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0年第4期

安徽省商贸流通业现状及发展研究

时间:2023-03-07 阅读:156 作者:周思贤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一直以建设“美好安徽”为目标。其中,努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是建设“美好安徽的”的保障。但目前安徽省经济正处在亟待转型的时期,商贸流通业发展则是安徽省“十四五”工作规划的重点,因此本文旨在分析安徽省目前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为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安徽省经济发展


一、引言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以来,安徽省认真落实党中央部署,扎实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工作。全省商贸流通消费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消费结构逐渐优化,农村电商发展迅速,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商贸流通业市场整体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现代化信息水平不足,消费新热点供给不足,流通基础设施仍存在短板等。因此如何在新一轮开放形势下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是安徽省未来经济发展的保障。


二、安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据安徽省统计局官网数据发布,2018年安徽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0亿元,同比增长11.6%,整体增速比上年(11.9%)稍有回落,但仍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格局,增加速度居全国第二位,中部第一位,总量也在全国排名中上升了一个位次,继续保持高于预期、快于全国的良好态势。2018年安徽省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消费增速自2012年以来持续高于城镇消费且差距逐渐增大,乡村消费潜力持续释放。
      (二)消费结构逐渐优化,新业态蓬勃发展
       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8年安徽省整体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523元,增长3.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748元,增长14.8%,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高。其中七大类消费中,城镇居民将消费热点转向居住、医疗、生活服务方向,农村居民则向家庭耐用消费品、个人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服务方向转变,消费升级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激发了安徽省商贸流通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注入了新动力。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城市商业综合体不断发展,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居民开始由生存性消费转向服务性消费,特别是以信息传输、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高速发展。据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8.8%,医药制造业增长17%,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2.6%,产值占比由24.7%提高到29.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工业机器人增长18.3%,新能源汽车增长1倍。
      (三)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农村电商表现亮眼
       近五年来,安徽省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40%以上,电子商务日益成为推动全省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2018年,全省有786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开展网络零售业务,较2017年增加217家,实现全年网上零售额492.2亿元,同比增长36.1%,网上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比重由2017年的5.6%提高至9.0%,网上零售大幅增长。商务部公布的2017-2018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名单,在全国238家示范企业中,安徽省有7家企业榜上有名。
       安徽省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为契机,在76个县(市、区)全部建成电商公共服务中心,构建了多站合一、协同发展的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得到夯实。各地积极探索农村电商发展路径,启动建设农村电商先进县、示范镇和示范村,着力打造农村特色电商产业基地、创业园,加强与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等知名电商企业的合作,先后搭建了京东安徽扶贫馆、京东•合肥电商扶贫特色馆、砀山苏宁易购电商扶贫实训店等一批电商扶贫馆,通过网销大会等活动包装推介了砀山酥梨、颍上八里河咸鸭蛋、五河螃蟹、怀远石榴等一批农村产业,使安徽省农产品网络销售成为亮点。
      (四)现代流通体系日益完善,开放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阿里、京东、苏宁等知名电商先后落户安徽设立仓储中心,现已基本形成以合肥、芜湖为重点,蚌埠、阜阳、安庆等为补充的物流园区发展格局,并通过搭建流通网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扶持发展智慧物流企业发展,现代化物流体系日益完善。安徽省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经贸合作,先后建设并验收通过了合肥综合保税区、芜湖综合保税区、蚌埠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12个进境指定口岸、5个自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扩大了安徽省水果、肉类、粮食、冰鲜水产品等消费品进口。同时,完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对外开放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和拓展服务功能,加强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功能完善和运行维护,打造多式联运体系,加大“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行密度和辐射面,现已基本形成集水陆空及跨境电子商务和对外合作服务于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八大对外开放平台,为安徽省商贸流通业的国际化拓展提供了基础。


三、安徽商贸流通业存在问题

      (一)现代化信息水平不足,商业模式创新能力仍需加强
       目前安徽省传统流通业态占据主导地位,与大城市在现代流通方式发展上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深入,特别是在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网上销售、电子订货等技术应用方面较为薄弱。同时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探索商业模式的能力相比发达城市仍存在很大差距,同质化竞争激烈,虽在发力追赶京沪杭等大城市,但产生类似阿里、京东、顺丰等规模化企业还尚需时日。
      (二)消费新热点供给不足,消费增长后劲有待增强
       安徽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后劲不足,消费增长趋缓放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2016年的12.3%逐渐下降到2018年的11.6%。受到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居民消费热点开始由生产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等新兴消费领域,但是安徽省在新兴消费领域供给不足,居民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同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形成,居民消费缺乏新动力,制约了消费的持续扩大和升级,消费增长后劲不足。
        (三)品牌发展缺乏特色,辐射带动能力仍需提升
        2018年安徽省限额以上流通领域经营主体虽然近万家,但是大型流通企业数量少,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不足1%,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农业领域,入选“中国零售业百强”、“中国餐饮百强”数量严重偏少,缺乏影响力强的大型流通企业。2018年安徽省内综合百货业第一的合肥百大集团年营收额仅仅相当于百联集团年营收额的22%,同发达省市在流通企业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商业特色发展不足,大型商圈设计不合理等问题仍旧存在,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体验型消费目的地,区域内的吸引力和辐射力还有待提高。
      (四)区域发展不均衡,空间布局亟需优化
       安徽省城乡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协调,流通资源集中于市级,县城和乡镇地区只占据消费品零售额的30%左右。乡村基础设施虽在不断完善,但是与市中心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和城镇相比都存在着不足。乡村地区缺乏配套的商业设施,现存的商业设施则分布不均且缺乏有档次的商圈,难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潜力,这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消费需求的提升。从空间布局来看,2018年人均社会消费零售额有9个市不足两万,最高的合肥市37371元/人每年,最低的宿州市9798元/人每年,前者是后者的3.8倍,地区差异明显,南北发展不均衡的流通布局需要优化。


四、安徽省未来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一)推动信息化转型,加大创新力度
       1.推动流通企业信息化
       鼓励各类企业深入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动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产品、装备融合创新步伐,推广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模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拓展智能消费领域,提高智能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营销、支付、售后服务等方面应用大数据加强对时尚运行的监测分析、锁定目标受众、实施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引导政府和企业联合建立与社会密切联系的数据采集机制,打造商贸流通综合数据平台。加快运用互联网技术推进物流标准化,推动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配送服务,促进流通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流通效率。
       2.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鼓励传统商贸企业,拓展线上业务,采用门店交易与线上交易协同发展的模式,通过互联网展示、销售商品和服务;鼓励线上品牌开设线下店或者与线下企业合作,开展合作消费,将线引客和线下真实体验、物流配送等优势融合,提高全渠道营销能力;鼓励零售企业与创意产业、餐饮企业等多种产业方式融合发展,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开展全渠道经营,实现跨行业联动。
       3.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推动企业转变商业经营模式。鼓励零售企业创新商业思维,将实体商业和体验式消费结合,将实体店打造为智能化、主题化的综合服务体;鼓励实体企业利用跨境商务发展这一机遇,结合保税店打造新型商业体,推动实体商业转型;鼓励企业倡导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加快设备的节能环保改造,推动资源能源的集约发展,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遏制流通环节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二)促进融合扩大消费、提高市场消费水平
       1.积极扩展消费需求
       安徽省在新兴消费热点方面供给不足,应推动流通业与金融业、文旅业、信息业、养老业融合发展,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引导海外和省外消费回流,扩大市场有效供给。例如,联合文旅业可以拓展体验消费,依托黄山、九华山等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将商业与旅游、文化深度融合,延伸消费链条,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支持合肥等中心城市以会展中心为载体,开展各类大规模、高质量国际文化体育会展活动,打造商业综合体,推动餐饮、住宿、家政等居民生活服务业转型发展,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增加有效供给;联合信息业增强信息消费,发挥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国家级信息消费创新应用示范项目及省级信息消费试点的引领作用,推进合肥创建“中国软件名城”,加快合肥、芜湖、阜阳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数字家庭示范应用产业基地,逐步形成区域信息消费新模式,带动全省信息消费快速发展;联合养老业开拓银色消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推进以市场化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工作,逐步扩大老年消费需求,加强健康养老新兴服务消费供给。
       2.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2018年安徽省电子商务行业表现亮眼,安徽省应继续推进“电商安徽”建设,不断细化实施方案,构建电商发展支撑体系,营造持续向好的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合肥、芜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合肥市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入驻综合保税区,制定省级示范评定标准,促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同时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全面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工作,举办安徽省网商大会、安徽好网货大赛,搭建电商展示展销对接平台,大力推介安徽优秀电商企业和产品,努力营造电商发展的良好氛围,持续推动安徽省农产品上行。并加强省级电商统计监测系统应用,发挥电商大数据对政策引导和决策参考作用。
      (三)推进国际化扩展,提升流通辐射力度
       1.提高商贸流通开放水平
       为扩大商贸流通业整体开放水平,安徽省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开放理念,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逐步在开放的广度、深度、高度上实现新的突破。广度上,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借力苏浙沪“走出去”优势,加快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建设,积构建东西双向互动、对内对外联动的开放新格局;深度上,推动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的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机制,扩展渠道招商、市场招商、产业链招商、特色资源招商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来安徽省投资兴业,以投资促进市场良性竞争,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切实推进利用外资提质增效;高度上,抓住国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服务业开放,深化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开放,加快电信、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开放进程等机遇,支持跨国公司在我省设立采购、营销等功能性区域中心,鼓励省内大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促进内外贸融合发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加强流通品牌建设
       首先,将现有的品牌扶持政策覆盖到商贸流通领域,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本土商业品牌,尽快提高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品牌的市场认知度和信誉度。其次,对各市已有的品牌,高度重视老字号品牌,深化其品牌价值,保护各市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支持建设特色商业区,推动街区引进新模式、新业态以及老字号企业,增强街区集聚和辐射能力,打造出一批如老乡鸡、同庆楼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字号餐饮、零售专业市场品牌。再次,建设省级特色商业师范街区,并引导企业利用展会、媒体等平台,展示和推介我省老字号,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3.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
       安徽省应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商贸流通企业国际化拓展。首先鼓励余良卿号、寿春堂、耿福兴、红星宣纸等一批有影响力“皖牌”企业设立出口加工区,境外营销中心和综合保税区等,推动流通渠道向外扩展,扩大品牌的国外影响力。其次,引导各地企业和跨境电商平台企业合作,利用跨境电商与外贸企业实现业务对接,推动流通渠道的延伸。最后,加快推进中国(合肥)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构建跨境电商产业园,完善配套产业链,形成集群效应,打造良好的跨境电商生态圈。在完善省内外物流体系建设基础上,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在境外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海外仓,加快流通企业走出去步伐。
      (四)优化商贸流通布局,提升流通供给水平
       1.构建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
       安徽省区域协调发展不足,城乡商贸水平发展不一致,乡村商贸基础设施与城镇之间仍存在差距。安徽省在未来“十四五”发展规划时,应重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乡镇地区加强零售、餐饮、娱乐等商业设施建设,打造农村多功能的商贸中心,形成具有带动作用的示范性商贸小镇。完善农村物流体系,引导大中型商贸流通企业合理布局物流点,建设多站合一、协同发展的县、乡、村三级商品流通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地区工业品、农产品双向畅通的流通渠道。推动农产品骨干网络建设,支持农村电商的发展,将乡村农产品与城市的批发市场和大型商场对接,建立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流通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高效畅通的城乡一体化流通网络。
       2.优化流通网络空间布局
       安徽省应落实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根据各市流通业的发展情况,加快沿江物流主干道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设,支持流通业发展最好的合肥打造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支持芜湖、铜陵、蚌埠、安庆等流通业发展水平居中的城市打造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对于商贸流通业发展欠发达的城市根据各地优势打造特色流通节点城市,借助节点城市的集散能力、辐射功能和中转效率,引导皖北和大别山区发展农副产品和药材交易市场,皖南和皖西建设文化旅游特色商品集散中心。
       3.完善现代化物流体系
       安徽省应利用其良好的区位优势,建立开放的、产销一体化的具有安徽特色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为提升安徽省商贸流通业供给水平的提高提供支撑保障。安徽省应积极引入智能化因素建设现代化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物流园区建设,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园区中的应用,提升园区在信息发布、仓配管理、追踪溯源、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服务水平。同时还应该大力支持智慧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引进重大物流企业,加大对合肥维天运通、芜湖共生物流等大型平台企业支持力度,规划建设商贸服务型物流园区,整合物流产业链上下游相关资源,逐步形成布局合理、配置高效、功能完善的物流服务网站,提高流通业供给水平。

﹙作者为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