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3期

全球新货币战及人民币国际化前景观察

时间:2023-01-08 阅读:153 作者: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观察员

       众所周知,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利用美元的特殊地位,长期挑起货币战。今年4月初,为遏制40年来最高的通胀压力,美联储宣布了2000年以来首次50个基点的加息决定,导致美元指数飙升,其他货币竞相贬值,让世界来承担后果。为维护本国利益,其他货币国家也采取相应对策,展开了"反向货币战",全球有发生新货币战的趋向。在这种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也会出现新前景,这些都应引起战略研究者的关注。

一、“反向货币战”新动向

       今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漫延,导致全球物价飞涨,俄乌冲突又进一步使商品价格水涨船高,各国央行的工作重心已从鼓励增长而转向降低通胀。由于石油及多种原料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美元升值使其他国家的通胀压力升高。高盛称,一个"反向货币战争"的新时代已经到来,体量较大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平均需要再加息10个基点,才能抵消本币贬值1%的影响。
       欧洲央行已注意到欧元贬值的严重后果,但由于欧洲较美国更依赖能源进口,欧洲各国央行也纷纷加息,但很难追上美联储加息速度。如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5月5日宣布,将基准利率从0.75%上调至1%,以应对通货膨胀,这是2021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四次加息。连一向强调币值稳定的瑞士央行现在也改变态度,为抑制通胀,瑞士法郎也在大幅升值。实际上,欧洲通胀的核心并不仅在于货币升值,而是地缘政治,俄乌冲突抬升欧洲大宗商品的价格,各国货币升值的意愿只是抑制通胀的一种工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在亚洲,日元、韩元等国货币竞相贬值。《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日元对美元汇率已重返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在美元升值压力下,韩元对美元汇率现"自由落体式"贬值,5月10日,韩元对美元汇率收盘报1276.4,韩国《中央日报》称,只要美元继续走强,韩币就会持续贬值。新加坡为抑制通货膨胀,则采取新元加速升值的对策,自2021年10月中旬以来,新元名义有效汇率已经上升0.97%。印度卢比也一直下跌,印度央行认为,卢比面临的压力来自美元走强,而不是国内原因,因为印度约80%的石油需求依赖进口,而能源价格上涨有可能加速通胀、扩大经常项目和贸易逆差,强调干预所有外汇市场。
在南美,美联储宣布加息50个基点当天,巴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决定,将该国基准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至12.75%,为2017年以来最高。
      在俄罗斯,俄乌冲突以来美欧对俄制裁不断,俄罗斯通胀加剧,本币卢布汇率暴跌,还切断七家俄罗斯银行与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系统的业务往来,冻结俄外汇储备,美元储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31日签署卢布结算令,规定自4月1日起,“不友好国家"公司应当先在俄罗斯银行开设卢布账号,再经此账号支付所购买的俄罗斯天然气。此令一出,欧洲天然气价格上涨,27国已无力抵挡,一些高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资源的欧洲国家将不得不妥协,以硬通货换俄罗斯卢布,卢布止跌转涨,一路反攻,事态顿时扭转。卢布结算令似乎将本场能源战争转变成了金融战争,是今年世界"反向货币战争"的一个新动向。
      一些国际货币专家认为,美国挑起的货币战和通胀并不单纯是经济现象,更多是政治问题和地缘冲突的延伸。美国今年面临中期选举,有强烈的美元升值、抑制通胀,也企图以此来保证美国的供应。在这种形势下,背负大量美元债务的新兴国家会面对更严重冲击,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出现债务违约,"反向货币战"的新动向也很难为这些国家解困。

二、欧元国际化道路曲折

       欧元是在与美元的竞争中产生的,起源可追溯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当时,为应对战后严重的“美元荒”问题,欧洲各国开启货币合作与协调,以维护各国货币关系稳定,在成员国共同努力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推动下,1999年,欧洲货币联盟暨欧元区建立。依托欧元区强大经济实力,欧元影响力迅速攀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之外最为重要的国际货币。当时还有约60个国家和地区申请使用欧元或者将本国货币以某种方式与欧元挂钩,欧元大有挑战美元地位之势。
       经过20多年发展,欧元竞争力与美元相比差距依然巨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国际清算银行等机构数据,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美元占全球外汇储备的54.78%,为欧元的2.85倍;61.48%的狭义国际债券与48.64%的跨境头寸(负债)以美元计价,分别是欧元的3.75倍和1.66倍;而同期美国经济总量只有欧元区1.59倍。并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与随后爆发的欧债危机使欧元区陷入巨大动荡,也给欧元国际货币地位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尽管相对于美元之外的其他货币,欧元优势仍然显著,但其作为国际货币的各项指标却持续走弱,欧元国际化综合指数至今仍远低于危机前水平。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实施刺激力度远超欧洲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带动美元汇率走弱与全球跨境支付份额下行,这是欧元在全球支付货币中占比不高的根本原因。
       面对这一困境,自2018年底以来,欧盟就将增强欧元国际货币地位作为未来工作重点,积极推进欧元国际化战略。应该看到,一个具有较大经济规模、社会稳定且又有活力的欧洲与货币联盟,是欧元提升国际货币竞争力的首要基础。自2008年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盟进行了大量富有创造性和成效的制度建设,以保障欧元及欧元区稳定。而欧元要增强国际地位,必将挑战美元霸权,如何削弱与打破“石油—美元”与“国际美元—美国国债”货币循环成为问题的核心,也成为欧元国际化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为此,欧盟一方面致力于扩大欧元在能源、原材料、食品和交通运输工具等大宗商品领域的应用,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冲击“石油—美元”循环;另一方面丰富欧元计价金融资产,促进欧盟与国际金融市场对接,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吸引力不输于美国国债的欧元计价金融资产,以期削弱“国际美元—美国国债”循环。
      根据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2021年5月的数据,在基于金额统计的全球支付货币当月排名中,欧元占比39%,超越美元的38.3%,成为全球跨境支付的首选货币。然而仅仅一个月后,欧元首选货币地位就又被美元超过,并从此进入漫漫下行通道。至2022年3月份,欧元在全球跨境支付中的占比已降至35.4%,而美元占比升至41.1%,欧元对美元汇率也持续走低,从2021年5月份的1.21跌至2022年5月11日的1.05。欧元过去一年的疲软走势不断引发外界对欧元以及欧元区经济前景的担忧。可见,欧元国际化道路曲拆。
      尽管欧元国际化道路曲拆,但也要看到,欧元国际化战略实施以来,在一些领域已经有一定进展,例如全球有45.4%的绿色债券以欧元计价,欧盟与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Rosneft)、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商诺瓦泰克(Novatek)签订欧元结算合约等。展望未来,在国际货币战争中,欧元与美元的竞争会趋向激烈。

三、人民币国际化前景看好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也有所提升,特别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逐步增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也在加快,主要表现在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使用和流通和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交易都在增长。
       从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地区)的使用和流通情况看,一方面,人民币目前主要在港澳台地区以及周边国家使用和流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人民币有“第二美元”之称,每年大约有3.2亿现金人民币流入;在缅甸、越南、蒙古等边界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主要依靠双方的贸易和旅游,蒙古境内的人民币流通比例为50%,而在老挝东北三省地区,人民币可以完全代替本币。另一方面,在发挥国际货币职能方面,人民币货币职能体现在交易媒介的职能,双边人民在交易和旅游中大都将人民币作为结算和支付货币,而且一些贸易货品和旅游产品也以人民币来计价,这又发挥了人民币的计价职能。人民币在价值储藏和储备货币职能方面的怍用也有所发展,如菲律宾、柬埔寨、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都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在价值储藏方面,主要是缅甸、老挝一些私人部门持有大量人民币,以便实现资产保值。
       从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情况看,一方面,在国际金融市场之中,人民币的交易总量不断上升。2001年到2007年,在外汇交易中,人民币的交易占有量由0.01%迅速提升到0.47%,到2020年又进一步上升到4.3%。另一方面,在交易结构方面,人民币外汇交易大都为即期交易,主要分为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期权交易、货币掉期交易、其他掉期交易几类,多年来的情况大体是,人民币的即时交易占人民币外汇总交易的60%,远期交易为30%,剩下的交易种类占到10%左右。而在同期美元的外汇交易中,即时交易仅为20%,远期交易为10%,剩下的交易种类占70%。从这种交易结构也可以看出,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使用范围虽然不广泛,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前景看好。
       比如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完成五年一次的特别提款权(SDR)定值审查,决定维持现有SDR篮子货币构成不变,将人民币份额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份额保持第三位,与欧元差距缩窄至17.03个百分点。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份额提升,意味着人民币越来越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的使用增加,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补充,应继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份额增加得益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以及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的提高。在SDR货币权重计算公式中,出口份额权重和货币可自由使用程度各占一半。自上一轮审查以来,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稳步提升,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顺畅运转,助力出口逆势上扬。同时,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不断提高。可自由使用程度主要由三项指标构成,即人民币在外汇储备、外汇交易、国际银行业负债和国际债务证券中的占比。过去几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库和外汇交易中使用份额增加,带动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份额提升。
       人民币在SDR货币篮子中份额提升,有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步发展。虽然在实际操作层面,SDR的角色似乎并不突出,但对人民币国际化却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意味着人民币越来越得到国际投资者认可,在国际贸易、投融资、外汇交易等领域的使用增加,逐渐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要补充。未来,随着市场认可度提高,更多全球资金将增配人民币资产,相关衍生交易也将随之增加,人民币国际化将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鉴于此,我国会继续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坚定推进经常项下的人民币跨境使用,对于我国具有技术优势且出口产品替代性较低的行业,可积极推进人民币计价结算。在大宗商品市场领域,充分发挥市场需求优势,加大人民币定价谈判能力。二是深入推动汇率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预期管理,不断发挥市场价格信号对资源配置和跨境资本流动的引导效应。三是继续稳步开放金融市场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新境内外人民币投融资产品体系,不断提升市场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鼓励境外主权财富基金、资管机构投资境内人民币债券、股票等资产,进一步完善投资人保护机制,提高相关渠道便利性。四是不断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实现开放和安全的协调统一。加大跨境支付、电子支付、法律、会计、信用评级等配套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相关短板,为推动高质量的金融开放和维护金融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不过,面对全球货币战的新趋向,中国需要保持警惕,以防范输入型金融风险,确保我国金融安全。特别是借鉴俄乌冲突以及西方对俄罗斯的全面制裁的教训,中国需要对美国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对中国采取类似的制裁手段保持警惕,在全球新货币战的形势下,我国也有能力防范输入型金融风险,确保我国金融安全。
       首先,美国和西方极端反华势力利用媒体不断抹黑中国形象,民众对中国的负面看法虽然在增加,但是缺乏将中国普遍看成敌对国家的民意基础,对中国采取极端敌对措施无法得到广泛的民意支持。
       其次,中国与全球经济深入地融合在一起,如果制裁中国,西方要付出的代价将远远超过其收益,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战便是例子,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商品普遍加征了平均19% 的高关税,有些商品达到25%,但是美国从中国的进口仍然不断增加,2021年增长了27.5%,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西方与中国经济脱钩要比与俄罗斯能源供应脱钩更加困难。
       第三,虽然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多亿美元,但是在美国政府债券投资上的规模只有1万亿多美元,而西方国家公司目前在中国的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万亿美元,如果再算上这些投资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增值已经远远超过其原始存量价值,在极端情况下美国和西方如果对中国实施冻结资产类似的金融制裁,中国所具有的反击手段仅此一项就具有重大的杀伤力。
       第四,人民币已经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交易和应用,接入人民币跨境交易系统CIPS的国家和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如果SWIFT制裁中国金融机构,那么对SWIFT的反噬将会巨大,其信用将会遭到重创,SIPS清算系统自身的报文路径将会被更广泛使用,从而促进CIPS的快速发展。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应对全球货币战的新趋向,我国提出制度性开放,推动新型全球化,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我国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是打破西方封锁、脱钩乃至制裁企图的最佳举措,对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防范输入型金融风险也攸关重要。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我国必须规划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正确路径,过于激进或保守的国际化道路很可能会导致人民币国际化的失败,进而影响我国国内的经济的稳定。所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路径就非常重要。

四、牢记货币战是击垮苏联重要因素的历史教训

       1991年苏联解体有很多原因,而美西方抓住苏联的软肋打货币战,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全球货币战烽火再起的今天,记住这个历史教训是很必要的。
       苏联的软肋是来自粮食问题。苏联原本是产粮大国,直到20世纪初,俄国还占据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45%,是世界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到了苏联时期,主要是“二战”以后,因与美国争霸搞军备竞赛,苏联的重工业尤其是军工开始过度发展,轻工业和农业才被忽视了,而集体农庄效率很低,导致粮食产量下降,粮食供给不足成为六十年代苏联面对的头号问题,只能从国际市场购买。但国际商品结算货币是美元,苏联美元不足,就抛售黄金储备,仅1963年因进口粮食就用掉372.2吨黄金,占据苏联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
       正当苏联发愁黄金储备不足难以大量进口粮食的时候,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油价开始暴涨,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苏联恰好在西伯利亚发现大油田,石油产量持续上升,从年产不到2亿吨快速上升到6亿吨。连年持续增长的石油产量和暴涨的油价,让苏联石油收入从天而降,苏联头疼的外汇储备和粮食问题居然轻而易举的解决了。除了进口粮食,也大量进口设备,很多国内有能力生产的设备也开始进口。
      石油价格持续10年维持高位造就了苏联经济的持续繁荣,赶英超美的速度日益加快。1975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上升至美国的80%,军事已经全面超越美国。比如,1975年战略导弹苏联有2402枚,超过美国40%,战略核力量的开支是美国的3倍。苏联军队的扩张速度也很快,1978年美军有210万人,苏军则有440万人,美陆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则拥有50000辆。这一阶段的美苏争霸中,苏联一直保持进攻状态,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美英削弱苏联经济的努力并没有成功。
       针对这种形势,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我们一直采取行动,旨在削弱苏联经济,制造其内部问题”。美国人看到,苏联的命门在美元外汇储备,从里根上台开始,围绕消耗苏联硬通货美元储备下了不少功夫。一是联合整个西方世界对苏联进行全面技术封锁,以阻止苏联修建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关键技术,以降低苏联石油产量;二是美国宣布为沙特提供安全保障,与沙特结成反苏同盟,沙特则宣布加大石油产量两倍以上,油价几个月内就暴跌到10美元一桶,油价下跌苏联外汇收入减少,国民经济开始陷入困境;三是秘密资助阿富汗游击队,把苏联拖入阿富汗战争的汪洋大海而消耗了国力。
       西方的努力没有白费,转折点终于来了。1985年开始,苏联石油产量见顶,开始缓慢下滑,美国等待已久的苏联产量“峰值时刻”终于来了。仅1986年,苏联的外汇储备就减少了三分之二。随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和亚美尼亚大地震又雪上加霜的消耗了大量外汇储备。由于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进口粮食,戈尔巴乔夫只得向西方政府寻求贷款,甚至为此放弃了支持已久的伊拉克,同意了东西德统一、德国留在北约。更有接受美国学者提出的“休克疗法”而推行私有化改革。美国总统里根访问苏联时候曾盛赞:“由于改革,苏联已走上正确道路”。这个“正确道路”就是导致苏联解体。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美国统筹利用石油、粮食、货币发行权削弱苏联国力,特别是依靠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权而发动的货币战打击苏联,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全球有发生新货币战趋向的今天,这个历史教训我们要牢记。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