵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实现安徽省高速公路和域内跨长江大桥零的突破。


三、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转变的阶段(1996—2005年)

       这个阶段,主要指我国“九五”和“十五”计划时期。在工业发展的拉动下,安徽实现了由农业省向工业省转变。“九五”时期工业发展中乡镇企业转型升级的特色明显,“十五”时期工业发展国有企业改制创新的特色显著。
       1、以乡镇企业转型升级为特色的“九五”时期工业发展
       安徽省“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出了由资源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的奋斗目标,确立了机械、电子、日用电器、汽车、石油化工为主导产业,实施了产业扶持政策。继续加强轻纺工业发展,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和大企业集团战略。巩固发展冶金、建材、煤炭、电力工业,新上了一批大项目,提高生产能力。随着淮南、淮北能源基地、马鞍山钢铁公司、铜陵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安庆石油化工基地、皖中加工业基地、以及合肥高新技术工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煤炭、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化工等行业规模迅速扩大,部分能源原材料工业、加工工业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1998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皖发(1998)6号文件)下发后,对推动全省乡镇企业发展、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安徽乡镇企业发展进入了以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围绕明晰乡镇企业产权、优化产权结构,继续深化改革。对条件较好的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规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加快公司化步伐;对中小型集体企业,实施资本和劳动的联合,加快股份合作化的步伐;通过出让、重组、兼并、拍卖等形式,加快放开搞活。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企业中,鼓励加大个人持股比重,鼓励经营者和企业骨干在企业总股金中占有较大份额;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入股;企业公积金超过注册资本25%的部分允许用于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的股权奖励;原设的企业职工集体股,经企业职工代表会议通过,允许转为社会保障和福利基金,也允许全额量化给企业职工,在一定年限后允许转让和继承。提倡和鼓励职工与经营者共同出资买断或控股现有乡村集体企业,购买集体资产数额较大的可以按一定年限分期。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发展速度高于全省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农村个体私营企业在乡镇企业中比重得到进一步提高,培植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农村私营企业,建设一批农村私营工业园区,造就了一批私营企业家。
到2000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03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400亿元。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中,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产值达到41.3%。全省商品短缺问题基本结束。
       2、以国有企业改制创新为特色的“十五”时期工业发展
       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制度创新阶段,改革成效显著,非公有制经济增长较快。截至2005年底,全省409户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革的有329户;45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实施公司制改革的占77.8%。通过各种形式改制、改组的国有中小型工业企业近900户,国有中小型企业退出率达到80%以上。企业重组200余起,盘活存量资产200多亿元。全省非公有制工业企业3221户,完成工业总产值1458.5亿元,比2000年分别增长了4.11倍和5.02倍。
       这一时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行业占据主导地位。2005年,黑色金属冶炼、电气机械、电力、交通运输设备等10个行业占全省工业经济总量的77.8%,其中,钢铁、有色、水泥、石化等原材料产业优势进一步增强,煤炭从以采掘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煤电化一体化方向快速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全面提速,燃料乙醇、生物乙烯等生物质产业初具规模,以汽车、工程机械、电器设备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猛,安徽汽车已成为国家自主品牌汽车的重要力量,家用电器通过招商引资和扩能改造,继续保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到2005年,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5350亿元。工业增加产值达到1837亿元。在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中,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产值达到42%。


四、工业化中期加快发展阶段(2006—2015年)

       这个阶段,主要指安徽省“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时期。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安徽向工业强省转变。“九五”时期和“十五”时期安徽省工业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0.6%和13.1%,而“十一五”和“十二五”计划时期安徽省工业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8.4%和14.1%。
       1、以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为主导的“十一五”时期工业
       “十一五”时期安徽工业经济增长迅速,2010年全社会工业增加值达到5364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5%。工业化率由2005年的34.3%提高到43.7%,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万户,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851.5亿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212.7%、294.7%。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7户,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120户,其中,进入当年中国企业500强企业超过10户。
       这一时期,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到2010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70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占GDP的比重达57%。全省个体工商户达134.2万户,私营企业达22.9万户。全省已形成汽车、家电、电线电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其中,100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70亿元。
       同时,这一时期安徽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装备制造业、汽车、优质金属材料等千亿元产业进一步做强,2010年轻工、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突破3000亿元,超千亿元产业已达6个;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地位提升,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的15%左右;汽车成为国家自主品牌的重要力量,家电产能保持全国领先。
       2、“十二五”期末安徽工业强省地位的初步确立
       “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到2015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817.1亿元。2015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69户,五年年均增加数居中部第2、全国前列;五年间工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达56%,冰箱、空调、彩电、洗衣机、水泥、汽车等优势产品产量稳居全国前列。安徽四大家电产量已突破1亿台,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是“安徽造”。

       “十二五”期间,安徽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均比2010年翻一番。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9.8%提高到2015年的3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9%提高到2015年的36.9%,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0年的28.5%下降到2015年的26.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由2011年的16.4%提高到2015年的22.4%。能源原材料产业比重明显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翻一番多,液晶平板显示、光电、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壮大,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全省共建成101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1个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五、工业化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16年—)

       工业的高质量发展,就是符合“五大发展理念”要求的工业发展。2016年是安徽省“十三五”规划实施的元年,安徽工业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全面调整到以追求高质量的轨道来。工业企业自觉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以创新引领向中高端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成就。如2016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达10081.2亿元,增长8.8%,比全国高2.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5、中部第2位。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增加值增长,其中14个增速超过10%。主要产品产量中,汽车增长25.9%,智能手机增长9.1倍,工业机器人增长56.5%。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748亿元,增长15.3%,增幅比上年同期高8.3个百分点,比全国高5.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7、中部第1位。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1.15万亿元,是1978年的316倍。安徽在新兴工业大省的基础之上,正在向制造强省迈进。
       新的历史时期安徽经济发展已表现出两大特色,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二是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培育。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
       2016年安徽省完成煤炭、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年度目标任务,全年原煤、生铁、钢材产量分别下降8.7%、1.3%和3.8%。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 “三去一降一补”扎实推进,大力化解过剩产能,全省关闭1对、停产3对煤矿,完成退出煤炭产能705万吨/年的任务,退出炼铁产能62万吨/年、炼钢产能64万吨/年。至2018年底,安徽累计将退出煤炭产能2362万吨。到时安徽单井平均规模达325万吨,可居全国前列。去杠杆方面,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降成本方面,连续出台“降成本20条”、“降成本新10条”,企业成本不断降低,2017年累计降低企业成本超千亿元,达到110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86.8元,同比下降0.8元,下降金额居全国第13位。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31.4%。按照安徽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2018年底,基本实现“僵尸企业”市场出清,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到2020年,产能利用率达到合理水平,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2、工业发展的新动能加快培育
       2018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快推进,已经成为重要的增长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的增速比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出4.6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2018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9.4%,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03家,较上年净增加1093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94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安徽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第一方阵、中部地区前列,已经形成由点到面、由中心到全局的省域创新网络。原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纪录液晶显示全球最高世代线在合肥已经建成投产,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在蚌埠实现量产等。
       3、交通发展跨越赶超
       仅2012年至2017年,安徽累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4286亿元,建成马鞍山长江大桥、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等32个高速公路项目,完成芜申运河、沙颍河、合裕线三大干线航道整治等16个水运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合肥港综合码头、郑蒲港一期工程、合肥综合客运枢纽站等,完工农村道路畅通工程7.2万公里。《安徽省“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安徽省交通建设总投资6940亿元。到2020年,形成多层次铁路网融通、高等级公路网互通、水运交通网贯通、民航运输网联通、县乡村公路网畅通等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在全国综合交通网中的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始建于1972年的合肥骆岗机场,与合肥市老城区紧密相连。随着安徽暨合肥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骆岗机场已处于饱和状态,不堪重负,于是2013年迎来了新桥机场的建成通航。目前的安徽省民用机场一共有5个,除了机场集团所属的合肥、黄山、池州以外,还有安庆和阜阳两个民用机场,按照十三五相关规划,十三五末安徽要达到十个民用机场,芜宣机场、蚌埠、滁州、亳州和宿州将分别会建设相应的民用机场,那时整个安徽机场将形成紧密的网络布局、差异化的快速发展和一体化的管理运营模式。

  

   参考文献:

      [1]候永、欧远方,当代安徽纪年[M].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10.
      [2]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安徽省志简本[M]. 黄山书社,2005:12.
      [3]程必定.安徽崛起的若干战略问题研究.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2.

      [4]吕连生,五大发展理念下安徽后发赶超研究[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12..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