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5期

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10 阅读:206 作者:荀守奎,杨力,兰国辉,陈仅,张郝

一、安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集群经济总量、规模提升,但产业发展层次较低
       近年来,我省中小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集群专业镇快速发展。从安徽省经信委发布的报告获悉,截止到2018年,安徽省的产业集群专业镇有209个,专业镇总共实现营业收入7000多亿元,实现利润接近600亿元,上缴税金300多亿元。全省产业集群专业镇总体规模提升,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有19个,其中200亿元以上的有4个,100亿元以上200亿元以下的有13个[1]
      但是安徽产业集群是从乡镇企业发展起来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据主流,比如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等[2]。一些高技术新兴产业集群数量较少,规模也较小。集群内的一些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水平相对落后,上游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不强,下游品牌影响力、价值延伸能力不足,整体附加值不高。因此集群资本积累缓慢,造成集群内产业分工层次低,竞争力不足。
      (二)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我省的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到2018年,产业集群专业镇约有3.45万家企业集聚其中,带动160多万人就业。在众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82家,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其中集聚效应最明显是杭埠镇,其以“骨干企业+配套厂商+技术平台”为发展模式,形成了集压铸、焊装、涂装、总装四大整车生产工艺为一体的产业园。杭埠镇集聚了大约80多家相关配套企业,客户涉及诸多名企,范围包括江淮汽车、联想、京东方、海尔等[3]
       但是目前,我省产业集群内的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大多数产业集群尚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初级阶段,缺乏核心的技术和知识产品。在产业集群内有许多企业生产和经营水平较低,设备老旧,设施缺乏,企业生产缺少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较低,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不高,许多企业还处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集群内的许多企业是家庭企业,由于家庭企业的管理粗放,导致集群缺少高素养的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经营管理人员。集群内的员工多数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技术工人以农民工为主,他们大多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另外,由于金融体系不够完善,一些企业贷款难,因此缺乏技术创新的资金。各种社会服务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三)区域优势逐步形成,但缺乏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环境
      借助县域经济的发展,涌现出一批特色明显、优势突出、产业集中的区域经济品牌。根据经信委数据显示,我省的品牌建设取得进一步成效,截止到2018年,安徽省共建设省级名牌产品573个,拥有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647个,驰名商标达229个[1]。目前田营镇有多个名企品牌,如“Narada南都”电池、华鑫牌铅锭、轰达极板,其以“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荣获“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全国循环经济先进单位”等7个荣誉称号。另外长丰县岗集镇的汽车零配件、无为县高沟镇的电线电缆、蜀山区南岗镇的家电制造等产业集群,以龙头带动,集聚了大量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4]
       但是从目前安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看,集群发展普遍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政府近年来起草与颁布了关于推动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但是对于产业集群创新的政策却很缺乏。制度环境的欠佳,导致安徽产业集群相对于其他发达省份发展滞后。如何把人才与资金引入到集群内部,加强集群创新,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政府必须深思的问题。
      (四)产业研发服务平台总体数量增加,但缺乏系统规划
       目前,安徽省209个产业集群专业镇已经建成众多研发、融资、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产业集群所在的园区基本上都建立了一定数量和规模研发、设计、检测等服务平台,但是普遍科技资源集成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
      根据经信委2018年的有关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的数据显示:目前,专业镇中拥有相关650家金融服务机构;拥有90多个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其中省级以上的有46个;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或工业设计中心242个,其中国家级6个;产品检测机构164个;品牌商标1400多个;专业协会近250个[1]
       但是全省尚未对研发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及系统规划布局,缺乏政府主导型、区域性或行业性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平台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发展进程和地区布局极不平衡。

二、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路径与切入点 

      (一)创新发展,支持创新能力建设
       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必须要以质量为核心,以效率为中心,不断强化创新要素。 一是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制定各类人才激励政策,尤其注重安徽省产业集群内高端层次科技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坚持集群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建设各种不同规模的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关键用户协同创新平台。鼓励国内外的品牌企业在集群内建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支持集群内企业将国内外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拥有核心技术、高端品牌、营销渠道的企业和研究院所兼并重组。二是建立健全创新体制机制。依托企业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5]。三是建立健全技术和产业创新体系。推动进创新创业要素资源的有效对接,推进发展潜力大、产业链上游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加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进程。
      (二)协调发展,围绕龙头企业发展
       树立协调发展理念,要不断强化发展的整体性[6]。安徽省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要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依托龙头企业辐射到小微企业,强化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促进企业之间的战略业务合作,培育拥有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企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以强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基本点,以保障和引导创新要素为关键,以最大程度地优化环境为保障,制定龙头企业的商业培育规划,全程指导从技术到企业——产业——产业集群的孵化。二是给予政策保障,推动各要素资源流向产业集群内的龙头企业。针对集群所在区域的相关政策法规,打破行政壁垒的区域局限性,基于统一的市场准入规则和标准来审查和评估项目,以优化项目布局,提高全要素资源的分配效率。三是建立龙头企业培育库,采用增长速度、行业排名、品牌价值、税收贡献等综合标准评选,重点支持在库企业的项目建设、融资担保等要素保障。
      (三)绿色发展,落实低碳经济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我们树立低碳理念,实行低碳经济,通过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污染气体的排放,来实现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双赢,这对产业集群发展有着根本性与全局性的影响。首先,在国家经济新的发展形势下,安徽省产业集群应当树立一系列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低碳制造、低碳经营、低碳消费等。思想创新是内在的、隐性的创新,是指导安徽省集群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7]。只有理念的转变,才能指导行为发展。其次,依托科学技术实现低碳发展。技术创新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使用,以及对现有能源的高效利用,安徽省产业集群要想实现绿色发展就要引进或自主研发先进技术,使技术孵化,应用到生产之中。产业集群作为企业与市场的中间组织,具有单个企业无法企及的整体优势,利用集群内同一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的相互配套,强化技术的创新能力。最后,对于一些与其他产业相比,知识技术比较密集、物质资源消耗相对较少,但成长潜力巨大、综合效益良好的产业,如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安徽省应当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力发展,以实现整个产业集群的绿色发展[8]。对于市场需求较好的传统产业,也应当通过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对传统产业进行彻底改造,通过废物的相互交换、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的清洁生产等手段,落实产业集群的低碳经济发展。
      (四)开放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开放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国内区域合作,集聚整合区域资源,同类企业及关联配套企业在同一区域集群发展,形成本地生产网络与社会网络,形成特色专业化生产区域,成为本地参与区域分工与竞争、乃至于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的“本垒”;另一方面,要加强同国际产业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将国际上高水平的技术、人员、产品等“引进来”,也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9]。要想加快产业集群的国际化发展,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一是要建立完善的发展制度和监管服务模式,并且该套制度和模式必须符合国际贸易投资的通行规则;努力打造促进内陆开放的新高地,在产业集群内部营造一种便于投资贸易且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此外,政府部门间需加强协作,对有关信息实行共享模式,推行统一且高效的口岸监管服务,为有意进入国内市场的跨国企业提供通关便捷服务。二是要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落实对外商投资准入方面的特别管理措施,并依照相关法律扩大外资在省内的投资领域,适当地放宽外资股份在企业总股份中的占比;鼓励各类跨国公司在安徽省设立其地区总部和产品研发中心,建立集聚贸易、物流、结算等功能为一体的营运中心。三是鼓励企业通过境外参股、并购等方式获取新的技术、人才和专利等,同时引导企业参与各类活动使其产品和技术服务真正地“走出去”,如在境外参展、将产品进行国际认证、申请境外专利和商标国际注册等形式,并按规定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四是要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外资研发机构来安徽省开展其研发活动,如对其实行和省内研发机构同等的政策;在符合依法依规、对等开放、保障安全、利益共享原则的情况下,加大对外资研发机构参与承担省内政府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的支持力度,同时以多种形式积极地开展国际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五)共享发展,强化统筹协调推动
       统筹推进产业发展,研究和推动产业集群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专项实施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战略谋划, 指导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加强对重要事项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一方面,要加强统筹协调推动。统筹产业集群内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其他配套设施的总体布局;制定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的并购重组,支持跨地区、跨行业以及跨所有制的并购重组,帮助小微企业能够应用到集群资源;坚持以项目为向导,统筹规划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建立健全项目推进和保障体系,增强项目的支撑力度;衔接协调与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的统筹,强化布局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推进建设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10]。引导企业、一流高校和科研院以安徽省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注入到企业中,长期稳定的与企业合作建设技术中心或技术研发部门[11];统筹科研院所、公共服务平台和投融资机构的发展,建立平稳有效的运行机制,优化政策法规大环境,完善创新网络,以保证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培育政-产-学-研联合示范企业,建立产学研能力评估评级的科学的指标体系,作为政府从财税、资金投入等方面支持平台协调发展、鼓励产学研合作的依据;支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小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提供信息,鼓励成立高新科技园区,优化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环境,实现产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三、安徽省产业集群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政府政策的创新
       第一,完善创新的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推进政企银合作,安徽省政府部门应当建立经济发展定期通报制度,定期向银行通报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需要支持的项目、企业,供银行参考、评估与选择,并建立市场、产业信息交流制,帮助银行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借助当下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积极完善产业集群内的金融体系,拓宽集群内各企业的融资渠道,尤其是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可以采用互助贷款、集群担保贷款或集群集合式债券和票据发行等形式;同时,对集群内企业建立完整的诚信档案,既可以实现各企业之间诚信信息的共享,也能提高银行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发展提供支持的积极性。
       第二,省政府应实施积极的扩张型财政政策。要不断加大对于创新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科技资源和资金向产业集群和企业投入,以此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人才在产业集群创新挥动中的作用。政府需要在人才引进上下功夫,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二)行业协会及集群管理机构的协调创新
       第一,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新趋势。行业协会及集群管理机构应积极收集外部资料和信息,并对宏观市场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进而为整个产业集群提供行业发展的新趋势。
       第二,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对“政府——企业——科技服务机构”进行创新资源整合,在衔接的关键点上寻求突破,实现协同效应;以龙头企业为基础延伸到小微企业的创新转移及技术扩散,建设完整的、高水平的产业配套分工合作体系,加强分工合作。
       第三,构建产业集群内重要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平台。比如定期举办一些本行业内新兴技术产品、新兴工艺设计和新型材料展销会及演示会等,促进创新企业与创新人员间的交流、创新知识与信息的共享等,提高各类创新资源的利用率[12]
      (三)集群内企业的实践创新
       第一,转变观念,实现整体创新。集群内的各企业应转变传统的企业间单一竞争关系,树立合作竞争观念,并不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竞争意识,促进企业间的良性竞争,实现各企业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的健康发展状态,从而实现产业集群的创新。
       第二,明确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对于大型企业集团应发挥引领带头作用,利用自身在资本及技术研发上的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引导集群企业在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市场等方面的快速发展,辐射到其他企业,共同实现创新发展;而对于一些小微企业来说,则应该积极主动地围绕集群内优势大企业,通过其深层次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为那些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并努力增强自身对先进技术的吸纳能力,促进各种信息、资源等要素在企业间的传递与流动。
       第三,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员工创新精神、增强创新意识,普及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整体科技素养;同时引进端技术人才,提升研发能力;最后,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相关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断地推动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创新、技术创新,推动内部核心产业和主导产品向中高端技术产品倾斜,提升企业内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安徽省产业集群专业镇发展报告[R].2018.
       [2]余晓林.产业集群镇乡村振兴的“领头雁”[N].安徽日报,2018-05-02(12).
       [3]安再祥.安徽大力实施产业集群专业镇提质创牌行动[EB/OL].http://www.cinn.cn/dfgy/anhui/201906/t20190606_213400.html?from=groupmessage
       [4]光娅.基于乡村振兴的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的发展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8,32(09):35-42.
       [5]甄翠敏,丁日佳.实现我国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6):238-239.
       [6]杨卫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整体性发展观探析[J].山东青年,2016(01):2.
       [7]雷宇,张红军.低碳经济背景下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0(03):54-56.
       [8]徐鑫,姜斯韵,成卓,邵立国.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的理论探讨[J].工业经济论坛,2015(02):9-22.
       [9]鞠媛媛.高职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出去”战略探讨[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4,2(06):51-52
       [10]曾婷.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视野下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29(24):17-18+26.
       [11]章佳丽. 安徽省产学研合作的绩效研究[D].安徽大学,2014

       [12]李晓翠、苏丹.对我国产业集群品牌构建的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6):30-32.

(作者简介:荀守奎:安徽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杨力: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兰国辉: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陈仅、张郝: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生。本文是安徽省“2019年度省领导圈定课题:安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问题研究”的部分成果)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