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会期刊 > 2022年第6期

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若干战略对策研究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感悟

时间:2023-01-11 阅读:223 作者:吕连生,吕颖洁

       内容摘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安徽的高质量发展又与自身在全国中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本文首先是分析当前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态势,其次讨论二十大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建议。
       关键词:二十大后   安徽高质量发展  对策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安徽的高质量发展又与自身在全国中地位的提高密切相关。近十年来安徽国民生产总值连跨3个万亿元台阶,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在新时代,安徽要实现综合实力的更大跃升,必须进一步立足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发挥科技创新优势,积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大跨越。本文首先是分析当前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态势,其次讨论二十大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战略对策建议。

一、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安徽经济发展态势

       三年来,安徽高质量发展首先面对的就是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新冠病毒疫情在我国已经历经了2020、2021、2022三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决策部署下,安徽一方面基本控制住了疫情传播,另一方面表现出了较强的经济发展韧性,正在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
       安徽在2020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和重大汛情的双重不利影响,但全省基本稳定了经济发展的大局,全省生产总值达38680亿元,比上年增长3.9%。省会合肥市GDP总量在这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全省在长江、淮河、巢湖三大流域都遭受较大汛情之下农业依然丰收,粮食产量稳居全国第4位;工业生产在全国率先转正。2021年,安徽全年全省生产总值达42959亿元,比上年增长8.3%,首次跨入4万亿级台阶;人均GDP达10900美元,标志安徽经济能级和人均水平都跃上一个新台阶。2022年以来,安徽面对新冠疫情反弹和乌克兰危机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33702.9亿元,同比增长3.3%,下半年工业生产增速回升,装备制造业发展加快,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和11.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新能源汽车增长94.1%,集成电路增长50.8%,移动通信手机和智能手表分别增长34.9%和12.1%。全省在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依然存在,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国际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推高企业成本的情况下,工业经济稳定恢复、稳定提质、稳定增效等多方面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值得重视的是,2022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在全国保持四分之一的比重,而安徽省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长三角地区中居第一位,体现了安徽经济的韧性。

二、二十大后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面临的挑战

       党的二十大后,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取得重大进展。安徽要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就需要对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树立新要求,首先努力在全国争当科技自主创新的先行省区,共同富裕的先行省区。习总书记近年两次到安徽视察,对安徽科技创新事业充满着期望,因此安徽科技自主创新一定要走在全国的前列。现如今安徽创新之变前所未有,区域创新能力由10年前的全国第15位上升至第8位,实现了“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党的二十大后安徽要向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从全国范围而言,安徽境内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不大,而各地区禀赋优势和产业特色明显,有利于去实现全省人民共同富裕。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安徽要把促进全省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全省人民努力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在长三角地区内部,安徽与沪苏浙的人均收入水平相差仍较大,未来五年至十年,安徽需要努力缩小这一差距,同时这也符合国家的战略愿景。
       党的二十大后,安徽要实现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将面临着诸多新挑战,以下三个方面的挑战尤应高度重视:
       首先,从创新发展上说,安徽虽然拥有中国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物质研究院等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但这些科研机构担负国家级的重大科研任务,主要从事基础科学研究,而应用型研究和技术创新研究较少。长期以来这些科研机构对安徽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不足。自2016年以来,这种状况正在有所改变,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安徽现有科研机构为全省经济社会领域提供的高质量科技供给,为产业发展培育的新动能仍有明显不足。尽管从全国来看,安徽国家集中的科技资源优势明显,目前,合肥已建和拟建大科学装置数量达12个,是全国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但目前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引领安徽创新效能尚不足,对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成果转化关注不够、着力不足,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经济创新发展的要求。从未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角度看,我省科技人才和各类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都存在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仍严重缺乏。
       其次,从长三角内部看,安徽的地区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都不足,究其根本原因是城市经济中心发展不足,中心城市对经济腹地缺少足够的辐射力和带动力。虽然我省早就实施了皖江地区与皖北地区的南北结对合作帮扶的政策措施,但皖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能级都低,能带动皖北地区发展的中心城市尚未形成,南北合作共建的开发区创新要素严重不足,新动能的生成缓慢。
       第三,从绿色发展上看,目前安徽在江河湖(长江、淮河、巢湖)水的治理和自然生态的湿地保护修复上仍处于攻坚克难阶段,全省更大范围的农业面源、城市面源、工业点源污染源头治理任务较重,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的提升面临挑战。从共享发展上看,安徽在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上都存在有不足,究其原因与“蛋糕”做得不大有很大关系,即物质财富积累不足。安徽社会保障虽然覆盖广,但标准低、统筹层次也低,实现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经济基础、物质基础仍较薄弱。

三、二十大后安徽高质量发展若干战略对策建议

       面临上述挑战,我省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针对省情采取有效措施,推进高质量发展。
       首先,当前安徽面临的新冠疫情就是一场大考,只有疫情防得住,全省人民生活才能过平安生活,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安徽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动摇,精细精心、扎实用心、将心比心,让疫情防控工作既科学化又人性化。安徽要严格执行第九版防控方案和“九不准”要求,不断提高科学防控、精准防控水平,优化检测技术和抗疫组织方式,缩小风险划片的范围,缩短封控隔离的时间,努力控制住本省疫情。在防疫的特定时期,更有利于我们去纠正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不卫生的陈规陋习,培养全体公民在公共交通场所、公共集聚场所坚持带口罩的卫生习惯,在集体餐饮场合普遍使用公筷等良好的自觉行为,大力倡导新时代良好的社会公共卫生新风尚。
       其次,要坚持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认识。以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为契机,积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策源地。面对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大好机遇,安徽要把“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放在今后主要任务的首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原始创新,努力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结合创新资源禀赋,聚焦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聚变能源、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力投入、全力支持,形成了一批原创理论、原创发现和原创突破。面向世界前沿技术,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快从应用技术创新向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创新转变,实现从跟随创新向自主创新、引领创新迈进。突出融通发展,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精准衔接,“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化耦合互动。与沪苏浙优势互补、协同创新,培育具有强劲活力的创新动力源。
       第三,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新型工业化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工业化。我省应深入开展“亩均论英雄”改革,对工业企业实行亩均效益评价,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在关系安全发展的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高预判能力、统筹能力、应对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四,推进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全省要按照合肥都市圈、合芜蚌、皖江、皖北、皖西、皖南“一圈五区”的区域布局,科学谋划各具特色、各扬其优的发展路径,高质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皖北地区要抢抓国家发布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重大政策机遇,强化承接产业转移,形成新的产业转移集聚区。支持皖北城市引进沪苏浙高水平大学、研究生院、科研院所、职业院校并设立分支机构、培训基地和校地合作平台,支持沪苏浙知名品牌养老服务机构在皖北城市布局设点或托管经营,共建康养小镇。提升蚌埠、淮南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核心城市和阜阳、亳州作为皖豫接壤地带中心城市的能级,支持淮北、宿州高度融入淮海经济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发挥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乡村的不同特征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合理培育乡村特色产业,突出化解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问题。这次报告中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安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造就了适合发展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安徽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季风明显,光照充足,水热条件较好,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地理位置居中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而且地形复杂,兼有丘陵、岗地、平原、山地、湖泊和洼地等多种类型,属于南北物种汇集过渡地带,物种丰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第五,进一步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思路与市场机制。把绿色发展向生产领域、社会领域、规制领域拓展,发展绿色产品,扩大绿色消费,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理念进一步打好蓝天碧水绿地保卫战。打好长江“十年禁渔”持久战,加快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河湖湿地保护修复。
       第五,积极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长三角地区,过去安徽省进出口贸易基数小,但后发增长潜力巨大。要重塑安徽开放格局的系统工程,推进国家级自由贸易区的高质量发展。安徽国家级自由贸易区的合肥、芜湖、蚌埠三个片区要加强协调合作,提升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我省国际化水平,从各市县高新区、经开区入手,再拉动所在城市扩大开放。值得注意的是,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更为密切。今年前三季度,安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1535.4亿元,增长20%,高于整体6.5个百分点,占比27.1%。今年安徽至欧盟首条定期货运航线才开通,即“合肥—阿姆斯特丹”国际定期货运航线,未来需要进一步根据市场需求增加,将更好帮助解决跨境电商企业出口需求,减少企业物流成本、提升周转时效,进一步保障重点企业进口供应链稳定。
       第六,积极推进就业优先策略,着力中低收入者提升收入水平。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岗位能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的社会问题,切实提高老龄服务市场的有效水平。我省首先要实施老年健康促进战略,完善老年健康支持体系,把庞大老年人群的疾病经济负担降到最低,防止人口快速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日益沉重的负担。
       第七,强化国有企业的市场创新主体地位,防范省属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经营风险。省属国有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与附加值,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我省需要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制度改革,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更大市场空间内优化配置国有资本、国企资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借鉴新加坡淡马锡模式,努力提升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的效率,提高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推荐站点: