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5期

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思考与建议

时间:2023-03-10 阅读:226 作者:栾敬东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谋划好安徽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实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十三五”以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跨越新台阶。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8年实现粮食生产“十五连丰”,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801.5亿斤,位居全国第四位,比2015年净增93.9亿斤,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肉类、奶类、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分别达421.5万吨、30.8万吨和225.0万吨,较2015年分别增加6.5万吨、2.2万吨、15.7万吨。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蚕桑等特色农产品产量持续增加,质量逐步提高,效益不断提升。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全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6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49家;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15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66个,其中加工产值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区)30个;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093家,年加工产值超5亿元的产业化集群150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较2015年增长近25%。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引导支撑作用不断凸显。合肥农交会连续10年成功举办,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张亮丽名片。
      (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实施农村电商全覆盖巩固提升行动,引导本土电商企业平台做大做强,开展农产品电商培训,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电商营销,2018年全省农产品网络交易额达400亿元。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创建一批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观光休闲、健康养生、农事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不断深入。2018年全省休闲农业接待游客1.96亿人次,综合营业收入787亿元。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发展国家、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56个、示范点160个。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成效突出。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全省家庭农场达93177个,总数居全国首位;农民合作社99132个,总数居全国第8位;发端于我省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1906个。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创建,全省各级示范合作社10196个、示范家庭农场11107个。加快推进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信息化建设,家庭农场基础台账和名录系统逐步实现全省覆盖。大力培育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主体,全省各类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达1.9万个,主要农作物生产托管面积近3000万亩,位居全国前列。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民生工程,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2018年累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5.57万人,探索总结出“南陵模式”“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模式”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
      (五)农业科技支撑力度持续增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省国家和省部级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达109个、农业院士工作站达65家;安徽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规模不断扩大,近80家科研单位、涉农院校、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安徽升级版”基本成形;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成立了以首席专家领衔的16个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以安徽省农科院为主体,全面推进23个创新团队和20个技术服务团队建设。基层农技服务供给显著优化,1.3万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选派科技特派员3680余人,新备案省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80个。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转化,201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畜牧业良种、渔业优质种苗覆盖率达98%、85%、80%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807万亩,较2015年增加206.5万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9%,较201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较2015年提高3个百分点。
      (六)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以6个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县、15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为牵引,分类、分区、分级,限制、控制化肥用量。2018年全省推广机械施肥面积4800多万亩次,水肥一体化面积46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13亿亩次。在水稻和小麦主产区普遍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在优势产区建立果菜茶绿色防控示范区32个。大力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2018年全省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30.5%,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3.3%。开展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建设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试验区和桐城市农业清洁生产试验示范区,集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出台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在9个县畜开展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建成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代环保产业示范园区6个,2018年全省秸秆产业化利用企业数量达2263个,秸秆机械化还田标准化示范基地达66个,成功举办2018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病死猪、禽无害化处理设施不断完善,2018年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共计122.4万头。
      (七)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提前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3年7.2万公里建设任务,“四好农村路”建设上新台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解决2050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75.4%。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巩固提升工程,农村电网低电压问题基本消除。建设“宽带安徽”,基本实现行政村光纤通达和4G网络覆盖。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和村庄清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村庄规划建设提升“三大行动”,2018年,完成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整治109处,建设乡镇污水处理设施247个,完成自然村常住农户改厕114.88万户,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率达96%。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省累计建设中心村5300多个,占规划布点总数的53.9%,开展整治建设的乡镇政府驻地共1133个,“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新面貌不断彰显。
      (八)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脱贫攻坚战取得突出成效,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共有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2936个贫困村出列、2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9.1%降至0.93%。2018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996元,比2015年增加3176元,增幅达29.4%,其中工资性收入5058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6.1%;经营性收入541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38.7%;转移性收入3271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3.4%;财产性收入256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1.8%.
      (九)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进一步激发。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全省113个县级确权单位成果数据已通过国家检测,确权结果在农业补贴、征地补偿、土地流转方面数据应用率达到95%以上。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实现村(居)全覆盖,共清理核实资产934.8亿元,全省国家级改革试点单位扩大到2个市、15个县(市、区),截至2018年11月底,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村达到5856个,占总村数的35.6%。持续推进 “三变”改革扩大范围。截至2018年11月底,全省完成“三变”改革的村数达到3752个,占全省总村数的22.8%,参与“三变”改革的村集体平均增收4万元,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金融、水利、林业、供销、农垦等领域改革稳步推进。

二、“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省农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面貌和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农村综合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但是,当前我省农业农村发展环境正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结构矛盾依然存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不顺、畜牧业结构不优、农牧结合不紧。农产品加工业依然是短板,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仍然不足。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增幅呈下滑态势,2017年全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仅为2.1:1,低于湖南、河南、江西、湖北等省份,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22:1。加工企业产品、工艺、设备更新滞后,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产业链短,行业领军企业少,品牌少、聚集程度高。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程度低,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凸显。农村电商人才整体短缺与人才质量不高问题并存,部分地区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资源错配。
      (二)农业资源环境硬约束不断加剧。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污染向农业农村扩散,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水资源日趋紧张。局部地区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民科学用药水平仍然较低,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增多。秸秆收储点布局普遍缺少规划、布点不规范、建设标准不统一,产业化利用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工业原料化利用量仅占综合利用总量的2.9%。全省畜禽养殖粪污产生总量约9500万吨,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转化压力大,农牧循环“肠梗阻”还远没打通。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低,残膜回收利用渠道不畅通。
      (三)各类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肥料、农药、饲料等生产资料投入成本较高,土地流转费用居高不下,农忙季节雇工难问题比较普遍,农村用工成本超过城市用工成本。国际形势变化对国内农产品供求造成一定的影响,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明显高于国外农产品进口到岸完税价格,提高农业竞争力难度增大。经营主体融资成本仍然较高,且融资面临资产质押担保困难、资产处置难以实现。农业保险尚未体现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惠服务效应,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财政力度较弱。
      (四)农业从业人员供需失衡。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务工,农业从业人员发生结构性变化,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已成为现实难题,缺乏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少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重完成培训任务,轻培训质量效果及后续跟踪服务不到位等情况,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难以提升。基层农技队伍不稳定,且技能不足、待遇低下、结构老化现象较为严重。
       (五)农民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依靠家庭经营收入增收面临巨大挑战,来自外出就业的工资性收入增幅放缓,转移性收入增长空间变窄,财产性收入占比较低,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和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难度加大。且自2014年以来,我省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3元、601元、643元、674元、621元,其中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仍是短板和弱项。
        (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全省高标准农田占耕地面积比重不足50%。农村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依然是突出短板,农村末梢路、断头路还较多,到组到户硬化路还未畅通;农村教育、医疗、社保等,与城市还有较大差距;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到50%,已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乡镇不到50%。

三、“十四五”安徽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小岗村农村改革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目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聚焦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质量兴农、绿色强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健全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保障,加快转型升级,突出创新驱动,强化要素支撑,着力闯出一条具有安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奠定坚实基础。

四、加快“十四五”安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应采取的重大举措

     (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制度化发展、建立产业体系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建立生产体系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建立经营体推进农业市场化发展。“十四五”期间,要因地制宜,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提高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激发农业活力。
     (二)推进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循环利用和节本降耗相结合。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优化农业绿色发展空间布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治理及农业生态养护修复。持续改善农业发展大环境,重显农业绿色的本色。“十四五”期间,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投入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基金制度和绿色农业发展补偿机制。实现绿色农业发展格局。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管理协同发展,快速发展壮大的龙头企业。全力扶持一批产业链长、产品附加值高、有带头能力的重点企业,形成有市场、有规模的区域性主导产业和大规模的农产品基地。“十四五”期间,重点推动企业、基地和农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农民经营性收入可持续增加。
     (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整合检测资源,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强化检测人员技术培训,常态化开展检验检测、监督抽查工作,督促农产品产销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落实自检制度,引导组织化程 度高的生产组织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十四五”期间, 建立食品药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缝监管机制。严格监督农产品销售市场安全整治活动,严格执法,不滥用职权。
     (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协调发展。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民生工程,重点开展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推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支持和引导农民工、企业家、大学生等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十四五”期间,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依靠科技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不断提高农业的发展创新力、产业竞争力。强化农业科技平台创新,健全高新技术平台,培育农业高新产业。在“十四五”期间,深度挖掘和多维拓展农业的经济、生态、文化等内涵和外延功能,实现农业增值增效和农民的持续增收。
     (七)加快农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国家战略机遇,深入谋划安徽农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和着力点。加快推动实现与沪苏浙农业结构互补互促、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市场体系互联互通、要素配置对接对流、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共同打造引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高地。

     (八)扩大对外农业合作。扩大农业合作范围,构建开放型农业经济,让农业“走出去”,注重农业实现集群式、链条化发展,引入先进技术、先进生产模式,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形成农业开放型经济。要鼓励涉农企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国外企着力构建对外合作框架,充分发挥省农业对外合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农业对外合作政策体系。完善“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库,注重发挥“皖企赴津巴布韦合作开发联盟”“皖与以色列合作联盟”带动作用,培育农业企业“走出去”联合体,促进企业“抱团出海”,打造农业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完整产业链。积累经营经验,培养国际化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合作。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