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1期

大运河安徽段的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

时间:2023-01-06 阅读:189 作者:徐小满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为沟通南北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在航运、水利和沿线民众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通州运河森林公园时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加强运河文化遗产的研究及保护,既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宿州两市充分挖掘运河文化,促进文旅融合,开展各具特色的运河旅游项目。通过运河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对运河文化进行深入挖掘,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乡交流、提振乡村经济、改善乡村环境,带动沿线村庄实现乡村振兴。

一、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与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文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幸福产业。乡村文化旅游是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推动乡村经济繁荣的新型产业手段,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新引擎作用。大运河安徽段“扼汴水咽喉,当南北要冲”,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河段。安徽段西起淮北市濉溪县、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交界处,流经濉溪县、埇桥区,又经灵璧县、泗县进入江苏泗洪县境内,全长约180公里,其中有水河段约47公里,地下河道遗址约133公里。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淮北、宿州两市通过挖掘与保护运河文化,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培育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
     (一)不断完善顶层设计
       2019年12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大运河安徽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进而编制《大运河安徽段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规划》《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3个专项规划,按照“运河为线、城镇为珠、串珠成链、以链带面、扩面促联”的思路,构建“一轴、双核、多点”的空间格局。淮北市、宿州市也先后编制《柳孜运河遗址景区旅游规划》《柳孜运河特色旅游小镇规划》《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等等。从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河道水系治理管护、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
      (二)重点推进遗产保护
       大运河安徽段文化遗产丰富,涵盖大运河河道遗址、泗州运河故道、运河桥梁遗址、运河码头遗址、实物遗存(瓷器、沉船、残碑)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百善老街、柳孜古镇等运河村落遗产,还包括淮北花鼓戏、灵璧钟馗画、萧县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徽省开展了《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名录》《大运河考古及标志性遗址遗迹展示项目论证及实施方案》制订工作,把握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活态特征,统筹推进整体性、抢救性、预防性保护。同时,还完成了柳孜运河遗址病害处理工程、大运河泗县段黑臭水体治理清淤工程、柳孜运河遗址保护大棚临时加固维修;启动柳孜运河遗址永久性保护大棚方案编制,及时制止破坏运河遗产的行为。其中,淮北市组织开展了烈山窑址抢险加固保护工程、淮海战役华东野战军旧址保护修缮工程;宿州市对有水河道两岸各2000米,作为核心监控区进行生态空间管控。统筹谋划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以本体修缮、整治环境为重点,重点推进柳孜运河遗址、通济渠泗县段等大运河遗产保护工程,持续推动大运河通济渠泗县段保护展示工程和泗县运河森林公园项目实施,并开展通济渠泗县段东段、埇桥区朱仙庄镇沿线大运河遗址的考古勘探工作。
     (三)初步探索文旅融合
      淮北、宿州两市以大运河文化品牌、厚重的运河文化内涵、优良的生态景观设置为依托,探索“运河文化+”旅游经济模式。濉溪柳孜文化园2018年5月建成开园,利用煤炭沉陷区的环境整治,融入柳孜遗址、濉溪老街、临涣茶馆等地方文化元素,打造集文化推广、影视传媒、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区,年接待30万人次。宿州博物馆、宿州新沐河景区、灵壁奇石文化园、灵璧现代农业博览园,均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运河泗县段50余个文化文物资源点纳入国家和省大运河保护利用传承规划,大运河整体环境风貌得到较好改善,建成了运河小镇、虹乡剧场、运河人家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在运河古道沿线,泗县先后建设开放了泗县隋唐运河博物馆、泗州剧院等十大公共文化场馆,通过连点串线,形成公共文化集聚区,让运河文化在当下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2021年宿州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先行段)项目通过运河八景,分别为大运河博物馆、古运飞虹、运河故道、运河书院、非遗合集、活力水岸、文创产业园、古运童趣。运河八景将以运河文化作为文化根源,同时引入运河流淌伴生的其他文化,下设大运河文化展厅、柳孜遗址展厅、民俗文化展厅、名人文化厅等展厅,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历史,打造成国内特色博物馆。其中先行段中9处建筑主要为废弃厂房、学校监狱及老旧小区,将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废弃厂房、监狱等打造成运河书院、文创产业园等,加入创意产业及新型业态,塑造古今相融、富有宿州特色的文旅新地标。

二、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运河安徽段沿线各市县对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仍显不足,运河文化旅游的品牌尚未打响,对于当地经济的带动和吸引作用有限。
      (一)旅游开发缺乏统筹协调
       大运河旅游资源涵盖河道、园林、水利、文物、遗址等,河道、水利归属于水利部门,遗址、文物归属于文物保护部门,航道归属于交通运输部门。沿线涉及的管理部门和产权单位众多,多头管理导致保护效率不高,碎片化保护现象突出,增大了运河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的难度。除此之外,大运河安徽段流经淮北、宿州两市,目前在大运河文化旅游开发上基本处于各自开发、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联合开发机制。两地市在做旅游规划的时候也都是只针对本地市河段进行规划和管理,打造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具有相似性,不利于形成文化旅游产品的独特竞争力。在景区管理、景区运营方面也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景区开发进度参差不齐,景区设计理念千差万别,无法形成联动效应。
      (二)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不足
       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推动旅游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能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的竞争力。目前,大运河安徽段的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等的联系和互动较少,旅游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旅游产业链短,缺乏创意融合,旅游产品附加值低,旅游对周边乡村的辐射作用较弱,泛旅游格局还未形成。
      (三)旅游产品结构稍显单一
       旅游产品的结构包括游览观光类的基本产品,娱乐、购物等高层次产品以及休养、疗养、会议等专门层次产品。目前大运河安徽段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属于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并未形成综合的产品体系,缺乏高层次的专项旅游产品。各类文化生态资源活化利用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各区域间项目同质化建设问题严重,部分优质资源长期闲置,造成旅游产品的低层次重复开发不利于旅游品牌体系的形成。与相关产业的融合程度较低,文化旅游产品谱系不完整,体验性、互动性、科技感不强,在品牌建设上缺乏创意和策划,难以吸引游客。
     (四)旅游基础设施尚不完备
      旅游基础设施是直接为旅游者服务,具有公益性、社会性和基础支撑性的各项设施的总称。旅游基础设施既是连接各旅游服务环节的重要链条,也是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基础性因素。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停车场、公共交通以及供水、供电、供暖、消防、人防、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旅游配套设施,是旅游业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宿州、淮北两市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与省内外先进地市相比还有差距。星级酒店数量相对较少,酒店环境和条件相对落后。与旅游相关的文化娱乐、体育康养产业还不发达,博物馆、文化馆、游乐中心、体育中心等文化休闲场所较少。旅游交通方面,泗县、濉溪县还没有通高铁,交通设施还不完善。

三、大运河安徽段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径

       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保护和更新乡村社会和文化的有利方式。结合我国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就是要推进农村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全面融合发展、全链条深度融合,根据“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找准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全面实现旅游资源共享、品牌优势互补、文化传承与旅游业发展协同推进。
      (一)促进区域协调合作
       宿州和淮北两市应加强合作,出台运河区域旅游整体规划,全面协调大运河安徽段的旅游开发工作。运河文化旅游开发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的工作,需要统一的管理部门和顺畅的管理体制才能确保开发的顺利进行。要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组织协调机构,协调大运河沿线各政区关系及统筹项目、资金配置。要加强旅游统一管理工作,规范旅游开发、旅游市场和旅游经营行为,优化旅游环境。
      (二)推动产业集聚融合
挖掘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多渠道、系统性传承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时代精神,让大运河活起来,讲好运河故事,促进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活态传承,增强文化吸引力和文化传承的内动力。突出大运河文化属性和综合功能,统筹考虑大运河资源承载能力,优化文化遗产、河道水系、生态环境等保护传承利用的空间布局,明确空间管控要求,在实现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化生态资源,促进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运河文化可以与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乡村产业活动的文化附加值得到提升。比如,可以与乡村生产制作业融合,发展运河特色的工艺品生产等;可以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运河特色的乡村旅游业;运河遗产还可以与农业融合,经营具有运河乡村风情的休闲农庄、古镇古街、创意农业园等;也可以与乡村建设融合,建起运河特色的乡村段国家文化公园、运河生态文明博物馆、运河文化艺术村落、河景酒店、特色民宿等文旅场所。通过运河文化赋能沿线乡镇村庄,可以建立以乡风文明为导向、运河文化为特色、文化和旅游相融合的运河版“田园综合体”,真正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三)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坚持“创新创意、开放共享”的策略,借助科技和市场力量,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态和新体验。建议以满足人们“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文旅消费愿望为目的,运用AI、VR、5G、舞美等现代科技,创新内容与形式,丰富产品供给,例如山东的尼山圣境、杭州的《遇见大运河》;加大培育市场主体,促进多元参与,积极总结杭州运河集团等企业的经验,适当、适度、适时进行推广;以创意设计为手段,推动大运河工业遗存转化利用。运河旅游与城市规划建设和市民生活紧密结合,以文化创意为依托,大力促进产品融合,推动更多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以文化创意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品质化发展,着力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旅游商品,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的乡村文化主题的一流旅游目的地和集文化创意、度假休闲、康体养生等于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综合体。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旅游设施建设中应树立全局观念,建立协作制度,加强密切合作,共同筹集资金,进一步健全旅游设施,加快重点景区、景点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旅游住宿设施,积极引进一批精品酒店,建设一批特色文化酒店。推动民宿升级改造,实现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经营,构建“一院一主题、一房一文化”的特色居住空间。统筹推进“智慧旅游”规划建设,规范完善旅游标识系统,为游客提供便利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服务。除此之外,要协同推进沿线乡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在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修建、改造中,不断深化运河文化内涵,彰显运河文化特色。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