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6期

中共二十大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时间:2023-01-11 阅读:226 作者:安徽省时代战略研究院观察员

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国经济、世界经济都面临剧烈变革。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共二十大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进方向,指明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目标,引起了全世界高度关注。二十大闭幕12天内,就有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德国总理朔尔茨先后访问中国,主动发展与中国的合作关系。2022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时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面对高度不确定的世界,双方要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保持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高水平合作,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密切配合,维护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为世界提供确定性和正能量”。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的“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保持在国际多边机制中的高水平合作,为世界提供确定性和正能量”,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向世界表明中共二十大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的发展会对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战略和政策研究者更要有前赡性认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作出更多贡献。

一、中共二十大为全球经济治理指明方向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到零和博弈、单边主义、“脱钩断链”等严重干扰,给全球经济治理带来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聚焦解决全球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支撑多边主义经贸体系,顺应了世界人民的广泛期待。 

人类命运共同体围绕亟待解决的时代问题,为人类走向共同繁荣、继续享受全球化红利提供新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凭借工业革命的成就占据优势地位,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中心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只得提供原材料,被迫成为“附庸市场”,造成世界发展极不均衡。近年来,一些美西方国家以单边主义代替国际合作,严重阻挠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国际供应链大范围受阻,让疫情中的世界经济倍加伤害。
       针对经济全球化出现的这些“乱局”,中国肩负大国责任,积极为全球经济治理指明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党的十八以来,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有机结合、着眼于国际社会面临的发展短板、治理缺失等,提出一系列倡议和主张,主要是坚持经济全球化方向,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关心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持续提供公共产品,加强全球发展合作、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等原则,延伸和拓展全球化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带动更多国家和地区、更多人民畅享全球化红利。中国的这些主张和举措,为有效解决困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赤字提供了新路。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的赞誉和认同。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有机结合、实现良性共振。每当全球化受到挫折的时候,中国都肩负大国责任,提出解决世界经济发展难题的有效治理方案,主张以多边机构为支撑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是国际社会有效沟通各方、凝聚共识、解决共同挑战、维护共同利益的有效途径。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机制更好发挥作用,增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凸显了中国支持多边主义、改善全球治理政策的“连续性”,向世界发出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信号,为世界人民在应对危机挑战的迷雾中提供了一盏指引前路的明灯。
      中国不仅向世界呼吁构建以多边机构为支撑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自己更是主动实践。近年来,中方逐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投入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建立全球发展知识网络等,为动员全球发展资源、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出贡献。“一带一路”倡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对世界发展的独特贡献,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613亿美元,年均增长5.4%。中国企业在24个沿线国家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累计投资超过43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逾34万个就业岗位。亚投行成员数量由启动运营时的57个增至100多个,仅次于世界银行,截至目前已批准191个项目,总金额超364亿美元。
       如今,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强调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强调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强调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中共二十大提出的这些主张,为全球经济治理指明方向,必将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二、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家间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美西方少数国家阻力的当今,中共二十大特别强调对外开放,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再次明确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地位,而且进一步明确对外开放的大门会越来越大,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以对外开放的信心和意志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为国家间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必将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中国的发展奇迹来源于改革,也得益于开放。在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基础上,党的十八以来10年的重大发展,是推进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那就是,把开放发展作为五大发展新理念之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中国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一个重要的举措是,以对外开放带动全国大市场建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扩大优质产品进口,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中国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实施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发挥好改革开放综合试验平台作用。这正是要构建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推动各国各方共享开放发展提供机遇。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不仅发展了自己,2020年中国人均GDP超1万美元,而且,也造就了超大规模市场,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怀抱,融入全球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相融中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的“稳定因子”和“第一动力”。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从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到正式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从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到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从连续举办进博会、广交会到服贸会、消博会等等,一系统高质量、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部署,彰显了中国拥抱世界的决心与诚意,不断向世界释放发展红利。比如,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市场机遇。中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推动对外贸易创新发展,为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中国经济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事实充分证明,中国不断扩大开放,也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扩大与开放,国际经济格局中的“中国消费”“中国市场”等中国因素不断凸显。14亿人的开放与发展,已经成为维护多元稳定国际经济格局的重要力量。以高水平开放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不仅关乎中国自身发展,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全球提供的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在推动各国各方共享深化国际合作机遇方面,中国全面深入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谈判,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坚定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促进合作共赢,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这些背景下,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经济全球化正确方向,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二十大报告还特别强调“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等一系列部署,为中国开放决心提供了具体支撑和落脚点.。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通过发挥内需潜力,积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中国将充分发挥强大国内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有效率地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为中国自身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同时为世界各国创造更多发展机遇。显然,中共二十大发出的中国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宣言书,对稳定世界经济“基本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国家间互利共赢提供新机遇,必将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三、中国式现代化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现代化并非西方化,也没有世界划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但必须符合各国的国情,由各国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反映了14亿多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的报告中,科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及五个基本特征的科学概括,打破了美西方长期以来对现代化话语权的垄断,为各国的人民、政党、智库、企业家对自己国家究竟选择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引起了深深思考。显然,中共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会为全球发展提供强大动能,给正在追求现代化的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的不确定选择上提供有益的借鉴,一些发展中国家会结束长期动乱的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此外,中国式现代化也会带动各国式现代化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构建多极化世界。从这些个意义上看,也会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个基本特征,突出了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国情,会为人口规模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因为人口是每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落后,陷入“人口陷阱”是重要原因。就我国而言,中国人口规模不仅巨大,也完成了人口发展阶段的转变,步入后人口转变时期。根据联合国最新预测,中国人口规模在2035年以前将保持在14亿人以上,2050年也将在13亿人以上,中国依然是人数超十亿的两个人口大国之一。从全球看,已经实现现代化的37个发达国家,人口合计为10.9亿人,中国将以十多亿的人口体量迈向现代化社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伟大创举。未来30年,中国人口变化将进入负增长与老龄化交汇重叠期,人口结构老龄化与人口规模巨大的乘数效应和除数效应交织,会出现老龄社会阶梯式升级、劳动力资源稀缺性加剧、社会抚养主体从养小转向养老、“城市病”和“乡村病”并存等问题,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这些问题在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在发达国家也会出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探讨和解决人口规模巨大现代化建设出现的这些问题,会为人口规模大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乃至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二个基本特征,突出了惠及全体人民的普遍性,会为收入水平低、差距大、人口多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就我国而言,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79亿元增至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从1.7%增至18.5%,人均GDP从从1978年的385元跃升至2021年的8.1万元,已居世界第60位,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日益雄厚,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又不可避免地产生地区和群体的收入差距,2020年已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但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倍,巩固扶贫成果压力较大,追赶现代化和消减多元差距的并进共富之路依然复杂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探讨和解决人口规模巨大基础上的民共同富裕问题,会为收入水平低的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三个基本特征,突出了社会进步的协调性特征。物质意义上的现代化是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但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资本占主导地位的,造成两极分化、社会不公平和民碎主义冲击,物质是丰富了,但很难称之为“物质文明”,更谈不上“精神文明”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则不同,以辨证的观点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强调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基础性作用,更重视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反作用,而这正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提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全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文明状态,凸显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40多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取得巨大成就。党的二十大又进一步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必将对其他国家如何继承和弘扬本民族和世界文明成果建设现代化以新的启迪,从而会为世界文明发展带来确定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四个基本特征,突出了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的可持续性特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在战略定位上,确立绿色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方略;在制度配套和行动实践上,确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案等纲领;在国际层面上,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框架协议和行动,履行环境治理的责任担当,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国家行动上升到全球化意识和行动;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建设上,坚持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导,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总结我国绿色发展的经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系统谋划发展美丽中国建设,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国人口规模巨大,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为世界发展提供确定性和正能量。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五个基本特征,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性特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大国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发展的中国理念,彻底颠覆“零和博弈”思维和“国强必霸”逻辑,携手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将以巨大的人口规模优势,在维护和平及促进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以发展促进和平,以和平营造发展,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平发展环境。大国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稳定力量,一个和平有效的国际政治秩序本身就是世界公共品,大国在其中往往起着更大作用。中共二十大又一次向全世界发出一个确定性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是一个和平和发展的世界力量,中国发展的成功,也会给其他国家提供发展机遇,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更给他们提供了既能推进现代化、又能保持独立自主发展的可能性。因此,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更会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

四、进博会对促进全球经贸交流的积极意义与启示

当世界局势正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所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加之时,2018年11月初我国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这是我国举办的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博览盛会,是国际交流交往史和商品贸易史上的一大创举,2022年11月5日至10日举办的是第五届。这是在中共二十大闭幕半月后举办的,展览面积30万平方米,1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累计意向成交额3400多亿美元,生动体现了二十大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彰显了我国支持经济全球化,推动贸易开放化、多元化的信心和决心。
       参加这届进博会的企业都如约而至,特别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超280家,全球四大粮商、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五大药品企业都悉数到齐,一系列“全球首秀”“亚洲首发”“中国首展”纷至沓来,可谓宾客云集、万商会聚,东方之约再次谱写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恢弘乐章。值得一提的是,政府主动与华挑起贸易战的美国,也有一批企业参加这次进博会,约有200多家企业是连续五次参加进博会,包括美国前十大半导体企业中的4家:英特尔、高通、得州仪器、超威半导体。爱达荷州政府是本届唯一的美国官方机构展商,该州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翟丹然对《环球时报》记者说,“相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不会中断,因为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是一种简单的互惠互利关系!”爱达荷州主产谷物、牛肉、乳制品,只有160万人,有大量的农产品需要销售到中国。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美贸易总值为2.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8%。在这种背景下举办今年的进博会,具有特别的积极意义,更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从积极意义看,一是搭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平台。通过连续成功举办进博会,既为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展示各国发展成就提供了一个开放型合作平台,在为各国商家进入中国市场提供良好契机的同时,又是我国展示重大开放政策的宣示平台,再次表明了我国一如既往主动扩大进口,坚定不移推动国际贸易便利化、自由化的明确态度。事实充分证明,我国正以前所未有的更开阔胸襟和更长远眼光来积极应对国际贸易领域面临的风险挑战,努力构建蕴含更广泛区域和领域的新型全球贸易价值链,探索构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展现出我国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的发展理念和大国担当。二是树立了指引全球国际贸易发展的风向标。通过连续成功举办进博会,反映在经历了2008 年世界经济危机低迷期后,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扩大商品进口来源地多样性的庄重承诺,世界各国也迫切需要构建一个国际性的交流对话平台,来展示自己国家的形象,发出前沿而权威的声音,树立国际贸易新的风向标。同时,进博会还通过举办论坛等多种形式,为世界各国的政府机构、专家学者和企业实体搭建了一个共商国际经贸合作话题的高层次对话平台,共同探究全球贸易的新方式,激发全球贸易新动力。标志我国基本完成了从出口大国向进口大国的角色转换,为各国的资金、商品与服务树立了价格、质量等权威信息发布与制定的“风向标”。三是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深度合作共识。在国际贸易一直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下连续成功举办进博会,对全球贸易往来起到了积极的刺激和带动作用,为世界各国扩大出口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对推动和扩大全球进出口起到稳定器作用,也进一步塑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良好整体印象。进博会所设立的国家展,对部分发展中国家提供参展优惠,为这些国家充分展示各自特色产品和国家形象提供了机会,大大方便了各类市场主体更便捷地吸引中国投资和进入中国市场,有助于世界各国广泛参与和融入全球价值链,有助于国际社会形成深度合作共识,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从重要启示看,一是借助世博会,有效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进博会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买全球”“卖全球”国际一流贸易基地,既可以利用进博会汇聚全球创新技术和先进产品契机,广泛引进世界各国更高端的技术设备、更丰富的优质原材料及工业零部件,又会有效整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我国国内的市场需求,提升进博会的国际信用等级,增强国际间贸易互信,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二是借助世博会,充分发展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进一步开放我国辽阔的内部市场。依托世博会对外连接全球网络、对内辐射区域腹地,扩大多边开放,整合长三角城市群乃至全国各地对世界各国商品的巨大需求,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三是抓住进博会重大契机,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博会可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端口发力,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从供给端看,通过进博会加强与国际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的合作,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创新孵化中心、国际知名孵化器及孵化人员团队入驻我国,研发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特别是关键技术设备、先进零部件等优质紧缺商品,提升供给质量;从需求端看,通过持举办进博会,持续开展进口贸易活动,可进一步满足我国消费者对全球高质量商品和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提升各族群众的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感和满意度。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全球贸易盛会,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同各国分享中国机遇的诚意,为艰难复苏的世界经济注入强大正能量,共同培育全球发展新动能,也是中国为世界发展带来确定性的重要因素。

五、西方渲染“中国恐惧症”在浪费发展机遇

今年8月,世界著名出版商企鹅兰登书屋出版了一本名为《“中国恐惧症”——被浪费的机遇》的畅销书,在两个月时间内获得亚马逊网上书店五星级好评,登上新书榜前20名,引发欧洲《现代外交》网站、阿联酋《国民报》、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等国际媒体的广泛关注,在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有不错的销量。
       此书的作者是叙利亚前驻华大使穆罕默德·海依尔·瓦迪和他长期生活、工作在中国的儿子卡里姆·瓦迪合著的,他们以对话方式,以在中国看到和亲身感受的大量事实,谈了西方对中国发展患上“恐惧症”的认识。他们在讲述对中国最新观察时,驳斥了西方一些国家制造“中国恐惧症”的做法,分析了美国推行对华政策失败的原因。在他们看来,美国对全球领导权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深感担忧,美国失败的对华政策对世界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美国还让世界陷入更多的冷战和热战。当前,一些西方国家更是企图利用各种机会攻击中国,扭曲中国形象。因此,该书旨在揭开真相,详细解释中国的立场,分析中国人如何思考和如何看待西方,讲述世界如何看中国,以及告诉读者“谁是敌视中国的失败者”。他们认为,西方渲染的“中国恐惧症”给世界和平、经济增长和稳定带来威胁。
       一直以来,西方出版的涉华图书大多带有偏见,这本书很快得以畅销的重要因素是,视角“非中非西”,从非中国也非西方的角度来深度讨论“中国恐惧症”这个问题,因而很受读者欢迎。可以预料,这本畅销书会改变西方国家人对中国的偏见,意义非同一般。
       作者对二十大也有评价。他们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共二十大和中国的未来发展对全球来说非常重要。中国现在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可能连很多中国老百姓都无法想象。中国在全球扮演着重要角色,必将意味着很多中国国内的事变成国际热点。中国人吃什么、喝什么、用什么影响着世界,是很多中国人可能从来没有关注的: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家庭靠中国游客“吃饭”,靠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抵消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这就是我常说的“中国的事变成了世界的事”了。 作者对二十大的评价也说明,中共二十大为世界发展带来正能量、确定性。
       实际上,即使在西方,也有一些头脑清醒的政治家认识到,患上“中国恐惧症”是对本国发展机遇的浪费。比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默克尔,以及现任总理朔尔茨,就是这样的政治家。默克尔在任德国总理时16次访问中国,现任总理朔尔茨是二十大后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欧洲国家政府首脑。众所周知,朔尔茨访华面对的是德国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在其访华前夕,执掌外交部和经济部的绿党在“减少对华依赖”“限制对华交往”等问题上密集发声,并质疑中远集团入股汉堡港一事。此外,华盛顿也不乐于见到德国同中国的靠近。有美国媒体称,朔尔茨“受到了来自华盛顿的压力,华盛顿希望德国远离中国”。但朔尔茨顶住了这些压力,认为“去北京对我很重要”,并挑选12位重量级的企业家,涉及8大行业:化工行业的巴斯夫、瓦克化学集团,汽车行业的大众、宝马集团,医药生物行业的默克、拜耳、拜恩泰科(BioNTech),金融行业的德意志银行,能源行业的加热技术公司Geo Clima Design,制造行业的西门子,食品行业的婴儿食品制造喜宝集团,运动用品行业的阿迪达斯,号称“德国制造天团”,说明德国企业家不会与中国“脱钩”而丧失发展机遇。
       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朔尔茨,强调政治互信破坏很容易,重建却很难,需要双方共同呵护。我很欣赏德国前总理施密特的一个观点,“政治家应当以宁静接受那些不能改变的,以勇气改变那些能改变的,用智慧分清其中的区别”。中德应该相互尊重,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坚持对话协商,共同抵制阵营对抗、泛意识形态化等因素干扰。双方要始终从战略高度把握两国关系大方向,以建设性态度追求最大公约数,以开放心态促进务实合作,既不自我设限,也不好高骛远,为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创造条件。中国对德政策保持高度稳定性连贯性,希望德方也奉行积极对华政策,实现两国互利共赢。朔尔茨表示,中国是德国和欧洲的重要经贸伙伴,德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支持经济全球化,反对“脱钩”,愿同中方继续深化经贸合作,支持两国企业相互赴对方开展投资合作,反对搞阵营对抗,政治家有必要为此负起责任,德方愿为推动欧中关系发展发挥应有作用。
       回国后,朔尔茨充分肯定访华的重要收获,德国社会特别是企业界更为肯定。如德国工商总会总干事长马丁·万斯莱本说,“朔尔茨访问中国是正确的,脱离中国将导致德国失去繁荣”。德国巴斯夫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薄睦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中国的经贸往来对德国经济很重要,德中务实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欧洲议会德国籍议员马克西米利安·克拉也表示,“德国与中国没有任何战略利益冲突”,德国与中国在经济、技术和贸易领域的深化合作对德国的发展“不可或缺”,“反华势力不代表德国的利益”, 与中国“脱钩”只符合美国的利益,而严重损害德国自己的工业”。随朔尔茨总理访华的巴斯夫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马丁·布鲁德米勒等八位德国企业高管11月10日在《法兰克福汇报》发表题为“从中国撤离会让我们失去机会”的文章,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对中国发出公正的声音。
       在美国寻求联合欧洲盟友大搞“阵营对立”并寻求孤立中国之际,中德在许多问题上能达成共识,意义十分重大,也是对世界稳定注入的一剂“强心针”,更表明中共二十大为世界发展带来和确定性。


推荐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