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4期

安徽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的思路与对策 ——产学协同创新的视角

时间:2023-01-09 阅读:291 作者:胡亚林,施慧敏

       摘要: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其中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较快发展,关键零部件配套日趋完善。但由于受到政府补助退坡、新冠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完善,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态势受到了一定影响。已有研究表明,推动产学协同创新,建立产学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使相关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本文结合相关案例分析研究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的问题,提出通过产学协同创新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促进安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主要是:企业、高校、政府应当分工配合、协同创新,共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
      关键词: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

一、前  言
       2012年国务院明确了我国对新能源汽车的定义: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总体上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已经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7年国家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要通过十年的拼搏进入全球汽车强国队伍,重点是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网联汽车。2020年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尤其强调要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以融合创新为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汽车强国。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中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产学协同创新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国家的鼓励支持,早在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里明确提出,加强科技制度革新,打造企业是主体、市场是导向、产学研深入结合的技术创新系统。通过作为中国客车行业领导企业的宇通公司的成功案例[3],可以发现通过产学合作、协同创新,利用产业界的物资、信息等市场要素优势以及大学和科研机构在研发能力、技术要素方面的优势,能够实现产业和各高校及科研机构充分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贯通,形成有利于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环境。目前,通过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的产学协同创新,我国新能源汽车在研发推广、技术水平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安徽省作为汽车大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早,已形成了“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的全产业链,现在新能源汽车在全国产销量占比超过12%,形成了以江淮汽车、奇瑞汽车、合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企业,以安凯客车为代表的新能源客车生产企业,和以江淮汽车、华菱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货车的整车龙头企业,其中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零部件配套不断完善,已形成了以国轩高科、巨一动力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及系统、电机及控制系统制造企业,地位十分重要。但是目前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产业规模不够大、企业竞争力不够强的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够先进、也不够成熟完善。本文着眼于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分析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特点后,结合相关典型企业的案例研究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的问题,希望对推进安徽加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加速促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实现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又称为“校企合作”,一般认为“产”指代企业,“学”指代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即从事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机构,由于包括科研机构,因此也被称之为“产学研合作”。众多学者对产学合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关于产学合作的定义并无定论。Derek Watling(2003)把产学合作阐述成企业和大学二者互助关系,以合作为基础进行互补并达成双方自己的目标;冯庆斌(2006)指出产学研合作是在技术的更新历程当中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行使自己的资源从事取长补短的活动来达到自己的切身利益;万剑等(2011)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结成的互惠互利、互促互补的联合与协作关;杨小婉(2019)认为产学研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合作双方来说是一种互惠的行为,企业方为高校方带来经济利益和市场需求,而高校方为企业带去知识和人才;施莉莉(2020)在分析了日本国立大学产学合作研发体制机制变革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产学合作研发是大学和产业两个系统建立双向知识流动的合作关系。
       综上所述,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三方主体和科技、经济与教育三方面内容,对该问题的研究较为多元化,但目前结合具体产业进行案例分析的实证研究较少。
       2关于产学协同创新
       学者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随着技术创新的难度也是越来越大,开放式的协同创新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葛洛(Peter Gloor)提出,他指出协同创新即由紧密相连的多个领域人员为实现某一个共同目标而组建的小组;战略管理之父、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1965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认为协同是两个企业凭借资源间同享实现共同生长,并指出创造价值是企业进行协同的根本目的[12]。中国创新创业管理专家陈劲等(2012)研究发现,协同创新的第一性是知识增值, 产业、政府以及高校等为了促进科技更新进步、促进资源流动而整合发展;刘志迎等(2013)提出大学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企业的科研成果商业化能力可以优势互补、资源互通,应加强大学与企业跨部门协同创新;武洋(2021)等通过对清华大学“产学研医”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只有面向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发挥政府主导、优化结构、多元合作,完善保障政策等才能更好完成校方企方协同创新合作发展。另外,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的产学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成绩显著,但是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王章豹等(2000)提出产学协同创新重要问题有高校与企业思想观念滞后、政府没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专项法规、学校缺乏产学研管理机构、校企存在突出的利益矛盾;袁胜军等人(2006)在对产学合作存在弊端与对策解析中提出,校企双方不同的价值取向、沟通不畅、失败风险、外部环境不合适都是其进行产学合作的重要问题;王成军等(2020)认为高校的产学合作水平存在差异,部分高校未充分利用产学合作以促进科研进步,部分高校因活跃的产学合作阻碍了学术创新。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得到生存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但却面临着科研人才缺乏、研发能力弱等诸多共性难题,高校则面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瓶颈、创新科研成果难等问题,但产学协同创新也面临一些难题,因此需要加大产学协同创新研究的力度,找出产学协同创新的可行路径。

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1.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历史
       现在的汽车整车工业尤其注重自立开发与创新,更需要以强大的注重创新的零部件为基础,二者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汽车零部件一般定义为除汽车机架外的所有零件和部件,而不可以拆分的单个组件称为零件,为完成某动作功能的零件组合称为部件。纵观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表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阶段

阶段

发展特点

具体体现

第一阶段

较为单一化

整车产业自己制作供本企业生产成长的整车装配

第二阶段

生产较为大范围化

零部件产业制作范围不断加大为不同整车企业提供供应

第三阶段

产业越来越独立

整车产业内部渐渐隔离同时形成自己的体系单独成长

(资料来源:根据作者搜集资料整理)

       近些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总体上是在不断增加的(图1),发展态势良好,尤其是2018年在我国汽车市场整体销量出现了28年来首次下滑、汽车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实现高速增长,初次冲破百万辆关卡。但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受补贴退坡影响,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2019年下半年下降明显,因此2019年出现了负增长,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爆发的严重冲击,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速趋缓、弊端凸显、困难加剧,尤其产业中的很多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此外,新能源汽车的车型结构开始分化,新能源乘用车的市场销量更快速地上涨,从2015-2020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可以看出(表2),新能源乘用车不仅占比一直上升,而且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部分。
       2010-2017年全球汽车产业曾连续八年稳定上涨,推动了汽车零部件业的增长,我国更是高速发展。但2018年由于欧洲、美国、中国汽车市场开始停滞不前,导致全球汽车产业整体销量下降,整车市场低迷使得汽车零部件业营业收入增长幅度降低,受宏观经济与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汽车的产销量也略低于年初预期。2019年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世界经济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全球汽车销售显现巨大降幅,与此同时,受到整车产业的影响,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也有降幅,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更严重打击了全球汽车供应链,全球汽车产业遭遇更大挑战(表3、表4)。

图1 2011-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

(资料来源:根据搜集公开数据资料整理)

表2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及所占有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比率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万)

20.7

33.6

57.8

105.3

106.0

124.6

新能源乘用车占有率

62.6%

66.4%

74.5%

83.8%

87.9%

91.1%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http://www.caam.org.cn/、2020年《新能源汽车蓝皮书》

表3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近况

时间/年

全球汽车共计销售量/万

同比变化幅度/百分比

2016

8424

增长5.6%

2017

9265

增长1.3%

2018

9480

下降0.5%

2019

9030

下降4.3%

2020

7803

下降13.0%

(资料来源: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http://www.365724.com/quote/list-9.html)


表4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近况

时间/年

汽车产量/万

产量同比变化幅度

汽车销量/万

销量同比变化幅度

2016

2811.9

增长14.5%

2802.8

增长13.7%

2017

2901.5

增长3.2%

2887.9

增长3.0%

2018

2780.9

下降4.2%

2808.1

下降2.8%

2019

2575.1

下降7.5%

2576.9

下降8.2%

2020

2522.5

下降2.0%

2531.1

下降1.9%

(资料来源:中国汽车工业协会http://www.caam.org.cn/)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图2 2015-2020年我国汽车零部件业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2017-2020年《汽车工业蓝皮书》)
       虽然中国汽车零部件规模近六年在不断上涨(图2),但是我国的汽车零部件业并未真正强起来,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百强还是集中于日美德三国(图3)。整体上看,我国汽车零部件业包括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业务较为单一、自主研发能力尚还欠缺、规模不大、关键主导技术匮乏、核心零部件市场被外资企业品牌所占据、产品竞争力较弱,仍然呈现出“低、散、弱”等弊端。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不够成熟完善,其中动力总成技术方面存在着动力总成体积大、重量大、最高转速低以及集成化程度低的问题,燃料电池在技术性能、水平与和质量可靠性上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新能源汽车用芯片和其它很多零部件主要依靠进口,存在被断供制裁的可能。

图3  2017-2020年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布百分比
(资料来源:2017-2020年《汽车工业蓝皮书)

四、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
       1.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的典型案例
       面对日趋强烈的市场角逐以及不断变化的外界境况,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受国家政策支持,但国内外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业在主动或被倒逼进行行业升级,汽车零部件企业承担很大的经营压力,其中如何提高研发能力,更加智能化创新化是最重要的转型方向之一。下面对湖北三环锻造等4家典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基本情况、产学协同创新推动企业进步发展的案例等进行总结和概括(表5),特别是它们通过产学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做法和经验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表5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学协同创新的案例


基本情况

主要产品

产学协同创新的措施

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

采用模锻工艺生产钢制、铝合金汽车转向节的专业化企业,是中国最大的中重型汽车转向节生产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汽车转向节、转向臂等,转向节是主导产品,除常规转向节以外,还生产商用车带臂转向节和乘用车铝合金转向节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公司的技术管理团队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原则组建,设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引进和培育了博士后更新创新实验营地等

上海昌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国内专业研发生产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龙头企业,获得行业领军企业、行业十强企业等称号

新能源汽车EPS系统、电液助力泵、汽车电器组合开关、智能全车功能开关等

通过产学研合作多种形式,组织专职科研队伍开展工程化技术研发,实现技术储备与产业化的无缝对接,此外,保持开放态度,还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

惠州华阳通用电子有限公司

简称华阳通用,成立于2002年,是国内首批投身于汽车智能驾驶座舱整体解决方案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从成立开始,一直致力汽车电子装备相关研发出产

聚集在车载试听领域、GPS北斗导航系统、便携式电子成品、VCD等

产学研融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大力成长高新技术行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改建,此外,每年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名校招收优秀毕业生,内部培养与外部训练相结合,不断培养自己的人才团队,突破生产技术瓶颈,提升相关产物商品竞争优势

精进电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精进",于2008年成立,目前已发展为新能源汽车电机和动力系统的知名供应商,十年来驱动电机系统产销量和出口量均稳居行业前列

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驱动电机系统

精静电动与在京新能源汽车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开展了全方面的深度合作,公司与北汽新能源、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等在电机、驱动系统、电机控制等方面进行“产、学、研、用”合作,加大持续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与竞争力。

(资料来源:2017-2021年《汽车工业蓝皮书》)

       企业的竞争究其本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工信部在对《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核心要义介绍时就曾提出:要培育出全球前十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并且要掌握零部件的关键核心技术。可见,掌握零部件的核心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乃至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分量。从表5中可以看出,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产学协同创新可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培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孕育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会做大做强,因此实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充分结合企业与高校的优势去加速我国科技的发展与核心科技的掌握,显然势在必行。
       2.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典型案例的问题分析
       从上述4家我国的典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案例介绍中可以看出,产学协同创新生命力旺盛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分析研究中也发现了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主要是:
      (1)绝大多数高校师生对产学协同创新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对产学合作的科研项目参与度很低,不能从学校层次得到整体的规划指导支持,也无法得到有效的评价和对应的保障。
      (2)部分企业依旧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这与高校教育理念相违背,导致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质性合作成果,而且企业合作热情相对不高。
      (3)协调企业高校的监督机构较少,加之缺乏相关政府政策、专项法规、实施具体细则的约束,部分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不严谨,来自政府方面的风险基金或者专项基金支持也比较缺乏。
       总之,我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总结产学协同创新的经验与问题,深入推进开展产学协同创新,这不仅是掌握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突破口,也是提高产学协同创新水平以及人才培育质量的新方向。

五、改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学协同创新路径的建议
       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当通过产学协同创新来解决发展受制问题,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成的同时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发力,把企业作为主体、高校作为依托、政府作为支撑,三者之间明确分工、相互配合、衔接得当,使得高校助力企业进步、企业推动高校发展、资源共享共同进步。
       1.企业
       安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采取产学合作、协同创新,一方面可以聘用学生工作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为学生在实习期间一般工资很少甚至不需要工资,并且能帮助企业解决处理一些问题,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若遇见优秀的同学可以优先考虑并提前录用,加快揽用人才的步伐;另一方面也可以延揽高校教师进入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其具有的雄厚理论知识能对企业的某些难题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1)主动寻求和深化产学合作。目前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应积极寻求和相关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特别是要深化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共同研究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知道“多方合作,共同研发”是未来发展重要趋势。
      (2)加强自身研发及创新的投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方面,依旧是受国外的限制,质量、性能以及可靠性都是有待提高的,企业应当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在注重与大学以及科研院所的共同协作同时加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积极加大创新型人才的投入,这样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科研成果加速变成经济效益。
      (3)加快产品技术转型升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较快且国民收入水平也在逐渐上升,科技在持续进步,现在汽车行业正处于“新四化”即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关键时期,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尤其应积极利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重要机遇,加紧产品技术的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2.高校
       现在高校的教学依旧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在专业教育阶段很多都是机械式的纯理论纯教材知识的教授,导致学生所学无法充分运用到实践中,这迫切需要高校重视和深化产学合作。
      (1)与企业加强合作,实行综合评价,健全学生考核方法。在对大学生的实际考核时,高校应通过与企业加强合作,让学生真正到当地企业去实训去锻炼,考核成绩时与企业评判相结合,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学习成绩和实践实训能力,以求培养综合型、创新型人才。
      (2)建立高校的知识转移机构,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建立高校运作的知识转移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鼓励支持教师、学生与企业进行沟通合作,此外高校还要完善相应的实践实训中心,将产业与职业能结合起来的校内多功能多样化实验实习基地,加大对它的投入建设,让教师和学生都有足够的资源更好的应用型教与学。
      (3)重视多方共同合作,共同提升创新能力。高校要顺应国家的创新政策以及创新体系建设,把工作重心放在科技创新上,打造出国家级、省级的研究中心以及重点实验室,也可以发挥好学科专业与智力知识的特有优势,与其它同区域内的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资源整合,共同深化包括高校、科研院所、政府和企业在内的多方合作、协同创新,提升各参与主体的创新能力。
       3.政府
       安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政府处于不可或缺的关键地位,尤其需要政府制定好相关引导、支持和约束政策,才能有力地支撑产学协同创新。
      (1)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支持校企产学协同创新,鼓励建立校企合作创新的边界组织,而且在人才政策、资金政策等重要方面要给予切实帮助,可通过建立创新基金、科技园、孵化器等方式提升企业和高校合作的积极性,推动产学合作深入持久的发展。
      (2)健全完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政府要健全相关创新管理体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不断修订完善支持产学协同创新发展的具体实行细则,并有效监管产业与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为产学合作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和更加明确的底线约束,更好地推进互利合作、共创共赢。
      (3)建设产学合作供需对接平台。政府要按照供需原理搭建能够使得企业需求和高校科研更好匹配的平台,让双方更高效地进行对接洽商,促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加快激发创新要素的活力。
﹙作者工作单位:皖西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