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4期

安徽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时间:2023-01-09 阅读:268 作者:陈金胜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温室气体减排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的碳排放国,已确立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完成目标任务艰巨。安徽省具备一定的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和条件。应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工作, 大力开展先进实用的节能、降碳、固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与科研攻关,大力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坚决遏制新上“两高”项目,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持续提升碳汇能力。
      关键词:安徽省;碳达峰;碳中和;率先;对策;

一、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1.碳达峰碳中和背景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1)》,2020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2℃,高温、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南北两极冰川加速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风险水平趋于上升,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大多数科学家认为,这种不可预测的极端天气的起因,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超量温室气体(GHG),引发大气温室效应而导致的。温室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氧化亚氮(N₂O)、氢氟碳化合物(HFCs)、全氟碳化合物(PFCs)、六氟化硫(SF6)6种。其中二氧化碳在总的温室效应中的贡献约占一半。为了限制未来气候变化,将人类引起的全球变暖限制在特定水平,需要限制累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至少达到净二氧化碳排放量清零,同时大幅减少其他温室气体排放量。
       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16年6月共有197个缔约方加入。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巴黎协定》,全世界178个缔约方共同签署。《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作出统一安排。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也是最大的碳排放国。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为全球气候治理向前迈进注入了新动能,也为我国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
       2.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内涵
       碳中和:根据 IPCC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定义,碳中和是指在规定时期内人为二氧化碳移除在全球范围抵消人为二氧化碳排放时,可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根据这一定义,碳中和仅指二氧化碳净零排放,但多数国家的碳中和目标包含了全部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并且在表述上往往将“碳中和”与“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相等价。任何一个个人、家庭、团体或企业、区域,都可以作为单独研究对象。因为资源禀赋和社会分工的不同,不同的个体碳排放强度相差很大,为实现“净零排放”这个总体目标,从而衍生出碳排放权交易与碳金融市场。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全球早期制定并推行碳中和制度的国家。截至2020年6月12日,已有 125个国家承诺了21世纪中叶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其中不丹和苏里南目前已经实现了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不再增长,之后逐步回落。世界资源研究所(WRI)认为,碳达峰是一个过程,这个时点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并不是说碳排放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节点达到峰值。碳排放首先进入平台期并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碳达峰是实现碳中和的基础和前提,达峰时间的早晚和峰值的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实现的时长和难度。
       到2021年,全球已经有50多个国实现了碳达峰,包括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巴西、印尼、德国、加拿大等。其中有19个国家在1990年以前就实现了碳达峰,分别是阿塞拜疆、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挪威、俄罗斯等,基本都是前苏联的一些加盟共和国和东欧国家,共同特点都是地广人稀。
       3.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习总书记还指出,这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
       2021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各项工作。2020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碳达峰碳中和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
       2019 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115 亿吨,人均排放8.2吨,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平均排放约24吨。其中发电排放量 45.69 亿吨,占比 40%;工业燃烧排放量 33.12 亿吨,占比 29%。全球各大重点碳排放国家中,除美国外,碳排放占比最高的均为发电部门(美国为交通,占比 45%)。
       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美、欧等发达国家已普遍经历了碳达峰,为达到 2050 年实现碳中和,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只是延续以往的减排斜率。而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现在还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碳排放总量仍在持续增加,需要努力在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然后走向 2060 年前碳中和。从实现“碳中和”的年限来看,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迫,碳排放下降的斜率需更大。我国将面临比发达国家时间更紧、幅度更大的减排任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的攻坚仗、持久战。
        4.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习总书记在2021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也是全面实施碳达峰目标的启动期。要把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将在以下方方面面持续革新发力:
       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要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工业领域要推进绿色制造,建筑领域要提升节能标准,交通领域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要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价格、金融、土地、政府采购等政策,加快推进碳排放权交易,积极发展绿色金融。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反对奢侈浪费,鼓励绿色出行,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有效发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的固碳作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国际规则标准制定,建设绿色“一带一路”[]。
       5.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挑战与机遇并存
       中国自2006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 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为81.67亿吨,占全世界的51.7%;二氧化碳排放量 115 亿吨,占全世界的28.8%。其中发电占比 40%,工业燃烧排放占比 29%。
       这一碳排放量结构,为我们碳减排指明了明确的方向:一方面要通过节能降耗的措施,减少能源消耗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需要从能源结构着手,向绿色可再生能源(零碳能源)转变,彻底改变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对外依存度高的能源安全威胁。
       美国碳排放的峰值为57亿吨,欧盟44亿吨,他们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为2050年。而我国碳排放量目前还在增长,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届时,这一峰值将远高于美国与欧盟,而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30年,也远低于欧美国家50-70年的时间。
       经济社会的全面绿色转型,是挑战,更是机遇。在低碳发展方面,中国同其他国家几乎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若能抓住机遇,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来缩小差距占领低碳技术、低碳产品、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社会等制高点,将大大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根据国内外主流机构测算,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需要的资金投入规模在150万亿-300万亿元之间,相当于年均投资3.75万亿-7.5万亿元。巨量的资金需求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发展机会,各类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会不断涌现。
       6.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参与全球治理和坚持多边主义的重要领域,也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经济转型的内在需求。
       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历来重信守诺,言必行,行必果,中国共产党更是以增进人类福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中国已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从上到下都在积极制定碳达峰行动计划,广泛深入开展碳达峰行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峰。无论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多么艰巨,完成任务多么困难,中国对国际社会承诺的“3060”目标都必须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
       碳减排在我国实施多年已取得了阶段成果。2009年我国曾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这一目标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之高难以企及的。实际上,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18我国碳排放强度就已下降45.8%,相当于减排52.6亿吨二氧化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3%。2020年碳排放强度继续下降至48.1%,提前并超额完成我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

二、安徽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与难点

       1.安徽省应当争取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党和国家已经确定“3060”双碳目标,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安徽历来是中国改革攻坚、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又是长三角、中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积极行动,攻坚克难,率先实现双碳目标。
       许多智慧、潜能与出路是被逼出来的,只要迎难而上,就会倒逼出新机遇、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严峻的挑战,如果能积极应对,方法得当,即可化挑战为新的机遇,在新一轮经济社会大变革中赢得先机,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碳达峰目标,越早实现越主动,越迟实现越被动。达峰前的二氧化碳排放不是越高越好,碳排放量的持续递增,必将会成为该地区将来实现碳中和目标难以逾越的高山,未来需要付出更大代价完成减碳目标,无论是对地区经济增长还是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都是不利的。
       2.安徽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和现状
       近年来,安徽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推进“三地一区”建设,科技创新策源地捷报频传,新兴产业聚集地厚积成势,改革开放新高地赋能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纵深推进,较好地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1)全省“十三五”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顺利完成。“十三五”期间,全省强化节能目标责任管理,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积极开展重点领域节能,强化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设立节能专项资金,认真执行节能价格和税收支持政策,积极推进能源结构升级,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度,从源头控制能耗增长,产业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快节能产品和技术推广,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 “十三五”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16%,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期间降低16%的目标任务。“十三五”全省新增能源消费量2397万吨标煤,扣除超出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后,全省新增能源消费量1721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三五”期间新增能源消费量控制在1870万吨标煤以内的目标任务。
      (2)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势头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能源的消费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随着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增长率回落迅速,已从最高时的年递增10%下降到2%左右。
      (3)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严格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制度,积极扩大天然气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规模,能源结构持续优化。2014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首批6个光伏扶贫试点省之一,光伏发电爆发式增长。2018年光伏发电量99.5亿千瓦时,比2013年增加99.2亿千瓦时,五年间年均增长213.2%,增幅比全国高156个百分点。风力发电高速增长。2018年,风力发电量49.3亿千瓦时,比2013年增加40.7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1.8%,增幅比全国高21.5个百分点。水力发电稳步增长。2018年,水力发电53.8亿千瓦时,比2013年增加28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5.9%,增幅比全国高9.9个百分点。
       2019年,全省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为69.2%,比2015年下降7.8个点。非电力行业用煤比2015年减少1676万吨,下降20.9%。2020年,全省消纳可再生能源电力427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7.6%,超过国家下达指标2.6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可再生能源消纳目标任务。其中,消纳非水可再生能源电力331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6%,超过国家下达指标1.1个百分点。
     (4)生态碳汇持续增长。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复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从而减少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的过程、活动或机制。主要有森林碳汇、湿地碳汇、农业碳汇等。其中森林固碳是实现碳中和的最重要途径。
      我省先后实施了“五八”造林绿化规划、林业二次创业、林权制度改革、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林长制等一系列林业发展战略,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林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建成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业资源管理更加严格,林业生态保护显著加强,相比“十二五”末期,全省森林覆盖率、森林面积、蓄积量等均出现增长。据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结果,“十三五”末全省森林面积达到6262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超过30%,森林蓄积量达到2.7亿立方米,比“十二五”末增加0.48亿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量双增长。
       3.安徽碳达峰碳中和难点
      (1)能源结构高碳化问题突出。近代以来,安徽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东输基地。煤炭资源主导了安徽的能源产业和能源消费结构,“一煤独大”能源结构特征尤为明显。2019年,全省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9.2%,高于全国11.8个百分点;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仅占比13.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安徽能源结构高碳化问题比全国更加突出。
      (2)安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呈现持续增长。自新世纪以来,安徽能源的消费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能源消费由2005年的6505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9年的13869.73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率达5.6%。但是,2011年之后,增长率迅速回落。与之相对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在持续增加,但是增长率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安徽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由2005年的1.7亿吨上升到2019年的3.1亿吨,居全国第11位。碳排放总量在长三角的占比高出GDP在长三角占比3个百分比,碳排放强度为0.95吨/万元,远高于上海、江苏、浙江,排放强度居全国13位。2019年,电力、建材、钢铁、化工四大传统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上工业的31.3%,低碳转型难度较大。
      (3)能源转型有待提速。我省能源消费结构总体演变趋势表现为以煤炭为主,向多元化、低碳化转变。但是绿色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不快,与碳减排目标与要求相差甚大,且全省2019年能源对外依存度达到55.1%,超过国际警戒线,能源安全堪忧。
      (4)短期内大幅度压缩煤电规模会造成煤电资产浪费。我省现有各种规模燃煤电厂50余座,要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就必须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大规模压缩火力发电机组,这就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未达到退役年限的煤电资产提前“搁浅”,造成投资受损、资源浪费。
      (5)巨额资金需求。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进行产业结构重构,开发相应的低碳技术与装备,传统领域技术装备绿色化改造、新兴领域产业培育发展、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权和用能权交易市场建设等等,这些都要在短期内实现,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6)技术瓶颈制约。现有的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固碳技术开发进展还不足以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需求,必须进行颠覆式创新,如氢能、核聚变能等。
      (7)生态碳汇面临增长极限。由于国土面积总体恒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必须保证,森林面积增加总体必然有个极限,远远满足不了实现碳中和的需求。在努力增加森林面积的同时,要注重林种选择,大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加林木蓄积量,从而增加碳汇。

三、安徽省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对策建议

       1.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或实施方案。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制度机制。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统筹保护和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议省政府设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对标国家要求,立足我省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精干技术力量,认真谋划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方案要做到全覆盖。在省统一目标指导下,各市、县政府要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定总体目标,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并将任务分解落实,相关政府部门、行业、重点用能单位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细化落实,认真执行。切实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督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尤其是电力、钢铁、石化、化工、建材、有色、煤炭等重点行业和企业,更是要逐年制定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
       2. 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工作。全面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纳入各类教育,紧密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广泛宣传习总书记关于碳达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系列重要指示的深刻涵义。加大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知识和行动方案的科普宣传,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意识,使大家都认识到气候变化、减碳达峰与人人有关,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大家都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到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中来。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等绿色生活创建行动。认真总结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先进典型经验,大力宣传典型,指导和推动面上工作。
       3.大力开展先进实用的节能、降碳、固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与科研攻关。由相关部门或单位牵头,设立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瞄准世界前沿技术,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企业的专家开展联合攻关。加大氢能、核能、智能电网、光电转换效率提升、先进储能、碳捕集封存转化利用、甲醇经济等技术研发与推广。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总结安徽省长期以来各地各行各业在节能、减排、降碳、增效所做工作的成效与实际经验,筛选一批先进适用节能、降碳技术,结合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能源消耗有一个终端放大效应。以火电为例:煤炭经过采集、运输、发电的转化,再到输配电,输送到最终用户,大概只能用到煤炭原有热能的1/4到1/5,终端节电一度相当于节约能源4到5度,我国单位能源产出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远,通过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潜力巨大。
       4.大力开发利用绿色可再生能源。据统计,2020年安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427.5亿千瓦时,电煤消耗超亿吨。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必须用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根据我省可开发资源状况,应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在风能利用方面,重点是风力发电,我省风能资源总储量测算值为3558万kW,可开发利用潜力有限。在光伏方面,除开发建设传统的太阳能光伏集中电站外,还应大力推广实施分布式电站,特别是要注重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如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技术,可将每一栋公共建筑变成一座分布式发电站。这方面最先进的是我省凯盛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并生产的新一代碲化镉发电玻璃与LOW-E采光玻璃幕墙相结合技术,光电转化效率可达到17-20%(弱光也能发电),每平方米年可发电130度,并可自发自用。例如:一栋工厂车间顶安装10000平方米碲化镉发电板,每年可发电130万度。可见分布式光伏发电潜力巨大。在生物质能方面,应大力推广合肥德博生物质裂解燃气多联产技术和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公司的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技术与模式。全省按照1亿吨农林生物质剩余物计算,采用合肥德博生物质气化多联产工艺,可获得70亿千瓦的电能(或2.5亿吨热能),生产生物炭30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亿吨,固定封存二氧化碳3900万吨。如采用阜南县林海生态技术公司特大型(沼气)生物天然气工程技术,协同处理秸秆、畜禽养殖粪污等各种有机废弃物,每4万吨秸秆和6万吨禽畜粪便及餐厨垃圾等为原料每年可生产生物天然气约2000万立方米,相当于2.4万吨标准煤,同时生产有机肥6万吨,可直接减排6.4万吨二氧化碳,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约1.8万吨,发展潜力巨大。
       另外,要加大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度,保障可再生能源发电电网调峰需要。严格控制新上一般技术燃煤发电机组。有计划逐步淘汰一批高能耗火力发电机组。为防止未达到退役年限的煤电资产提前“搁浅”,造成资源浪费,可采用淮北申能平山电厂二期新型高效、洁净、低碳燃煤发电技术,对现有燃烧电厂进行改造升级。该公司的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技术,可大大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将供电煤耗降到251克标准煤/千瓦时,世界最低。从源头上降低烟气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
       5.坚决遏制新上“两高”项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加强源头把控,对既有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要坚决整改,增量项目要坚决严控,不符合能耗双控要求的新项目不再新上。
       6.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结合“三地一区”建设,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创新符合绿色低碳目标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7.持续提升碳汇能力。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提升全省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保护各类重要生态系统,稳定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固碳作用。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强化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措施,全面提高林分质量;施行“碳汇森林”战略,持续增加森林蓄积量。探索建立健全体现碳汇价值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行碳排放权交易。

      (作者系安徽省循环经济研究会(院)副会(院)长)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