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19年第5期

转型“十三五” 升级“十四五” ——谈谈“十四五”安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

时间:2023-03-10 阅读:247 作者:汪建华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农村的发展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不论思路如何提,导向如何变,实践如何推,农业强安徽强,农业弱,发展慢,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安徽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全面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抓农业,夯基础,抓农村,促振兴,把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在这个阶段,发展上了高台阶,发展也有了新瓶颈。“十三五”即将过去,农业农村经济转型破瓶颈,探路求发展取得了新成绩,形成了新优势。“十四五”即将到来,总结“十三五”,展望“十四五”,笔者认为转型升级是一个分不开的连体,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系统工程,更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转型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最突出的特点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安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风雨坎坷,一路前行,改革深化,不断转型。其突出的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发展理念转变。“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为引领,首先实现了发展理念的转型,使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新路子。观念新变黄金。在新理念的引领下,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农民收入实现了持续较快增长,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实现。主要标志是,粮食安全落地有声,全省粮食总产量突破800亿斤,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值的占比进一步下降,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增加;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经营机制日趋完善,全省各类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超过10万家,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品牌农业加速发展,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县60多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达5872个;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功能有效增强;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电力、水利等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水平明显提升;全省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 700多万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共享指数和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发展方式转变。理念新促使观念变,新观念引领发展方式转型。“十三五”体现在发展方式转变上有七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由追求数量转到數量、质量并举,更加注重提质增效上来;二是从发展农业依赖土地、劳力等资源转到保护和利用资源,更加注重依靠种子、技术,特别是技术、模式等创新上来;三是从农业生产不顾及环境、资源的保护转到自觉利用和保护好耕地质量,生态环境上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四是农业生产力从单一的种粮食机械化转到了全面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多产业、宽范围的推进,生产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五是农业生产从单一的产品保供,提供原料转到了农业产业化生产,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延长,农业市场化发展上来;六是农业经营方式从小农户经营为主转到了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农户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相结合,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上来;七是农业从单一功能逐步转到了传统产业与新业态、新产业、新经济同步,多功能农业大发展上来。
       3、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永恒主体。“十三五”期间以绿色为导向,以转型为核心,大力推进新一轮结构调整,形成了“六个加快”的实际成果;一是粮食生产的品种品质结构加快调整。2019年小麦总体面积稳定,但专用小麦面积已调整到1000万亩,玉米、大豆面积逐年恢复,已分别达到 1500万亩和1000万亩。二是畜牧、水产业绿色发展步伐加快。全省畜规模化养殖达到76.3 %、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水产养殖水环境、养殖方式等标准化提升,稻渔稻虾等综合种养加快发展,全省稻虾综合种养面积已达到300多万亩。三是以产业扶贫为抓手,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据统计全省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年度到户覆盖率达到89.4%,贫困村共发展茶叶87万亩、林特112万亩、水果51.5万亩、中药材42万亩、水产41万亩,蔬菜69.9万亩。四是以电子商务、休闲观光旅游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发展。全省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县30多个,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达到 200多万人,年交易额达到800多亿元。五是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可达8000家,其中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00家,年加工产值预计可达到 1.5万 亿元以上,加工值与农业产值比预计提高到 2.8:1以上。 六是农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农业种子、植保、多环节作业、产品销售等全方位的服务业,从服务组织、服务领域等全面发展,全省农业服务业发展示范县10个,以服务为内容的农业联合体1000多个,植保等单项服务组织2万多个,促进农业服务业水平全面提升。同时,与农民紧密相关的信息、交通、金融、保险、生活等农业农村服务业也开始在农村发展。
       4、发展要素转变。要素是发展的基础和必须的条件。“十三五”以来,农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全面转型、全面提升。一是土地,从制度、质量、空间等方面转型。全省实施了农业承包地确权办证,三权分设,长期不变,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省已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耕地质量明显提高。在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定了粮食功能保护区、主要农产品功能区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区,全省划定粮食保护区 5200 万亩,重要农产品保护区1900万亩,特色农产品种植区 800 万亩。二是农业投入向多元化转型。农业投入从以往的农户自我投入为主,逐步向农户自我投入与国家增加三农投入、特别是扶贫投资、各类贷款、保险、工商资本等相结合,相融合的多元化投入转变,据有关部门预计,每年对农业投入成倍增长。三是劳动力结构、素质在调整中提升。这几年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促进农户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据统计回乡农民已达到 70多万人,各类家庭农场达到100397家,新型职业农民达到   万人。四是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从单一推广利用向集成创新转变。“十三五”农业科技开始了生产、经营、市场等多内容、全方位统筹推进,专业队伍+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科研院校等集团军一起发力,培训、示范、引领多手段并举,形成了农业发展靠科技,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带动农业发展的新局面。
       5、环境和生活方式转变。“十三五”习主席“两山理论”深入人心,绿色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的主基调。一是实施土壤、大气、水等综合治理,农产品生产环境大大改善。二是农村实施“三边”治理和推进以厕所、污水、垃圾治理为内容的“三大革命”,农村农户生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三是土地综合治理、河道疏浚治理、生态修复保护、大地增绿工程等综合发力,农村农业生态环境逐步改善,三农走上绿色发展的轨道。四是“十三五”实现了所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预计可达到17000多元,农民的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活质量全面提升。五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卫生、体育、文化、教育、商业、交通、饮水等条件大大改善,城乡差距缩小,城乡一体化进度加快,农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普遍增强。

二、升级是“十四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三农现代化如何推进,“十三五”已经走上了转型之路, “十四五”升级是发展的主题。要围绕新时代、新农民、新农村、新农业、新生活、新未来思考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主要任务是农业现代化,产业要升级;农民现代化,主体要升级;农村现代化,环境、设施要升级;生产力现代化,各类要素要升级;生活现代化,食品安全、生活条件要升级。三农全面升级、全面进步,乡村全面振兴是“十四五”的发展的主题。
       1、瞄准农业现代化,着力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产业是基础。升级就是要抓住根本,夯实基础,把产业调优做强。一是要把粮食安全放在第一位。安徽省粮食生产要稳定在800亿斤。依据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以优化结构为导向,围绕品种、品质、品牌,推进粮食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增值、绿色化发展,确保大宗粮食生产稳面积、稳产量,提质量、上台阶。二是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包括特色畜牧业、特色渔业、特色蔬菜瓜果业 ,打响 皖字号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发挥长三角一体化格局中的农产品大省优势,立足于“大果园” 、“大菜园”、“大肉库”、“大厨房”“大银行”的构想,谋划布局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市场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打造现代农业的生产链、加工连、产业链、增值链,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工业强省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四是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培育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农业服务业 、农村电商、农村生活服务业等,把握产业升级的新导向,瞄准农村经济的增长点。五是大力推进新一轮结构调整和园区经济的新发展。结构调整是永恒的主题,园区发展是产业拓展和优化的示范园。“十三五”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在转型中,建立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绿色发展示范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多种类型的示范园区100多个,“十四五”推动经济升级,重在园区产业提升上下功夫,让园区经济成为产业升级样板田、新示范,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
       2、加速农民现代化,着力各类经营主体升级。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把传统农民变为现代农民,是一项教育人、改造人、提升人的艰苦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十四五”要把农民的转变和提升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着力做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的工作 ,多形式引导小农户学习新知识,对接新模式,走现代农业之路,逐步升级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主体;二是要在实施家庭农场和各类农业合作社提升计划过程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三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引进一批有知识、有文化、有情怀、爱农业的青年人,回乡务农,回乡种田,在美丽的田野上大有作为;要吸引有资金、有志向的企业家到农村,投资农业,创业发财;要鼓励有条件、爱家乡的退休干部、退伍军人、在外求学的学生、在外打工的人员回家乡务农创业 ,使这一批充满活力的群体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的新农人、新农民。 四是要全面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充分发挥大学、科研机构的领军作用,重点开展家庭农场主、职业经理、经纪人、投资人的培训;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人员重点开展大户、合作社法人、小农户等大群体的职业及专业技术培训,更多的是利用好现场培训、典型示范培训及技艺传授培训的多种形式的灵活方式。针对小农户家里有老人,没劳力的情况,要制定政策,鼓励青年人回乡务农、跨行从业,组建亦工亦农亦农亦商多业兼从的复合型新农民,真正使农民队伍在发展中全面提升,使农业成为职业,使农民成为有尊严的职业农民。
       3、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升级。
       绿色是人类生存的底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十三五”在转型绿色发展的基础上,“十四五”升级发展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其一,农业资源保护升级。要严格保护耕地,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行动;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扩大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土地休耕面积。其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升级。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集成推广水肥一体化、机械深施等施肥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全程农药减量增效技术,发展装备精良、专业高效的病虫害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实现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率和绿色防控覆盖率的稳步提升。其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升级。推进畜禽粪污生态化治理和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建设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整个链条的无害化处理体系。推动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应用,推进全量化利用试点示范,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制度,推广加厚地膜和可降解地膜,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和回收利用示范推广。其四,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升级。要推广应用低污染、低消耗的清洁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工程性防控,综合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严格监测产地污染,推进分类管理,开展修复试点。在重金属污染区、生态退化严重地区要耕地轮作休耕,调理保养。其五,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升级。坚持不懈地推进农村三大革命,把改厕、污水治理、垃圾分类收集落实到村户;加强绕村、沿路沟渠、排水沟渠的疏浚和治理,加强村庄道路绿化,建立良好的村庄、农田、生产生活的绿色环境。其六、农产品质量安全升级。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推广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兽药,严格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要制定并完善农业地方标准化体系,推进果菜茶示范园、畜禽水产养殖标准化创建。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大力发展农业“三品一标”生产,培育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提升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一批信誉度高的农产品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合作社品牌和农户品牌;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升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立食用农产品追溯制度,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生产红黑榜制度,加强信用信息公开。
       4、发挥集成效应,着力农业诸要素融合升级。
       用新要素装备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十四五”期间,在土地、主体提升的基础上,还有五个方面特别重要;一是农业科技要升级。要全面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壮大农业科技创新团队,打造一批农业科技集成创新与示范基地。要提升现代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企业。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建立畜禽、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地方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要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完善科技推广人员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构建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主体。鼓励支持广大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二是农业机械化要升级。要立足于全面全程机械化,推进农机农艺农信融合发展。支持农机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端农机装备。推进小麦、水稻、玉米等大宗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果蔬茶等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水平,加快发展畜牧业、渔业、生态环保等产业机械化,提升农产品加工和动植物保护等机械化装备水平。建成一批“互联网+”农机示范基地,提升农机智能化终端应用水平。三是设施农业发展要升级。设施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空间利用、高效集成的载体。要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推动设施农业健康发展。一要提升工程技术水平,从原来的地膜覆盖、小拱棚,二代棚向连栋棚、温光控自动化控制高档棚室建设发展。二要拓展设施功能,大力发展设施园艺、设施畜禽、设施渔业、设施环保、设施农旅业。三要加强设施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运营主体、专业团队建设,让高素质职业农人成为设施农业的引领者。四是农业信息化要升级。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农业现代化必将搭乘智慧农业的快车。一要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工程建设,让网络进村入户,让农民拿着手机管理生产;二要推动物联网进田、进场,引导发展數字农业;三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农产品新的价值链。五是农业投入要升级。农业是弱势产业,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产业,又是一个必须投资,必须重视,必须不断发展的产业。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重中之重位置更加突出,三农投入大幅度增加。“十四五” 如何使投入升级,重点有四个方面;其一,以主体投入为基础,各级政府在农业投入增量上升级,要依法投入,列入预算,按比例增长,扶持农业不断壮大。其二,以多渠道投入为基础,在投入方式上升级,要鼓励和支持各类经营主体扩大投入,各类工商资本、民营资本积极投资农业,投资农业创新领域,投资农业农村服务业,大胆推进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技术、资本、土地经营权入股。其三,以主体投入和政府投入为基础,在农业吸引外资上升级。要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加快农业走出去的步伐,组织外资、外地投资在农业的重点领域落地,动员企业走出去投资农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其四,以现有投资政策为基础,在优化投资结构上升级。要调整阶段性补贴政策,把更多投入投向民生领域,投向环保、粮食、种业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稳定扶贫投资规模,扩大巩固脱贫成果。
       5、推进城乡一体化,着力基础设施升级。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目标。围绕这一主题,要重抓基础设施升级六个重点;一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要按照田、林、水、路综合治理,全面配套的标准,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二是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要以“四好”为标准,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路网体系,解决村级道路硬化问题,推动城市交通向农村延伸,交通运输干线向旅游景点、农业综合体、特色农产品基地延伸,发挥交通促进经济发展的独特作用。三是加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规划建设布局合理的信息平台,支持建设农产品仓储、冷链工程,推动建设县乡村物流中心(站、点),大力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四是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进一步完善农村配套电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环保、农村大型养殖业供电设施,提高农村供电的可靠性和供电能力,对不适宜的老旧电网要及时更新改造,对农村农民生活用电要安全供给,设施保障到村到户。五是推动“互联网+农村”建设,打造数字乡村。要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大农村网络建设投入和布局,重点向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延伸。提升4G 网络覆盖水平、接入能力和5G 建设布局。推进农村基层政务信息化应用,推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金融网点进村等信息服务,同步实施网络安全。六是加强文教卫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对边远农村、中心村和郊区村等要分类施策;要推动中心医院、中心学校、重点养老机构等建设;要加强和调整农村金融、商业、生产生活服务业站点及基础设施建设,在一体化进程中推进设施互联,真正共享。

三、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是“十四五”发展的动力源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这是动力源,也是总开关。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深化土地制度和产权制度改革。要巩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 年政策,稳妥推进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有偿退出。深化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解决机制。依法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改革农民住宅用地取得方式,探索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新机制。赋予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入推进集体林权、水利设施产权等领域改革,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改革。探索财政资金变股金、拨款改股权、无偿改有偿”等有效途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源性、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农民财产增值增收。
       第二,优化布局,建立空间、产业、生活集聚发展新机制。落实好基本农田保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主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因地制宜构建种养加优势区域和专业生产区,引导乡村产业集聚集约高效发展,推动第二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开发园区集中。完善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园、农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建设,提高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促进乡村生产融入区域性产业链和生产网络。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异地扶贫搬迁人口适度向县城、乡镇集中。优化中心村布点,优化整合村庄资源,注重融入绿色、文化、创意等元素,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健康的社交圈,推广社区化管理,提升农村居民生活品质。
       第三、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农业结构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农业品种品质品牌结构,引导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恢复小杂粮生产,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推广高效集约种植模式和稻鸭共育、稻鱼(虾、鳖)共生等种养模式;扩大粮改饲面积,大力促进生猪生产恢复性发展,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生产,探索种养结合高效增收之路,提高农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保障有效供给的能力。
       第四,建立新型农业经营机制。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引导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成立家庭农场,完善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加快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构建全程覆盖、区域集成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发展,重点加强技术物化、品牌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融资保险服务以及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加大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相衔接的力度,鼓励小农户通过土地、林权、劳动、技艺、产品、房屋等多种方式,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稳步发展体验农业、光伏农业,积极探索定制农业、会展农业、众筹农业等新业态。培育和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特色小镇,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样板,形成示范效应。
       第五,加强农业农村法治建设。加强农业综合执法,加大农村普法力度,提高农村干部群众法治素养,重点加强土地征收、承包地流转、生态保护、社会救助、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高依法护农、依法兴农的水平。
       第六,建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新机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要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扶贫的结构,加强产业与市场的对接,更好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使产业扶贫持续发力。要持续改善老区、库区、深山区等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脱贫地区“造血”功能。稳定对已脱贫人口、出列村、摘帽县扶持政策,搭建贫困人口信息平台,加强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加强思想教育,消除精神贫困。大力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构建“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三有”型稳定脱贫新模式,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逐步走上富裕之路。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