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0年第4期

以宜居城镇建设为抓手 推动安徽省“十四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3-08 阅读:182 作者:胡厚国,苏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走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如何让城市变得更宜居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城市追求的目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新时期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方向。
,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基本概况

        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特征
      (1)城镇化水平持续较快提升。全省城镇人口2010年(2559万人)至2018年(3459万人)增加约900万人,年均新增城镇人口112.5万人以上。城镇化率由43.01%增加到54.69%,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超过全国平均速度(1.06个百分点),全省开始进入城市主导型社会。
      (2)区域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承东启西和联南接北作用不断提升,合肥市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和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皖江八市纳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阜阳、蚌埠成为中原经济区重要中心城市,安庆、六安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中心城市,黄山、池州成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
      (3)城市群集聚带动效应不断加大。合肥都市圈核心带动作用明显,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2%,已初步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重要的创新中心。皖江城市带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全省城镇化和工业化的重点地区。皖北城镇群逐步探索出农业地区“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路径,发展实力不断提升。芜马宣、安池铜、蚌淮(南)、宿淮(北)城市组群的引导和协调工作稳步推进。
     (4)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安徽省城市建成区得到拓展,全省16个设区市,9个县级市、52个县、建制镇877个。综合承载力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宜居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2018年,全省城市人均道路面积22.95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94.94%、燃气普及率98.56%、供水普及率99.7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建成区绿地率38.8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5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67平方米,分别高出全国同期水平6.26平方米、1.59个百分点、1.86个百分点、1.39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1.49个百分点、1.39个百分点、0.56平方米,居全国中等偏上水平。全省16个省辖市,已有14个市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2.安徽省城镇化建设存在的短板
       虽然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提升速度较快,但与京沪江浙等城市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其中心城市能级和城市群竞争力不强,离国家省域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合理分工、紧密关联的网络化体系,都市圈、城市群、城市组群协同发展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省域中心城市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有待提升。跨市域协调性不足,城市群和城市组群内的城市产业同质化明显、互补性不强,交通联系仍不够紧密,人口、资源和信息流动的便捷性仍需提高。
      同时由于城镇化速度较快也带来了城市病,人居环境建设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重外延轻内涵、重外表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多、安全运行隐患多,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城市病”日益突出。住房保障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少数城市房价上涨,多数城市仍需去库存。城市公共资源紧张,老旧小区改造任务艰巨,存在城镇特色缺失、文化缺失的现象,同时无法满足市民日益强烈的对城市品牌、城市文化和城市内涵的认同感。

二、建设宜居城镇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十四五”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在要求的发展形态,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成为发展重点。新型城镇化面临从“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从增量发展到存量优化、从经济建设到生态文明建设,从追求经济发展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刻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质量和生活质量,“建设和谐宜居城镇”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主要目标导向。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城镇,宜居城镇建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和城市工作一系列思想的必然选择,是国家生态文明背景下促进城市发展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建设和谐美丽的宜居城镇,理应是“十四五”时期重要的战略抓手,促进我国新时代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2.高标准建设宜居城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十四五”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高质量、高效益、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可持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宜居城镇的向往、生态意识的加强,原有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已不能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新时代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城市,从而适应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

      3.适应未来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仅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也让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转变。像智慧城市、新能源技术等新技术革命也促进和重塑了城镇化发展形态。因此,在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引导下,要充分分析新技术革命如未来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对城市空间需求的变化,对未来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宜居城镇建设为未来新技术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同时通过新技术革命让城市更宜居。

       4.建设宜居城镇是破解城市短板的系统工程
       我国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生态环境破坏、交通拥堵、配套设施不足、城市风貌特色缺失等各种城市问题,城市发展受到制约。由于过于注重速度而忽视城市品质的传统发展模式受到质疑,注重人居环境建设和城市高品质发展的“宜居城镇”成为城市建设的趋势。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提出:“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针对城市问题,全国一些省市开展了改善城市生态、建设宜居环境的实践,安徽省也展开了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老旧小区改造、宜居县城试点等工作,宜居城镇建设已成为破解短板、强弱项的重要手段。

三、建设宜居城镇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进入新时代,城镇建设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建设宜居城镇要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从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提升城市的综合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同时,注重城市生态环境、市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1.推动城市群发展,优化全省城镇化空间载体
       十九大报告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镇化一般规律,符合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基本特征。“十四五”全省要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契机,深化全省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和科学布局,加快合肥都市区建设,推动长江走廊绿色示范区建设,合铜(陵)、合芜(湖)经济走廊带建设,区域重大交通走廊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实“一带一路”、长三角城镇群一体化等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全省城镇空间总体格局,适应全省城镇化快速发。“十四五”安徽省应加强多层次城镇交通骨干网络建设,融入长三角交通网络,促进交通体系向着更具安全性、高速化、网络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与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紧密,要素交换更加快速。安徽省一方面要主动出击,结合自身优势在区域联合中找准定位,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承接江浙沪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方面优势,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形成差异性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将高素质人才、高质量产业、优良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与长三角城市群以跨越式方式对接合作,打造技术驱动型城市群,对于促进区域合作,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自我发展和崛起具有战略意义。

       2.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
       安徽省城市建设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居住环境品质不均衡、城市建设缺乏创新和特色等等,针对这些问题,补短板,强弱项,打造蓝绿交融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美化建设;大力推行绿色交通;加大老旧小区改造,大力发展租住房,稳定城市房价问题,积极做到人居有其屋;提高城镇供水、燃气、能源等供给保障水平,加大城镇城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宜居城镇建设应基于城市现状基础和特质的全面分析,进一步从“人、城、境、业”四大维度进行规划建设,建立宜人的生态环境、严格的城市安全环境、便利的公共服务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谐的社会环境、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可持续的经济环境。围绕服务“人”,从居住、交通、游憩、健身、交往等角度出发,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街区、便利的日常生活圈、优质的公共服务、绿色的出行方式、丰富的公共空间、特色的人文生活。围绕建好“城”,从城市形态、基础支撑、城市安全、城市管理出发,形成山水环绕与绿网交织的大美田园形态、便利畅通的城市交通网络、高效安全的城市防灾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绿色高效的智慧城市管理。围绕美化“境”,一方面要构建山水、田林、生态、城镇多位一体的生态化发展格局、推进城市与生态的融合发展、实现生态化与城镇化的和谐统一;另一方面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有序推进老旧社区改造更新,提高整个城市的环境质量。围绕提升“业”,安徽省各市应根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创新,构建循环集约的绿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绿色经济,鼓励居民绿色消费。总之,应该不断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城市综合承载力,建设蓝绿交融的生态复合安全系统,创新产业发展,壮大中心城市能级级,适应全省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3.以宜居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宜居城镇落地生根
       一是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提出在居民15分钟步行范围内,配置生活所需的配套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形成舒适、安全、可达的社会基本生活圈。2020年1月,经党中央同意,国务院批复了《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和《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见图1、图2﹚,在《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以生态绿环、绿心、绿廊、绿网为支撑的蓝绿生态网络格局为界线划分管理单元和社区,实现二者边界统一。规划提出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中心、邻里中心、街坊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各级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实行集中建设、混合布局、综合

图1《河北雄安新区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起步区社区生活圈布局图

图2《河北雄安新区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生活圈规划图


使用。社区中心形成服务半径约 1公里的15 分钟生活圈,邻里中心服务半径约500米,街坊中心服务半径约 300 米。安徽省各城市应基于职住平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等要求加强城市管理单元研究,注重学习上海市、雄安新区理念,推进宜居社区创建工作。安新区理念,推进宜居社区创建工作。

       二是推进宜居社区共同缔造,营造和谐社区氛围。社区是一个微型社会,是最能反映人民生活好坏,体现人民幸福感和归属感与否的居住单元。社区建设的好与坏直接反映到居民的生活中,是居民最关心的问题。关于社区治理,厦门市提出了“共同缔造”新理念和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成为国内很多城市学习的对象。社区共同缔造的目的,都是为了重构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不断疏离的人际关系,重构美好和谐的社区关系。变“生人社会”为“熟人社会”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自治的基础。社区共同缔造强调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因此在社区治理上强调建立居民与政府部门共同管理、共同治理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社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安徽省城市社区管理可以学习并吸收“美丽厦门共同缔造”的先进经验基础上,将公众参与纳入到社区改造和管理的全过程中,推进社区共治,以“共谋、共建、共营、共享”为基本内涵,保障宜居社区建设有序推进。

 

       4.完善宜居城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现代化治理水平

       一是加快智慧城市管理,提高管理服务的精准性。智慧城市其“智慧”之处在于能够破解“城市病”,探索宜居化路径,并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近年来安徽省智慧城市的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部分领域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从全省来看,目前对于智慧城市的建立还处在“数字城市”初级过程,更多的是在打基础和收集数据,起步较晚,与国内的一线智慧城市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存在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宗旨和方式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政府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不清晰、具体落实中难以找到着力点、技术水平有待提升、优秀人才较为缺少、跨界合作及数据共享困难重重等问题。安徽省宜居城镇建设要将“智慧城市”元素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城市管理中去,通过构建一体化智慧城市体系框架、完善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公共服务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等方法,科学、精准、持久地解决宜居城镇建设出现的难题,确保宜居城镇管理的科学有序。

      二是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高管理效能。宜居城镇具体包括多方式提供住房、完善基础设施、保障环境质量等内容,而安全、舒适、便利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最基本条件。根据安徽省实际情况,在“十四五”期间加强城市环境宜人性、生活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城市安全韧性、经济繁荣性、社会和谐性、人文特色性等方面研究,建立宜居城镇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城市的社会治理性、经济性及公共性等要求建立考核标准,高标准地指导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同时作为宜居城镇创建验收和政府推动工作的考核依据。


结  论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社会发展和要求必然向内涵、集约、高质量方向转变,推动安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宜居城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宜居城镇建设成为安徽省“十四五”重要的战略选择。针对安徽省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发展短板,结合“十四五”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宜居城镇建设目标和要求,提出四大发展策略:一是推动城市群发展,优化全省城镇化空间载体;二是围绕补短板,强弱项,全面提升城镇人居环境品质;三是以宜居社区创建为抓手,全面推动宜居城镇落地生根;四是完善宜居城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提升城镇现代化治理水平等建议。加快宜居城镇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品质,满足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安徽省城乡规划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