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1期

提升合肥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路径研究

时间:2023-01-06 阅读:177 作者:陶爱萍

       摘要:提升合肥市的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是合肥市面临的战略使命。本文在对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的成绩和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对提升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路径作出探讨,并提出若干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 国际化 合肥

一、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成绩和问题

       参照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创新指标体系及指数编制方法》等相关报告,本课题构建了以表征指标、潜力指标及响应指标为逻辑层,涵盖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能力、科技创新国际化实力和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为一级指标的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评价测度指标体系,并采用客观赋权法下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测度结果显示,2019年11个城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指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杭州、西安、武汉、长沙、合肥和郑州,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仅高于郑州,位列倒数第二,但与2014年相比,2019年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指数有较大幅度提升,即从2014年的0.1007增至2019年的0.1938。综合分析,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主要成绩和问题总结如下:
     (一)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成绩
       1.国际合作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截至2020年底,合肥市已累计建成52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中38个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占全省55%,14个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占全省70%。二是积极开展政府间科技创新国际合作。合肥市积极加入国家科学中心国际合作联盟,陆续成立国际聚变能联合中心、中俄光学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研发机构,同时还依托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合肥分院积极成立“一带一路”科技产业创新战略联盟。
       2.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力不断增强
       一是人才引进政策成效显著。合肥市从2016年初至2020年底,已累计引进国外高层次人才1200余人次,引进国外技术和管理专家项目180余项,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站10家。二是积极鼓励外商投资与落户。2020年合肥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同比增长6.0%,新设外资企业数同比增长31.5%。三是对外技术引进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合肥市工业企业引进境外技术经费支出较2016年增长58.41%;2020年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41.64亿元,同比增长35.2%。
       3.科技创新国际影响力大幅提高
       2020年《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报告显示,合肥市首次进入全球科研城市前20强榜单,较2018年提升7个位次。迄今为止,合肥市已在能源、健康、环境以及装备技术等众多领域中取得多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伴随领先于国际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的持续研发,合肥市对外技术输出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年签订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69亿元,较2016年增长91.52%。
       4.科技创新国际化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国际化政策支持力度。合肥市通过实行研发国际化的税收减免政策和补助机制、引进和利用国际组织教育资源以及打造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等政策措施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国际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建设。合肥市积极引导和促进本地金融机构与第三方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并借助多边机制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开展政府间科技投融资支撑合作。三是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合肥市先后构建了如国际内陆港、水运港、航空港等众多对外开放平台。
     (二)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1.科技创新基础实力仍需加强
      一是基础科研投入较少。2019年合肥市R&D经费支出仅相当于西安60.56%、杭州的55.01%、南京的63.42%;R&D研究人员数仅有9.73万人,与北京46.42万人、上海29.33万人、深圳37.79万人及南京14.66万人等有较大差距。二是科技创新主体规模不大。2019年合肥市规上有R&D活动工业企业,仅相当于杭州的36.29%、南京的64.86%以及长沙的64.14%。
       2.科技创新产出水平尚待提高
       有关资料表明,合肥市在这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专利产出总量和专利授权率不高。2019年合肥市专利申请数为6.12万件,授权率达49.35%,分别低于杭州、南京、武汉等市4.87、4.05和6.42个百分点。二是专利产出效率和商标产出率较低。2019年合肥市每亿元R&D专利授权量为103.6件,分别低于南京、杭州等市4.7和2.5件,商标产出率排名也远低于这些城市。三是国家级奖项获得数较少。2019年合肥市仅有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在上述11城中排名倒数第二。
       3.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亟需提升
      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2019年合肥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仅达474.96亿元,分别是北京的8.34%、上海的31.20%、深圳的65.53%、西安的34.82%以及武汉的56.46%,仅超长沙和郑州两市。
       4.对外开放程度有待深化
       有关资料表明,合肥市在这方面也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进出口总额较低。有关资料表明,2019年合肥市进出口总额达322.10亿美元,相当于北京的7.73%、上海的6.52%、南京的46.04%和杭州的40.49%,仅超长沙市32.22亿美元。二是外贸依存度不高。2019年合肥市外贸依存度为22.48%,分别低于杭州、南京、西安等市12.20、10.28和12.31个百分点。三是外商投资和落户较少。2019年合肥市外商实际投资为33.92亿美元,新增备案外资企业数123家,在11城中分别位列倒数第一和倒数第二。   

二、提升合肥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的路径

      (一)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夯实科技创新国际化基础
       一是依托友好城市汇集全球高端创新资源。以友好城市为据点,以高端创新资源需求为导向,以城市传递城市为方式,吸引国际高端创新机构和研发中心在肥落户,同时与友好城市共办科技交流会,宣传合肥市优良的科技创新环境。二是依托长三角、“一带一路”对接全球高端创新资源。利用区位优势加强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科技协同,打破科技资源流通壁垒;持续推进跨国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三是借助安徽创新型省份建设、合肥市创新之都建设机遇,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以吸引全球高端创新资源集聚。
     (二)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壮大面向国际的科技创新主体
       一是外引高端人才。健全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设海外引智平台及研发基地,同时依托国家级开发区和优势战略新兴产业,推出一批特色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引进全球高端人才。二是内培高端人才。强化企业在培育高端创新人才的重要地位,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创新人才培育基地;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加快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内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依托本市研究机构着力搭建科学实践与科技创新平台培养极具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一流人才。
     (三)建设国际化创新平台,强化科技创新国际化载体
       一是建设国际化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合肥市要立足本市科技行业发展状况,识别创新需求,集成创新资源,建立资源共享平台。二是建设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中心。要不断优化创新环境,积极依托高校院所及科技企业建立一批国际化科技创新中心,引导创新要素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技术研发。三是完善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建设和完善国际化成果转化平台、专家咨询平台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以完善科技创新全链条服务,形成功能齐全、开放高效、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支撑体系。
     (四)打造开放式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科技创新成果国际认可度
       一是要打造开放式产业链,围绕产业全球价值链部署创新链。要提升优势产业对外开放度,吸引国内外相关配套企业落户合肥,紧紧围绕薄弱和缺失环节开展国际招商引资引智,对劣势产业进行补链、强链。二是要打造开放式创新链,提高创新成果国际契合度。要瞄准国际市场需求打造创新链,培育本土创新力量和吸引全球创新要素流入,同时抢抓安徽自贸区建设机遇,提升与国内市场的联动性和与国际市场的临近性,构建产业化专业机构,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和商业化。
     (五)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拓展科技创新国际化渠道
       一是全方位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以全球视野全方位谋划和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推动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等合作研发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强化企业和高校院所在对外科技创新合作的主体地位,围绕现代显示、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共建新兴产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共同发力的科技合作平台。二是分层次梯度推进科技创新合作。以深化优势领域国际合作为带动,加速推进具有前沿性、潜力性领域的对外合作以实现全领域国际创新合作。三是探索多样化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积极探索如强强联合型、促进援助型以及战略联盟等多样化科技创新合作模式。
     (六)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营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科技创新生态
       一是创新全球创新网络融入方式,营造与国际创新链接轨的国内创新链。鼓励企业利用在海外的研发中心自主构建产业、通过专业公司连接国际等方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同时向国际发出创新需求,主动构建全球创新链和全球创新网络。二是营造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对接全球创新网络。要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还要从经济运行方式、城市规划建设、产权保护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商规则体系。三是构建区域创新网络,借助区域创新网络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持续推动与上海的科技合作,探索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张江、苏南等示范区融合发展机制,同时组织区域创新力量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七)完善科技创新国际化服务体系,健全科技创新国际化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以营造国际化创新环境为目的的政策服务体系。要构建支撑企业(研发机构)国际化发展的普惠性政策体系,落实创新资源集聚政策,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二是完善以国际化需求为导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开放共享。三是完善以适应科技创新国际化规律为目标的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科技创新国际化的能力,拓宽科技企业融资渠道。

三、加快提升合肥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的若干建议

     (一)立足全球视野进行顶层设计
       一是立足本土,面向国际,对标先进,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加快提升重大原创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二是加强合肥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通,促进协同开放,积极融入全球化创新网络。三是整合国际国内资源,打造创新发展联动优势。四是在全球范围内创新各领域的本地化服务,构建国际化科技创新生态。
    (二)加速创新资源全球化布局
      一方面,要深化“引进来”,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首先,引进海外顶尖人才;其次,引进国外高端技术、高科技企业、高科技创新项目;同时,引进海外优质金融资本和创投资本。另一方面,要创新形式“走出去”,融入全球创新资源网络:首先,支持高科技企业“出海”;其次,加大政府对科技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支持力度;同时,鼓励创新主体与国外机构开展人才、技术和项目合作交流。
     (三)完善创新主体激励机制
       在激励企业创新方面: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和推广工作,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支持企业建立跨界融合的开放创新网络,推进技术、业态、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在激励高校院所创新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经费管理机制,支持高校院所建立特色学院和高端服务机构、新型研发机构。
     (四)打造通达国际的数字化创新网络
       一是提高数字技术水平,利用数字技术打破创新边界,高度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二是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布局空天地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三是推进在国际范围内实现数据资源的整合互联和开放共享。四是提升数字安全水平,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与完备性。
     (五)构建国际化产业支撑体系
       一方面,要聚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国家级基础科研平台,前瞻布局颠覆性技术、先导性产业,夯实合肥科技创新国际化竞争力基础。另一方面要打造门类齐全、专业性强的基础性科技服务产业体系和规模集约、定位精准的创新性科技服务产业体系以及全面覆盖、深度衔接的综合性科技服务产业体系,助力合肥科技创新国际化发展。
    (六)健全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一方面要主动借鉴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合理内核”,加强与知识产权强国的司法交流,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另一方面要加速构建合肥“一核一中心多平台”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健全知识产权保护配套设施,完善知识产权服务。

                ﹙作者为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